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保持平常心大全集(超值金版)
1735600000032

第32章 悲喜之心(1)

范仲淹的胸襟

大家都非常熟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千古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它体现了他博大胸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讲究无为心态,是一种思想境界,是古代修身的要求。这句话的外在意思是不因为物(财物、外物)的丰富、富有而骄傲和狂喜;也不因为个人的失意潦倒而悲伤。无论面对失败还是成功,都要保持一种恒定淡然的心态,不因一时的成功和失败而妄自菲薄,无论何时都保持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就是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日常事。请不要误解,这里所说的平常心是一种行动,而不是空洞的一种无所谓的心态。

“不以物喜”:“物”是指结果,指的是你现在已经得到的东西,可能是金钱、房车,可能是职位、权力,也就是名和利。这个世界越来越是结果为导向的社会,个人的成就越来越与客观得到的名和利直接挂钩,而非主观自我欣赏之类。你对社会的贡献价值会直接与你得到的名利挂钩,当然不排除你运气很好。这些“物”往往是现在的你的财富、你的成就,是对你过去的价值承认。所以现在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不以物喜”这句话了。得到的已经得到了,人的满足感、成就感基本来自于刚刚获得的财富增加,名利增加,也就是增量部分才能给你实在的好感受;若是没有了增量,那么人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就会日渐减少。所以有句话就叫做“时过境迁”,指的就是随着时间的走动,心境就会随之变迁。所以用辩证的眼光来看,现在的财富和名利是对你过去价值的承认,也是未来的起点。人需要始终保持一颗迎接未来的心。所以很重要的一点,人只要活着在任何时候都别把自己太当回事,不管你觉得自己是多么厉害的技术也好,销售冠军也好,管理奇才也好,战略高手也好,保持一颗平常心是最重要的。路还很长,更多的机会和挑战还在我们的前头。如果我们只会欣赏现在的“物”,那么我们就可能失去了更美好的未来。

“不以己悲”:人只要活着在任何时候都别把自己不当回事,也就是不要妄自菲薄,被所谓的权威、所谓的成功者、所谓的领导者蒙蔽你的双眼,无谓地判定自己的弱小和无能。每个人在看到自己弱点或是失败的时候往往会很沮丧,甚至带着消极的情绪,这样就完全限制了自己的潜力和发展机会,完全埋没了自己,这样是不值得的。每个人需要建立起自己的坚强的发展系统,在自己的职业发展中不断努力、不断挑战未来的可能性,公司的发展同样也是如此。做人千万不要看不起自己。对于每个人来说对待自己的未来都需要抱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那就很好了。

人的一生面临太多得失,所谓“得失”,也许真的有得必有失;所谓“舍得”,也许真的先舍才有得!现实生活和工作中,难免会有种种近期效益的诱惑。这时候,人很容易患得患失,所以必须追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怎样才能跟梦想靠得更近。放弃,也许是为了另一种坚持。人生有梦,但筑梦要踏实,一步一个脚印。能知道要什么,能够做到什么,不可能做到什么就很不错。

人生中的伤害和挫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化解痛苦,寻找来自内心的支持的力量。是的,当不如意时,就把所有的烦恼都沉入心底吧,不要为那些不顺心的事纠缠。

无论面对失败还是成功,都要保持一种恒定淡然的心态,不因一时的成功和失败而妄自菲薄,无论何时都保持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无论是面临什么得失,面临什么困难,只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看问题,一切都是那么不起眼,甚至可以一笑而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看风云变幻,自云淡风清。

生命需要什么

《读者》上曾经登载过这样一个故事:美国历史上最胖的好莱坞影星利奥·罗斯顿因演出时突然心力衰竭被送进汤普森急救中心。医务人员用尽一切办法也没能挽回他的生命。罗斯顿临终前喃喃自语:“你的身驱很庞大,但你的生命需要的仅仅是一颗心脏!”

作为一名胸外科专家,哈登院长被罗斯顿的这句话深深打动,他让人把它刻在了医院的大楼上。

后来,美国石油大亨默尔也因心力衰竭住进了这个急救中心。默尔工作繁忙,他在汤普森医院包了一层楼,增设了五部电话和两部传真机。当时《泰晤士报》称这里为美洲的石油中心。

默尔的心脏手术很成功,但他出院后没有回美国,没有继续他的石油生意,而是住在了苏格兰乡下的一栋别墅中,并且卖掉了自己的公司。他被医院楼上刻着的罗斯顿的话深深打动。他在自己的自传中写道:“富裕和肥胖没什么两样,都不过是获得了超过自己需要的东西罢了。”

默尔是伟大的,他能及时醒悟,领悟到人生的真谛。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执迷不悟,任那欲望无休止地膨胀下去,以致让生命超载啊?人往往都是这样,只有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才大彻大悟,才感到生命比什么都重要。

芸芸众生,能坦然面对生命的少,能舍弃名利的更少,生活中不乏看重名利胜于生死者。人只有打透生死关,才能看破名利的虚妄性。其实,生活未必都要轰轰烈烈,平平淡淡才是真。只要宁静安详地过,生命就像一条清澈的小溪,慢慢地流。“云霞青松作我伴,一壶浊酒清淡心”,这种意境不是也很宁静悠然,像清澈的溪流一样富于诗意吗?

生命在平淡中有平淡的美好,这是生活激越的人所渴求不到的。活得激越又如何呢?还不是一样要流向大海。只要有自己生活的境界,不见得要与别人共流。溪流虽小,载得动孩童的纸船;人生苦短,载不动太多的物欲和虚荣。生活本于平淡,归于平淡,而其中的热烈渴望或者痛心的失望其实是心灵的失落和迷茫。

苏东坡有曰:“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人生如月一场梦,生命中所有喜怒哀乐,所有荣华富贵,都不过是梦中之梦,何必执著不忍舍弃呢?生命是梦中最美的花朵,快乐和生命是我们最大的拥有,又何乞求太多呢?

培根曾说:“不要追求炫耀的财富,仅寻求你可以用正当手段得来,庄重地使用,愉快地施与,安然地遗留的那种财富。”有梦想去追求固然好,但有时候需要休息一下。不要等到真的累了,才突然发现错过比梦想更重要。

还心灵本色

一个皇帝想要整修在京城里的一座寺庙,他派人去找技艺高超的设计师,希望能够将寺庙整修得美丽而又庄严。

后来有两组人员被找来了,其中一组是京城里很有名的工匠与画师,另外一组是几个和尚。

由于皇帝不知道到底哪一组人员的手艺比较好,于是他就决定给他们机会作一个比较。

皇帝要求这两组人员各自去整修一个小寺庙,而这两个寺庙是挨着的。三天之后,皇帝要来验收成果。

工匠们向皇帝要了一百多种颜色的颜料,又要了很多工具。而让皇帝很奇怪的是,和尚们居然只要了一些抹布与水桶等简单的清洁用具。

三天之后,皇帝来验收。

他首先看了工匠们所装饰的寺庙,工匠们敲锣打鼓地庆祝工程的完成,他们用了非常多的颜料,以非常精巧的手艺把寺庙装饰得五颜六色。

皇帝很满意地点点头,接着回过头来看看和尚们负责整修的寺庙,他一看之下就愣住了,和尚们所整修的寺庙没有涂上任何颜料,他们只是把所有的墙壁、桌椅、窗户等等都擦拭得非常干净,寺庙中所有的物品都显出了它们原来的颜色,而它们光亮的表面就像镜子一般,无瑕地反射出从外面而来的色彩,那天边多变的云彩、随风摇曳的树影,甚至是对面五颜六色的寺庙,都变成了这个寺庙美丽色彩的一部分,而这座寺庙只是宁静地接受这一切。

皇帝被这庄严的寺庙深深地感动了,当然我们也知道最后的胜负了。

我们的心就像是一座寺庙,我们不需要用各种精巧的装饰来美化我们的心灵,我们需要的只是让内在原有的美,无瑕地显现出来。

如果你珍爱生命,请你修养自己的心灵。人总有一天会走到生命的终点,金钱散尽,一切都如过眼云烟,只有精神长存世间,所以人生的追求应该是一种境界。

在纷纷扰扰的世界上,心灵当似高山不动,不能如流水不安。居住在闹市,在嘈杂的环境之中,不必关闭门窗,任它潮起潮落,风来浪涌,我自悠然如局外之人,没有什么能破坏心中的凝重。身在红尘中,而心早已出世,在白云之上。又何必“入山唯恐不深”呢?关键是你的心。

心灵是智慧之根,要用知识去浇灌。胸中贮书万卷,不必人前卖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让知识真正成为心灵的一部分,成为内在的涵养,成为包藏宇宙、吞吐天地的大气魄。只有这样,才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才能指挥若定挥洒自如。

修养心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用一生去琢磨。心灵的宁静,是一种超然的境界!高朋满座,不会昏眩;曲终人散,不会孤独;成功,不会欣喜若狂;失败,不会心灰意冷。

坦然迎接生活的鲜花美酒,洒脱面对生活的刀风剑雨,还心灵以本色。

欲望太盛心难静

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社会,这是一个欲望膨胀的年代,人们的心里总是塞满着欲望和奢求。追名逐利的现代人,总是奢求穿要高档名牌,吃要山珍海味,住要乡间别墅。行要宝马香车。一切都被欲望支配着。

法国杰出的启蒙哲学家卢梭曾对物欲太盛的人作过极为恰当的评价,他说:“10岁被点心、20岁被恋人、30岁被快乐、40岁被野心、50岁被贪婪所俘虏。人到什么时候才能只追求睿智呢?”的确,人心不能清净,是因为欲望太多,欲望的沟壑永远填不满,人心永不知足,没有家产想家产,有了家产想当官,当了小官想大官,当了大官想成仙……精神上永无宁静,永无快乐。

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想得到一块土地,地主就对他说,清早,你从这里往外跑,跑一段就插个旗杆,只要你在太阳落山前赶回来,插上旗杆的地都归你。那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阳偏西了还不知足。太阳落山前,他是跑回来了,但人已精疲力竭,摔个跟头就再没起来。于是有人挖了个坑,就地埋了他。神甫在给这个人做祈祷的时候说:“一个人要多少土地呢?就这么大。”

人生的许多沮丧都是因为你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其实,我们辛辛苦苦地奔波劳碌,最终的结局不都是只剩下埋葬我们身体的那点土地吗?伊索说得好:“许多人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拥有的也失去了。”这可以说是对得不偿失最好的诠释了。

其实,人人都有欲望,都想过美满幸福的生活,都希望丰衣足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这种欲望变成不正当的欲求,变成无止境的贪婪,那我们就无形中成了欲望的奴隶了。在欲望的支配下,我们不得不为了权力,为了地位,为了金钱而削尖了脑袋向里钻。我们常常感到自己非常累,但是仍觉得不满足,因为在我们看来,很多人比自己的生活更富足,很多人的权力比自己大。所以我们别无出路,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在无奈中透支着体力、精力与生命。

扪心自问,这样的生活,能不累吗?被欲望沉沉地压着,能不精疲力竭吗?静下心来想一想,有什么目标真的非让我们实现不可,又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用宝贵的生命去换取?朋友,让我们斩除过多的欲望吧,将一切欲望减少再减少,从而让真实的欲求浮现。这样,你才会发现真实的,平淡的生活才是最快乐的。拥有这种超然的心境,你就能做起事来,不慌不忙,不躁不乱,井然有序。面对外界的各种变化不惊不惧,不愠不怒,不暴不躁。而对物质引诱,心不动,手不痒。没有小肚鸡肠带来的烦恼,没有功名利禄的拖累。活得轻松,过得自在。白天知足常乐,夜里睡觉安宁,走路感觉踏实,蓦然回首时没有遗憾。

古人云:“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当年陶渊明荷锄自种,嵇叔康树下苦修,两位虽为贫寒之士,但他们能于利不趋,于色不近,于失不馁,于得不骄。这样的生活,也不失为人生的一种极高境界!

人生好像一条河,有其源头,有其流程,有其终点。不管生命的河流有多长,最终都要到达终点,流入大海。

烦恼皆由心生

周华健有一首名为《最近比较烦》的歌,深得人们喜爱,因为这首歌真实表现了现代人的真实感受,唱出了多数人的心声。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却不是快乐与日俱增,而是凭空增加了许多烦恼,笑声越来越少。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活中,为了满足各种欲望,我们整日劳苦奔波,身不得闲,而心灵欲念膨胀,被杂念纠缠,故亦不得闲,烦恼便由此而生。所以说,烦恼皆由心生。

佛教第二代传人慧可曾向达摩祖师诉说他内心不安,希望达摩祖师能帮他把心静下来。达摩祖师让他拿心来,才肯替他安心。慧可找了半天回答说没找到,达摩祖师说:“给你安心竟然没有找到。”

真的,心在哪里呢?心都不可得,哪里还有可得的烦恼?心是烦恼的关键。现代人一心追逐名利,心中充满欲望,整天患得患失,自然会有烦恼。一个为追求名利而苦恼的人,是因为他的心不肯停止追求,才会苦恼;一个为失恋而痛苦的人,只是因为他不肯放弃失去的爱,痛苦就成了必然的结果。正如高尔基所说:“对一个人来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心灵的沉默。”

一个年轻人四处寻找解脱烦恼的秘诀。他见山脚下绿草丛中一个牧童在那里悠闲地吹着笛子,十分逍遥自在。

年轻人便上前询问:“你那么快活,难道没有烦恼吗?”

牧童说:“骑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么烦恼也没有了。”

年轻人试了试,烦恼仍在。

于是他只好继续寻找。

他来到一个小河边,见一老翁正专注地钓鱼,神情怡然,面带喜色,于是便上前问道:“您能如此投入地钓鱼,难道心中有什么烦恼吗?”

老翁笑着说:“静下心来钓鱼,什么烦恼都忘记了。”

年轻人试了试,却总是放不下心中的烦恼,静不下心来。

于是他又往前走。他在山洞中遇见一位面带笑容的长者,便又向他讨教解脱烦恼的秘诀。

老年人笑着问道:“有谁捆住你没有?”

年轻人答道:“没有啊?”

老年人说:“既然没人捆住你,又何谈解脱呢?”

年轻人想了想,恍然大悟,原来是被自己设置的心理牢笼束缚住了。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其实很多时候,烦恼都是自找的,要想从烦恼的牢笼中解脱,首先要“心无一物”,放下心中的一切杂念。由此想到了萧伯纳的那句话:“痛苦的秘诀在于有闲工夫担心自己是否幸福。”

诗人普希金在《如果生活欺骗了你》中写过这样一段话:“一切都是暂时的,一切都会消逝;那过去的将变为可爱。”只要能放下心中的不快,失去的就会变成一种美丽,失去就不会带来那么多烦恼。

平静是福

钱钟书先生说:世界就像个围城,城里的人往外挤,城外的人往里挤。生活中的确如此,身居繁华都市的人,往往追求寂寞平静的田园生活;而身在林深竹茂的乡下的人,却又很是向往灯红酒绿的都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