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西方音乐史纲与名曲赏析
1726500000026

第26章 浪漫主义音乐(7)

展开部以精灵主题的材料构成了一首幻想曲。这个主题作了多次的调性变化和模仿、扩展,主题时隐时现,进一步刻画了虚幻缥缈的境界,描绘出小精灵的顽皮和可爱。结尾处爱情主题片段由小提琴在中低音区奏出,带有忧郁、哀伤的意味,好似恋人被命运的捉弄而发出的叹息。最后引子部分的四个和弦再次出现,进入再现部。

再现部在e小调上再现了第一主题小精灵主题,在E大调上再现了第二主题爱情主题。爱情主题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跳跃性节奏音型的伴随下表现出喜剧性的色彩,暗示着皆大欢喜的故事结局。音乐高潮中,仙王、仙后、小精灵的主题依次出现。乐曲末尾,轻盈灵巧的第一主题再一次出现,逐渐变得安详、柔和。最后,引子的四个和弦又一次响起,音乐结束在一片寂静之中,仲夏夜的一场幻梦渐渐消失。

《仲夏夜之梦》序曲后来虽然被用于同名戏剧配乐,但并没有对故事加以过多的复述,而是通过音乐表达了作曲家从该剧中获得的富于幻想的情趣。曲中展现了神话般的幻想、大自然的神秘色彩和诗情画意,曲调明快、欢乐,是作者幸福生活、开朗情绪的写照。全曲充满了青春活力和清新气息,又体现了超龄的高难技巧和卓越的音乐表现力,充分表现出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及独特才华,是门德尔松创作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三、钢琴曲《春之歌》

[德]门德尔松 曲

《春之歌》是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无词歌》中最为出名的一首。它不仅是人们经常演奏的钢琴小品,而且还改编成管弦乐曲、小提琴独奏曲、轻音乐等广泛流传。

无词歌(Lied ohne Worte)由门德尔松首创,它把歌唱性旋律和钢琴织体结合成统一的整体,是浪漫派特性曲的重要体裁。《无词歌》借鉴歌曲体裁写作,常有一个歌唱性的旋律,并配以抒情歌曲常用的伴奏音型,和声清晰、手法简练,具有丰富性、形象性、歌唱性、抒情性、淳朴性的特点,清新动人、别具一格。门德尔松共出版了8集共48无词歌,这些无词歌的名称的绝大多数并非由门德尔松所定,只有3首《威尼斯船歌》的标题是作者写下的。这些钢琴作品集中体现出作者追求器乐的声乐化倾向。门德尔松的《无词歌》题材广泛,有反映劳动生活和日常生活的《纺歌》、《摇篮曲》等;有表现自然风光的《浮云》、《春之歌》等。作曲家采用了丰富多变的手段生动地展现了每首曲子的意境。无词歌给予新鲜和独特的意趣,被俄国作曲家安东·鲁宾斯坦称为“抒情作品和钢琴妙品的宝物”。

《春之歌》是门德尔松《无词歌》中的第30首,也是8集钢琴独奏曲《无词歌》中最著名的一首。《春之歌》描写了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的蓬勃气象,让人沉醉于快乐的气氛中。全曲以优美的小快板奏出,旋律流畅欢快,展示出优美而波浪起伏的旋律,伴奏声部十分巧妙地应用了装饰音伴奏织体,塑造出大地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的景象,展现了春天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清新气息和迎接春天的喜悦心情。

全曲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奠定了全曲的基调,一开始,钢琴在A大调上呈现出两个相近的乐句,整个乐段由这两个乐句作为基础组成,其中后乐句结束时缩减了1小节:

第一部分通过美妙活泼的旋律和充满动力的伴奏织体、悦耳动听的和声色彩,描绘了大自然春意盎然的美景。

第二部分,同样为由两个平行乐句构成的乐段,与第一部分相比旋律起伏更大,大的跳进增多,伴奏色彩更丰富,情绪更热烈,仿佛从对春景的描绘转入刻画人们置身于春色之中激动兴奋的心情。在作品第二部分的后乐句处,作曲家通过调性转换,使音乐在主调A大调的属大调E大调上展开,同时通过向上模进的发展手法,为春色带上了一丝朦胧的神秘感,同时也让人心旷神怡、十分愉悦。

第三部分,再现了明媚如歌的第一部分主题旋律,让刚刚平静的心情再次激情澎湃。接着,乐曲掀起了新的高潮,旋律线更加高扬,音量加大,力度增强,情绪高涨:

在回顾了因春天而澎湃的心情后,音乐在甜美寂静的气氛中逐渐弱下来,慢慢消逝在如画的春光中。乐曲在含蓄而平静地终止后,作曲家引入一系列的补充终止,意韵不绝、余味无穷。

四、《bA大调波罗奈兹舞曲》

【波兰】肖邦 曲

《bA大调波罗奈兹舞曲》又称《“英雄”波兰舞曲》,这首作品刚劲有力,气势磅礴,充满坚定乐观、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气概。

该曲完成于1842年,是肖邦最著名的波罗奈兹舞曲之一。据说,该乐曲中所表现的是1683年英勇抗击入侵者的波兰国王的骑兵队威风凛凛、英勇无敌的形象,因而有人又称该作品为《骠骑兵波兰舞曲》。这部作品表现出流落异国多年的作曲家,对祖国深陷苦难的悲恸心情,对祖国必将最终战胜侵略者的坚定信心。

乐曲为复三部曲式,3/4拍子,中板。一开始是一个较长的引子部分,情绪激烈,充满戏剧性,犹如疾风暴雨一般:

(第一部分)是单三部曲式,第一段主题表现了不屈不挠的英雄精神,坚定有力:

第二段主题呈现在f小调上,气势豪迈、令人振奋,带有典型的波罗奈兹舞曲特征:

接着,移高八度再现了第一段主体段后,乐曲进入了整首作品的中段部分。

中段使用了不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一开始出现了一个引子,引子中低声部的固定伴奏音型贯穿了接下来的第一段,给人万马奔腾的感觉:

在固定音型的伴奏下,在E大调上出现了第一段主题,雄壮有力,犹如军号声一般:

第二段建立在f小调上,依然动感十足。第三段旋律出现了由十六分音符构成的音阶和琶音流动,虽然调性频繁转换,但依旧自然流畅、悦耳动听。

再现部只变化再现了第一部分的第一段主题,音乐的雄伟激昂,充满战斗气质。最后,引子的动机与第一部分第一段主题交织发展,并逐渐掀起高潮,在坚定而雄壮的乐声中结束全曲。

五、交响诗《塔索》

【匈】李斯特 曲

交响诗(symphonic poem)是一种单乐章标题交响音乐体裁,它自由地运用奏鸣曲的原则,以文学、绘画、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构思标题,以管弦乐来描绘场景、讲述故事。交响诗体裁由匈牙利钢琴家、作曲家李斯特首创于1850年前后。李斯特本人十分喜爱标题音乐,他所创作的大部分钢琴曲和交响曲都附有描绘性或哲理性的标题。他认为“标题能够赋予器乐以各种各样性格上的细微色彩”。1849年,李斯特在创作《塔索》时首次采用“交响诗”一词对其命名,用以区别多乐章的标题交响曲作品。自交响诗体裁问世至今,它一直是交响音乐领域的主要体裁之一,一直受到作曲家和港大音乐听众的喜爱。交响诗体裁在19世纪下业的发展中,又出现了交响音诗、交响音画、交响幻想曲、交响随想曲、交响童话等多个交响诗体裁的别称。创作这一类型音乐的作曲家很多,如:斯美塔那、鲍罗丁、西贝柳斯、理查·施特劳斯、德彪西等。

塔索(T·Tasso,1544-1595)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诗人,曾是费拉拉公爵的宫廷诗人,作有叙事长诗《被解放的耶路撒冷》。他一生历尽坎坷,后因精神失常而被监禁于疯人院达7年之久。他晚年四处流浪,生活悲惨。1594年塔索回到了罗马,教皇克列门蒂八世拟授予他年金,并为他举行庄严隆重戴冠仪式。但不幸的是,塔索在仪式举行之前去世了。

交响诗《塔索》又名《塔索:哀述与凯旋》(Tasso: Lamento e frionfo)作于1849年。这首交响诗原是为歌德的戏剧《塔索》而写的序曲,于1849年8月28日在歌德诞生100周年的纪念会上首次亮相。以后又经过数次修改,直至1854年定稿。这部交响诗的灵感来源于英国浪漫派著名诗人拜伦((G·G·Byron,1788-1824)、的诗篇《塔索的哀诉》,是李斯特全部13首交响诗的第2首。

交响诗《塔索》以塔索的人生经历为题材写成。李斯特在乐曲总谱的扉页中留下长长的标题诠释,大意如下:

这是位历尽坎坷的伟大诗人,他的悲惨命运激发出当代天才诗人-歌德和拜伦的创作灵感。毋庸讳言,当我于1849年决定为歌德的戏剧写作序曲时,我们是从拜伦对伟大诗人的灵魂所寄予的尊敬的同情中所得到的灵感的,这比从歌德作品中所得到的灵感更多,更直接。

虽然拜伦在《塔索的哀诉》中以崇高而坚定笔调为我们讲述了塔索在牢狱中发出的呻吟,但诗中只哀述于深深的痛苦磨难,却没有涉及塔索的胜利凯旋。我们的标题音乐作品将会反映出这位天才生前死后的巨大的反差:在生前的坎坷悲哀,死后的光芒四射,以使迫害他的人无地自容。塔索在菲拉拉宫廷-恋爱与磨难;他在罗马得以昭雪;他的事迹长久地保留在威尼斯民歌中。这三点使他名留青史,我们也拟在音乐中表现这些:首先,去威尼斯海域,祷告英雄的伟大亡灵;其次,去费拉拉宫廷,领略英雄的恋爱与忧伤;最后,去那座曾给予他伟大诗人和殉道者桂冠的罗马城,感受英雄的光荣与崇高。

交响诗《塔索》总体曲式结构是变奏曲式和奏鸣曲式相结合的混合曲式,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表现塔索生前坎坷悲哀,第二部分表现塔索死后光芒四射。

《塔索》交响诗的主题来自一首《威尼斯船歌》,其歌词来自塔索著名诗作《被解放的耶路撒冷》的开头几行诗句,这首填词歌曲从16世纪末一直传唱至19世纪。全曲音乐主要以这个主题发展而成,共进行了16次变奏。

(第一部分):塔索生前坎坷悲哀。

序奏部分音乐大体呈带再现的三段式结构。引子主题来自上示的《威尼斯船歌》曲调末尾两小节,由低音单簧管和三把加弱音器的大提琴的八度齐奏,曲调节奏由密集到舒缓,音调下行,音区渐低,力度减弱,表现出悲哀、痛苦、压抑与无奈。继后在低音弦乐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持续长音背景上,木管组乐器作和声性填充,双簧管的小二度下行音调犹如某种对不幸人生的哀叹。

中段的十六分音符与三连音音型与前后两段音乐形成对比,由弦乐和木管声部奏出,其强拍被铜管和打击乐加强,旋律渐渐趋向高潮,表现出诗人对人生苦难的愤慨以及勇敢面对苦难的斗争精神。在短暂的抗争之后,音乐又回到了呈示段的下行半音阶音调,木管与弦乐的交替和模仿表达主人公在抗争无果后不得不再一次面对痛苦和悲惨的境遇中。序奏部分的音乐主题柔婉悲切,如李斯特所言“呆滞中含有呻吟之声”。

奏鸣曲式的呈示部紧接于序奏部分之后,它由主题及其变奏构成。先由低音单簧管引出了塔索的主题,之后的变奏由第一小提琴八度齐奏、由圆号、木管乐器、中音和低音弦乐交替重叠,织体层层加厚。情绪逐渐由哀怨变得坚定起来。

副部的变奏采用了明朗欢乐的夜曲体裁,旋律由大提琴奏出,调性由c小调转移到了bA大调,是一首挚诚的哀歌,曲调中隐含着几许黯然神伤的情调。结束部开始由小号奏出的,随后的圆号和大号声部相继加入,使得音乐雄壮坚定,它体现了诗人高贵的气质,进行曲风格音乐预示最后的胜利。

乐曲的展开部仍然由一系列变奏构成。当双簧管奏出引子音调后,音乐很快进入一个热烈欢快的高潮, 这一部分的音乐试图重现塔索作为宫廷诗人的优雅而富于朝气的形神。大提琴奏出欢快的小步舞曲,它是塔索的爱情浪漫曲,韵律十足的旋律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那位曾让塔索心动不已的公主的美丽与高傲,她曾给塔索一段短暂而强烈的爱情憧憬。

接下来,这个主题继续在单簧管和小提琴以八度齐奏、小提琴和大提琴以两个八度齐奏方式,在为使音乐显得越来越亮丽和光辉,似乎在描写塔索的爱情生活。

主部主题再现,贯穿着小步舞曲的节奏和织体。主题由圆号和双簧管作八度齐奏,随后是竖琴、单簧管、大管相继加入,弦乐作音型化的伴奏。这段音乐色彩暗淡,音响单薄气氛低回压抑

副部主题再现,铜管组的柱式和弦与弦乐组的分解式和弦的背景上,由木管声部组成两个八度齐奏小步舞曲。这段音乐在持续力度增强中越发沉重和不安。乐曲在临近结束时,和声音响越发粗厉,弦乐组的震音与铜管组的和弦强而有力的交替,使音乐气氛阴森恐怖,它预示着塔索已灾难临头。

(第二部分):塔索死后光芒四射。

这一部分从再现部中间开始,音乐的快板速度,节拍由4/4变为2/2,在弦乐组快速流动的级进上行线条中,铜管组奏出激昂豪迈的号召性音调,气氛从先前的恐怖压抑骤然变得充满活力。音乐在这里生动地描绘出那位历经千辛万苦后的塔索,终于在一片热烈的欢呼声中凯旋归来。这里的音乐设计上呈现出某种否极泰来的人生哲理。

这一部分的音乐主题素材仍然出自《威尼斯船歌》曲调,共由5次变奏构成,从这些变奏中,我们能清楚地感受到塔索的坚韧与崇高,感受到载歌载舞的盛大场面,感受到对英雄的敬仰与崇拜。弦乐声部的主题出现后意味着人们正兴高采烈地跳着欢快的舞蹈欢迎心中期盼已久的英雄凯旋归来。木管组轻快地演奏使人联想到一群天真活泼的孩童,弦乐组醇厚的旋律犹如长着齐聚,他们载歌载舞,恭候英雄的到来。尾声气势磅礴,宏伟壮观。管乐声部的加厚式主题旋律代表了塔索的英雄形象,弦乐声部代表着载歌载舞的狂欢人流。颂歌风的音乐把全曲推向高潮,它似乎在描述被人流环抱和簇拥着的塔索,正庄严地接受罗马教皇为其佩戴“伟大诗人和殉道者”的桂冠。最后,音乐在在欣喜若狂气氛中结束。

六、《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

[匈]李斯特 曲

《匈牙利狂想曲》是李斯特最具有代表性的钢琴作品,由19首钢琴小品组成。这些作品在音乐语言和表现形式上,都带有浓厚的民间音乐色彩,是作曲家对祖国的赞美,也表达了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