书城历史开江文史典藏
1725500000036

第36章 乡贤纪略(2)

今日读《王拔贡传奇》,邑人吴文浪撰(打印本,52页,计约8万字)。从普安镇黄科昪家里借得。作者吴文浪,系王月秋之孙女婿,开江人,原《通川日报》记者编辑。我青年时期在达县见过,但年龄殊异,无从交往。所撰文字,为晚年呕心沥血之作,已属难得。惜内容丰富程度不够(估谙材料匮缺,全凭回忆)。

乃父年四十得一子,取名王月秋。聘私塾先生顾凤虑,普安人。王月秋从师第七年,年十四,得秀才功名。三日后行“游畔”礼俗于文庙。县文庙高墙外大书“万仞宫墙”四字,内墙石刻“金声玉振”四字。入得院内,有棂星门牌楼,穿门坊五洞,上畔水石桥,直通正殿。殿内塑孔子像一尊,正殿前,后壁书“文化先祖孔丘圣人灵位”。17岁随父步行至绥定参加府考。半月后,中己酉科拔贡。时值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恰当年朝廷即自废科举。王月秋高中拔贡之后,打马游乡,由其父亲与塾师分列左右牵绳,多人前呼后拥,鼓乐齐鸣,最后进入文庙,行大礼拜孔子。科举废除前后,西学东渐,风起云涌。民国10年(1921),王考入成都优级师范学校,就学三年,毕业受聘乡里,任教县立小学堂。抗日战争时期,开江县“三王”(

王月秋、王剑鸣、王元善)发起成立“抗日后援救国会”,组建“大众剧社”,推月秋任社长,排演《放下你的鞭子》、《前夜》、《中华民族的子孙》、《古城怒吼》等抗战剧目,教唱抗日歌曲,现场发表演讲,组织捐款,编印救援会石印周刊《呐喊》,引进《大家唱》、《中华魂》等抗战书刊。

民国32年(1943),“三王”应金山寺方丈和尚万空大师之邀,前往避暑,并听取学成来归的化迪、何玄二位作中国佛学院佛学汇报。当年,开江县城举办王剑鸣绘画展、王月秋书法展。宣汉王君异、王君奇兄弟(著名画家)、万县知名人士王毓九专程前来参观。王月秋书法,楷书方严齐正、流利畅达;隶书外柔内刚,宽绰浑厚;草书迂徐跌宕,龙蛇生辉。其古篆,挺然傲立,疏朗开阔。

普安商贸兴盛,王家精于装裱、刊刻,一度经营书籍刊印销售。几年中雕刻书版《西厢记》、《儒林外史》、《镜花缘》等多种,销行远近。民国后,王月秋联络王剑鸣、王元善创建“启文图书社”,首次引进石印新技术,以促进县内新文化传播。一时间,石印刊物《晨光》、《人格》、《校友会刊》等,宣传五四新文化、提倡新伦理道德、促进新文化教育;印刷自编之新型中小学教材,经销五四新文化图书报刊如《新青年》、《东方杂志》、《呐喊》、《少年维特之烦恼》、《伊索寓言》、《天方夜谭》等,蔚为大观。

售书必先知书,知书必先读书。王家经营书籍刊印业,是开江地方经济文化一大业态亮色,可惜已无从记录其事实大略。

王广植(1913—2009)

普安镇王拔贡一家子的优秀代表人物之一。青年时代,正值国难之时,毅然投笔从戎,在抗日战场挥戈跃马,立下战功,领国民党军中将军衔。晚年热心大陆乡梓建设,通过普安教育基金会向贫困学生捐资捐物。

平生多有书画诗词传世。上世纪80年代末,台湾开放回大陆探亲,他携家人终于重返老家。并与家族王伯鲁老人诗词唱和有年。为抒思乡之情,曾撰一联将故乡新旧两县名“新宁”、“开江”分别嵌于其中,十分巧妙。联云:

开创新中华端赖我辈团结

江流宁福地共期大众安康

先生于2009年3月9日在台湾逝世,享年96岁,安葬在台北国军公墓。

王广植妻邢修惠,云阳县人。

孙海泉(1917—1999)

旅居成都的开江籍著名金石雕刻家,出生于灵岩乡土地坪村孙氏书香门第。祖父孙绍远乃晚清名儒、书画界“川东三杰”之一。受先辈影响,海泉自幼爱好金石书画,尤喜篆刻。数十年治印达2万余方,深受人们喜爱,求印者多国内外名人友人。为张大千所刻“大千三千”,为徐悲鸿所刻“东海王孙”、“徐”、“悲鸿”及为张采芹所刻“趣”等印,都作为他们的常用印。民国32年(1943),在全民抗战岁月中,海泉满怀民族义愤,一鼓作气将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正气歌》刻成60余方组印。此组印朱白文相间,大小相配,既有秦玺汉印之风,又兼近代诸大家治印之长,风格沉雄高古,推陈出新,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民族的凛然正气和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当年在成都青羊宫展览会展出,国民党元老、书法大师于右任见之大为赞赏,当即题写“正气歌”和“海泉治印”签条相赠。其精心刻制的李白、杜甫、李商隐等名人的大量诗词组印、拓件,为武侯祠、文殊院、草堂寺等名祠古寺收藏。《开江县志》(2006年版)为其作传。近年在网上仍常见有关他的回忆文章,以及他的作品流传、拍卖等信息。

为让孙海泉的可贵精神和传世杰作为更多的人知晓且发扬光大,其儿孙正致力于将其遗作整理刊印出书,并在网上为其开辟微博专栏,使之成为学习、纪念欣赏其佳作的园地。

胡子珑(1899-2001)

著名百岁寿星。早年求学上海美专,师从刘海粟、吴昌硕、潘天寿、苏俄普特尔斯基等名家。多与校长同游同画。是时有杰作《西子湖边曲院荷》。平生所作大写意花卉特别是荷花,独具风格。曾戏题打油诗自谓:

我的荷,墨粑粑,我的竹,打叉叉,

我的兰草是烂草,我的菊花不是花。

我的小鸡黑点点,我的雀鸟尽乌鸦。

有人问我为什么这样画?

自有其乐,休管别人嘲笑它。

先生多才多艺,尤擅国画。先生笔下的腊梅,冰姿玉骨,傲雪凌霜,昂首挺拔,冷而弥香;先生笔下的荷花,亭亭玉立,馨香袭人,出污泥而不染;先生笔下的苍松,一派森森之气,堂堂正正,贯四时而从不改柯易叶。先生曾多次举办个人国画展览,受到各界人士好评。

胡子珑先生一向乐观幽默,他给老教师李树常先生写的挽联道:

你先走,我就来

我不来,你莫怪

对偶,对比,反复,顶针,回环,讳饰,多种手法,用在短短十二字中。通俗,流畅,工整,诙谐,以轻松的语调寄托哀思,正合乎人物身份和个性。

胡氏族谱,民国14年(1925)三月梁山玲珑石印馆代印。谱序提及胡氏族谱最早撰修于“大明万历甲戌年”。字派多达160字。

94岁写《我的一生》,计约二万余字(打印稿)。笔者阅读笔记如下:

胡子珑出生于跳鱼洞老屋,西连小院横堂后寝。“四十天满月,睡摇窝,上学堂”。四五岁时“态度庄重、言语不苟,行动活而不流,有大人风。人以‘老先生’称之”。“外家人都喜欢我,时幺姨未出嫁,带我更殷勤周到。表弟兄姊妹多,天天同玩同乐。我喜欢吃糖果,外祖母楼上放满坛坛罐罐,由我取食。”

1916年17岁,考入万县省立师范学校(民国3年创立)二期。五年毕业,留校附属小学任教。开江中学创办第三年(1922),受聘任教。两年后,利用县、乡设置之留学贷费,考入上海美专艺术教育系。师从刘海粟、吴昌硕、潘天寿、苏俄普特尔斯基等名家。多与校长同游同画。是时有杰作《西子湖边曲院荷》。平生作大写意花卉特别是荷花,独具风格。一度担任学生会主席,领导学潮。刘海粟自命“艺术叛徒”,胡子珑乃为其徒儿。学潮闹大,上海各传媒新闻标题“艺术叛徒,为徒所叛”。

1928年回开中任教。开艺术教育先河,为美术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1930年,受聘西南艺专。

土改,文教兼小地主,赔款300元过关,摘帽子。最可惜我的古书、文物、绘画等都被没收,全部损失。57年反右运动,开中9名(戴帽右派),我是为凑足5%而上岗的最末一个。“斗争台上睡大觉”,旁坐肖雪沧轻手一拍,我醒了。

先生为人处世大度、乐观、热情、谦虚、诚恳,曾多次捐资助学,把爱心献给家乡的贫困学生。先生将他的书画作品无偿地捐赠给各个机关、人民团体、学校、寺庙、徐悲鸿和张大千书画院以及邓小平纪念馆。他牵头联络海内外亲友,为家乡修建了“凤凰阁”凉亭,供路人休憩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