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博弈论的诡计大全集(超值金版)
1737800000010

第10章 脏脸博弈,眼睛紧盯自己(1)

与其尽力去了解世界,不如多了解自我。因为人对世界的了解是永无止境的,也永远不可能足够,只有自己对每个人来说才是最切身的。但认清自己往往是困难的,我们可以很明白地看清别人,却总是不能认识自己。实际生活中,环境、别人、自己,三者的关系密不可分。所以,以己推人,以人推己,不断衡量周围环境以及别人与自己的关系,可以帮你更好地认清自己,做出最佳策略。

谁的脸是脏的

两个人坐在一起,每个人都因为看到对方脸上被涂黑而发笑,于是他们一起笑,过了一会儿,又一起不笑了。你明白为什么了吧?

三个人成三角形面对面坐,主持人进来说:你们当中至少有一个人脸是脏的。这时,没有人脸红。主持人又说: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三个人同时发现自己脸是脏的而脸红了。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下面我们就来看脏脸博弈。这是博弈论中另一个著名的模型。说的是:

一个房间里走进来三个人,三个人的脸都是脏的,但是他们自己却并不知道自己脸脏,他们能看到别人,却不能看见自己的情况。这时候有一个美女进来了,并且好意提醒他们说:“你们里面至少有一个人的脸是脏的。”这三个人听完之后互相看了看,没有任何反应。

美女这时候看了他们一眼,继续问了一句:“你们知道吗?”这三个人再次打量了对方一眼,突然都意识到自己的脸是脏的,三个人的脸都一下子都红了。

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三个人都没有看见自己的脸,但是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脸是脏的。

其实这也很好解释的,如果这三个人里面只有一个人脸是脏的,那么脏脸的那个人就能轻易看见别人的两张干净脸,但是都没有看到这样的事情。而且这三个人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他们三个人里面脸脏的那人看见了就会脸红。但是遗憾的是,在美女第一次的提醒之后没有人脸红。

这时候咱们再来往下推,这三个人现在知道了至少他们有两个人脸是脏的,当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那么如果只有两个人脏脸,那么这时候脏脸的两个人就只能看见一个人是脏脸,那么这两个人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脸不干净,那么这两个人必然会脸红。可是这样的现象也没有发生,那么剩下的就只有一种可能性了,那就是三个人的脸都是脏的。

这就是著名的共同认知理论了。什么是共同认知呢?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讲就是对一个事件,如果所有的博弈当事人对事件都有了解,并且所有的当事人都知道其他当事人也知道这件事情,并且所有当事人都知道所有当事人都知道这件事情,那么这样的事件就是共同认知。

在脏脸博弈的故事里面,美女的后面一句话就是使所有的参与人员都事先知道的事实成为一种共同认知。于是他们通过对全盘事物的了解,认识到了自己的脏脸。

拿“皇帝的新衣”来说。实际上所有的人从皇帝到大臣,从骗子到观众都知道皇帝没有穿衣服,但他们的“都知道”并不能让他们说出这个事实,因为有着个人的利益。换句话说“都知道”并不是重要的,不能产生什么行为,比如大家都知道**好,这并不重要,因为改变不了我们社会的现状。知道皇帝没穿衣服的人们,之所以不敢说出他们知道的事实,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其他人知不知道他知道!“共同知识”可以改变均衡状态,那个小孩的清脆声音,之所以格外有力量,是因为给大家建立了“共同认知”,于是皇帝自己也知道别人知道他自己知道没穿衣服了。

这就是共同认知的作用,它的作用显得有点可怕的强大。下面这个故事可以进一步让你明白“脏脸博弈”的推理过程。

故事发生在一个村庄,村里有100对夫妻,他们都是地道的逻辑学家(智能的);村里有一些奇特的风俗:每天晚上,村里的男人们都将点起篝火,绕圈围坐举行会议,议题是谈论自己的妻子。在会议开始时,如果一个男人有理由相信他的妻子对他总是守贞的,那么他就在会议上当众赞扬她的美德。另一方面,如果在会议之前的任何时间,只要他发现他妻子不贞的证据,那他就会在会议上悲鸣痛哭,并请求神灵严厉地惩罚她。再则,如果一个妻子曾有不贞,那她和她的情人会立即告知村里除她丈夫之外所有的已婚男人(奇异的传统风俗)。所有这些传统和风俗都是村民的共同知识。

事实上,每个妻子都已对丈夫不忠。于是每个丈夫都知道除自己妻子之外其他人的妻子都是不贞的女子,因而每个晚上的会议上每个男人都赞美自己的妻子。

这种状况持续了很多年,直到有一天来了一位传教士。传教士参加了篝火会议,并听到每个男人都在赞美自己的妻子,他站起来走到围坐圆圈的中心,大声地提醒说:“这个村子里有一个妻子已经不贞了。”在此后的99个晚上,丈夫们继续赞美各自的妻子,但在第100个晚上,他们全都悲鸣痛哭,并请求神灵严惩自己的妻子。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首先要明确,任何一个丈夫都知道除自己妻子以外的其他女人的真实忠贞状况,若只有一个妻子不贞,她的丈夫能够立刻知道这个不贞的女人就是自己的妻子,因为她的丈夫知道没有另外的不贞女人,若有的话他是知道的。既然如此,那么在传教士访问后的第一个晚上,丈夫A1没有哭,那就意味着确实存在一个女子不贞,若这个女人是丈夫A1的妻子,那么他当晚便会哭泣。但事实是他并没有哭,说明A1推断这个不贞的女人是他所知道的除自己妻子外的99个女子其中之一。对每一个丈夫An均是如此,他们既知道这个不贞的女子不是自己的妻子,也知道其他丈夫知道这个女子也不是他们的妻子。由此,从“第一个晚上没有男人哭”中可推断出:有两个女子已经不贞。在传教士走后的第二天晚上,既然已推断出有两个女子不贞,而A1只知道一个,那另一个就是自己的妻子,故丈夫A1应该在“第二个晚上哭”。然而第二个晚上“丈夫A1也没有哭”,由此丈夫们推断出:已有三个女子不贞。由归纳法可以证明,对于1和100之间的任意正整数k,如果恰有k个妻子不贞,那么在传教士走后的连续k-1个晚上,所有的丈夫照样各自称赞自己的妻子,但在第k个晚上,k个不贞妻子的丈夫会悲鸣痛哭,于是,在99个赞扬之夜过后的第100个晚上,每个丈夫都知道一定有100个不贞的妻子。不幸的是包括自己的妻子在内!

这是一个“由己及人,由人及己”的无限推理过程。我们并不是要普及数学知识,只是希望博弈理论的精髓可以更好地在生活中得到运用。通过博弈论,“认识你自己”。

上面两个故事中,人们都清楚别人的状况,但唯独不清楚自己的情况。当某个人点醒他们,让他们所知道的成为一种共同知识之后,他们通过分析认识到了自己的真实情况。

事实是,现实世界中,我们也常常如此,只能认识别人,不能够看清自己。而且我们还缺乏那个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提醒者。所以,我们更难认清自己。

你的镜子在哪里

“认清你自己”,这是刻在古希腊神庙石墙上的话。当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将“认清你自己”这个教训,让他的学生们永铭于心的时候,他的意思无疑是让他的学生们对自我作一番忘我、冷静、客观的分析,以寻找改进自我的方法。但是该怎样正确地认识自我呢?

苏轼说过:“人之难知,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险,浮云不足以比其变。”认识别人是这样,认识自己也同样如此。要知道脸脏不脏,很简单,找个镜子来就可以了。要认清自我很复杂,但只要找到合适的镜子,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只是,镜子在哪里?

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母亲的再三告诫对他来说如同耳边风。直到16岁那年的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

父亲说:“昨天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南边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面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的终于爬上去了,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后面。后来,钻出烟囱,我们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

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一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干净净的,只草草地洗了洗手就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破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父亲笑完后,郑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每个人心中都有衡量事物的标准,也就是每个人都拥有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我们辨别出了美与丑、对与错、是与非、善与恶。但是每面镜子又有每面镜子的不同,就像一件艺术品,被某个人认为最美妙的地方,可能会被另一个人斥为最糟糕的败笔。即使这样,我们也不能只一味的把别人的意见当作评判自己的标准,因为别人不是你的镜子。

鲫鱼的美味,全靠鱼鳞传递,食用的时候也不能去鳞,鲫鱼的体形跟鲤鱼差不多,它在误入渔人的网眼时,其实只需稍稍后退,就可以逃掉,但它太爱惜自己的美丽鳞片,仍不顾一切往前,结果被网住。

刀鱼外形如匕首,肉极细嫩,有小刺上千,脊上有坚硬密集的鱼鳍。当它发现鲫鱼上当时,吸取同伴教训,迅速后退。岂知,这是适得其反,鱼鳍被网目死死卡住,自绝了生路。而只需继续往前游去,就可以穿过网眼活命。

河豚呢,身上没有鳞片,也没有硬鳍,只是表皮上有密密的钉刺。它看到鲫鱼进是死,刀鱼退亦是死,于是当网目卡住它时,便拼命地给自己鼓励、打气,一下子肚皮滚圆,试图胀断网目,结果连渔网一起浮出了水面,被人们轻而易举地捕获。

别人的经验不一定适合你,别人的教训也不一定值得你吸取。当我们学习一种经验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察境而动。命运其实就掌握在我们手中。

别人的意见需要听取或接受,但不要盲目的跟从。在生意场上,最忌讳的就是盲目地模仿别人的东西。别人把资金投入到某一产业中去,你也把资金投入到某一产业中去,别人投资多少,你也投资多少。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希望付诸东流。有时候,我们需要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分析别人的学习方法,但不要把它们照抄照搬,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修改,去除糟粕,提取精华,变成适合自己的策略。

对待一切事情,都要用理性的头脑去分析和判断——思考,但决不盲从。因为每个人都会对相同的事物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所以要以自己为尺度去衡量事物,切记:别人不是你的镜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于是只能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正因如此,每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迷失在环境当中,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心理学中有一个“巴纳姆效应”,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心理倾向,即人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所以,才会有了上面的故事。

人如果只看别人是认识不了自己的。要知道自己的脸脏不脏,只有在镜子中看,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情况。

爱美的女孩子都喜欢照镜子,不管走到哪里带着一个,以便随时可以看到自己的头发是否还保持整齐,脸上是否还保持干净。可是每个女孩子还知道一个事情,就是选择镜子的时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并不是每个镜子都可以用的,一些镜子就照不出真实的自己。

就像哈哈镜一样,也许你在镜子里面看到的脸比真实的自己脸要圆,或者买衣服的时候你会在镜子里面看见一个更瘦的自己,自己虽然满心欢喜,但是那不是真正的自己,自己欺骗自己是没有用的,我们要做的是找到一面客观的、合用的镜子。

生活中的镜子也这样,你没有找对的话,照出来的自己可能完全不符合自己的形象,就像爱因斯坦父亲的故事一样,杰克大叔和爱因斯坦父亲都以对方作为镜子,可是都不知道对方是一个不合适的镜子,其结果让人啼笑皆非。

古时就有很多这样的评价,当魏征死后,李世民“亲临恸哭”,并对侍臣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李世民有诤臣魏征为镜,你也可以有挚友为镜。肯客观指出你缺点的朋友,才是你真正的朋友,才有可能成为你的镜子。

每个人都想找到适合自己的镜子,但其实每个人都有那面镜子,那就是你自己。你的镜子只能是你自己,良师益友的忠言只能起辅助作用。所以要想认清自己,必须时时叩问自己的心灵。和别人接触时,你是在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判断,还是仅仅根据视觉做出反应?一个智者眼中的事物和一个普通人眼里的事物不是一个概念,他们关注的东西不同。平时静下心来多读一些含金量高的东西,多思考。给你的大脑填入什么,就会从中产出什么。你的思想越深邃,眼界越宽广,对自己的认识也就越清楚。

真的是她错了吗

彼得小时候家里很穷,父母又在他刚上大学时相继去世,但是这一切并没有击倒他,反而让他坚强起来。彼得经过苦苦拼搏,好不容易才供自己和弟弟加里上完了大学。大学毕业后彼得又凭着他的勇气和才华,在纽约开了一家广告代理公司,几年的辛苦努力,事业蒸蒸日上,他成为当地的富商和成功人士。

有一天,彼得来到弟弟加里所居住的城市波士顿,住进了一家旅馆。他没有料到,就在这一天,三个电话竟改变了他的生活和他的一些做人处世观念。

刚刚住下,他就急着给弟弟家拨了电话,电话是弟媳安妮接的,他以命令的口吻要求弟弟加里和安妮一定要来和他共进晚餐,他希望今晚就能见到他们。

“不,谢谢啦。”弟媳马上说,“加里今晚有商务洽谈,我也正忙得很。这样吧,如果他打电话回家,我会让他给你个准信的。”

他听出,她的话中有不屑的味道。他不在乎地耸耸肩,然后给一个大学的老朋友挂电话,请他共进晚餐。这位朋友的回答使他感到震惊:“加里和安妮恰好今晚请客做东,我们一起去,在哪里会面?”

他感到非常困惑和尴尬,甚至有些生气。当他刚刚放下听筒,电话铃又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