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开江文史典藏
1725500000039

第39章 《人文开江》的研究与写作(2)

首先是收集一些散见的历史情况、细节、数据,这一点很不容易,点点滴滴,集腋成裘,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而且,我时时感到资料收集工作已经太迟了,很多口碑材料随着前人的逝去而逝去,带入坟墓,永远不复存在。可悲呀!还有一个关键是分析研究的学术眼光、社会识见和思想方法、学理方法。没有科学的方法,材料堆中间往往抓不出有用的东西、闪光的东西。这一点,往往是地方文史工作者、草根学者所欠缺的,而恰恰又是十分重要的。

本书第一次提出并分析了开江自古以来的三次重大发展机遇;明确提出开江历史上水稻产业的发达及其在农耕时代的很高地位;概括性提出并论证“以米兴县、兴(县)城、兴(普安)镇”的结论性说法;探幽索微地勾勒了历史上开江与云阳的“米盐”物流史,开江“走三河”,开江与陕西、湖北的“黄龙出、白龙进(黄表纸和棉花)”物流史,开江与万县的物流史;深入研究了清末兴起的开江桐油业、猪鬃业,民国初期一哄而起的开江蚕丝业,抗战时期开江传统手工业的畸形复兴和兴旺一时,以及小五金工业的兴起等。

对开江自然人文旅游休闲度假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作了较多分析。

多方面分析描述开江场镇经济的历史,当代开江县域经济的现状、走向、发展前景,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的可能等。特别指出开江县境内煤与石灰石结合的工业资源优势,并分析了利用最新现代环保机械成套设备(如拉法基干法水泥工艺)加以开发利用的前景。还特别地结合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分析并勾画了开发县城经济、扩大县城规模的前景。

开江应该很响亮地宣传一个开江特色:人口小县,农业大县。开江一年的大米产量,与周边任何一个大县都是旗鼓相当。本书有一个欠缺,关于当代开江农业及农业产业发展预期,本应作专门研究,作专章论述。虽然作过长期专门积累和研究,但由于提这个问题还不是时候,加之问题复杂,起步维艰,也就半途而废。作为农业大县,这是一个缺憾。只有留待他人或后人作专门研究了。

社会方面

就研究对象来说,本书有一方面的学科归属,就是历史学的分支学科——区域社会史。

书中作了一些专门的论述。比如社会风貌的描述记录,比如美女文化的研究,比如地方历史人物的个人分析评价,比如开江人文化人格面貌的分析描述,比如开江现代文明的初始记忆等。

但放弃了某些专业性的论述。比如,历史上,开江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及其社会服务机制上极具个案的典型性。民间的祠堂、会馆、行业公所以及寺庙等设施齐全完善,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了很好的文化精神的服务,在很高的程度上、很深的层次上实现了人的精神信仰的、文化消费的需要,而且那个时候还不是金钱意义上的“消费需求”,从而满足了人的安抚性、快乐性等的人性需要,提升了社会生活的文化品位和人们的精神高度,达到了祥和宁静的境界。断不是今天这种人性要么压抑、要么浮躁、要么污染,心灵郁闷,社会文化生活严重私人化、腐败化、市侩化,人的心灵找不到走处、耍处,人的灵魂得不到安宁和归宿,全社会集体失忆、集体无意识,这是一个可怕的事情,后果不妙。

文化方面

本书中第一次确定性地提出开江“水文化”概念,并对本土水文化特色、文化地位、人文价值和意义,分别作出了一定程度的分析概括。

提出了开江区域文化精神的几个特质,总括为“开江精神”。这一点,是开江人过去不曾意识到的。发掘提炼出来,作出概括,可算是竖起一面旗帜。旗帜就是高度,就是标杆;而且这个精神本身就是底气,就是实力。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其历史文化的精神高度,决定其社会高度、发展高度。从这一意义上看,我们开江县需要继承传统,创造争取和发扬一个更新的高度。

本书也较多揭示和分析了开江人文化人格的一些缺陷。分析其实是从自身清理开始的。我不想掩饰自己。但这个缺陷其实颇为幽默,我私下把它叫作“格龟儿子的”人格缺陷。当然,这个缺陷绝非维纳斯那种“残缺美”。因此不好直接写进书中。

总的来说,《人文开江》是开江历史文化孕育、产生、形成、演变、延续、发展的一个产物,一个学理的记录、总结。对于任何一个县,有这样一个记录、总结,是必要的、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是很大的。古代编撰县志,意义即在于此。由于体制和机制的原因,当代县志很多不具有学理的深入程度,甚至所涉及的基础性内容都常常是不全面、不完整,更不要说具有历史的审视和探索意义了。

文化是县域的终极内涵。需要让区域的文化凸显为文化觉醒,进而成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时候了,中国每一个县,都应有一个具备很高的专门性的研究,都应有其历史文化的一个丰富完整的成果。一次与朋友喝茶,谈及《人文开江》的价值意义,某博士说,该书“创造了一个模式”,可把这个模式叫作“一个县的文化名片”。我自己顿时悟到,这些年来,差不多每个县都印制宣传本县的精美画册,制作宣传本县的电视专题光碟。《人文开江》一书问世,意味着县的对内对外宣传的另一种专门化、系统化,是以专门著作的形式加以宣传了。当然,这本专著的价值和意义,远不仅仅是一个宣传。称之为“模式”,还包含一个启示意义,它的内容范围及其组合、写作体例、学理阐释等多个方面,都“可以复制(克隆)”或横向移植。有这么多县,每一个县都应有这样一张名片。这样的话,才是真正拥有了国家文化软实力,才与国家强大、国力强大相称。笔者庆幸自己做了这样一个县域社会与文化的个案研究。

当然,本书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会不会是长远的、历史性的影响,影响有多大,尚待若干年的时间予以检验。对此,作者个人是不太计较的,但也有个拿得出多少底气来认定的问题。任何事情,只要是认准方向,严谨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了长期摸索,认真扎实深入地研究,不会没有成果,不会没有价值。再说,我这些年的相关的成果和其中部分成果所获得的承认和影响,也可以证实其将来的存在价值。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人文开江》,副标题是“县域社会文化个案研究”。这个研究,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研究。主要包含了以下两个方面:

(1)就对象而言,一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区域社会史的研究对象,二是文化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就方法论而言,是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的实证性运用。

关于研究对象和内容

10多年前读陈忠实的《白鹿原》,感到有一种史诗的恢弘气质,对西北农村生活的描写,与众不同,读了有一种久违的感觉,因而特别高兴和兴奋,一下意识到自己找到了认识和表达的方法和角度。后来才明白,《白鹿原》的内容和笔墨方法,恰恰与人类学的那种认识眼光和深描方法不无关系。

于是,在10年前,开始以“人文开江”为总题,在当时的《开江报》连载了多篇文章,都很短小,系根据田野调查收集整理的材料而陆续写成的笔记一类文字。偶识靖安小学刘哲先前辈老师,他擅长金石雕刻,特请他制作了“人文开江”一方秦篆,放到文章一角,大为增光添彩。出书的时候,又将这一方金石用到了封底和扉页,显得特别古雅。在此很感念刘老师。

有人说,你这本书,内容上限制很大,一个县,太狭小了。诸君认为如何?说得对吗?费孝通《江村经济》只写了江南一个自然村;清末四川赵尧生是翰林院编修,晚年归故乡,主持了《荣县志》的编修;后来,相继有向楚主编《巴县志》,张森凯主编《合川志》。历经岁月汰洗,这些著作都成为经典,放光放亮。

关于研究方法

《新宁县志·(窦容邃)序》有云:“网罗前代之见闻,参考近世之议论”,道出了前人的治学态度与方法。说到研究方法,我的研究主要学习应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包括它的深度描写方法和一定程度的统计方法(但其中的数学模式,我不懂不会),还有抽样、问卷、个案追踪等。这些方法,如今已被各类人文学科广泛借鉴和移植、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