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大学生社会交往及能力培养研究
1726300000009

第9章 当代社会交往的变革及对人的发展的影响(2)

在网络社会,单一主体性开始转变为多极主体性。网络交往是间接、虚拟和符号性的,它既不受时空的限制,也消除了“社会的藩篱”的控制,同时突破了以往面对面的交往的局限。在网络交往中,网络行动主体可以同世界任何地方的任何网络主体进行互动,而且也可以同时打开多个界面,进行一对多、多对多以及多对一的交往互动。计算机网络所形成的普遍化交往,开始具有了自由交往的特征。这种自由交往所表现的是一种互为主体的状态,即交往的主体是无中心、非单一的,每个主体在网上切实相遇的是另一主体。交往方式也由等级式、单向度向平等性、交互性、非中心化转变,由此,交往成为个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个人实现了对其交往关系的自由占有,社会交往的多元化得以呈现。

社会交往多元化集中反映在社会交往的内容方面。当代人们的社会交往中,既有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相关联的自为的、非日常的、发达形态的交往,又有与个体生活相伴随的自在的、日常性的、不发达形态的交往;既有当前眼下的现实社会交往,也有和历史人物的心灵沟通或与未来人类的预期交往;既有自主的、平等的、顺利的、正常的交往,也有被动的、曲折的、不平等的,甚至严重异化了的交往。不论是从物质交往、精神交往这两大类型来看,还是从经济交往、政治交往和文化交往这三个层面考察,当代社会交往的全面性、深刻性和活跃性在整个社会历史上都是空前的。

3.社会交往呈现信息化特征

由于人类交往手段实现了信息化,现实的交往主体获得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强大的交往力量,交往方式则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时代特征。

由于交往手段信息化的实现,交往的客体域(活动域)也相应得到多维度的拓展与延伸。并且由于交往中介手段的根本变化,交往的主客体相关联的时空结构以及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必然会积极地影响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生存。

三、社会交往的全球化时代背景

(一)全球化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交往不断扩大的必然结果

全球化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和交往不断扩大的必然结果,它大大加快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当代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主要缘于由科技革命所导致的交通工具和通信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以跨国公司、民族国家、区域性经济组织等为主体的世界交往活动的开展。

1.全球化概念的内涵

目前全球化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全球化泛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和产生以来,至今仍在继续的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拓展和加深的过程。

狭义的全球化则特指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特别是8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奉行新自由主义政策以来,世界经济政治关系向着一体化方向变化的趋势。

全球化起源于西方,有关全球化的理论探讨也是首先由西方学术界开展起来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的”“全球性”等用语出现。到80年代中期,“全球化”的概念正式形成。80年代以来,这个概念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乃至国际关系、军事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领域中得到普遍的传播和使用,并逐步演变为一个描述人类社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基本概念。

目前世界上,没有一个普遍被认可的全球化定义。如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慕尼黑大学教授乌尔里希·贝克在1997年出版的《什么是全球化?》一书中,给全球化下了一个明确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定义。他说:“全球化描述的是相应的一个发展进程,这种发展的结果是民族国家与民族国家主权被跨国活动主体,被他们的权力机构、方针取向、认同与网络挖掉了基础。”“全球化指的是在经济、信息、生态、技术、跨国文化冲突与市民社会的各种不同范畴内可以感觉到的、人们的日常行动,日益失去了国界的限制。归根结底,无论人们是否相信、是否理解,这些都与可以感受到的日常暴力一起从根本上发生变化。一切都被迫适应这种变化,并作出回答。金钱、技术、商品、信息、毒品都超越了国境。这些原来都是无法设想的。甚至政府也情愿让一些东西、人物、思想(毒品、非法移民、对于破坏人权的批评)在国外寻找出路。”

有些学者指出,全球化是一个多元概念,它具有许多层次。仅仅就字面意义理解,全球化是一个无主语的模糊概念,包含了“成为全球性的”“扩展到全球范围”“上升到全球水平”“在全球范围内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全球范围内组成一个整体”“着眼于全球范围进行思考”“在全球范围内采取行动”等多种含义。

许多学者还主张要区分全球化的不同面相,因为全球化既是一个客观事实,又是一种发展过程或发展趋势,同时还是一种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

2.全球化的基本特点

(1)商品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国与国之间的流动密度越来越大;各国进出口率越来越高;贸易额在世界生产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2)技术因素在全球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全球化所产生的影响,如增长、稳定、分配等,也大都是一些“技术性”问题。

(3)它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无情的、自然的、不依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进程。各国只能接受它,适应它。

(4)它不仅包括经济方面,同时还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甚至能够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二)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交往活动的特征

今天,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人类的社会交往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表现为社会交往手段、交往主体、交往范围、交往内容等方面出现了完全不同于以往时期的状况。

1.社会交往手段现代化

科技革命引起了交往手段的革命。当代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是与科技革命所导致的交通和通信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以跨国公司、民族国家、区域性经济组织等为主体的世界交往活动密切相关的。

交通和通信技术的革新对于推进全球化的发展具有特别突出的意义。迄今为止,科技革命所引起的交往手段的革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继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的以交通和通信发展为代表的交往革命。18—19世纪,伴随着工业革命而发生的大规模交往手段的革命,为19世纪的物质文明的急速扩展奠定了基础。马克思指出:“交通工具的增加和改良,……并建立了精神与贸易的发展所必需的交往。”“近五十年来,交通方面已经发生了革命,只有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才能与这一革命相比。在陆地上,碎石路已经被铁路排挤到次要地位,在海上,缓慢的不定期的帆船已经被迅速的定期的轮船航线排挤到次要地位。并且整个地球布满了电报线。苏伊士运河才真正开辟了通往东亚和澳洲的轮船交通。”

二是以电力和电子技术的发展为标志的传输系统的革命。20世纪以来,电子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出现,带动了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美国经济学家波拉特在其《信息经济》一书中指出:“1977年经济史正进入一个新局面。现在我们正处于信息经济时代的起点。电子计算机、电信等技术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推动力。可以看到,以处理信息或通信技术的密集利用为基础的,预示着新劳动方式或新生活方式的新信息产业、产品、服务和职业正在兴起。”

三是以文字的广泛流传为标志的印刷术革命,以及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信息技术革命。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和储存等技术,包括通信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传感技术三大方面。今天,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拓宽了信息技术革命的范围。

信息高速公路是一个把本国各地区以及世界各地区以光缆联结起来,通过数字、文字、图像、声音向各种用户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的现代通信网络。它所具备的强大数据库技术可以使人们使用交互探索的方式建立文件索引并进行检索,使信息的传播更快速、更方便、范围更广,真正实现超越时空限制的交往。互联网络迅速崛起,在互联网和其他网络中形成的信息交流空间——赛博空间真正实现了全球性的跨国界、跨民族的交往。信息技术、互联网和现代化交通工具突破了传统的时空局限,把各个国家、团体和个人在全球范围内联系起来,实现了物流、信息流、知识流的全球畅通,确实使人们感受到了吉登斯所说的“时空压缩”,好像生活在“地球村”之中。这样,交通工具和通信技术的不断革命缩短了人们之间的时空距离,使人类的活动范围和想象空间不断扩大,相互交往不断深入,进而以人与人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

从交往的手段来看,现代交往活动往往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进行,具有信息化、网络化特征。在人类的交往活动中,信息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历史上信息的集中与传播,依靠的是人员的相对集中,主要是以“在场”的直接形式进行的,以人与人之间空间距离的缩短作为对通信手段落后的弥补。而在现代社会,信息的网络化和全球化流动,不再要求人们以密集的居住来换取这种获得、共享信息的便利——发达的信息网络构成了社会发达的神经系统。这样,个人通过多种媒介与整个世界相联系,使自身从地域性的存在过渡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交往活动可以跨越地理的障碍和国家的边界,使得主体间的空间距离和交往的时间费用不再构成交往的重要障碍,“使在场和缺场纠缠在一起,让远距离的社会事件和社会关系与地方性场景交织在一起”。这种新的交往媒介的出现,为扩大交往提供了技术性支持,使得全球性的密切交往成为可能。据统计,全球互联网的用户每年以高达162%的年增长率递增。截至2007年1月,互联网已覆盖全球233个国家和地区。

2.社会交往主体多元化

从社会交往的主体来看,社会交往既包含着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交往,同时也包含社会集团间、不同地域间、不同国家间、不同民族间、不同历史间的跨时空交往,其主体呈现多元化特点。

(1)跨国公司是推动全球化的最重要的交往主体

现在,经过几十年国际化经营,跨国公司越来越呈现出生产国际化、经济网络化、经营多元化、市场一体化、贸易全球化等特点,并通过企业间的合并、兼并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使全球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急剧增长。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及其活动形成国际交叉,组成了全球性的市场和经营网络。

(2)民族国家是推动全球化的重要交往主体

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曾是全球化进程开始以来最主要的活动主体,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其地位和职能受到了挑战。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大工业扩大了各国之间的交往范围,密切了民族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各自独立的、几乎只有同盟关系的、各有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关税的各个地区,现在已经结合成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统一的民族。”马克思在分析世界历史时代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趋势时,并不否认各民族发展道路的特殊性。相反,民族国家是马克思分析国际关系的基本单位。而今天的全球化进程确实对民族国家的地位提出了严峻挑战。里斯本小组认为,“经济全球化过程是民族国家体系终结的开端,在此以前,民族国家体系曾是人类活动与发展战略的顶点”,“经济全球化日益挖掉了民族国家的基本支柱,这就是民族市场。民族空间作为最重要的战略经济空间被正在出现的全球空间所取代。”曼纽尔·卡斯特指出:“在全球政策中国际组织以及超越国家的商会所扮演的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民族国家的衰退并不能说是同一件事。但是民族国家为了要在国家的网络中成为一员并小心存活的代价就是它们越来越不重要,这也危及了它们的正当性,最后也促使它们失去权力。”贝克则说,“全球化描述的是相应的一个发展过程,这种发展的结果是民族国家与民族国家主权被跨国活动主体,被他们的权力机构、方针取向、认同与网络挖掉了基础。”“由于全球化使得国家与社会之间在它们的所有范畴内都出现了与此相对的、多种多样的纵向与横向联系。以前把民族国家与社会当作地域上用边界相互隔离的组织与生活单位,现在这种基本设想结构不断崩溃。全球性说的就是:民族国家与民族社会单位的破裂,一方面是民族国家单位、民族国家活动主体,另一方面是跨国活动主体、跨国认同、跨国社会空间、跨国形势与发展进程,两者之间形成新的力量对比、新的竞争关系、新的冲突与相互关联。”

(3)国际区域性经济组织也是推动全球化的重要交往主体

目前,已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区域性经济集团。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美加墨自由贸易协定、东南亚国家联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比较完备的区域经济组织很活跃。这些区域经济集团不仅内部的商品和资本流动加快,共同大市场正在形成,而且外部的开放程度也在提高,有利于所在区域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发展。

有三个方面情况值得我们特别关注:一是地区联合越来越紧密,向高层次发展;二是一体化组织活动越来越频繁,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势力范围不断拓展,崭新的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形成中;三是区域经济组织在世界经济活动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自成立以来,截至2003年底,已召开了11次APEC经济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其现有成员21个,总人口占世界人口的45%,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55%,贸易额占46%,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见,以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为主体的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

随着社会交往主体的发展,人类的社会交往不再局限于民族国家范围之内,它们已经远远地超越了国家疆界,形成了跨国性、国际性乃至全球性的关系网络。在全球化时代,社会交往再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血缘性的”“民族的”“地域性的”交往,而是“世界历史性的”“世界历史意义的”“普遍的”“全球性的”社会交往。

3.社会交往内容广泛化

从社会交往的内容来看,它集经济、政治和文化交往为一体,具有广泛性特点。

(1)全球性经济交往日趋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