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汉朝旧事
17300000262

第262章 王莽专政2

即便朝中自己人占绝大多数,王莽还是觉得心虚。

在风云诡异的朝局中,那些平时匍匐在你脚下的人,说不定,一转身就要卖了你。

权势来得容易,其实并非好事。

王莽深明个中道理,所以,他的大半辈子都在博取好名声,为了这来之不易的好名声,他甚至牺牲了一个儿子。

在新都闭门的时候,他的二儿子王获不慎杀了一个家奴,惹来非议,王莽担心名声受损,应是逼着二儿子自杀赎罪,博来一个大公无私,大义灭亲的赞誉。

但王莽知道,这还远远不够,他能有今天,是靠王老太后这棵大树爬上去的,说句不好听的,王老太后万一哪天不在了,他王莽能不能震住这个场子,目前还是个

未知数。

所以,王莽必须竭尽所能立威。

元始元年(公元1年),王莽想到了一个奇招,他视察益州途中,密令益州官吏,诱使蛮夷自称越裳氏后代,入朝献上白雉一,黑雉二。

这可是极大的祥瑞啊。

自古以来就有祥瑞现,圣人出的说法。而跟白雉黑雉有关的圣人是周朝的大圣人周公。

群臣个个都是老狐狸,马上联想到了大司马王莽。

王莽不就是个大圣人么?温良恭俭,礼贤下士,心怀万民,最重要的是大权在握,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大圣人么?

于是,一时间,朝堂热闹了起来,群臣一个个上表,把王莽称作当世的周公,要给王莽一顶媲美周公的帽子,安汉公。

好一个安汉公。

大汉开国近两百年,名臣良将如过江之鲫,却从来没有一个人有这么一个称号。

王莽对这个称号也是惊得目瞪口呆,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只不过是弄出点祥瑞来安抚下人心,稳固下地位,下面的兔崽子们捣鼓半天想出个如此震古烁今的称号。

王莽心里乐开了花,因为对于这个称号,却是蛮喜欢的。

“古有周公辅政,今有安汉公安汉。”

王莽或许没想到,不管是不是下面的人有没有拍马屁,这个称号,其实寄托着另一层意思。

这个时代,确实需要个圣人出来。否则这个朝廷,就要面临破产了。

此话可绝不是危言耸听。

成帝,哀帝两个玩主,玩了几十年,早把国家的底子给玩空了,现在的老百姓,对待官府,地主豪强的态度,就一个恨字。

所以,王莽的出现,又是一个希望。

哪怕你现在什么都没做,给你个大帽子,鞭策你,期待你来个中兴。

不过,如果王莽就这么心安理得的接受,他也就不是王莽了。

而王莽却谦虚的表示,国家大政都是出自他和孔光,王舜,甄丰,甄邯之手,请王老太后奖励其他四人,以后再考虑他。

如此高风亮节,反倒让群臣更加来劲了。

大臣们甚至觉得仅有“安汉公”这个称号还不够,他们认为大司马与霍光一样,有“定策安宗庙”之功,应该增加封赏。

随着呼声越来越高,戏也进入了□□。

朝议上每天正事不谈,就谈王莽的功德。

王莽是个政治老手,知道演戏要适可而止。

他推辞了几次三番,王莽就接受了“安汉公”的称号,而对于增加封邑则表示不能接受,若是要给他封赏,倒不如封赏宗室群臣,把东平王刘云太子,孙,宣帝的孙子

计三十六人封为列侯,然后封赏在职官员,增加宗庙的礼乐,使百姓和鳏寡孤独都得到好处,对平民士人推行恩惠政策。

王莽的手段极其高明,这一次,博得了朝野上下广泛的赞誉。

后来,只要王莽一出行。

不少受到恩惠的百姓都是热泪盈眶,“安汉公,安汉公”的呼声不绝于耳。

而王莽,对于这样的待遇十分享受。

他继续着自己的笼络人心的手段。

他建议王老太后带头节俭,而自己也贡献出百万钱,田三十顷救济民众。每逢水旱灾害,王莽都只吃素。

元始二年(公元2年),王莽的声望达到了顶点。那一年,全国大旱,并发蝗灾,受灾最严重的青州百姓流亡。在王莽带头下,二百三十名官民献出土地住宅救济灾民。他

同时下令灾区减收租税,各地要充分抚恤灾民。撤销皇家在安定郡的呼池苑,改为安民县,用来安置灾民。

连长安城中也为灾民建了一千套住宅。

这番作为,又引来天下一片称颂,王莽的根基更加稳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