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的感悟大全集(超值金版)
1737600000043

第43章 科技名人的智慧光芒(2)

巴甫洛夫喜欢用实例,不用叙述来教人。他讲起课来不是枯燥无味地照本宣科和简单地灌输学说。他要求每个学生都学会用脑子思考。从事实和科学出发,而不要去相信那些不可靠的印象和臆测。巴甫洛夫认为:“要学习做科学上的艰苦工作。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累事实。鸟的翅膀无论怎样完善,如果没有空气的支持,它就永远飞不上去。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没有事实,你就永远无法飞动。没有它,你的‘理论’就只不过是徒然的空想。”

要学会用自己的脑子思考,用自己的眼光判断,尊重事实和科学,不要轻易苟同别人的观点。

科学家的玩具

一位客人来到一位女科学家的家里作客,看见女科学家的孩子在玩一枚奖章。

那位客人当即惊叫起来,说:“呀,你的孩子把你的荣誉奖章当玩具玩了!”

“不,是我给她玩的!”女科学家说。

“你知道吗?你的这枚英国皇家协会的勋章,可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你却把它当小孩的玩具?”

女科学家淡淡一笑:“我只想让孩子从小懂得:荣誉、奖章这些东西,只代表着过去,现在它顶多只是手中的一件玩具,玩厌了,随时都可抛弃。未来需要重新去创造!”

玩奖章的女孩长大以后,果然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跟她妈妈一样,成了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

这对母女科学家就是居里夫人和她的女儿。

荣誉与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如果死抱住不放,只能被它们拖住后腿,难以进步。

虚 名

1936年,华罗庚到号称世界数学中心的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到剑桥后,他被告知:可一直读到博士学位。华罗庚听后冷静而安祥地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旁听生。”跟他谈话的英国教授惊得瞪大了眼睛,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华罗庚是这样想的:要是专攻博士学位,势必只能选修一至两门学科;如果丢开博士学位不管,就可以同时读六七门学科,获得更加广泛的知识。他果然在剑桥大学当了一名旁听生。

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他通过刻苦学习,掌握了广泛的数学知识,发表了十几篇论文,不少论文可与博士论文相媲美。特别是他的关于塔内问题的“华氏定理”,使得著名数学家哈代修改了自己即将出版的著作。他还彻底解决了19世纪欧洲“数学之王”高斯提出的完整三角合计问题,因此轰动了剑桥,被喻为“剑桥的光荣”。

1938年,华罗庚告别了剑桥回国。他虽然没有获得博士学位,但获得了广博的知识,这为他攀登数学的高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真正的名誉,在虚荣之外。

天才进行创造

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出身贫寒,13岁上街卖报,14岁在一个钉书店当学徒,只有晚上和假日有学习时间。后来他进了英国皇家学院,在物理学家戴维身边做实验员,工作之苦,如同仆役,受尽欺侮。后来,戴维去世了,他接替了戴维的全部工作。这时,法拉第才真正开始从事物理学的研究,但他已是40岁的人了。过去的25年,仅仅是为此做准备。

法拉第上任的第一天,助手们纷纷来祝贺,他却谦逊地说:“我不是戴维那样的人,他是个发明家,年纪不老就离开了人世,只活了5l岁。他的精力消耗得太快了。我们可能比他活得长久些,因为我们都很珍惜自己。我们所研究的并不是什么新东西,而是将戴维已经做过的事情加以验证和观察罢了。”

他还说:“戴维是个天才,我只不过是把天才所创造的事进行到底。”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这项发现是他10年来科学研究的顶峰。在那些日子里各种诱人的建议纷至沓来;多达原来工资的12倍的报酬在诱惑着他;各种不同的职务在等着他;英国贵族院授予他贵族封号;皇家学会聘请他为学会主席。对所有这些,法拉第都一一予以谢绝。

法拉第对妻子说:“上帝把骄矜赐给谁,那就是上帝要谁死。我父亲是个铁匠的助手,兄弟是个手艺人,曾几何时,为了学会读书,我当了书店的学徒。我的名字叫迈克尔·法拉第,将来刻在墓碑上的唯有这一名字而已!”法拉第就是这样的谦虚,这样的甘于平淡。

甘于平淡,并不是甘于平庸,平淡的人是一种蓄势待发的人。一个良好的射手,总是把弓拉满了再射出去。

听力不好的发明家

爱迪生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只上了3个月学,十一二岁就开始卖报。他热爱科学,常常把钱节省下来,买科学书报和化学药品。他做实验的器具,是从垃圾堆里拣来的一些瓶瓶罐罐。

爱迪生12岁的时候,在火车上卖报。火车上有一节给乘客吸烟的专用车厢,车长同意他在那里占用一个角落。他把化学药品和瓶瓶罐罐都搬到那里,卖完了报,就做各种有趣的实验。

有一次,火车开动的时候猛地一震,把一瓶白磷震倒了。磷一遇到空气马上燃烧起来。许多人赶来,和爱迪生一起把火扑灭。车长气极了,把爱迪生做实验的东西全扔了出去,还狠狠打了他一个耳光,从此,爱迪生的听力不太好了。但这并没有成为他走向成功的障碍。

他学发电报,因为耳朵聋,听不到那些足以扰乱心情的杂音,而得以专心地操作,因此收发电报的速度无人能赶得上。他曾经说过:“当我在宿舍和食堂吃饭时,由于听不见桌上其他人谈话,我便有机会集中精力思考我的问题。如果我能听到许多无关紧要的、不相干的事情或声音,我相信我的神经一定不会有现在这样的强健。”

爱迪生发明的电话是建立在贝尔的发明基础上的,不完全是自己的创造。但出乎意料的是,在改进电话的实验中,爱迪生发现了一个更为新奇的现象。

有一次,当爱迪生调试送话器时,因听力不好,就拿着一根短针来检验传话膜片的震动。不料当他手中的针接触膜片后,他突然发觉随着传话声音的强弱,针会发生有规律的颤动。

爱迪生忽然想到,如果能反过来,让短针发出有规律的颤动,是不是能复原出声音呢?他被这个大胆的想法激动得几天都不能平静。在当时的科学水平看来,把声音留住跟使时间停留是一样绝不可能办到的事情。

然而爱迪生却不顾及这些,他只觉得自己的直觉是科学的,是正确的。于是一连数天,爱迪生不眠不食,像着了魔一样,在实验室里进行探索性实验。

四天四夜的拼搏终于有所突破。爱迪生在笔记本上激动地记下:“当我用一块带针的膜片,针尖对准高速旋转的蜡纸,声音的振动就非常清楚地刻在蜡纸上了。这实验证实了我的想法,把人的声音完整地贮存起来,待需要的时候再随时放出来,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1877年12月6日,一台怪模怪样的机器摆在了众人面前。大家审视着眼前的机器,眼里充满了疑问。看起来,这东西并不很复杂,一个支架上固定着一个像笔筒那样大小、中心有轴的金属筒。金属圆筒边上刻有螺旋槽纹,跟一个小曲柄相连接,旁边是一个带碗口的粗金属管,金属管的底膜板中心焊着一根钝头针,针尖正对着金属筒槽纹。

爱迪生给他的发明取名叫“留声机”,它就是今天家家都有的录音机的鼻祖。这是继贝尔发明电话后,电声学上的又一个伟大的创造,也是完全属于爱迪生自己的前所未有的创举,人类第一次实现了声音的贮存和再现。

他的耳聋,还给他的求爱带来许多便利。由于懂得电报,爱迪生对心爱的人常常采用电报来发送爱的电波。他与她找到了共同的电码,互相在手上轻敲,传递心灵上的柔情爱意,这较之用口诉说更为亲切甜蜜。有一天他用电码问她:“你肯与我结婚吗?”对方也是一个电码:“愿意。”当他们俩度蜜月时,他们仍用电码谈情说爱,同行的客人竟一点也不知道。

重要的不是在你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而是你对这件事的态度。耳聋并没使爱迪生消沉下去,反而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他的成功。

数学家华罗庚

1936年夏,在清华大学推荐下,中华文化教育基金委员会保送华罗庚赴美国剑桥大学学习。

宁静、美丽的剑桥,是世界闻名的大学之城,在剑桥的一座大厦里,有一把高背座椅,那是当年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者坐过的地方,如今坐着声名赫赫的英国数学家哈代。当华罗庚来到剑桥时,碰巧哈代去美国讲学,临行前留下话,表示华罗庚可以在两年内拿到博士学位,而一般人至少也需三年。可见哈代对华罗庚已是另眼相待了。对在剑桥的求学者来说,“博士”是梦寐以求的头衔,凭着这块名牌大学的金字招牌,回国后可以终生有靠。但是,为了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必须交纳巨额学费,而且只能选择有限的课程学习,而华罗庚却渴望同时攻读七八门课程。经过一番慎重思索之后,华罗庚决定只以“旁听生”的身份进剑桥学习,当别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时,他回答:“我来剑桥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

剑桥当时有“世界数学中心”之称,在那里聚集了各国的数学专家。华罗庚参加了一个有名的数论专家研究小组,主要研究堆垒素数论中的问题。在剑桥的两年时间里,华罗庚向华林问题、塔内问题、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问题发起一连串进攻,接连发表了十几篇论文。在对塔内问题的研究中,还发明了一个重要定理,被人称之为“华氏定理”。这个问题著名数学家哈代过去也曾研究过,并且认为已无法继续攻进。他还把这个观点写进了一部即将出版的著作。当他从美国回到剑桥后,得知华罗庚的研究结果时,高兴地说:“太好了!你的发现很重要,这回我的著作非改不可了。”

在剑桥的最后一年,华罗庚的《论高斯不完整的三角和估计问题》发表,19世纪欧洲数学之王高斯提出的问题,被年轻的华罗庚彻底解决了。这篇论文轰动一时,华罗庚出色的成就赢得了各国数学大师的一片赞扬。

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追求真正的知识,而不是为了追求虚幻的名声,这样才能真正有所作为。

一生磨一镜

在荷兰,有一个刚初中毕业的青年农民,来到一个小镇,找到了一份替镇政府看门的工作。他在这个门卫的岗位上一直工作了60多年,他一生没有离开过这个小镇,也没有再换过工作。

也许是工作太清闲,他又太年轻,他得打发时间。他选择了又费时又费工的打磨镜片当自己的业余爱好。就这样,他磨呀磨,一磨就是60年。他是那样的专注和细致,锲而不舍,他的技术已经超过专业技师了,他磨出的复合镜片的放大倍数,比他们的都要高。借着他研磨的镜片,他终于发现了当时科技尚未知晓的另一个广阔的世界——微生物世界。从此,他声名大振,只有初中文化的他,被授予了他看来是高深莫测的巴黎科学院院士的头衔。就连英国女王都到小镇拜会过他。

创造这个奇迹的小人物,就是科学史上鼎鼎大名的活了90岁的荷兰科学家万·列文虎克,他老老实实地把手头上的每一个玻璃片磨好,用尽毕生的心血,致力于每一个平淡无奇的细节的完善,终于他在他的细节里看到了他的上帝,科学也在他的细节里看到了自己更广阔的前景。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你能执着地把手上的小事情做到完美的境界吗?

爱因斯坦的镜子

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母亲的再三告诫对他来讲如同耳边风。直到16岁的那年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故事是这样的:

“昨天,”爱因斯坦父亲说,“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南边工厂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边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地终于爬上去了。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他的后面。后来,钻出烟囱,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都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

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见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净呢,于是就只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样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父亲笑完了,郑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爱因斯坦听了,顿时满脸愧色。

爱因斯坦从此离开了那群顽皮的孩子们。他时时用自已做镜子来审视和映照自己,终于映照出了他生命的熠熠光辉。

有了正确的参照物,才会有正确的方向与行动,切忌盲目地与别人相比较。

捕捉电磁火花

德国青年科学家赫兹经过几年艰苦探索,终于在一年的初夏创造出非常有效的电磁波探测器,他满怀激情地动手实验了10多天,可是,他所期望的电磁波火花并没有出现。

赫兹为此吃不下睡不着,整日眉头紧锁。妻子见他整天在实验室里发愣,心里十分不安,于是,便把他从闷热的实验室拖出来,陪他到河边散步。

河边夜景很美,但赫兹却无心欣赏。妻子有意让他开心,指着河边许多飘游的小亮点说:“你看,多美呀,就像星星落下来一样!”

赫兹抬头看见那些小亮点,惊讶地问:“这火花哪里来的?”

妻子大笑起来,打趣地说:“你想火花入迷了,这是萤火虫!”

“萤火虫?为什么白天看不见?”

“那白天你为什么看不到星星?”妻子反问。

赫兹豁然开朗:“对,应该在黑暗中实验。”他掉头就往实验室里跑去。

就在这个晚上,赫兹终于在试验室为人类第一次捕捉到了电磁火花,证实了“电波之父”麦克斯韦天才的预见,催生了近代电子科学技术。

当一个人用工作去迎接光明时,光明很快就会来照耀他。

伦琴和X射线

X射线是德国物理学家伦琴最先发现的。

伦琴把自己新发现的射线取名为X射线,表示自己还不十分了解这种新射线的真正性质,这表现了一个学者的谦逊。一个多月后,他才把一篇《一种新的射线的初步报告》的论文、连同那张手的照片一起寄了出去,这是一名优秀科学家应有的慎重和严谨。他的发现很快轰动了世界。

伦琴一下子成为了新闻人物,各地的祝贺信和表示怀疑的质询信,像雪片似的向他飞来。他的研究所过道里,挤满了科学家、新闻记者和好奇的人。不久,医生应用X射线,准确地显示出人体内断骨的位置,从而出现了一股“X射线热”。

不久,伦琴收到了一封信,对方要求给他“寄去一份X射线和使用说明书”。

伦琴立即给这位先生回了信,他在信中幽默地说:“目前,我手头没有X射线的存货,而且邮寄X射线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情,因此不能奉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