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外国政要答记者问
1731000000003

第3章 中国议题(2)

答:当时上海周边华东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水灾,我和飞行员说,尽可能低空飞行,只要不扰民就行。我希望亲眼确认水灾的情况。我和李鹏先生说,有什么我们可以做的,请告诉我们,我们尽可能提供帮助。飞机上所见,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在第一次的首脑会谈上我就说了这件事。至于和美国的关系,美国和日本打过仗,但是美国的民主有广大的胸怀,美国想要把日本变成一个有经济实力的民主国家,所以战后他们采取了占领政策。我目睹了这个发展过程。和这样的国家搞好关系是一件好事。坦率地说,看到欧洲的实际情况,有很多问题,比如齐奥塞斯库,最后与民主主义背道而驰。日本变成一个类似于美国那样的民主国家是很幸福的。大家都会变得好起来。美国也想把伊拉克引导为一个以日本为模式的民主国家,但结果却全然不同。美国占领日本时,日本没有发生恐怖事件。但在伊拉克,美军遭到很多恐怖袭击,美国也提出要注意到伊拉克和日本的不同。日本是在战后建设国家时,以美国为模式,结果实现了经济成长。战后日本的前进方向没有错。我和德国的关系比较密切,东德最后的总理汉斯.莫德罗对我说,日本没有学错教科书。这是很宝贵的一句话。在这个意义上,我现在也坚信,日本建成了一个以美国为样本的自由、民主的国家。战后美国和日本的关系有时会遭到欧洲的抱怨,在中国看来,中国也作了很多好的事情,而日本却一边倒。我知道有这些批评,对此我们谦虚接受。如果从结论开始说,我们和中国要双赢。

问:你如何评价麦克阿瑟?今天日本国家的格局,乃至日本的宪法,都深深地留下了麦克阿瑟的印记。

答:我印象中的麦克阿瑟,他一直是上汽车、下汽车,没有特别的亲近感。那个人当时是最高司令官,我怀着敬意看他。当时我只是个学生,也不能碰到他,和他说Hello。我相信麦克阿瑟的善意,他希望日本成为美国式的国家,所以才那样去做。虽然他壮志未酬离开日本,但他相信日本一定会成为民主国家。

问:2002您见江泽民主席,江主席说,中日友好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您如何看中日关系的未来?

答:江泽民的日语非常流利。在当首相之前,我做过日本海外协力机构(JICA)向海外派遣志愿者的负责人。一开始,我并没有积极地向中国派志愿者,我说要等一等。江泽民不知道从哪里知道了这件事,他和我说,那是个很好、很出色的制度,请多多地向中国派。于是我说,既然阁下如此说,我现在是委员长,我回国后,一定派遣。1984年中日友好医院刚刚建成,1986年向中国派的第一批协力队成员,就是派到中日友好医院的护士,并一直持续到今天。这之后我也和江泽民时有见面,中国的环境保护意识开始觉醒,江泽民建议我去上海见黄菊市长,因为上海在环境方面努力不够,中国受到了世界上的很多批评。他对我说,你去上海,以在环保领域先进国家的身份,督促黄菊在环境方面多努力。是江泽民这样对我说的。我从北京回日本的路上,在上海停留,见了黄菊。我当然不能说江泽民派我来教你,我把话变了一下,说江泽民让我来上海,看浦东开发。他们陪我看浦东。水灾的时候,浦东开发区还没有规划。我和黄菊说,必须好好推动环境保护。在日本和中国之间通常会吹偏西风,原因不在日本,也不在中国,但浦东建成之后,如果随意排放,就会发生(污染)问题。后来黄菊去中央,成了副总理,我再见他的时候说,我当时好像很内行地向你提了很多建议,黄菊说他还记得,他说有过外长经验的黄华,也了解环境问题。如果在中国介绍日本的环境保护,请叫上黄华。当时在南京上海,经常举办环保方面的研讨会。黄菊请我以日本代表的身份参加。这之后我有几次因为环境问题访问了中国。中国还请我去看教育,我去了新疆的乌鲁木齐和吐鲁番,那些地方的义务教育还没有普及,当时中国说上海和北京可以在几年之内百分之百普及义务教育。中国要求我们介绍义务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我也尽力做了。

问:日本新首相鸠山由纪夫和韩国总统李明博刚刚访问了北京,三国提出了东亚共同体的概念,对此您有什么评价?

答:如果三方真的齐心协力,对东亚当然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有一个担心,目前的说法是没有美国,把美国排除在外。以前马哈蒂尔在我当总理的时候也曾对我说,做一个东亚东共同体,EAEC。当时的美国副总统奎尔飞到东京,和我说,要在首相官邸之外的地方,不见媒体,有秘密的话要说。他说,如果日本参与,我们会很为难,因为没有美国的参加。当时奎尔查了日程,知道我马上要和马哈蒂尔会谈,美国知道后马上就来了,希望日本不要给出同意的答复,美国对此表示非常担心。当然,最近美国不再那么独断专行了,如果让美国有同样的想法,即使三国好不容易取得了一致的意见,我担心实际发展中也会发生不顺利不平稳的事情。我和鸠山兄弟关系很好,我希望我的坦率的意见可以传到他那里去,他还没有回复。鸠山君想做这件事情是确定的。

问: 海部先生对中日关系的发展有什么建议?

答:几年前的日中经济关系在世界上排第几位?今天又如何?曾经是日美贸易额排在第一位,三年前日中贸易额已经超过去了。中国是世界第一的生产工厂。希望中国日本韩国一起合作,在亚洲起到领导作用。鸠山君现在也是这样说的。日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有傲慢的心情。我们也把这个内容引入到学校教育,让学生们学习。我也给文部省提各种建议,这些话我也和文部大臣们说过。我和中国的几位教育部长说过同样的话,我和何东昌先生、他的前任李鹏先生,都说过同样的话。总之,在日中关系上,中国应该更加自信。

★鸠山由纪夫:就访华和东海等问题答中国记者(2009年8月31日)

在8月25日进行街头演讲时,面对“如果您当选首相,是否打算今年年内访问中国?”的问题,鸠山由纪夫表示,“如果可行的话,我会去(中国)。”

1996年民主党成立后,第一个访华代表团就是由鸠山率领的,这也是鸠山就任党首后访问的第一个国家。鸠山再次担任民主党党首后的第一个出访国家还是中国。

鸠山本人高度重视中日关系,他一直认为日本和亚洲的发展、东亚共同体的实现都离不开中国的帮助,所以更该强化中日关系。

如何强化中日关系?鸠山主张友爱外交,建立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关系,还要加强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互信,减少两国百姓之间的误解。

至于增进互信的方法,鸠山认为应该关注中国的需求,在两国有共同利益的领域加强合作。比如,亚洲和平安全保障领域、全球变暖问题和核裁军等方面。此外,对于两国存在的诸多分歧,他也主张通过诚恳、坦率的对话来解决。

不过当选首相后,鸠山的“中国策”到底怎样,在今后的对华关系中,他的“友爱原则”将发挥何种作用,还有待观察。虽然鸠山所倡导的“友爱外交”是一种均衡外交和不强加于人的外交,但其不可能偏离日整体国家利益需要,也难以忽视党内其他各派意见。在鸠山于8月11日举办的记者会上,本报记者也就相关问题向鸠山本人求证。

《国际先驱导报》:您以前曾经提出过“亚洲不战共同体”的概念。请问,成为首相后是否会推行这一政策?

鸠山由纪夫:中日关系已经进入战略互惠关系,今后如何深化战略互惠的内涵,这是一个关键。构建亚洲不战共同体是我一直以来的信念。在民主党内并不是所有议员都支持,这今后还会在党内进行讨论。我会努力争取党内更多议员对这个提案的支持。不再战争是亚洲各国共同的心愿,我们希望将这个亚洲各国的心愿具体化。

《国际先驱导报》:有一些人认为,您成为首相后可能会在东海油气田开发等问题上采取强硬立场,请问您如何回应此种担心?

鸠山由纪夫:我觉得不是这样。中日之间今后要不断构筑相互信赖。在此基础上,来解决这一问题。当然,中日两国在这个问题的主张上还可能有分歧,但我认为双方与其集中在分歧上,不如一起朝着问题的和解而努力。这种努力很有意义。我认为对于中日关系上的很多悬案,双方都可以坐下来好好地讨论、为解决一个个的问题而共同流汗。这正是一个强化两国信赖关系的过程。

★基辛格:中美建交具有历史性意义(2009年1月10日)

中美关系三十而立。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功不可没。他1971年7月对中国的秘密访问,成功结束了中美两国22年没有高层接触和交往的历史。在此后30多年时间里,基辛格博士一直关注和促进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他的贡献有目共睹。近日,《人民日报》记者在纽约基辛格咨询公司办公室对他进行了专访。

记者问(以下简称“问”):您如何评价您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贡献?

基辛格博士答(以下简称“答”):美中关系正常化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大事。鲜有政治领导人能幸运地参与如此重大事件。就其持久性影响和对世界的重要性而言,我将打开中国的大门和实现与中国关系的正常化列为我职业生涯中的重大事件。

问:面对21世纪的新挑战,中国和美国应如何提升双边关系?

答:我认为,将美中关系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面临建立一个新的国际金融和政治体系的共同任务。这需要世界最大发达国家和最大发展中国家进行合作。我们需要立即着手做的事情是,扩大美国和中国之间对话的量与质,以便我们能在双方所能提出的共同课题上取得一致意见。我们需要为美中关系找到新定义。

问:展望未来,您认为下一个30年中美关系的新重点应是什么?

答:当务之急是帮助世界从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因为我们做其他事情的能力受到了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从长期看,美国和中国应在环境、能源以及应对世界危机、为和平做贡献等问题上制定相应政策。

问:两个星期之后,当选总统奥巴马将就任。考虑到他的背景和观念,您如何看待这些新因素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答:在最近的选举中,我支持麦凯恩参议员。尽管如此,我公开表示,我衷心希望当选总统奥巴马获得成功。我将尽全力支持他。我相信,奥巴马将得出这样的结论:对美国而言,保持与中国的友好关系是核心问题。自1971年以来,美国一直同中国保持友好关系,这是美国30多年来的连续性政策。我为此感到骄傲。我认为,不论当选总统奥巴马以前的背景如何,他都将继续这一传统。

问:如果您今天重新写《大外交》一书,在涉及中国的部分您将增加什么内容?

答:在我写这本书之后10年内,中国发展得比我预想的要快。中国比当时更深地融入了国际经济体系。但是,我不会改变本书的基本方向。我将会增加如下内容:合作的机会增加了;世界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美国虽仍是最强大国家,但已不是处于全面主导地位的国家。所有这一切,都要求对国家间关系进行某种重新估量,但是还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施罗德:山西,一方科学发展的热土(2008年6月7日)

6月7日上午,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先生在并出席了由中央和省、市十几家媒体及香港部分媒体记者参加的媒体见面会,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中德经济合作、我国企业发展、中德文化交流、是否参加奥运会开幕式等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山西电视台记者:施罗德先生您好,您首次来山西访问,对山西印象如何?山西作为中国能源和重化工省份,在经济发展方面您有哪些好的建议?

施罗德:我认为我不应给山西提出什么样的建议,因为我的印象是山西省委、省政府对山西整体工作的领导是非常正确的。山西非常重视煤矿的安全,同时保证在煤矿发展中重视环保,进行更高效的开采,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我们都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并行不悖的,只有经济高速的发展,才能够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而重视自然和生态的保护,不论是从经济意义上来说,还是从政治意义上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正确地处理两者的关系,才能够有更好的发展未来。现在山西正在进行产业的重组,这种重组也包括发展一些新兴的产业,比如说发展一些技术含量更高的产业,能够创造更多劳动就业岗位的现代服务业,这是山西未来的发展方向。我现在对山西的总体印象是非常积极的。

山西日报记者:山西是中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目前在煤矿安全生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正面对许多现实的问题,您对此有何看法?山西和德国是否在这些方面存在广泛合作的前景?

施罗德:我认为中德双方在此方面有巨大的合作潜力,这些合作包括:煤矿的安全建设,开采区生态环境的重建。现在山西的许多煤矿企业管理者认识到,煤矿的经济发展和煤矿的安全是密不可分的。今年4月份的时候,德国知名矿业大学波鸿理工大学和著名的中国矿业大学在柏林签署了两项合作协议,一项是双方计划将来在煤矿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进行更好的更紧密的人员培训,另一个合作意向是研究将德国已有的解决方案应用到中国的硬煤开采中。山西省的许多人去过德国的鲁尔区,对德国的煤矿开采地区的了解,也可以在双方未来的合作中发挥作用。

太原日报记者:施罗德先生,您在担任德国总理期间曾经先后六次访问中国,为德中战略伙伴关系建立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您对中国东北传统工业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很感兴趣,还将积极参与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山西作为中国一个重要的能源基地,拥有丰富的煤层气资源,请您谈谈此行的目的,以及是否有在山西寻求合作的意愿?今年9月份将举行2008年中国 (太原)国际煤炭与能源新产业博览会,您有兴趣组织一些企业来参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