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每天学点经济学大全集(超值金版)
1736800000005

第5章 跟曼昆学习经济学——经济学十大原理(2)

在今天这个世界上,贸易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小到个体,大到国家,贸易往来随处可见。而且,现在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电子商务也日益兴起,人们的贸易活动也更加快捷、频繁。可以说,在今天这个地球村里,几乎所有人都在和贸易发生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

通过与其他人的贸易,人们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无论是在耕种、做衣服或盖房子方面,贸易使每个人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擅长的活动。

我们来看看讲述分工和贸易的一个古老而有趣的例子,英国和葡萄牙生产毛绒和葡萄酒的例子。

★在分工之前,英国和葡萄牙都有相同的劳动力资源,比如说都有200个人来进行生产,但是两个国家的生产技术不同。请注意,下表(表1-1)说的不是英国可以同时生产200单位的毛绒和180单位的葡萄酒,而是说英国200个劳动力可以生产200单位的毛绒,或者180单位的葡萄酒,只能选择一个,而不能同时选择两个。如果一个国家同时选择生产两种产品,例如英国同时生产毛绒和葡萄酒,由于劳动力资源是有限的,在这里只有200个人的劳动力,所以就不可能同时生产出200单位的毛绒和180单位的葡萄酒。葡萄牙的情况也是类似的,葡萄牙200个人的劳动力可以生产160单位的毛绒,或者200单位的葡萄酒。★

从表1-1中可以看出,英国生产毛绒具有绝对优势,因而英国应该选择专业化生产和出口毛绒;而葡萄牙由于在生产葡萄酒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它应该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葡萄酒。这样,假设世界上就只有这两个国家,这可是简单的算术题,我们可以计算出世界上两种产品的产量,毛绒200单位,葡萄酒200单位。这是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提出来的绝对成本优势的贸易情况。

再来看看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的贸易情况。李嘉图认为,一个国家应该完全生产并且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不生产但进口那些它拥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实际上是很好理解的,来看下面新的生产与贸易情况(表1-2)。

表1-2同表1-1反映的情况稍有差别。现在葡萄牙在200个劳动力的情况下可以生产240单位的毛绒,而原来则是160单位。这样,葡萄牙不仅在生产葡萄酒上有绝对优势,而且在生产毛绒上也具有绝对优势,英国在生产两种商品上都处于绝对劣势。如果按照斯密的观点,他们之间还会发生贸易吗?不会。但是按照李嘉图的观点,他们会发生贸易。因为英国在专业化生产葡萄酒上拥有比较优势,而葡萄牙在专业化生产毛绒上同样拥有比较优势,这样双方发生贸易后各自的状况仍然会改善。这就是比较优势的“两劣相比取其轻”,就是说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但他只要选择专业化生产那些劣势相对较小的产品,并通过出口贸易,就能够改善自己本国的福利状况。

上面说的是传统的国际贸易,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经济水平水涨船高,成功的国际贸易,可以使得每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变得更好。比如,东南亚的某个农业国盛产大米,而远在欧洲的某个工业国则有着发达的精密机床工业,两个国家便坐在一起商谈,最后,前者向后者出口大米,并进口后者的精密机床,其结果便是双方的国家都能享用大米和机床带来的好处——这就是国际贸易的好处所在。

▲看不见的手:市场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

★据圣经《伯理以书》记载:巴比伦王伯沙撒在宫中设盛宴,正饮起见,忽然显出一只手,在宫墙上写下三个神秘的词:弥尼、提克勒、毗勒斯。众人不解其意。先知但以理说:“你冒渎天神,为次,神放出一只手,写下这些字。意思是:‘弥尼’——你的国位已告结束,‘提客勒’——你在天秤里的分量无足轻重,‘毗勒斯’——你的国度即将分裂。”

受此启发,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这一命题的含义: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在力图追求个人满足,一般说来,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但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社会利益,并且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的效果更大。这只“看不见的手”实际上就是人们自觉地按照市场机制的作用自发调节着自己的行为,并实现消费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

1787年,亚当·斯密到伦敦与他的忠实信徒、英国历史上著名的首相皮特见面。斯密是最后一个到达会面地点,当他一进屋时,所有人都起立欢迎他。斯密说:“诸位请坐”。皮特回答说:“不,你坐下,我们再坐,我们都是您的学生。”皮特对斯密如此恭敬,原因在于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为当时各界名流奉为经典。即使到现在,斯密的观点仍然是现代经济学的中心。★

对于每个人而言,市场是再熟悉不过的地方。当一个人进入超市买东西时,可以说,他就进入了一个市场。从某种程度上说,经济学就是伴随着市场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市场,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我们该如何获得我们想要的东西,比如食物、衣服、日常生活用品等。有人可能会问:“我天天去市场,包括菜市场、服装市场等,但我不大明白为什么是市场,而不是其他什么类似的方式来组织经济活动,市场它到底好在哪里?”

市场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机制,使得人们相互进行交易,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价格和利益的激励引导着他们各自的选择,这就是我们一般说的市场调节。

市场调节就好比一只无形的手,而价格就是无形的手用来指引经济活动的工具。

例如,市场上的白菜卖两元一斤,而萝卜只卖五毛一斤,那么农民们就会纷纷决定要种更多的白菜,原来用来种萝卜的地也改来种白菜了。三个月后大量的白菜流入了市场,而萝卜却无人供应了。过量的白菜供给导致其价格一下狂跌到了两角钱一斤,而萝卜却因为供给不足大幅涨价。这下子农民便会想,再种白菜不但已经无利可图,甚至有可能亏本,而种萝卜可以给我带来更多的收入。于是农民们开始拔了白菜改种萝卜,当有大量的萝卜涌入市场的时候,他们也会遇到像种白菜一样的市场结果。如此反复,市场上会出现供需趋于平衡的状态。

表面上看,上面的故事只是农民在萝卜与白菜中的选择,而事实上,这是一种市场调节。亚当·斯密在书中写道:“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由于宁愿投资支持国内产业而不支持国外产业,他只是盘算他自己的安全;由于他管理产业的方式目的在于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大限度,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亚当·斯密用这只“无形的手”介绍市场经济对于经济活动的重要性,通过分散的、无数的个人的决策在市场上进行相互交易,这样就能够促进社会的利益。市场经济的核心优势便是竞争机制,竞争机制带来“优胜劣汰”,而优胜劣汰的压力驱使人人都会更加努力,从而整个社会的效率就会提高,也就创造更多的财富。

当然,尽管市场调节对于经济活动十分重要,但是市场也绝非万能,“市场失灵”的情况屡见不鲜,这正说明市场调节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曼昆在书中问到: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阻止造纸企业污染环境吗?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我们接下来要讲讲曼昆的第七条经济学原理: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政府干预: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乌托邦国处于一片混乱中,整个社会的经济处于完全瘫痪的境地,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人们束手无策。这个时候,政府决定兴建公共工程,雇佣200人挖了很大的坑。雇200人挖坑时,需要发200个铁锹;发铁锹时,生产铁锹的企业开工了,生产钢铁的企业也开始工作了;发铁锹时还得给工人发工资,这时食品消费行业也发展起来了。通过挖坑,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消费。大坑终于挖好了,政府再雇200人把这个大坑填好,这样又需要200把铁锹……这样,萧条的市场终于一点点复苏了。经济恢复后,政府通过税收,偿还了挖坑时发行的债券,一切又恢复如常了。★

这则著名的经济学寓言“挖坑”,来源于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一本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通过这则寓言引申出了政府干预理论。

众所周知,在凯恩斯之前的西方经济学界,人们普遍接受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学派的观点,即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政府只扮演一个极其简单的被动的角色——“守夜人”。凡是在市场经济机制作用下,依靠市场能够达到更高效率的事,都不应该让政府来做。国家机构仅仅执行一些必不可少的重要任务,如保护私人财产不被侵犯,但从不直接插手经济运行。

然而,日益庞大的经济体系难免会出现一些运转不正常的现象,当这种不正常现象扩大化,就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影响到整个经济体系的快速发展。这时,政府将会站在大众的利益和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高度出面协调。经济学家曼昆将之总结为:政府在一定时候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历史事实证明,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导致了严重的财富不均,从而造成经济周期性巨大震荡,社会矛盾尖锐。1929~1933年期间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就是自由经济主义弊端爆发的结果。因此,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政府干预主义者浮出水面。他们提出,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政府不再仅仅扮演“守夜人”的角色,而是要充当一只“看得见的手”。政府必须平衡以及调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这就是政府干预理论。

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调控的主要手段有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

从经济学角度讲,宏观调控就是宏观经济政策,也就是说政府在一定时候可以改善市场结果。人们说,市场本身就是一只看不见的手,那么为什么经济还需要政府的调控呢?因为市场这只手再伟大,也始终不能离开政府的保护。有了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保障,市场才能有效运行。从另一方面讲,市场虽然是经济活动的主要组织方式,但是也会出现一些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经济学家将其称为“市场失灵”。当然,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并不是说它总是能够调控市场。那什么时候能够调控,什么时候不能呢?这就需要人们利用宏观调控的经济学原理来判断什么样的政府政策在什么情况下能够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形成有效公正的经济体系,而什么时候宏观调控又无法实现既定目标。

▲生产率: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其生产的能力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07年发布的世界GDP排名,我国的GDP总量处于第4位,为32 500.83亿美元,但人均GDP为2460.79美元,排名第106位。美国2007年GDP总量为138 430.83亿美元,人均GDP为45 845.48美元,排名第11位。

我国GDP总量不到美国GDP总量的25%,人均GDP只有美国的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