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每天学点经济学大全集(超值金版)
1736800000007

第7章 基础篇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1)

经济学不可能为所有问题都提供现成的答案,但能教会我们分析这些问题的方法。如果我们能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学会用经济学提供的方法、工具、概念和理论来分析现实问题,并做出正确的决策,那么学习经济学的目的就达到了。

思维决定成败——每天学点经济学思维

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文明程度、社会结构,以及政策可能酿成的行为方式,所有这些甚至更多,都记录在它的财政史上。那些明白怎样读懂这个历史所蕴涵的信息的人们,在这里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更能清醒地预感到震撼世界的惊雷。——约瑟夫·熊彼特

市场经济是惟一自然、合理和能够带来繁荣的经济,因为它是惟一能反映生活本质的经济。生活的精髓就在于它无穷无尽和神秘多样,因而,就生活的完美性和变幻性而言,任何中心人物的智慧都无法加以涵盖和设计。——维克拉夫·哈韦尔

▲蝴蝶效应:小过错可能扩散成弥天大祸

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次翅膀,两周后美国得克萨斯州就会起一场龙卷风,这就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的“蝴蝶效应”。

196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用计算机求解仿真地球大气的13个方程式,旨在提高长期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在一次试验中,为了更细致地考察结果,他把一个中间解0.506取出,提高精度到0.506127再送回。

可当他喝了杯咖啡后再看结果,不由大吃一惊:差距很小的数据,运算结果却偏离十万八千里!再次验算后,他发现计算机并没算错——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经过研究后,洛伦兹发现:误差会以指数形式增长,即使是非常微小的一个误差,随着不断推移也会造成巨大的后果。于是他得出结论: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这个发现很多科学家都不理解,几家科学杂志都拒绝刊登他的文章,认为“违背常理”:相近的初值代入确定的方程,结果也应相近才对,怎么能大大远离呢!

1979年12月,洛伦兹在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使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十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以后,“蝴蝶效应”一词开始为世界关注。

如今,蝴蝶效应被广泛应用在天气、股票市场等一定时段内难于预测的复杂系统中。

★2007年,次贷危机在美国爆发。到2008年9月,金融危机已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波澜。在美国次贷危机刚刚发生的时候,相当长的时间里,并没有多少人相信美国金融动荡会对亚洲经济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然而,事实证明,美国次贷危机就像那只扇动翅膀的蝴蝶,它带来的恶劣影响被不断地、迅速地放大,时隔不久,便对亚洲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

其实,简要梳理一下金融危机的内在关联,我们就会对蝴蝶效应的本质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在金融、贸易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经济联系,处于一个相互关联的极其复杂的系统中。一个微小的初始事件,就很有可能引起系统性的整体灾难。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美国,当其内部发生次贷危机时,这种影响便不断地借助蝴蝶效应加以放大,通过与世界的种种复杂经济关系传递给各个国家,最后,亚洲经济也不可避免地遭受了重大损失。亚洲地区的一些典型的外贸出口企业对此有着切肤之痛。原有的外贸出口订单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消失了。仅以2009年1月份为例,中国台湾出口下滑超过了40%。韩国与日本达到了30%,而情况相对较好的中国内地出口情况,也下滑了17%。在这场金融危机中,蝴蝶效应的巨大影响显现无遗。

蝴蝶效应同样会作用于一个企业,以及单独的个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蝴蝶效应”需要格外注意。一个企业的发展是复杂的,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作用,可以视作一个复杂的系统。要注意每一个微小事件的影响,消除不利的因素,避免它们对企业的未来产生恶劣的冲击;强化有利的因素,使它们对企业未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株集团曾在短短的三年内使销售额提高了64倍。高达80亿人民币,打造了辉煌耀眼的保健品帝国。但是,一个“常德事件”,一篇“八瓶三株口服液喝死一个老汉”的报道,便使拥有15万员工的“三株大厦”在顷刻间轰然倒下。

事发1996年的陈伯顺老汉死亡案,起诉后,法院本判定三株胜诉。但这条新闻竟被20多家媒体报道,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致使三株的悲剧无可挽回:锐减员工13万,直接损失达40多亿。★

一个小问题,竟然击垮了偌大的一个企业!“三株”倒下的根由是一篇文章的发表,引起大量媒体的炒作,最后让全国老百姓形成 “人人喊打”之势,而不管那篇报道的真假、三株集团是否冤枉,这难道不是“蝴蝶效应”的一个典型表现吗?

横扫城镇的龙卷风,常从蝴蝶扇动翅膀开始;横过深谷的吊桥,也常从用一根细线拴住小石头开始。事物彼此之间都有联系,注意小事,别让细节成为你的绊脚石;关注细节,让这些偶然的机会成为助你成功的良机。

▲马太效应:穷人更穷,富人更富

★ 在美国乡村住着一个老头,他有个和他在一起相依为命的儿子。

有一天,他的老同学基辛格路过此地,前来拜访他。基辛格看到朋友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于是就对他说:“亲爱的朋友,我想把你的儿子带到城里去工作。”

没想到这位农民朋友连连摇头:“不行,绝对不行!”

基辛格笑了笑说:“如果我在城里给你的儿子找个对象,可以吗?”

他的朋友还是摇头:“不行!我从来不干涉我儿子的事。”

基辛格又说:“可这姑娘是罗斯切尔德伯爵的女儿(罗斯切尔德是欧洲最有名望的银行家)。”

老农说:“嗯,如果是这样的话……”

基辛格找到罗斯切尔德伯爵说:“尊敬的伯爵先生,我为你女儿找了一个万里挑一的好丈夫。”

罗斯切尔德伯爵忙婉拒道:“可我女儿太年轻。”

基辛格说:“可这位年轻小伙子是世界银行的副总裁。”

“嗯,如果是这样的话……”

又过了几天,基辛格又找到了世界银行总裁对他说:“尊敬的总裁先生,你应该马上任命一个副总裁!”

总裁先生摇着头说:“不可能,这里这么多副总裁,我为什么还要任命一个副总裁呢,而且必须马上?”

这个人说:“如果你任命的这个副总裁是罗斯切尔德伯爵的女婿,可以吗?”

总裁先生当然同意:“嗯……如果是这样的话,我绝对欢迎。”★

基辛格之所以能够让农夫的穷儿子摇身一变,成了金融寡头的乘龙快婿和世界银行的副总裁,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充分利用人们的一种心理:宁可锦上添花,也不雪中送炭。这是中国的传统说法,对这种现象,西方经济学家有另外一种更为哲理化的定义:马太效应。

★ 马太效应出自《圣经》新约全书中的“马太福音”中的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

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了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一锭银子也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首先应该承认,领先者已经取得过一定的成功,并能够把成功的经验累积起来,形成优势。优势积累得越多,就会有越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这就是强者更强。对于弱者,如果想要超越强者,就必须要付出比强者以往多出几倍的努力,一旦弱者成功变成了强者,他也就拥有了和强者一样的优势。

“马太效应”在各行各业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无论你是企业的领导,还是企业的员工,如果你想成为强者,通过努力取得成功,那么你就将是“马太效应”的受益者。如果你没有努力,可能你就是故事中那个越来越穷的仆人。

市场经济中弱肉强食、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贫困的一个重要根源就是穷人自身素质的相对低下,包括知识水平、努力程度等等。而自身的贫困反过来又让穷人缺少提高自身素质的能力,这其中的潜在逻辑就是穷人因为穷所以穷,陷入了纳克斯所言的“贫困的恶性循环”。

但这种贫困循环很容易给人一种假象,即认为是市场竞争引致了贫困,贫困的形成是经济学中“看不见的手”造就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经济学中所言的市场是一个自由市场、公平市场,没有“看得见的手”来潜在的控制生产和分配。但现实就是,穷人生来并不平等,而且在市场竞争中也不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于是,《新约全书·马太福音》中发出了这样一句感叹:“对已经富有的人还要给予,使之锦上添花;而对一文不名的人,即使有了一文,也要强行夺走。”

经济学的灵魂是自由和公平,这也是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只有去洞察穷人经济学的本质,还穷人以"起点公平",才是经济学家履行社会职责的方向。正如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有“经济学良心”之美誉的印度发展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在《作为能力剥夺的贫困》开篇说的那样,“贫困必须被视为是一种对基本能力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他的这一思想已经被联合国机构接受并发展为人类贫困指数概念。所以,“劫富济贫”的政策建议是对本不平等的穷人权利的再剥夺,这不仅有违人道主义的经济学良心,也偏离了自由平等的经济学主旨。

所以说,贫困不是市场的产物,而是不公平的后果,富人对经济资源配置的控制力是贫困的重要来源。就像阿马蒂亚·森在《贫困与饥荒——论权力与剥夺》中所言:“繁荣过程自身就有可能成为饥荒的诱因”。

▲羊群效应:随大流是明智还是愚蠢

★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它们却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才通过,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 ★

“羊群效应”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一个有名的笑话就是说的这种跟风现象:

★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没有地方落座,圣彼得说:实在抱歉,没有你的位子了。这个石油商说,不要紧,我有办法,他对天堂的大门大喊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他自己了。圣彼得吃惊地看着这一切,说:现在你可以进去了。此时,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

在经济学上,羊群效应主要用来指由于信息不充分,投资者很难对市场做出准确的预期,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往往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而提取信息,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许多人的信息将趋于相同并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从众行为。在这种羊群效应里,也许个体采取的是理性行为,然而,却导致了集体的非理性行为。

一般来说,羊群效应主要出现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在这个行业里,如果有一个领先者(姑且称之为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他所取得的利益以及他的行为方式就会被整个羊群不断模仿。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他的羊也争先恐后地去哪里“淘金”。

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还发现,影响从众心理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持某种意见的人数有多少,而不是这个意见本身是否正确。“人多力量大”在此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在许多人都坚持同一个意见的情况下,往往很少有人会在众口一词时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的椽子先烂” 这些教条经常会紧紧束缚人们的行动,从而产生羊群效应。很多时候,人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个性去“随大流”,因为我们每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情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对于那些不太了解,没把握的事情,往往会产生从众心理。在一个团体内,谁做出与众不同的行为,往往招致“异类”甚至“背叛”的嫌疑,会被孤立,甚至受到惩罚。但是羊群效应告诉我们,许多时候,并不是谚语说的那样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市场中的普通大众,往往容易丧失基本判断力。这就需要我们不要失去辨别能力,要收集信息并敏锐地加以判断,从而减少盲从行为,更多地运用自己的理性。

★在20世纪末期,网络经济一路飙升,“.com”公司遍地开花,所有的投资家都在跑马圈地卖概念。在人们看来,IT业的CEO们像是在比赛烧钱,而且烧多少,股票就能涨多少。羊群效应越发强烈,越来越多的人义无反顾地往前冲。与此同时,传媒也充当了煽动者的角色,一条传闻经过报纸就会成为公认的事实,一个观点借助电视就能变成民意,从而为“羊群效应”推波助澜。然而,到了2001年,网络泡沫迅速破灭。一夜之间,浮华尽散,大家这才发现在狂热的市场气氛下,获利的只是领头羊,而其余跟风的羊群都成了牺牲品。★

正如上面例子所说,“羊群效应”在股市中酿成了无数悲情故事,因此,人们要切记,在任何市场条件下,无论投资的是不是热点,都要尽力避免羊群效应,避免陷入人性贪婪的弱点,不做盲目的从众投资。

“羊群效应”告诉我们,许多时候,并不是谚语说的那样——“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市场中的普通大众,往往容易丧失基本判断力,人们喜欢凑热闹、人云亦云。有时候,群众的目光还投向资讯媒体,希望从中得到判断的依据。但是,媒体人也是普通群众,不是你的眼睛,你不会辨别垃圾信息就会失去方向。所以,收集信息并敏锐地加以判断,是让人们减少盲从行为,更多地运用自己理性的最好方法。

▲鲶鱼效应:竞争让市场更高效

★西班牙人特别喜欢吃沙丁鱼,但沙丁鱼非常娇贵,对离开大海后的环境极不适应。当渔民们把刚捕捞上来的沙丁鱼放入鱼槽运回码头后,过不了多久沙丁鱼就会死去。而死掉的沙丁鱼口感很差,价格就会便宜很多——倘若抵港时沙丁鱼还存活着,鱼的卖价就要比死鱼高出很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