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7招赶超优等生
1731400000007

第7章 增强记忆力(2)

4.重复记忆是增强记忆力的助手

要使书中的知识活化为自己的知识,必须从记忆入手。马克思有一个习惯,就是隔一些时候就要重读一次他的笔记本和书上做记号的地方,来巩固他的记忆。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记忆不应当得到休息,因为没有一种能力比它更易动作。你要每天找点东西给记忆一下,因为你愈是多给它记,它便愈能诚实地记住;你愈少给,它便记得愈不诚实。”人脑需要不断训练,大脑越用越灵,谁不长期训练大脑,就会变得迟钝、健忘。这充分说明,重复记忆思维方法是提高记忆,增强记忆力,锻炼记忆力,发展记忆力的最诚实的朋友和助手。

训练:组织有效的复习

重复在保持记忆中有很大的作用。因为刺激物的重复出现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没有复述的信息是不可能进入长时记忆的。

在实际学习中,要科学地安排重复的次数和时间间隔。一般说来,对于复杂难记的内容,重复次数要多些。重复最好在记忆将要消失的时候进行,且重复间隔时间由短渐长,这样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研究表明:记忆的第二天,遗忘率最高,50%左右,也就是第二天你可能会忘记你所记忆的50%,第三天30%左右,第四天10%左右。

由此可见第一次复习应该及时,新学习的内容最好在12小时之内复习一下,抓住记忆还比较清楚、脑子中记忆的信息量还多的时候进行强化。第二次复习时间间隔可以稍长,比如两天。再往后,间隔可以更长,比如依次为一周、半月、一月、半年、一年、几年。复习所用的时间也会依次缩短,甚至只要用眼或耳过一遍就行。

这样先重后轻、先密后疏地安排复习,效果极佳。针对这点,你可以:每天在记忆新东西前,先重复记忆昨天的知识点(大概花半小时左右)和前天、前前天的知识点(各花10分钟左右。其实是认真的浏览一遍)。这样,每天的知识点就在以后的三天内被重复记忆。(在笔记本上标上学习的日期)在周末还可以把上周的知识点也快速地浏览一遍。你会发现这个方法特别奏效,知识点都能牢牢记住,一个月前记忆的东西现在脑海中还十分清晰。每天所花时间也不很多,只是有点麻烦,最重要的是要形成习惯。如果这个方法在时间的分配上还不怎么合理,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

那么,是不是重复的次数越多越好呢?心理学家一般认为超度学习以50%为有限效度,就是在刚能正确背诵时,再用50%的时间来记忆是有效地超度重复。超过这个限度,就可能受注意分散、厌倦、疲劳等不良因素的干扰而产生副作用。

应用:在学习和生活中别忘了重复记忆

许多同学为了应付考试,喜欢搞临阵磨枪,这样突击学习的知识多达不到永久记忆的目的,往往是记得快忘得也快,就像狗熊掰棒子,虽然掰得很多,但最后所剩无几。科学的做法是:对于基础性的、必须内储的知识,尽量早日融会贯通,并适时安排复习;对临时应付性的、没有必要长期内储的知识搞临阵磨枪。

还有许多同学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有一种惰性,知新时便忘记了温故;复习某一门课程时,便把其他课程忘在一边。这种做法也不可取。这是因为,当你专注于复习或学习某一门课程时,其他课程的内容因搁置太久而几乎忘光了,再复习时不免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如果适时安排复习,则既省时又省力。复习就像打扫覆在记忆上的灰尘一样,灰尘很少时,一吹即掉;灰尘很多时,虽用水洗也难见本色。

科学的做法是:各科知识学习齐头并进,复习也齐头并进。在复习时,第一遍先粗线条地记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通过系统归纳,使之网络化,并记忆在头脑里;第二遍做书中的例题,做完后与书上的题相对照,力争“一步不少,一字不落”;第三遍做书上的习题,达到一看即懂的程度。此后,再去选做一些参考书上的习题。这样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提高你的记忆力,让你受益匪浅。

重复记忆是最常用的记忆方法之一,适用于一切材料的记忆。并且它仅在一般学习中使用,而且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大有用场。例如,受托办几件事情,可以重复为:“买书,传信……”。与人初次见面,对方告知手机号,你往往采取重复的方式:“哦,139……”。重复别人的姓名不仅可以加深了对此人的印象,而且在极自然的重复中含有对别人重视的意思,一下就缩短了距离。如对方与你约会:“下周二,下午2:00,中山公园门前见。”则重复表述为:“对!下周二是13号,下午2:00,中山公园门前。不见不散。”

重复记忆法也适用于年幼的孩子,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家长完全不必担心孩子会对此产生厌恶情绪,因为孩子本来就喜欢重复。同一个故事他可以百听不厌。当然,你在重复的时候,可以采取一些变化,比如,边讲故事边做手势,或者边讲故事边向孩子提问题,甚至可以让孩子接着讲或背,以提高孩子的兴趣,提高记忆效果。

原来是这样,不难记住啊——理解记忆

我们要尽量避免死记硬背,因为这样去记,既费力,又容易遗忘。

一位同学花了九年二虎之力,才能把“孤舟蓑笠翁”这一简短的诗句背出来,但不久又忘得精光。原来这位同学在背之前就没有弄清楚“蓑”、“笠”的意思。后来,同学们提醒人注意到“蓑”是蓑衣,“笠”是斗笠的意思,又把有关图片给他辨认。这时,他对诗句的意思才恍然大悟,一下子就能把这诗句流畅地背诵出来了。

原因何在呢?因为杂乱无章的文字无法使人理解,只能靠机械记忆去死记硬背。而有意义的内容则可以在思考理解之后再记,这就容易得多了。

当我们说忘记了某件事情,实际上那也就是我们所不了解的事。常有人认为自己记忆力不好,其实那是因为没有真正的理解,以至无法形成记忆。如果能够把所要记忆的事物予以正确理解,它就可以长久地被记忆下来。

理解记忆是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为前提的,这种理解不仅指看懂了材料,而且包括弄懂了材料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该材料和以前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

对于需要抽象思维的材料,如学习哲学、数学、物理等学科的材料,要想记住它们,就一刻也离不开理解记忆。

所谓理解,用古语来说,就是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从生理学角度来说,理解就是在已有的条件反射基础上,去建立新的条件反射,并将新旧条件反射组成系统。巴甫洛夫说过,利用已获得的条件反射就叫做理解。理解就是懂得客观事物的意义,实际上就是利用旧知识去获得新知识,并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的系统中。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做记忆的实验中发现:为了记忆住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重复16.5次;为了记住36个无意义章节,需重复54次;而记忆六首诗中的480个音节,平均只需要重复8次!心理学实验表明,理解记忆的效果要比机械记忆的效果大约高25倍。

美国前总统林肯出身贫寒,小时候买不起书,只好去借。只要有人肯借给他,无论走多远的路他也要去。借回后反复阅读,直到完全理解和记住。靠着这种阅读——理解——记忆的方法,林肯积累了大量知识。最后,他终于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优秀的总统之一。

日本教育界提倡的一句口号是:“要思考,不要死记硬背!”这里所说的思考,首先也是指理解。

训练1:如何实现理解过程

要实现理解记忆,我们首先要了解如何实现理解这个过程。我们要知道分析与综合是理解的实质。

如何进行分析与综合呢?具体方法可以分为5步进行。

第一步:了解大意

当你记忆某个事物的时候,首先要弄清它的大致内容。拿读书来说,先要通读或者浏览一遍。如果是记忆音乐,先要完整地听一遍全曲。了解了全貌才能对局部进行深刻的理解。这也就是“综合”。

第二步:进行局部分析

对事物有了大致了解后,就要逐步深入分析。比如对一篇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论据,根据结构分成若干段落,逐个找出主要意思,也就是要找出“信息点”,加以认真分析、思考,以达到能编制文章纲要的程度。

第三步:寻找重点和关键

也就是韩愈在他的《进学解》中所说的“提要钩玄”。找到文章的要点、关键和难点,并弄明白,牢牢记住。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理解和记住其比较次要或者从属的内容。正是“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挈一领。”

第四步:融会贯通

就是将所理解和记住的各种局部内容,联系起来反复思考,全面理解。这样更有利于加深记忆。

第五步:在实践中运用

所学的东西,是否真正理解了,还要看在实践中能否运用。如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就“卡壳”,那就说明并未真正理解。真正的理解是有具体标准的。一是能够用语言和文字解释,一是会实际运用。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会继续深化理解。

训练2:如何做到理解记忆

①与积极的思维活动相结合,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类和系统化等思维活动,把握记忆材料的含义、范围和结构层次,掌握其本质与非本质特征以及事物间的联系,加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和整体结构的把握。

在记忆各种材料时,可以通过思维活动,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上去理解材料的意义,以增加多种联系和多维度思考,使记忆材料意义更加深刻全面,进而纳入认知结构系统,形成长时记忆。

②运用已有知识经验。

利用已有知识,进行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对比,找出相同与相异之处,使新材料或融入已有知识体系,或丰富、扩展已有知识体系。学习新知识时,很好地联系已有知识,是理解记忆法的重要一环,个人已有知识经验越丰富,结构越正确,越有助于理解记忆力的提高。

③灵活运用各种记忆策略和方法。

针对记忆材料的不同性质、数量和范围大小,及不同学习情境和个人情况,分别采取恰当的策略和方法,能加深理解,增强记忆。

④复述程度也能表明理解水平,用自己的言语去解释或复述新知识,能增强理解,有助于记忆。

我们从理解记忆的四个特征的情况,来衡量理解记忆的运用水平。如果这几个方面做得好,就可以全面、精确、牢固、迅速地提高记忆效果。

首先,我们既然知道了记忆的这种规律特点,那么在记忆的时候就要经常有意识地运用理解记忆,在记忆的时候展开积极的思维,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在可以运用理解记忆的时候不去运用,而偏偏要使用机械记忆进行无意义的重复,那可就不止事倍功半,而是相差十倍20倍了。

理解记忆是以理解材料内容为前提的。这种理解不仅是看懂了材料,而且包括搞懂了材料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该材料和以前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要做到真正理解记忆的对象就必须做到:

①对识记材料要分析综合,真正弄清事物的意义,概念的含义,所学的内容的精神实质;

②把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要在运用中重复已经记住的材料,使理解不断加深。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我们说理解记忆效率高、效果好,是不是说只要理解了就一定能记住呢?这可不一定。对于理解的东西,往往也还需要多次重复才能记住。有的人理解了某个学习内容,就以为学习过程已经结束,没有有意识地要求自己记住它们,不再通过重复加深印象,那么,是不可能把学习内容完全、准确地记住的。理解了也需要重复记忆。

只有理解了的知识,才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不然,总是死记硬背,那真是出力不讨好。不要为自己的记忆力不好而灰心,应该反复检查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所要记忆的东西。理解一件事,在记忆的感觉上好像在走远路,事实上,它却是培养记忆力最快的捷径。

“眼、耳、手、口齐参与,练过的知识跑不掉”——多感官记忆

人们在记忆外部信息时,必须先要去接受这些信息,而接受信息的“通道”不止一个,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有多种感知觉参加的记忆叫做“多通道”记忆。这种记忆方法的效果比单通道记忆强得多。

有人做过样的实验,用两种方法让三组学生记住十张画的内容,对第一组的同学只给他们说画的内容,不让他们看画;第二组同学只让他们看画,不给他们讲画的内容;第三组学生既给他们看画,又给他们讲解。过了一段时间,检查这三组同学对这十张画的记忆情况,结果第一组记得最少,只有60%;第二组稍多,有70%;第三组记得最多,达到86%。实验说明,学习时调动的感觉器官越多,记忆的效果就越好。

原理:充分调动全身的机能

我国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指出:“学之当于五官,五官不得不治。”就是说,学习没有经过五官活动,五官不参加学习活动,是学不好的。这说明远在两千年前,我国古人就已经认识到读书要用眼看,用耳听,用口念,用手写,用脑子想,这样才能加强记忆效果。

根据国外科学家的实验和研究,各种感觉吸收知识的比率有很大的差异。一个健全的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五种感官器官吸收知识的比率如下: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从记忆的效率看,单靠听觉获得的知识,3小时能记住60%,3天后只记住15%;只靠视觉获得的知识,3小时后能记住70%,3天后记住40%;视觉、听觉并用获得的知识,3小时后能记住90%,3天后仍可记住75%。

心理学实验也证明,在相同时间里,第一组学生只是跟老师念一段课文,第二组学生听老师念完后自己念,第三组学生是又听,又念又默写。结果很明显第三组的记忆效果最好,第二组次之,第一组最差。

这说明从总体上看,多种感官并用记忆的效用好。这是由于多种感官同时接受知识,就可使同一内容的大脑皮层上建立许多通路,留下多种痕迹,即使某一痕迹淡薄了,还有其他痕迹在,可以使记忆重现。此外,因为多种感官以多维度、多层次的方式感知识记材料,立体地反映一个对象,信息就会通过不同的感觉神经通路传入大脑,起着不同角度的复述、强化作用,从而使印象加深。

事实上,记忆的规律就是这样,愈是动员的器官多,愈能记忆深刻。因为同一信息,通过眼、耳、口、鼻、手等器官去接受,使大脑皮层各个相应区域都同时开了绿灯,都兴奋起来,这样他们之间又互相建立了条件联系,联系道路多了,和原有的知识也挂起钩,留下的“痕迹”也就深刻,自然记忆也就牢固了。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左脑侧重于抽象思维,主管语言、代数、逻辑等;人的右脑侧重于形象思维,主管直观图像、音乐、几何、综合创造等。心理学家理查德·汤普森和医学家斯凯尔研究证明,人的小脑中被称为“下橄榄核”的部位对记忆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习中,充分调动人脑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语言中枢、运动中枢等各个部位的积极性,协同记忆,对于提高记忆质量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