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给心灵洗个澡大全集(超值金版)
1738400000006

第6章 心情决定事情(1)

三分事情,七分心情。有了好心情,做事就会主动、积极,苦也不觉得苦,累也不觉得累,所有的烦心事也都变得不再烦心。有了好心情,做事就会顺利、容易成功。千头万绪似乎一下变得顺理成章,即使手忙脚乱也忙得充实,忙得快乐。一句话,有了好心情,就没有做不好的事情。

改变心情

上班下班、买菜做饭,这种机械单调的生活真没劲,一点意思都没有,过一天算一天吧。

我们绝大多数的普通人都在过着一种最普通不过的日子,没有什么“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事关重大”、“临危不惧”等大显身手的机会,有的只是一些按部就班的琐碎小事,在这种机械单调、数十年如一日的程序上,很多人失去了激情活力,留下的只是一种疲倦懈怠。

作家叶天蔚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在我看来,最糟糕的境遇不是贫困,不是厄运,而是精神心境处于一种无知无觉的疲惫状态,感动过你的一切不能再感动你,吸引过你的一切不能再吸引你,甚至激怒过你的一切也不能再激怒你,即便是饥饿感与仇恨感,也是一种强烈让人感到存在的东西,但那种疲惫会让人止不住地滑向虚无。”

这是一种很可怕的状态,也许你不可能换一种富于挑战性的工作,也许你更不可能去重新组合家庭,但你可以改变态度,再加上一些小小的技巧,保持住心灵的年轻与弹性。其实生活本身与世界本身都丰富多彩,关键是有没有一颗有活力的“童心”。

上班地点没变,你可以换换上下班的方式与路线,观察一下周围忙碌的又好玩又可笑的人群;工作内容没变,但可以换一种方式看看是否提高了效率或有什么不同;周末是否全家出去看场大片;节假日是否狠心去吃顿大餐,看看那些高档豪华场所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安排些力所能及的旅游项目,自己设计一下行动路线;动手与孩子做些手工或修理工作,看自己是否像你想像中的那样心灵手巧;培养一些适合自己的业余爱好,坚持下去就会发现其乐无穷;搞些可能的投资活动,买点股票?等等。

清晨一口新鲜的空气,雨后一片鲜嫩的绿叶,天上一片变幻不定的云彩,一顿可口的饭菜,一夜好睡,一个老朋友的问候……

生活难以改变,但你可以改变心情。

怀着感恩的心情去体验造物主的厚赐,带着鲜明的态度去体会每一点变化的不同。你可以有很多适合自己的方法,把一潭波澜不兴的死水变成欢快奔流的小溪。

好日子怎么过

都说穷日子难过,我不怀疑这种说法。我过过穷日子。没有过过穷日子的人真是不知道,穷而守志,那太难了。肚子太饿,人就不是人了,是动物。除了想吃,几乎不想别的。

好日子不好过,这可是从前没有想到的。因为什么叫好日子,很难界定,温饱者不愁了,那还有山珍海味呢!别人能够吃到,我不能够吃到,就不觉得自己的日子好;你有住房了,那边却竖起了别墅;公共汽车不拥挤了,大路上却跑过一辆辆私人豪华轿车;你开始吃肉了,时尚标榜的却是吃野菜;你穿的是整整齐齐了,流行的却是穿得越少越好;你的工资提高了,有人赚的钱却是成百上千万。因此我们的耳朵里,听到的一片声音,就是:现在的日子真是难过!

好日子是难过得多,是因为好日子弹性太大,信息太多,诱惑太多,个人的选择却比穷日子还要少,不是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而在穷日子里,发自内心的要求就是吃饱肚子。在贵州的偏远山区,到处可以看到大人和小孩子,只要吃饱了,就会很安祥地坐着晒太阳,甜蜜地打盹,万事不挂心,目光温和得如新生的羔羊。穷日子固然难过,但好日子难过的是心情,心情好不起来,吃了什么都白吃。

原来,好日子不仅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好日子是皮囊,必须人为地填充灵魂。这灵魂哪里来?读书得来,修养得来,智慧得来;安静中得来,爱意中得来,松弛中得来;不烦躁的时候得来,不虚荣的时候得来,不贪婪的时候得来;懂得珍惜时间的时候得来,懂得尊重他人的时候得来,懂得维护健康的时候得来。

好日子就在自己的手中,像抓泥鳅,要有把握的技巧,偏偏就是这个技巧,不是那么容易把握,真叫人恼火。

(池莉)

有人活着,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于是盲目地羡慕,盲目地追求,往往却总是与幸福擦身而过。其实,每个人无论在什么处境下,只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学会把握、学会满足、学会感恩,生活就会幸福。其实,生活只是那一杯水,要靠自己慢慢品味,细细咀嚼,用心欣赏,你才能发现,原来,最幸福的日子,就是在那如水的平淡中活出精彩。

你厌烦了吗

在《女性奥秘》一书中,有一篇标题为“无名病”的文章,作者弗莱德曼在文中论到现今世界愈来愈多妇女所面临的苦境,她们对生活厌烦不满,压根儿就没有快乐。

一位23岁的母亲如此自述:

我身体健康,孩子们都活泼可爱,家庭舒适,经济上也算宽裕。我的丈夫是一个电子工程师,前途无量,但不知为何我总觉得不满足,我常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我的丈夫认为我可能需要度假休息一段时间,但我需要的并不是休息,因为我根本就不能独自坐下来看书。孩子们午睡时,我就会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等着去叫醒他们。有时早晨醒来,我会觉得一点盼望也没有。

一个名叫约翰逊的医生,在《读者文摘》上写道:

现今世界的文明和优越的物质生活乃前所未有的,然而现今一代的人却愈来愈厌倦生活。我们寻求娱乐却常常觉得索然无味;甚至在剧院上演一幕精彩的戏剧时,也常常出现幕还没拉上就走了好几批观众的现象。我们坐在电视机前,看着一出又一出的电视剧、电影,但脑子里却不知道看了些什么。我们看报章、杂志的时候也是心不在焉,大多数人在说“我累了”的时候,实际上是指他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厌倦了,对自己的生活感到索然无味。

弗莱德曼所讲的“无名病”就是厌烦病。各个行业、各个阶层的人都会患这种病;无论你有什么,抑或你没有什么,都不能保证你不会患上厌烦病。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聪明的还是愚蠢的,知识分子还是文盲,都同样会患上此病。

厌烦病不仅是妇女特有的病症,男人也同样会有。有一个商人往医院看病,却说不清自己有什么不妥。于是医生给他做了彻底的检查,结果没有发现有任何毛病,于是商人再往医生处做进一步查询。经过一段轻松的谈话后,医生对他说:“我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你,你的体格检验完全正常,我不用在你的病历卡上写任何东西。”

商人听了并不显得高兴,他说:“医生,我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没有一刻不觉得疲倦。”这时,医生才意识到他的病人患的是“厌烦病”,而不是一般的身体不适。于是医生就开始指出这个商人所拥有的一切:兴隆的生意、舒适的家庭、漂亮的妻子、可爱的孩子和其他能用金钱买到的许多东西。但这个商人听了以后却说:“让别人把这些东西都拿去吧,我对这些简直厌烦透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难道患这种病的人大多不是生活一帆风顺的人吗?难道他们不是处于别人不能奢望的“顺境”之中吗?

这还是和我们的心理习惯有关。这个世界上,可以说除了圣人之外,没有人能随时感到快乐。作家萧伯纳曾说道:“如果我们感到可怜,很可能会一直感到可怜。”对于日常生活中使我们不快乐的那些众多琐事与环境,我们可以由思考使我们感到快乐,这就是:大部分时间想着光明的目标与未来。而对小烦恼、小挫折,我们也很可能习惯性地反应出暴躁、不满、懊悔与不安,这样的反应我们已经“练习”了很久,所以成了一种习惯。这种不快乐反应的产生,大部分是由于我们把它解释为“对自尊的打击”等这类原因。司机没有必要冲着我们按喇叭,我们讲话时某位人士没注意听甚至插嘴打断我们,认为某人愿意帮助我们而事实却不然,甚至个人对于事情的解释,结果也会伤了我们的自尊;我们要搭的公共汽车竟然迟开;我们计划要郊游,结果下起雨来;我们急着赶搭飞机,结果交通阻塞……这样我们的反应是生气、懊悔、自怜,或换句话说——闷闷不乐。

你认为你的厌烦可能是由于生活中缺少指引引起的吗?你的生活没有目的、没有目标,你不明白你自己和你的命运;你无目的地做完一件又一件的事,到处搜寻,但最后厌烦了、疲乏了;你就像飞机要在暴风雨中找寻降落点,但前景却一片模糊。

心情在主宰着我们的生活,而不是那些轻微的懊恼事。需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给自己怨天尤人的理由。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友人住在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

去年,我应邀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一次笔会。那是我第一次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

一天,友人陪我游西湖。那天细雨潇潇,水天一色,风景怡人的西湖尽在蒙蒙细雨之中。放眼望去,烟波浩渺,如诗如画,不由感叹:西湖风光,名不虚传。

不料,友人淡淡一笑:“西湖虽秀,见得多了,不足为奇。”

友人的话,使我缄默良久。

不由想起,前些年在广东上学,暑假回家陪外地的同学游京都,看到他们到了故宫、长城、颐和园,一个个欣欣然、奋奋然的样子,不由觉得好笑。

几天下来,他们游兴不减,我却已感到精神怠倦。每每在他们玩得兴高采烈之际,颇有打道回府之念。只是怕扫了同学的兴致,才一忍再忍,舍命陪君子。

大凡最好的地方,若被自己的步履趟平了,也会觉得兴味索然。真所谓,熟悉的地方便没有景色。

记得第一次发表作品的时候,尽管脸上还装模作样一副镇静漠然的样子,心中却早已乐得快不知姓什么了。最后,按捺不住心头的狂喜,终于撕下“假面具”,邀上三五好友,去学校附近的馆子,结结实实撮了一顿。

以后作品发表多了,那份“漠然”才弄假成真。大概,这也是因为: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

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这是一种青春的活泼,是一种不满现状的感觉,是一种向更高远目标跋涉的动力。

在人生中,长久保持这种感觉并非易事。特别是对于那些走过了许多名山大川和在事业上取得辉煌成就的人来说,更是这样。

对于这样的人,很容易产生的是“黄山归来不看岳,五岳归来不看山”的感慨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踌躇满志。

应该说,能在一片“景色”中沉湎,在满堂“喝彩”中陶醉,是人生的一种幸福,因为毕竟没有多少人能有“景色”可以回来,能有“喝彩”声可以慰藉;但这更是人生的一种不幸,因为这无疑是生命和才智的巨大浪费。

漫漫人生之路,自然的风光没有穷尽,人类的事业没有顶点。

我想对自己和友人说的是,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于传说/即便远方的风景/并不尽如人意/我们也无需在乎/因为这实在是一个/迷人的错/到远方去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

是的,快乐永远存在于追求的过程中: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

(汪国真)

在人生的旅途中,最糟糕的境遇往往不是贫困,不是厄运,而是精神和心境处于一种无知无觉的疲惫状态。感动过你的一切不能再感动你,吸引过你的一切不能再吸引你,甚至激怒过你的一切也不再激怒你,这时,人就需要寻找另一片风景。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追求知识,挣脱旧我,纯洁精神,净化灵魂,升华自己。其实,深究其根源,也是因为熟悉的地方已没有风景了。

永远的十八岁

一位说话清纯、满脸笑容的美容师颇得学员的好感。在讲座中,美容师让自己的学员猜一下自己的年龄。室内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有的猜三十二岁,有的猜二十八岁。结果,这些答案统统被美容师微笑着摇头否认。

“现在,我来告诉大家,我只有十八岁零几个月。”

室内哗然,继而,发出一片不信任的惊诧声。

“至于这零几个月是多少,请大家自己去衡量吧,也许是几个月,也许是几十个月,或者更多,但是,我的心情只有十八岁!”美容师接着说。

美容师永远都保有十八岁的心情,所以她容颜不老,青春永驻。原来,美容师采用的是心情美容法!

如果一个人的心情是蓝色的忧郁的,再昂贵的化妆品也掩饰不住她满脸的愁云,再高超的美容师也无法抚平她紧揪的眉头;反之,如果一个人的心情是快乐的,那种油然而生的流畅的女性的柔美即使素面朝天也不会被掩饰。

心情有时像一棵树,快乐是笔直的树干。秋天来时,抖抖快乐的枝干,那些枯黄的树叶和愁云便纷纷扬扬地落地。春天来时,抖抖快乐的枝干,生活便会展开美丽的笑颜。

不能流泪就微笑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叫辛蒂。她不同于常人的地方在于她住在美国一座山丘上的一间特殊的房子里。这是一间不含任何有毒物、完全以自然物质搭建而成的房子,里面的人需要由人工灌注氧气,并只能以传真与外界联络。

事情发生在1985年,当时辛蒂拿起杀虫剂灭蚜虫,却感觉到一阵痉挛,原以为那只是暂时性的症状,谁料到自己的后半生就毁于那一天。杀虫剂内含的化学物质使辛蒂的免疫系统遭到破坏。从此,她对香水、洗发水及日常生活接触的化学物质一律过敏,连空气也可能使她支气管发炎。这种“多重化学物质过敏症”是一种慢性病,目前无药可医。

患病头几年,辛蒂睡觉时口水流淌,尿液变成了绿色,汗水与其他排泄物还会刺激背部,形成疤痕。辛蒂所承受的痛苦是常人难以想像的。1989年,她的丈夫吉姆用钢与玻璃为她盖了一个无毒的房间,一个足以逃避所有威胁的“世外桃源”。辛蒂所有吃的、喝的都得经过选择与处理,她平时只能喝蒸馏水,食物中不能有任何化学成分。此后,辛蒂再也没有见到过一棵花草,听不见悠扬的声音,感觉不到阳光、流水。她躲在无任何饰物的小屋里,饱尝孤独之余,还不能放声地大哭。因为她的眼泪跟汗一样,可能成为威胁自己的毒素。

而坚强的辛蒂并不在痛苦中自暴自弃,事实既已如此,自暴自弃只能毁灭自己,她能做的就是不仅为自己,也为所有化学污染物的牺牲者争取权益而奋战。生活在这寂静的无毒世界里,辛蒂却感到很充实。因为不能流泪的疾病,使她选择了微笑。1986年,辛蒂创立“环境接触研究网”,致力于化学物质过敏症病变的研究。1994年又与另一组织合作,另创“化学伤害资讯网”,保证人们免受威胁。目前这一资讯网已有五千多名来自三十二个国家的会员,不仅发行刊物,还得到美国国会、欧盟及联合国的支持。

不能流泪就微笑,看似是无奈的表白,实则是历练磨难后的坦然。人一生不可能不经历风雨,遇到挫折,不要抱怨生活对自己的苛刻,重要的是用什么样的心态对待人生。在困苦的逆境中把握方向,不屈奋斗,迎接苦难的挑战,自会迎来人生的另一方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