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失落的文明:震撼世界的考古发现(大全集)
1730300000044

第44章 蒂华纳科:安第斯山上的上帝之城(3)

但是,有些地方受地形限制,陆运方法完全不能使用,例如搬运安山岩石块就要用别的什么方法了。安山岩产于的的喀喀湖上一个名叫珂帕卡班纳的半岛,搬运石块时一定要想办法利用水路。经过好几个月的探索,终于在距离蒂华纳科14公里的湖边,偶然找到了答案。那里有些石柱和废墟中所见的一模一样,躺在一个宽长的地沟里,还有一条古道相连。

由于的的喀喀湖的水位四季差异很大,这个搬运的起落地点也就有时露出水面,有时没入水中。搬运方法是先把石柱从珂帕卡班纳拖到湖岸,装上可能是用湖边的灯芯草编成的大木筏,然后等雨季来临,湖水高涨时,浮过对岸。几个月之后,旱季开始,湖水下降,地沟干涸,石柱露出水面,再用常用的办法,经陆路拖进城去。

玻利维亚的科学家继续做了一些实验,证明他们的假设正确无误。首先,他们用一排木筏,载着一小块石料,试验这个巧妙的水运方法。然后又试验陆运方法,由6个印第安士兵用绳缆拖拽一块超过半吨重的大石。结果,两项实验都证明路他们设想是切实可行的。

还有很多难以理解的事物需要寻出真相。虽然学者孜孜不倦地努力研究,我们对蒂华纳科的居民所知还是极少,许多问题更是悬而待答。

我们究竟能不能找出那些年代久远、久遭遗忘的民族是谁呢?他们什么时候留下一些未完成的建筑物而永远离弃这个城市呢?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不是为了争夺几块良田引起残酷的战争,把城市摧毁,迫使百姓逃亡,避地他乡呢?是不是敌对的特权阶级发动宗教战争,引起这样的灾难呢?是骇人的灾变把城市毁灭?是气候剧变,危害农耕?还是饥荒或瘟疫杀死了全部人口?

高大的护城神衹不言不语,考古学家最终是否能代它们说出其中的秘密呢?

■神秘的蒂华纳科古城

蒂华纳科是一座充满神秘的古城。当你漫步在这座面积约45万平方米的古城址时,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直冲蓝天的层阶金字塔了,其底部长宽各约210米,高15米,有阶梯直通顶部。在层阶金字塔顶部有房基和贮水池、排水沟等遗迹,现在还不清楚它是神庙还是居民的避难所,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与埃及金字塔迥然不同。埃及金字塔是用巨石垒砌的,是法老的陵墓,而这里的金字塔则是用土垒筑,多系神庙性质。

层阶金字塔的西北面有一个称为“卡拉萨萨亚”的长方形平台,长180米,宽135米,高2—3米,平台四周有石砌护墙。据玻利维亚政府公布的发掘结果表明,这里埋藏有一座半地穴式的神庙(俗称古神庙),深1.7米,长28.5米,宽26米,近似方形,没有屋顶,这座神庙的内壁是由砂岩砌成,壁上刻有祭司头像之类的画面。

卡拉萨萨亚神庙中还发现了众多横七竖八的石刻头像,这些头像表现了各种不同的人种。在这些头像中,有的嘴唇厚,有的嘴唇薄;有的长鼻子,有的鹰钩鼻;有的耳朵小巧,有的耳朵肥厚;有的面部线条柔和,有的棱角突出;有的还戴着奇怪的头盔……瑞士的著名学者丰·丹尼肯在《众神之车》一书中大胆提出,这些形态各异的头像,是在向世人传递着某种无法理喻的信息,即外星人曾经光顾过地球。

卡拉萨萨亚神庙东部有宽6米的巨岩制成的阶梯,西部角落有用一块巨大的安山岩雕刻成的“太阳门”。“太阳门”造型庄重,比例匀称,是古代南美洲最著名的文化遗产之一,它高3米,宽3.75米,重量至少在100吨以上,门楣上刻着太阳神:头戴狮子头饰,两手执着权杖。在它左右各刻有3排小型的带翼神像,每排各16幅,共有48幅,簇拥着太阳神。细心的观光者会发现,这些神像的眼睛下面都滚动着泪珠,似乎在哭泣,究竟预感到这座城市厄运即将降临,还是哀叹人类命运的悲惨?

卡拉萨萨亚神庙的西侧有一座“石棺宫殿”,长48米,宽40米;两重墙垣,高度相当,间隔8米,用精制的石料砌成;宫殿内有排水沟。

蒂华纳科城址西南部有一个称为“普玛彭古”的地区,散乱分布着大量加工过的石头。这儿有一个长160米、宽140米、高6米的土台。据1540年光顾这里的西班牙人留下的笔记资料记载:这些土台上曾砌有墙壁,石头均经过加工,有的重量超过300吨,而且还有狮形人雕像。这座城市附近没有釆石场,在现代条件下,将这些笨重的巨石从遥远的地方运来都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更何况古代的印第安人呢。高原地区气压很低,空气中含氧量稀薄,体力劳动对于任何一个非本地人来说都是难以忍受的。然而古代的印第安人居然能做出今人都难以想象的事情,建立了这座巨大的城市,该作何解释呢?难道能够简单地归之于借助外星人的力量吗?而外星人光临地球只能算是一个大胆的假设而已。

大量的巨石上发现有T字形或I字形的沟槽,显然蒂华纳科的居民已掌握使用榫卯结构垒砌巨大的石壁,他们还发明了铜和青铜制成的金属工具,并用之于加工石料,雕刻心目中的庇护神。

蒂华纳科还留下了众多发人深省的石刻浮雕像。除了太阳门上神奇的太阳神像外,在半地穴式神庙的中央祭坛上,有一块红色砂岩雕制的大神像,高7.5米,重达20吨,呈四棱柱形,头戴四角形头饰,手持谷器和贝类。大神像上刻画有几百个十分精致的符号,有人认为这些符号记录了大量的天文学知识,而这些天文学知识是以地球是圆形为基础的。在蒂华纳科地区发现的石刻狮面人像高1米,右手握着一根权杖,左手提着一颗人头,据此可知,蒂华纳科人信奉猫科动物神,祭祀活动充满了血腥味。太阳门中心部位刻着的太阳神,尽管从整体上看像人,然而头部却像美洲狮或美洲虎。再从太阳神头部周围有表现太阳光线的放射状图案来看,似乎可以将它解释为是猫科动物神和太阳神的融合体。

在这座古城附近尚未发现当时一般平民的居住遗址。在人口稀少、自然环境恶劣的条件下,建立起这样一座巨大的城市确实匪夷所思。据最近的生态学研究成果表明,蒂华纳科城北的的的喀喀湖鱼类资源丰富,濒湖地带土质肥沃,良好的土壤条件为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的栽培提供了优良的条件,而且高原上牧草丰饶,适宜放牧骆马和羊驼。所有这一切,都为居住在这座与世隔绝的古城居民奠定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蒂华纳科城布局规范,设计严谨。城内有东西、南北两条大道,层阶金字塔、神庙和石砌平台等建筑物就分布在这两条大道的旁边。20世纪以来,美国考古学家温德尔·贝内特和玻利维亚考古学家桑切斯通过调查发掘,还发现蒂华纳科城并非一时完成的,而是从公元前后至公元600年之间逐渐建立起来的。如今,由于历经沧桑兴变,古城昔日的风貌已湮没难辨。

蒂华纳科在公元600—1000年一直是南美印第安文化的中心。公元600年前后,这座城市为代表的文化范围仅限于的的喀喀湖沿岸地带;公元700年左右,文化开始向外传播;至公元1000年前后,这儿的文化几乎浸润到安第斯全境。秘鲁中部高原重镇瓦里和中部海岸城市帕恰卡马克成为继承和发展蒂华纳科文化的两个中心,此后,这一地区的文化持续稳定向前发展。公元11世纪中叶至公元16世纪中叶,形成南美大陆史前时代拥有最大版图的帝国——印加帝国,蒂华纳科作为南美文化的基石逐渐被世人遗忘。

今天,在蒂华纳科城附近,有一些野草丛生的人造小山。这些小山山顶平坦,面积达4 000平方米,山里面极有可能隐藏着建筑物。如果有朝一日,学者们能够将这些平顶小山逐个进行发掘,说不定能为这座神秘的古城提供令人振奋的线索。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漫游蒂华纳科的人们,在惊叹古代印第安人非凡创造力的同时,面对这座蓝天白云映照下的废墟,怎不令人产生无限的感慨和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