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灾害对策全书
1729800000012

第12章 灾害预报与警报传播(1)

包括由都道府县和气象台共同发布的泥石流灾害警戒信息,由国土交通省与气象台共同发布的指定河川洪水预报等。此外也有由水坝管理者发布的表示有洪水危险的“水库泄洪”预告等。

可见,灾害警报多种多样,对于防灾部门和居民而言,重视其危险性,并将之运用于防灾活动中是十分重要的。灾害预警报的具体步骤为:

1.整理信息

随着技术的进步,预警报变得更加多样化(新信息的增加)、详细化(地区区分的细化)、实时化。这些变化本身当然是有利的,但另一方面却也使得人们愈发难以判断各条信息的重要程度。换言之,预报是指基于观测成果而发布的对现象的预测,至今为止只分为警戒度较高和警戒度较低两个等级,但为了使之更为完善,在此基础上还要增添其他信息。其中既包括需要高度警戒的信息,也包括危险程度较低的补充性说明(如沙尘指数或紫外线指数等)。因此有必要对各种信息的危急程度进行整理和分类。

例如,比较有关大雨的信息的发布频度后得出:大雨警报>泥石流灾害警戒信息>创纪录短时大雨信息。无论何种警报都是各级防灾部门必须迅速传达的重要信息。笔者整理了2008年数县的数据发现,大体上一个市町村一年会发布10次左右大雨警报,而泥石流灾害警戒是大约一年一次的频率,创纪录短时大雨信息则几乎是数年才发布一次。

2.多级表示

另一方面,如何使信息的危急程度一目了然,其表现方式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可以设置比警报更高级别的“超级警报”,如气象厅发布的预报和警报、气象厅发布的其他信息、气象厅以外的政府部门发布的信息、市町村发布的避难劝告或避难指示等。

或者也会发布其他一些面向各防灾部门的诸如“××县气象信息”的解说性的信息。这其中又有可能使用“堪比××年××灾害”、“观测史上最大规模的”、“相当于全年降水量的几分之一”等措词用以传达强于警报的危急感。

(一)气象厅发布的预报和警报

根据《气象业务法》,或在现有的预报警报两个级别的基础上以颜色或数字区分更多级别的危险度。日本现阶段已经将海啸警报区分为“海啸警报(大海啸)”、“海啸警报(海啸)”、“海啸预报”、“无海啸”4个等级,指定河川洪水预报和火山喷发警戒等也各自分为了5个不同的危险等级。

在此也简单介绍一下国外的气象警报系统。美国将警报分为与日本类似的警报(Warning)、监视(Watch)、注意(Advisory)三个等级;而欧洲则以颜色分为红、橙、黄、绿四个级别;中国大陆则将警报分为I到Ⅳ级,并辅以颜色区分;台湾地区把降水分为超大暴雨、大暴雨、暴雨、大雨。

二、传播方法

(一)行政途径

向居民传达预报和警报的途径主要有行政传达与广播电视播送,除此之外还有通过气象信息公司的途径。对于重要的危急信息,使用多种传播途径并动员媒体共同确保信息快速准确地传达是十分重要的。

向市町村传达预警报的方法如下:气象台通过防灾信息提供装置传达预警报至都道府县,而都道府县又通过防灾无线电通信系统及综合防灾信息系统等向各市町村传达。这里所提到的防灾信息提供装置指的是使用专线的网络系统,具有自动播放提示音、自动弹出显示框、自动打印等功能。

气象厅发布的警报具体又包括:气象警报(大雨、大雪、暴风、暴风雪),洪水警报,潮水警报,波浪警报,海上警报,海啸警报,预报是在有可能发生灾害时提请人们注意,火山喷发警报,地震警报(紧急地震速报)等。防灾无线电通信系统则使用的是地面无线电波以及卫星线路。综合防灾信息系统是一套使用光纤的有线网络系统,其负责传达预警报的同时还可用于搜集和反馈受灾信息。但有时大量的信息同时涌来,以至于会超过市町村防灾负责人的辨识能力的极限,这就需要先甄选出针对某市町村的必要的一部分信息再进行发送,抑或者直接向相关负责人打电话传达预警报信息及相应对策。除此之外,东洋大学社会学部教授 中村功

关键词:不要错过危险信息;落实防灾媒体的停电应对措施;对于警报的忽视(正常化偏见)比恐慌更为严重;警惕受灾地区经验的反作用

一、灾害预警报

灾害警报(Disaster Warning)是为了劝告人们警戒或避难而事前发布的关于灾害迫近的消息。具体形式多种多样,海啸警报的传播还可通过NTT(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和警方等其他途径传播。

(三)气象厅外的政府部门发布的信息

另一方面,从市町村直接向居民传达时所使用的最基本的媒体是同报无线电通信系统(防灾行政无线电同报系)。但同样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全国同报无线电通信系统安装率只有75%左右,下大雨时室外扩音器的声音很难听清,室内型的家用收信装置又尚未普及等等。因此,通过社区短波(FM)广播及有线电视播送紧急通告,群发手机短信,发放能够直接接收同报无线电波的防灾收音机等都成为了有效的补充手段。

最近手机上一种叫作CBS(Cell Broadcast Senice,区域短信服务)的功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CBS可以像手机短信一样发送文字,和短信不同的是它不需要事先登记电话号码,而是能向特定区域内的所有手机用户同时发送避难劝告等防灾信息。只是目前NTT Docomo(日本第一大手机运营商 译者注)以外的用户尚只能接收紧急地震速报,而且发送这样的防灾信息的自治体本身还很少。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气象厅发布的其他信息

例如创纪录短时大雨信息,泥石流灾害警戒信息,东海地震相关信息等,这些信息有时甚至比一般的警报更为危急。

此外,因此需要日常的天气预报和警报,还有一套叫作全国瞬时警报系统(J-ALERT)的装置(表4)。它能将各种警报通过卫星由国家总务省消防厅直接发送至市町村,再通过自动启动的同报无线电通信系统将之传达给居民。

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受灾信息的传达有时会遇到停电或网络阻塞等状况。迄今为止已发生过诸如防灾无线电通信系统没有接发电机,发电机没有自动启动,或是家用收信装置电池没电导致灾害信息无法传达的例子。此外,因手机机站的备用电池只能支撑2小时左右,手机也可能因停电陷入无法使用的状态。因此,平时防灾部门的停电应急训练,对手机机站的后备措施的强化以及落实媒体的停电应对措施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放送途径

根据《灾害对策基本法》的规定,广播电视台被指定为“指定公共机关”,《气象业务法》亦规定其有传播警报的义务。因此广播电视台在预警报的传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由气象台发布的预警报,预报所包含的范围十分宽广。其中,首先通过防灾信息提供装置(根据广播电视台的不同,也可能经由气象预报公司或主要电视台中转,紧急地震速报亦或由气象业务支援中心中转)在线传送至各广播电视台,再由广播电视台通过广播电视信号向公众播送。

播送阶段的首要课题是追求高速化。警报则是警告人们有发生重大灾害的危险。1985年日本海中部地震发生后第14分钟时发布了海啸警报,然而又过了5分钟后才进行播送。1995年北海道南西冲地震时海啸警报在5分钟后发布,播送则是再2分钟之后。这是由于装置的切换以及警报确认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到了现在使用的都是在线发布系统,放送前只需经过最简单的处理即可,因此海啸警报几乎是在发表的同时就能对外播送。

其次是防灾信息要实现数字化。每个市区町村的预警报和避难劝告都需要发布(地区不同预警报级别及内容也可能不同),如果使用一般的模拟信号播送的话信息量过大因而很难向居民播送。但是,若使用数字化方式播送的话则能灵活处理大量数据。例如只要在设置数字电视时输入地区邮政编码就可以只显示所设定区域的预警报。此外不需要用户使用遥控器搜寻,电视台也能在电视上强制显示防灾信息。气象厅也从2010年起使用更具有扩展性的泛用格式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作为发布信息时的标准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