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西方音乐史纲与名曲赏析
1726500000045

第45章 20世纪音乐(7)

在主题迟缓而虚幻的进行中,不协和和弦不时由木管乐器和钢片琴演奏穿插其中,音色尖锐,转瞬即逝,仿佛沙漠上不时闪现出虚幻而扑朔迷离的海市蜃楼奇景。乐章中部出现一个和沙漠主题相对比的旋律,抒情甜美,由英国管和小提琴奏出,仿佛沙漠中出现了小小的绿洲,让人们得以喘息:

第三乐章 “在山径上”

这个乐章描绘了一名游客骑着小毛驴在大峡谷中游览的情景,是组曲中效果最好、也是最受欢迎的一个乐章。在乐章的引子部分中,整个乐队就以一个响亮的齐奏滑音来模仿驴叫声。接着,由独奏小提琴呈现了一个华彩段,表现了驴子的叫声在山谷中回荡。进入乐段的主体部分后,出现了一个驴子的行进主题,作曲家用打击乐器模仿驴子行走的节奏,并加以双簧管时断时续的演奏来模仿驴叫。这是一支带有爵士风情的谐谑曲调,表现出游客骑着小毛驴在山径上行走,驴子不时发出嘶鸣:

接着,在驴蹄声和谐谑曲调的背景上,由独奏圆号演奏出的一支宽广的牧童曲调:

乐章的中间部分非常的宁静,伴以钢片琴清泉般的音响,塑造了一种美丽安详的气氛,仿佛游客已经沉醉于大峡谷的美景。最后的结束部分由管弦乐队全奏掀起了一个高潮,音乐放荡不羁、欢快奔腾,仿佛是游客驱驴在山径上奔跑。

第四乐章 “日落”

乐章一开始,四支圆号先后以很强(ff)和很弱(pp)的对比音响奏出一个狼嚎般的旋律,暗示着夜晚即将来临:

在长笛与钢片琴清晰流畅的背景中,小提琴组分成了五个声部,以泛音奏出一个平静而略带伤感的日落旋律:

这支旋律在双簧管、木管乐器与弦乐器组、圆号与大提琴的再现中不断发展和变化,塑造了在晚霞的映照下,天空中时而壮丽辉煌时而柔美宁静的美景。最后,当长笛与圆号再现日落旋律时,竖琴传来悠远的“晚祷钟声”,夜幕已经悄悄来临。伴随着轻微的兽鸣声,音乐渐弱最终消失。

第五乐章 “大暴雨”

大峡谷中的暴雨格外壮观,在疾风骤雨之后,雨过天晴,月色撩人。乐章一开始再现了第三乐章的牧童曲调和第一乐章中部的抒情主题,描绘出大峡谷中一片静逸的景象。突然,弦乐器组演奏出一个不安稳的下行音型,暗示出一场大暴雨即将来临:

在锣声的伴随下,大提琴低声吟唱着,塑造了暴雨前夕空气中的压抑和沉默。紧接着,小提琴在高音区用滑奏奏出一连串尖利的音响,仿佛暴雨终于来临。全体乐队发出轰鸣般的音响,各种乐器交错其中,形成了暴雨的狂暴景象,倾盆大雨伴随着电闪雷鸣降临大峡谷。乐章最后是全曲的高潮,在整个乐队的全奏中,铜管乐器用颂歌般的曲调再现了第三乐章的牧童主题,表现出作曲家对大峡谷美景的赞叹和对自然奇观的无限憧憬。

六、《第七“列宁格勒”交响曲》

[前苏联] 肖斯塔科维奇 曲

《第七“列宁格勒”交响曲》是肖斯塔科维奇15首交响曲中最为著名的作品。全曲气势宏大,充满是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作曲家曾说:“此曲是战斗的诗篇,是坚强的民族精神之赞歌。”

《C大调第七交响曲》,又名《列宁格勒交响曲》,是一部反映苏联人民反抗***斗争的史诗性作品。作者在1941年7月列宁格勒被德军围困期间动笔,完成于12月底,1942年3月5日在古比雪夫首演,随即于7月在美国演出。本曲题献给“列宁格勒”,并获得当年的“斯大林奖”。肖斯塔科维奇曾著文说:“我想创作一部歌颂我们人民的作品,他们正在为战胜敌人而斗争,他们是英雄,……在写这部交响曲时,我想到我们人民的伟大,想到他们的英雄气概,想到人类美好的理想和人的优秀品质,想到绮丽的自然风光,想到美,……我把自己的《第七交响曲》献给我们向***进行的斗争,献给我们未来的胜利,献给我们的列宁格勒。”作曲家曾为这部交响曲的四个乐章配上标题,分别为:第一乐章,战争;第二乐章,回忆;第三乐章,祖国的辽阔大地;第四乐章,胜利。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

这一乐章表现了和平与战争的对比。呈示部是和平生活的写照,第一主题一开始由弦乐器和大管呈现,热情奔放,表现的是***入侵前人民勤劳和安宁的生活:

第二主题抒情富有诗意,描绘了夏日里美丽的自然风光,由两支具有田园风格的旋律组成,分别由第一小提琴和双簧管奏出,情调相似,音乐织体干净明晰,曲调安逸、飘渺。

接下来出现了一个很长的插段来代替了展开部。这个插段一开始出现了小鼓的轻声敲击,并逐渐在长笛上呈现出一支让人联想起普鲁士军队进行曲的旋律:

这个***军队主题在鼓点的伴随下,于各种乐器上反复,并逐渐增加音量,变化乐队色彩,加强了音乐中的紧张感。最后高潮过去,音乐恢复平静。

第二乐章:复三部曲式,谐谑曲

第一部分的音乐充满了对往昔美好事物的回忆,同时也带有一些忧郁、悲伤地情绪。主要主题由小提琴奏出,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重音和弦作为伴奏,风格轻盈明净:

在明快短促的小提琴拨奏伴奏下,双簧管奏出一段忧伤的旋律:

中段部分的两个主题表现了战争的音乐形象,分别在高低两个音区用高音双簧管和低音双簧管、大管以对位的方式呈现出来,充满了惊慌、烦躁不安的情绪:

不一会传来战斗的号召,小号和长号演奏出雄壮的动机,象征胜利的远景。第三部分再现了第一部分,结束整个乐章。

第三乐章:复三部曲式,慢板

第三乐章内容深刻,显得非常美丽高尚,具有明朗乐观的性格,仿佛沉浸在对美好的生活、辽阔的祖国大地和雄伟的森林的赞颂中。一开始,在管乐吹奏的管风琴似的和弦进行中,小提琴奏出了一个刚毅的带有古代俄罗斯风格的歌唱性主题:

然后,长笛奏出一个连绵不断的淳朴主题,仿佛对美丽祖国的歌唱,对往昔宁静美好生活的回忆:

乐章的中间部分是果断的中板,附点节奏充满了动力,热情奔放,主题以g小调出现在小提琴声部:

最后再现了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随后轻轻的三声锣响,预示着具有英雄性悲剧的最后乐章的到来。

第四乐章:三部曲式,适度的快板

全乐章可分三个部分。一开始是一个短小的引子,使用加弱音器的弦乐器以及定音鼓的微弱滚奏,塑造了大地在经历黑暗后逐渐苏醒的情景,色彩黯淡而朦胧。接着,双簧管、圆号和定音鼓呈现了具有贝多芬式的坚强、严峻、激烈、清晰的音型把音乐带入第一部分,同时,弦乐器奏起了刚毅的c小调主题。主题持续而复杂的发展,带有进攻的性质,体现了胜利和前进的乐思:

第二部分庄严肃穆,表现了对阵亡将士的哀悼,建立在和弦式的主题上,饱满、浓厚,模仿葬礼行列庄严沉重的步伐。

第三部分是肖斯塔科维奇所说的“光明对黑暗、仁慈对野蛮、理性对反动的胜利”的庄严宣告。独奏长号以最强音(fff)重现了第一部分的主题,速度更趋缓慢,音乐织体更加浓密,具有史诗般的气势。

《第七交响曲》以反***战争为题材,反映了苏联人民坚定不移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音乐气势宏伟、振奋人心,是反***年代杰出的音乐纪念碑。

七、交响诗《骷髅之舞》

[法]圣-桑 曲

交响诗是圣-桑享誉世界的主要成就领域。他的交响诗创作在交响音乐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一生共创作了四首交响诗:《骷髅之舞》、《翁法勒的纺车》、《法厄同》、《赫克里斯的青年时代》。这四首交响诗的灵感皆来自法国诗人卡扎里斯(H·Cazalis,1840-1909)的诗篇。其中,作于1874年交响诗《骷髅之舞》(又译《死神之舞》)是四首交响诗中最负盛名的一首。该作品一经演出即大获成功,圣-桑的国际性声誉由此鹊起。

《骷髅之舞》以“万圣节”的有关传说为基础。据说,在每年的万圣节前夜(10月31日午夜),骷髅们将会从墓穴中爬出,在夜深人静的旷野中通宵达旦地狂歌乱舞。卡扎里斯的诗中写道:“吱格,吱格,吱格, 死神用他的踝骨,在幕石上有节奏地拍响。午夜时分一到,死神用小提琴,把一支舞曲奏响。吱格,吱格,吱格,寒风凄凄,夜色茫茫。椴木丛中,鬼影憧憧,语吟习习,骷髅晃晃。旋奔跳跃、寿衣飞扬。吱格,吱格,吱格,骷髅狂舞,白骨碰撞,格格作响。…… 突然,嘘!晨鸡报晓,骷髅们闻鸡息舞,顷刻间四下逃亡。”

圣-桑最开始将这首诗谱写成一首歌曲,但并不成功。1874年,他又将这首诗的意境创作了交响诗《骷髅舞曲》,于1875年在巴黎首演并大获成功。

交响诗《骷髅舞曲》按照标题音乐的情节逻辑,对应着卡扎里斯原诗的意境井然有序地展开:午夜钟声与死神序奏-骷髅烈舞狂蹈-闻鸡息舞遁逃。作曲家以流畅的舞蹈音乐、自由多变的展开手法和精湛的配器技巧,将“万圣夜”骷髅狂舞的场景描摹得栩栩如生。“骷髅舞曲”的名称听起来似乎有些阴森恐怖、毛骨悚然,不过,当你聆听全曲以后,你会觉得它非常优美、动人、富有十足的艺术趣味,曲中的骷髅们似乎都是些诙谐顽皮、幽默可爱的精灵。

乐曲引子由竖琴奏出十二个单音的“午夜钟声”,象征午夜的来临。随即是死神出露,它俨然一位主持者,手握小提琴,用双弦奏出不协和的减五度音程,形成怪诞刺耳的“序奏”,似乎在召唤所有的骷髅出穴狂欢。在这里,独奏小提琴采用的是非常规的g、d1、a1、be2定弦方式(常规定弦为:g、d1、a1、e2)。这个死神主题贯穿于全曲,象征着骷髅舞会一直被死神掌控者。

在死神的召唤下,骷髅们纷纷从墓穴中涌出,群舞开始。长笛在低音区轻盈地奏出速度稍快、幽默俏皮的第一主题。该主题素材来自中世纪安魂弥撒曲《愤怒的日子》(Dies irae)的曲调。旋律始终在三度音程中变化,加上中间模进转调的运用,表现了骷髅们怪异而飘忽地蹦蹦跳跳。

第一主题在小提琴声部复奏之后,紧接着是独奏小提琴奏出与第一主题形成对比的第二主题,第二主题的素材同样出自《愤怒的日子》。不过,第二主题的圆舞曲特征明显的强于第一主题,其律动重音更明显,旋律更流畅,歌唱性更强。

之后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在小提琴和木管组乐器反复交替,先后展开,不断变化。定音鼓、钹等几种打击乐器相继加入,使舞蹈场面更加热烈。木琴发出的干枯音色,仿佛是骷髅在纷乱的舞蹈中相互碰撞所发出的“咯咯”声响。第一、第二两个主题的交织更迭,犹如个性十足的骷髅的狂蹦乱跳与整齐划一的骷髅舞蹈场面混杂在一起,形成全曲的第一个高潮。

第一个高潮之后,一个第三主题出现,第三主题的素材仍然取自《愤怒的日子》,它时而穿插于第一、第二两个主题之间,情绪上显得轻灵、乐观且略带滑稽色彩。在这个展开的段落中,或在复调的间隙中迂回扩展,第三主题或以半音阶的线条穿插跑动,形象地刻划出身披寿衣的骷髅们疯狂地、兴高采烈地奔跑尖叫、疯舞狂蹈。

在这一段落中,第二主题的地位较为突出,骷髅群舞似乎都在这一主题的调动之下。第一、第二两个主题在音乐过程中反复交替、转调、变形,第三主题在其间上下穿行。铜管乐器的分量明显加重,定音鼓击奏、小提琴的减五度演奏、木琴加大烘托力度,音乐情绪激越热烈,骷髅群舞被推向狂喜的第二个高潮。

然而,突如其来的双簧管吹奏出的晨曦鸡鸣之声,使狂欢的气氛骤然终止。

随即骷髅们迅速而慌乱地逃回墓穴。低音弦乐器和打击乐的声响,仿佛是它们的慌乱的步履声。音乐在一曲小提琴奏出的柔美晨歌中结束。

八、《法国山歌交响曲》

[法]丹第 曲

《法国山歌交响曲》是丹第所有创作中最具影响的一部作品。该作品于1886年完成, 1887年3月20日由丹弟指挥拉穆勒乐团首演。该交响曲的双钢琴乐谱于1887年出版,管弦乐总谱于1892年出版。该交响曲的主题采用法国东南部塞文山区的一首民歌,因此这部作品又称作《塞文山交响曲》(Symphonie Cevenole)。这是一部只有三个乐章的交响曲,山歌主题变换着形态贯穿于三个乐章之中,展现出塞文山区引人入胜的自然风光和民俗印象。该交响曲与一般交响曲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加入了钢琴声部,钢琴音乐在全曲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钢琴有时作为主题发展的主要乐器,有时仅仅被当作一件打击乐器使用。这部作品以标题管弦乐的方式,描绘出一幅幅美丽迷人的自然风景画,表达出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音乐中充满了法兰西民族的热情与自豪,洋溢着一股塞文山区粗犷的民风和泥土的芳香。整部作品具有鲜明的后期浪漫主义音乐风格。

第一乐章采用不严格的奏鸣曲式,极慢板-生动的中板-快板。G大调。引子,在带弱音器的弦乐器轻柔地奏出的背景中,英国管演奏的飘逸的山歌主题。接着是长笛、圆号、大管、小号和长号相继接奏这个主题。长笛明亮的声音加之圆号回声一样映衬,犹如塞文山的晨风飘来一阵沁人肺腑的清新气息,幻似寂静的草地上透发着几许淡淡的清香。

第一主题是山歌主题的一个变形,由大管和低音弦乐器奏出,附点节奏的主题辅之以钢琴有力琶音时音乐显得动感十足、充满朝气。

这个主题几经反复不断上扬,力度不断增加,在高音区由钢琴接奏,其间山歌的片段不断闪烁穿插,随之在小提琴震音的衬托下,长笛、圆号、竖琴和钢琴在高音区奏出了第二主题,该主题稳重而流畅,与第一主题的活泼跳跃形成鲜明对比。

之后,该主题由小提琴和大提琴复述,流畅的旋律如霞光驱散晨雾,令人心情豁然爽朗。在钢琴的一个经过性乐句之后,音乐进入展开部。

展开部主要以山歌主题和第一主题为主。在双簧管奏出简短的山歌变体后,低音弦乐器随即陈述第一主题,随后钢琴继续发展第一主题,并与其他乐器所走的拉长节奏的山歌旋律交织重叠。展开的最后,钢琴和弦乐奏第二主题的下行线条,木管乐和铜管乐交替演奏山歌主题的动机,音乐的速度和力度随之增长,乐队全奏第一主题把音乐引入高潮并进入再现部。在这里,乐队以强有力的全奏刻划出正午时分炙热的阳光洒在莽莽的原野上,它既耀眼又火辣。第二主题回到了乐曲的基本调性G大调,它柔和舒展,比正午的烈日温和了许多。尾声中,英国管演奏的山歌主题再次出现,音乐的力度逐渐减弱,似乎山野在夕阳的余晖中慢慢变得暗淡,大提琴和小提琴轻轻的震音带来丝丝凉意,画面在静寂朦胧的暮色中渐渐消失。

第二乐章仍采用不严格的奏鸣曲式写成。不太慢的中板,bB大调。整个乐章中2拍子与3拍子频繁交替变换。乐章由山歌主题的另一个变体开始,这是该乐章的第一主题,这个主题在钢琴和弦乐器与长笛间轮流交替,曲调柔美,它勾勒出山野的恬静与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