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成功的中国家教(大全集)
1729200000009

第9章 学习知识是人生的第一需要(1)

■原文:所以学者,欲其多知明达耳。必有天才,拔群出类,为将则暗与孙武、吴起同术,执政则悬得管仲、子产之教,虽未读书,吾亦谓之学矣。今子即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

出自“勉学第八”

译文:人之所以要学习,就是想使自己多明白些道理而已。如果说一定有天才存在的话,那就是出类拔萃的人。作为将领,他们天生具备了像孙武、吴起那样的军事谋略;作为执政者,他们先天就获得了管仲、子产的政教才干。即使他们没有读过书,我也要说他们是有学问的。您现在没有这种天分,再不去学习古人的做法;就好比蒙着被子睡觉,什么都不知道了。

■不学习,便无知

这是大学期末考试的最后一天。

在一幢楼的台阶上,一群工程系高一年级的学生,正在讨论几分钟后就要开始的考试。他们的脸上充满自信,这是他们参加毕业典礼之前的最后一次测试了。

带着四年的大学学习所获得的自信,他们感觉自己已经准备好,甚至能够征服整个世界。

这场即将到来的测试将很快结束。教授说,他们可以带任何他们想带的书或笔记,要求只有一个,就是他们不能在测验的时候交谈。

教授把试卷发下去,当学生们注意到只有五道评论类型考题时,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

三个小时过去了,教授开始收试卷。学生们看起来不再自信了,他们的脸上挂满了沮丧。教授俯视着他面前的这些焦急的面孔,面无表情地说道:“完成五道题目的请举手。”

没有一只手举起来。

“完成四道题的请举手!”还是没有人举手。

“完成三道题的请举手!”仍然没有人举手。

“两道题的!”学生们不安地在座位上扭来扭去。

“那么一道题呢?有没有人完成了一道题?”整个教室仍然沉默。

教授放下了试卷。“这正是我期望得到的结果,”他说,“我只想要给你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即使你们已经完成了四年的工程学学习,但关于这个学科仍然有很多的东西是你们还不知道的。这些你们不能回答的问题,是与每天的日常生活实践相联系的。”然后他微笑着补充道:“你们都将通过这次测验,但是记住——即使你们现在是大学毕业生了,你们的人生教育课堂也还只是刚刚开始。”

很多在校的学生因为年纪太小,社会经验不足,往往并不能理解未来即将面对的困难,尽管老师和家长总是苦口婆心地在耳边说“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但大多数学生还是置若罔闻。以为只是用来骗他们读书的幌子。年少不知愁滋味,正如罗大佑那首著名的歌谣中唱的那样:“总是要等到睡觉以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总是要等到考试以后,才知道该念的书都没有念。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

能够自觉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能够自觉地跟着老师的教学进度学会应该掌握的知识,已经是一名合格的学生了。但是,把学业当做任务的态度,还是远远不够的,真正杰出的人才,在少年时期,就能将学习变成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像吃饭睡觉―样。

知识的迅速增长和更新,使人不得不在学习上付出更多的努力。经过苦苦探索,人们在“终身学习”问题上达成了共识。现在“终身学习”的思想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一个重要教育理念,在世界范围内都响起了“不学习就死亡”的口号。

这样,学习就意味着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是现代人生命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人,不管他有多高的天资,有多高的文凭,都没有资格说:“我已经不用学习了。”

塞缪尔的人生

塞缪尔·德鲁的一生,并不能算是成就卓越,但他的人生确实很传奇。他父亲在康瓦尔这个地方以卖苦力养家糊口。尽管家境贫寒,他还是尽力送两个小孩在附近学校读书。塞缪尔却喜欢调皮捣蛋,上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塞缪尔糊里糊涂地混了8年。家里只好让他干体力活。他在一个锡矿里用淘洗盘淘洗锡矿,每天所获不足四便士,在十几岁时,他学修鞋,生活的苦难每时每刻都不放过他,他无法逃避,只能忍受。正如他常说的,“他就像犁耙下的一只癞蛤蟆。”大约17岁时,他的学徒期还未满,就不辞而别了。在军队里待了下来,可是军队又能好到哪里去,他又溜了!只能重操旧业,混一口饭吃。

不久他移居普里茅斯,开始经营鞋子铺,但他还是无法安于这种平平淡淡的生活,每周八先令的收入在他看来太少太少,他渴求在一夜之间暴富起来,加上他天性喜欢冒险,于是他铤而走险——搞走私,这次他差点把小命给丢了。那天晚上天黑似墨,伸手不见五指,刚开始装货物,突然狂风大作,大海像要翻转过来一样。塞缪尔坐着的那条船翻了个底朝天。三个伙计即刻丧命,其余的人有幸抓住了那条翻船,正在侥幸自己捡了一条命时,他们发现这只船正向大海深处漂去,这一惊非同小可。他们只好立即回头向岸边游去。这时距岸有两英里之遥,能否游到岸上就看个人的造化了。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奋力挣扎,塞缪尔终于爬上了岸边的一块岩石。

偷窃人家果园、修补破鞋、耍棍棒、走私、各种无赖行为德鲁都干过。德鲁自己唯一感到庆幸的是,自己还活着。只要命还在,一切都还可以重来。德鲁决心改过自新。他父亲把他带回到了赛特斯特,并给他找了一份制鞋的工作。

这时他唯一的兄长也过世了,德鲁一下子感到苍凉了许多。于是他重新开始练习写字,试着看书。德鲁后来曾深有感慨地谈到:“我真是读得越多,就越觉得自己真是无知。我越觉得自己无知,就越要用心去战胜它,我把所有的闲余时间都用来读书……”

德鲁决定依靠自己来生活,邻近的一位磨坊老板借了一笔钱给他,到年底他就还清了贷款。从此,德鲁一边工作,一边如饥似渴地学习经济学、历史学、哲学。除了从事制鞋和研究形而上学之外,德鲁成了当地的一个传道者,慢慢地,他成了这个地区的一个主要传道者。德鲁对政治有浓厚的兴趣,他的店铺成了当地政治家常来的地方。

结婚成家后他迁到了美国,但仍一如既往地工作学习。岁月的煎熬与自身的不断学习已大大地充实了德鲁的心灵,他这时的文学创作兴趣已转向理想化的意境。从今天保存下来的作品来看,他对寓于人体之中那些珍贵而不朽的精神作了深深的思考,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昂然向上的精神气息。

厨房就是他的书房,妻子的一台管风琴风箱成了他的书桌,在孩子们的吵闹声和“娱人耳目”的摇篮曲中他奋笔疾书。当时潘恩的《理性时代》一书已经出版,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德鲁写了一本小册子否定潘恩的观点。他后来常说正是《理性时代》这部书促使他思考,并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作家。

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好几本小册子从他的笔下飞奔而出。他仍然一边制鞋,一边写作,这时他文思如涌。没几年,他的成名之作《论人类灵魂的不朽》一书出版发行。这部书使德鲁赚了二十万英镑,这在当时看来已不是一笔小数目!该著作出版了好几次,一直很畅销。

■原文: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沈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

出自“勉学第八”

译文:人生在世,应该有所专业:农民就要算计耕作,商贩就要商谈买卖,工匠就要努力制作各种精巧的用品,技艺之士就要深入钻研各种方法技能,武士就要熟悉骑马射箭,而文人则要讲论经书。

■华佗学医

华佗是汉代著名医学家。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其中外科尤为擅长。

华佗成了名医以后,来找他看病的人很多。

一天,来了一个年轻人,请华佗给他看病,华佗看了看说:“你得的是头风病,药倒是有,只是没有药引子。”

“得用什么药做药引子呢?”

“生人脑子。”病人一听,吓了一跳,上哪去找生人脑子呢?只好失望地回家了。

过了些日子,这个年轻人又找了位老医生,老医生问他:“你找人看过吗?”

“我找华佗看过,他说要生人脑子做药引子,我没办法,只好不治了。”老医生哈哈大笑,说:“用不着找生人脑子,去找十个旧草帽,煎汤喝就行了。记住,一定要找人们戴过多年的草帽才管用。”

年轻人照着去做,果然药到病除。

有一天,华佗又碰到这个年轻人,见他生龙活虎一般,不像有病的样子,于是就问:“你的头风病好啦?”

“是啊,多亏一位老先生给我治好了。”

华佗详细地打听了治疗经过,非常敬佩那位老医生。他想向老医生请教,把他的经验学来。他知道,如果老医生知道他是华佗,肯定不会收他为徒。于是,他装扮成一名普通人的模样,跟那位医生学了三年徒。

一天,老师外出了,华佗同师弟在家里拣药。门外来了一位肚子像箩、腿粗像斗的病人。病人听说这儿有名医,便跑来求治。

老师不在家,徒弟不敢随便接待,就叫病人改天再来。病人苦苦哀求道:“求求先生,给我治一下吧!我家离这儿很远,来一趟不容易。”

这时,华佗见病人病得很重,不能迟延,就说:“我来给你治。”

说着,拿出二两砒霜交给病人说:“这是二两砒霜,分两次吃。可不能一次全吃了啊!”

病人接药,连声感谢。

病人走后,师弟埋怨道:“砒霜是毒药,吃死了人怎么办?”“这人得的是鼓胀病,必须以毒攻毒。”

“治死了谁担当得起?”

华佗笑着说:“不会的,出了事我担着。”

那个大肚子病人拿药出了村外,正巧碰上老医生回来了,病人便走上前求冶。老医生一看,说道:“你这病容易治,买二两砒霜,分两次吃,一次吃有危险,快回去吧!”

病人一听,说:“二两砒霜,你徒弟拿给我了,他叫我分两次吃。”

老医生接过药一看,果然上面写得清楚,心想:“我这个验方除了护国寺老道人和华佗,还有谁知道呢?我没有传给徒弟呀!”

回到家里,问两个徒弟:“刚才大肚子病人的药是谁开的?”

徒弟指着华佗说:“是师兄。我说这药有毒,他不听,逞能。”

华佗不慌不忙地说:“师傅,这病人得的是鼓胀病,用砒霜以毒攻毒,病人吃了有益无害。”

“这是谁告诉你的?”

“护国寺老道人,我在那儿学了几年。”

老医生这才明白过来,他就是华佗,连忙说:“华佗啊!你怎么到我这儿来当学徒啊!”

华佗只好说出求学的理由。

老医生听完华佗的话,一把抓住他的手说:“你已经名声远扬了,还到我这穷乡僻壤来吃苦,真对不起你呀!”

老医生当即把治头风病的单方告诉了华佗。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一个人在生活中放低姿态,仰视别人,认真观察和学习对方的优点,才能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增长自己的才干。

柳公权练字

柳公权小的时候字写得很糟,常常因为字写得七扭八歪受老师和父亲的训斥。小公权很要强,他下决心一定要练好字。经过一年多的日夜苦练,他写的字大有起色,和年龄相仿的小伙伴相比,小公权的字已成为全村最拔尖的了。

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在村旁的老桑树下摆了一张方桌,举行“书会”,约定每人写一篇大楷,互相观摩比赛。公权很快就写了一篇。

这时,一个卖豆腐脑的老头放下担子,来到桑树下歇凉。他很有兴致地看孩子们练字。柳公权递过自己写的,说:“老爷爷,你看我写得棒不棒?”老头接过去一看,只见写的是:“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老头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皱了皱眉头,沉吟了一会儿,才说:“我看这字写得并不好,不值得在人前夸。这字好像我担子里的豆腐脑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有形无体,还值得在人前夸吗?”

小公权见老头把自己的字说得一塌糊涂,不服气地说:“人家都说我的字写得好,你偏说不好,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老头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当,不敢当,我老汉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有人用脚写字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原城里看看去吧!”

小公权很生气,以为老头在骂他。后来想到老头和蔼的面容、爽朗的笑声,又不大像骂他,就决定到华原城里去看看。

华原城离他家有几十里路。第二天,他起了个五更,悄悄给家里人留了个纸条,独自往华原城去了。

柳公权一进华原城寿门,见北街一棵大槐树下挂着个白布幌子,上写“字画汤”三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笔法雄健潇洒。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去一看,不禁目瞪口呆。只见一个黑瘦的畸形孝头,没有双臂,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住铺在地上的纸,右脚夹起一只大笔,挥洒自如地在写对联,他运笔如神,笔下的字迹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看客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这才知道卖豆腐脑的老头没有说假话,惭愧极了,心想:我和字画汤老爷爷比起来,差得太远了。他“扑通”一声跪在字画汤面前,说:“我愿拜你为师,我叫柳公权,请收下我,愿师父告诉我写字的秘诀……”字画汤慌忙放下脚中的笔,说:“我是个孤苦的畸形人,生来没手,干不成活,只得靠脚巧混生活,虽能写几个歪字,怎配为人师表?”小公权一再苦苦哀求,字画汤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提起笔,写道:

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

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老人对公权说:“这就是我写字的秘诀。我自小用脚写字,风风雨雨已练了50多个年头了。我家有个能盛八担水的大缸,我磨墨练字用尽了八缸水。我家墙外有个半亩地大的涝池,每天写完字就在池里洗砚,池水都染乌黑了,可是,我的字还差得远呢!”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牢地铭记在心里,他深深地谢过字画汤,依依不舍地回去了。

自此,柳公权发愤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服补了一层又一层。他学习颜体的清劲丰肥,也学欧体的开朗方润,学习字画汤的奔腾豪放,也学宫院体的娟秀妩媚。他经常看人家剥牛剔羊,研究骨架结构,从中得到启示。他还注意观察天上的大雁、水中的游鱼、奔跑的麋鹿、脱缰的骏马,把自然界各种优美的形态都融注到书法艺术里去。

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可是,柳公权一直到老,对自己的字还很不满意。他晚年隐居在华原城南的颧鹊谷,专门研习书法练字,一直到他80多岁去世为止。

■原文: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出自“勉学第八”

译文:通晓《六经》的要旨,涉猎诸子百家的书的人,即便不能增长德行修养,劝勉世风习俗,也不失为一种才艺,能够凭借这个来自我充实。父亲兄长不能够长期依靠,家乡邦国不能够常保安稳无事,一旦遇到流离失所,没人庇护的时候,就要自己想办法来谋生了。谚语说:“积累财产千万,也不如有微薄的本领在身强。”而诸般技能中容易学而又可以求富贵的方法,没有比读书更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