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给心灵洗个澡大全集(超值金版)
1738400000037

第37章 用心品味:人生处处有得失(3)

有一天,一个小男孩跟父母来探望爷爷,他发现这位先生一直注视着他,于是便亲切地和他打招呼,交谈起来。两人聊了一阵,当小男孩知道老富翁的成就,十分羡慕,但老富翁却跟小男孩说:“如果我给你一百万,但你不能用它,还必须像我一样躺在床上,不能到外面走动,你愿意吗?”

小男孩回答道:“我才不要呢!一天到晚躺在病床上,不能到处去玩,有什么意思?”

“如果给你一千万呢?”老富翁继续问道。

小男孩还是说不要。

“如果给你我全部的财产,你愿不愿意呢?”

小男孩更是用力地摇摇头,并好奇地问老富翁,为什么会这样问他。

老富翁说:“我虽然富有,但我反而希望拥有你的健康和青春活力啊!因此,你要好好珍惜你所拥有的!”

小男孩像是听懂了老富翁的话,又似乎完全不理解,呆呆地看着老富翁。

有些东西,除非你面对失去它们的威胁,或者已经失去了它们,你才能体会到它们的宝贵。

凡事往好处想

常在商店中见到一尊佛像,但这尊佛像与其他的佛像大异其趣。他光着大肚皮坐卧于地,咧嘴露牙地捧腹大笑,看起来特别具有亲和力及喜悦感。他便是“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的弥勒佛。

弥勒佛之所以令人敬服的特质,就在于他的“豁达大度”。一件事有许多角度,如有好的一面,亦有坏的一面,有乐观的一面,亦有悲观的一面。就好比一个碗缺了个角,乍看之下,好似不能再用;若肯转个角度来看,你将发现,那个碗的其他地方都是好的,还是可以用的。若凡事皆能往好的、乐观的方向看,必将会希望无穷;反之,一味地往坏的、悲观的方向看,定觉兴致索然。外甥女只有三岁,晚餐时,每每执著汤匙要“自己来”,但次次皆被母亲夺走,而母亲通常的回答是:“你还不会。”当我下次再造访她们家时,外甥女竟改口道:“你帮我。”由此可见,孩子的热情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浇灭后,便容易产生依赖性。久而久之,将变成一个怕做错事而受嘲骂、缺乏自信的人,等到将来长大,自然会畏畏缩缩,没有勇气尝试突破困境。

凡事往好的方面想,自然会心胸宽大,也较能容纳别人的意见。宽大的心胸,不但可以使人由别的角度去看事情,更能使自己过着无入而不自得的日子。有一回,释尊的一位大弟子被一位婆罗门侮辱,但他对于婆罗门的辱骂只是充耳不闻,未予理会。因为他知道,一个会以辱骂别人来凸显自己的人,在个人的修养和品行上都有问题。婆罗门见到他无端被自己辱骂,不但没有生气,且微笑地答辩,真不愧是圣者,终于自知理亏忿忿地离开了。这便是豁达,即佛家所谓的圆融。

豁达一些,也要大度一些。就拿鞋子来说吧,我们买鞋子都知道要多预留一点空间,否则穿久了,会因脚和鞋子摩擦得太厉害,而起水泡,甚至磨破皮,以致痛苦难忍。又如赴约,应提早五分钟或十分钟到场,也一定比剩一分钟赶到的心情轻松多了。谚云“宰相肚里能撑船”,英国首相丘吉尔就是最好的例证。他对于化解愤怒的方法更是幽默。有一次,演说前有一位不赞同他的人,递了张纸条给他,上写着“笨蛋”两字,丘吉尔看了之后,并没有生气或不悦的颜色,只是拿着那张纸条幽默地说:“我常常接到许多忘了签名的信,今天我第一次接到没有内容,却有签名的信,难道这是他的签名吗?”随后将纸条展示给在座诸位观看,引得哄堂大笑。愤怒是不好的情绪,但大多数的凡夫俗子往往控制不住它,只有少数有智慧、有肚量的人才能适时疏导这种不好的情绪。

我们应该效法弥勒佛笑口常开的个性,并学习他用积极开朗的态度去解决一切问题。在这充满争斗的繁华世界之中,唯有以最自然无争的态度,并处处流露服务他人的意念,才能散发人性至真、至善、至美的光明面。

西谚有云:“当你笑时,全世界都跟着你笑,当你哭泣时,只有你一人哭泣。”如果你想要福气的话,在每天出门时就多练习笑容吧!

时时鼓励自己

在纽约的北郊住着一个名叫艾米丽的女孩,她整日自怨自艾,认定自己的理想永远实现不了,她的理想也是每一位妙龄女郎的理想:和一位潇洒的白马王子结婚、白头偕老。艾米丽总以为别人都有这种幸福,自己却永远被幸福拒之于千里之外。

一个雨天的下午,不幸的艾米丽去找一位有名的心理学家,因为据说他能解除所有人的痛苦。她被让进了心理学家的办公室,握手的时候,她冰凉的手让心理学家的心都颤抖了。他打量着这个忧郁的女孩,她的眼神呆滞而绝望,讲话的声音像来自于墓地。她的整个身心都好像在对心理学家哭泣着:“我已经没有指望了!我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女人!”

心理学家请艾米丽坐下,跟她谈话,心里渐渐有了底。最后对她说:“艾米丽,我会有办法的,但你得按我说的去做。”他要艾米丽去买一套新衣服,再去修整一下自己的头发,他要艾米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对她说星期二他家有个晚会,他要请她来参加。

艾米丽还是一脸闷闷不乐,对心理学家说:“就是参加晚会我也不会快乐。谁需要我,我能做什么呢?”心理学家告诉她:“你要做的事很简单,你的任务就是帮助我照料客人,代表我欢迎他们,向他们致以最亲切的问候。”

星期二这天,艾米丽衣衫合适、发式得体地来到了晚会上。她按照心理学家的吩咐尽职尽责,一会儿和客人打招呼,一会儿帮客人端饮料,一会儿给客人开窗户,她在客人间穿梭不息,来回奔走,始终在帮助别人,完全忘记了自己。她眼神活泼,笑容可掬,成了晚会上的一道彩虹,散会时,同时有三位男士自告奋勇要送她回家。

一个星期又一个星期,一个月又一个月,这三位男士热烈地追求着艾米丽,艾米丽终于选中了其中的一位,让他给自己戴上了订婚戒指。不久,在婚礼上,有人对这位心理学家说:“你创造了奇迹。”“不,”心理学家说,“是她自己为自己创造了奇迹。人不能总想着自己、怜惜自己,而应该想着别人,体谅别人,艾米丽懂得了这个道理,所以变了。所有的女人都能拥有这个奇迹,只要你想,你就能让自己变得美丽。”

这就是关于“我”的故事,一份神奇的美丽。

喜欢自己,因为你是你今生的唯一;善待自己,你将获得对自己的认同和理解;爱自己,为使自己能更好地给予他人;否定自己,你将拥有一个更坚实的自己;丢掉自己,你将丢掉自己的私欲;鼓励自己,你将获得一份神奇的美丽。

继续赶路

有一个故事,爷爷曾给小林讲了三次:

一名少年背负砂锅前行,不小心绳子断了,砂锅掉在地上就碎了,少年头也不回继续前行。有人喊住少年问:“你不知道砂锅碎了吗?干吗不看看?”少年说:“已经碎了,回头何益?”说罢继续赶路。

爷爷第一次讲这个故事时,正值小林高三念书念得一塌糊涂的时候;第二次讲它时,他正在一所师专苦熬,且初恋失败:但这两次小林都不十分理解故事的含义。

爷爷第三次讲这个故事时小林刚从师专毕业走入社会,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和一路上遭遇到的挫折,小林忽然明白了,人生的失败大多是无法挽回的,越想补偿,越不甘心就越痛苦,况且那失败像破碎的瓷器,像泼出的水,怎么也不能回复到原来的样子。所以在失败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新的起点,重新开始,继续前行了。

有人用“只要耕耘,不问收获”,来作为补偿失败的理论根据,可就算补偿了又有什么意义?人总要前进,不能把时间浪费在一些毫无意义的努力上,尽管这种努力很悲壮,很值得同情。

比如,一位千万富翁,很可能因为背两百万元的账而郁郁不安,一位经理很可能因为遭受总经理的白眼而心事重重。他们只计较眼前的小小的不如意,却不想想自己已经是非常得意的人,也就因此,许多得意者反不如一般人来得快乐。甚至千万富翁自杀了,经理就此辞职了,到头来这些得意人,因为自己的看不开,终于成了真正的失意者。

得与失在我们的心中,只有一线之隔,我们意以为得,就是得意;意以为失,就是失意。所以颜渊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也能得意在其中。秦王政统一七国,并兼天下,也能失意于其间。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所得既多,便是再增加。也不觉得欣喜,稍有所失,便惶惶恐恐;所失既多,就是再失,也不感到痛惜,稍有所获,便十分快乐。如此说来,得意何尝不是失意之由,失意又何尝不是得意之始呢?孔子论语里记录有一天楚王出游,遗失了他的弓,下面的人要去找,楚王说:“不必了,我掉的弓,我的人民捡到,反正都是楚国人得到,又何必去找呢?”孔子听到这件事,感慨地说:“可惜楚王的心还是不够大啊!他为什么不讲:人掉了弓,自然有人拾得,又何必计较是不是楚国人呢?”

更深一层想,我们人生最大的得意与失意,都是由我们自己来左右。人生最大的得,应该是“生”,我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生命,不是最大的得吗?因为没有这个得,就没有以后的得,这是得的根本。而人生最大的失,应该是“死”,当这一刻来临,我们便须交出所得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这不是最大的失吗?

得与失在我们心中,只有一线之隔,我们意以为得,就是得意;意以为失,就是失意。失去的时候,不必耿耿于怀,抱怨不止,记着只需继续赶路就是了。

人在大的得意中常会遭遇小的失意,后者与前者比起来,可能微不足道,但是人们却往往会怨叹那小小的失,而不去想想既有的得。

路曲心直

从前有一个小和尚,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遗弃在一座寺院门前,是寺中众僧把他拉扯大的。每天清晨,他要去担水、洒扫、做早课,然后去寺后的市镇购买寺中一天所需的日常用品。回来后,还要干一些杂活,晚上还要读经书到深夜。就这样,晨钟暮鼓中,十年过去了。有一天,小和尚在和其他伙伴聊天的时候,发现别人也会被分配干杂活和下山购物。但他们去的是山前的市镇,路途平坦距离也近,买的东西也大多是些比较轻的。而十年来方丈一直让他去寺后的市镇,要翻越两座山,道路崎岖难行,回来时肩上还要多了很重的物品。听了他们的话,小和尚非常纳闷,也有些委屈和气恼,心想方丈为何对我如此苛刻,便去找方丈问个清楚,他问道:“为什么别人都比我自在呢?没有人强迫他们干活、读经,而我却要干个不停呢?”方丈微笑不语。

第二天中午,当小和尚扛着一袋小米从后山走来时,发现方丈正站在寺的后门等着他。方丈把他带到寺的前门,坐在那里闭目不语,小和尚不明所以,便侍立在一旁。日已偏西,前面山路上出现了几个小和尚的身影,方丈问那几个小和尚说:“我一大早让你们去买盐,路这么近,又这么平坦,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呢?”“方丈,我们说说笑笑,看看风景,就到这个时候了。十年了,每天都是这样的啊!”

方丈又问身旁侍立的小和尚:“寺后的市镇那么远,翻山越岭,山路崎岖,你又扛了那么重的东西,为什么回来得还要早些呢?”小和尚说:“我每天在路上都想着早去早回。由于肩上的东西重,我才更小心去走。所以反而走得稳走得快。十年了,我已经养成了习惯,心里只有目标,没有道路了。”

方丈闻言大笑,说道:“道路平坦了,心反而不在目标了。只有在坎坷的道路上行走,才能磨炼一个人的心志啊!”

这个当年的小和尚就是后来的玄奘法师。在西去的途中,虽然水阻山隔,艰难重重,他的心中却一直闪耀着执著的光芒。

道路曲折并不是通向目标最大的障碍,一个人的心志才是成功的关键。只要心中的灯火不曾熄灭,即使道路再崎岖难行,前途也是光明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