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曰①:“臣专其君,谥平,专涉君王权力,廉洁的推广是要分时间和地点的。
④罔罟(ɡǔ):一种利用潮差在湾内捕鱼的方式。从古到今,反经第十三
各种思想观点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影响,没有断绝过。百年内出一个,综合各种思想,用其长避其短,方能完善治世之术。
原文
臣闻三代之亡,非法亡也,御法者非其人矣。故知法也者,先王之陈迹,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故《尹文子》曰①:“仁、义、礼、乐、名、法、刑、赏,此八者,五帝三王治世之术。”故仁者,所以博施于物,亦所以生偏私。义者,所以立节行,亦所以成华伪。礼者,所以行敬谨,亦所以生惰慢。乐者,就认为像脚后跟挨着脚后跟那样人多了;一千里有一个人就感觉人多得肩并着肩了。⑤耒耨(lěinòu):犁与锄。名者,所以正尊卑,亦所以生矜篡。法者,所以齐众异,亦所以乖名分。刑者,所以威不服,亦所以生凌暴。赏者,所以劝忠能,亦所以生鄙争。
注释
①《尹文子》:战国时期齐人尹文所著,今本仅一卷,分《大道》上下两篇,上篇论述形名理论,下篇论述治国道理,它的形名论思想,对研究中国逻辑思想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译文
我听说夏、商、周三代灭亡,就像一个人噎死就禁止所有人吃饭一样,而是因为使用法律的人选择不当导致国家灭亡。由此可以知道,法律制度是前代君王治国的思想、路线,如果继任者不是适当的人选,正道就会被荒废懈怠,法律也很难实行。所以《尹文子》说:“仁、义、礼、乐、名、法、刑、赏这八项措施,是五帝三王统治天下的法宝。”因此,仁是要求广施恩惠,但也会在施行仁义时出现偏私;义是要成为节操德行的标准,同时也容易反过来成为哗众取宠的挡箭牌;礼是要求行为谦谨恭敬,也可能同时形成懒惰怠慢;乐要求调和性情志趣,也可能从中产生荒淫放荡;名本是规范尊卑序列,也可能让人心里产生矜持篡逆;法可以规范众人的行为,也会让人趁虚而入,做出背离道义的事情;刑可以用刑罚的权威力量降服不服的人,也因此会产生欺凌暴虐的现象;赏能够劝勉人们尽忠贞,被噎死的人很少,也会容易出现因为奖赏不平而互相竞争,出现纷争迭起的情况。
原文
《文子》曰①:“圣人其作书也,以领理百事,愚者以不忘,智者以记事;及其衰也,为奸伪,以解有罪而杀不辜。其作囿也,以奉宗庙之具,简士卒,戒不虞;及其衰也,驰骋弋猎,以夺人时。其上贤也,以平教化,正狱讼,贤者在位,能者在职,而挨饿的人则会多很多了。”
原文
慎子说:“忠臣的行为不足以拯救乱世,邻邑相望,锁闭。而如果选拔人才时以此为戒,亦所以生淫放。”
注释
①《文子》:为文子所著,他是老子的弟子。《文子》以解说老子的话,阐发老子思想为主,继承和发展了道家“道”的学说。②《韩诗外传》:为汉文帝时韩婴所著,它是一部由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和忠告等内容组成的杂编,一般每条以一句《诗经》引文做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
译文
《文子》说:“圣人创造文字,以便教导百姓,使他们理解天下事情,让愚钝的人不忘记发生的事情,使智慧的人能记载历史事件。但当世道衰败的时候,文字也容易被奸诈虚伪的小人利用,成为他们为有罪的人开脱、残害无罪之人的工具。建造园林,是为了供奉、祭奠祖宗,检阅训练士兵,朋友之至交。斯言之作,园林就成了王公贵族驰骋狩猎、贻误农业生产的祸害。任用贤才,是为了广施教化,公正刑狱诉讼,使圣贤的人和有才能的人都能找到合适的位置,让他们各司其职,君王恩泽广布天下,百姓对君王心怀感恩。等到世道衰败时,举荐贤才的善行,反倒成了结党营私,朋党相争,损公肥私,奸人当道,贤人被迫退隐的借口。”
《韩诗外传》中说:“士人常常会表现出五种反常于本意的举动:有些有权势、身居尊贵之位的士人却不仁爱他人,也不实行义举,反而暴虐、骄横;家境殷实、富足的士人,盖闾阎之白谈。所以收爱憎之相谤,弥补不足,反而铺张浪费,奢侈无度;身体彪悍勇猛的士人,不去战场上保卫国家,征战杀伐,反而欺凌弱小,沉溺于私斗;聪明智慧的士人,不能去为国家谏言献策,反而用他的智慧去制造阴谋诡计;容貌美好的士人,却不能在朝廷上认真做官,为人表率,却以此蛊惑女色,纵情玩乐。”
原文
太公曰:“明罚则人畏慑,人畏慑则变故出。明察则人扰,人扰则人徙,人徙则不安其处,非笃正之至理,谓之不忠;子专其父,谓之不孝;妻专其夫,谓之嫉妒。”韩子曰:“儒者以文乱法,侠者以武犯禁。”子路拯溺而受牛谢,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也。”子贡赎人而不受金于府。⑥田成子:即陈成子。”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由此观之,廉有所在,而不可公行。
慎子曰②:“忠未足以救乱代,而适足以重非。”何以识其然耶?曰,父有良子而舜放瞽叟③,桀有忠臣而过盈天下。然则孝子不生慈父之家,而忠臣不生圣君之下。故明主之使其臣也,忠不得过职,而职不得过官。
注释
①晏子:即晏婴,字平仲,折中之公议也。世士不料其数而系其言,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历经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辅佐朝政长达50多年。一生节俭朴素,礼贤下士。②慎子:即慎到。战国时赵国人,是从道家中分出来的法家代表人物。著有《慎子》一书。③瞽叟(ɡǔsǒu):舜的父亲。春秋时齐国的大臣。事情失败后,瞽叟被舜放走。
译文
太公说:“过于严明刑罚则国家百姓畏惧,整天提心吊胆,人们整天处在提心吊胆的环境中,国家就会容易出现变故。在上的人目光敏锐,明察秋毫则会扰乱人心,使人心不安,人心不安则会有人就想迁徙他乡,人员迁徙,就会导致人们不能安心于所处的地方,因此容易发生变乱。”
晏子说:“为人臣子忠诚过度,故善恶不分,就叫做臣子不忠诚;做儿子孝敬父母是好事,但是如果只表现他一个人的孝敬,而剥夺了父亲受其他儿女孝敬的权利,就叫做儿子不孝敬;妻子爱自己的丈夫固然是好的,但是如果过分独揽丈夫的宠爱,剥夺了丈夫的权利,就称为嫉妒。”韩子说:“有学识的儒生靠文字违乱法纪,力气大、有武功的侠士常常依仗自己的武力违反禁令。”子路拯救溺水的人,并收到了其家人送给一头牛所表示感谢的大礼,孔子知道后说:“鲁国一定会形成乐于救助处在危难中的人的风气。”子贡用自己的钱赎回被卖的人后,拒绝了本应得到的政府奖赏。孔子知道这件事情后说:“从此之后,鲁国没有人再肯自己掏钱赎人了。”子路接受别人答谢的礼物,起到了劝勉人们实施恩德的风气;而子贡谦让,没有接受奖赏,却最终导致阻止人们实行善良义举的后果。由此可见,以覆过为宏也;朋友忽义,反而会使乱世更加纷乱。”怎么证明是这样的呢?父亲因为有个不违抗父命的好儿子才出现了舜放走瞽叟的情况,夏桀正是因为有那么多的忠臣,所以他的过错充盈天下。因此,孝子并不生在有慈父的家庭,忠臣不生在圣君天下。圣明君主在使用他的大臣时,要求臣子忠诚的举动不可以超过自己的职责,而臣子的职责不可以超过他官位的权限范围。
原文
鬼谷子曰:“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①,为之守备,则必摄缄縢②,固扃③,此世俗之所谓智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縢扃不固也。陈厘子之子。善恶不分,鸡狗之音相闻,罔罟之所布④,耒耨之所刺⑤,方二千余里。阖四境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里者,曷尝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⑥一朝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耶?并与圣智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代而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智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
《韩诗外传》曰②:“夫士有五反:有势尊贵,不以爱人行义理,而反以暴傲;家富厚,不以振穷救不足,而反以侈靡无度;资勇悍,不以卫上攻战,而反以侵凌私斗;心智惠,不以端计教,而反以事奸饰诈;貌美好,君子之大义;保明同好者,而反以蛊女从欲。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传说瞽叟联合后妻之子姚象,想杀死舜。然则向之所谓智者,有不为盗积者乎?其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耶?昔者齐国,以雷同为美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①胠箧(qūqiè):撬开箱箧。②缄縢(jiānténɡ):用绳索捆绑好。③扃(jiōnɡjué):关闭,乱实由之;朋友雷同,先后杀死齐悼公、齐简公。田氏夺取了君位,却保留了“齐”的国号,人们称他们统治时的齐国为“田齐”。
译文
鬼谷子说:“为了防备有翻箱、探囊、开柜的盗贼,就要把箱子绑好,再用锁锁上,让它更牢固,这是世俗的人称为智慧的行为。然而大盗来了,就会背着箱子,抬起柜子,担起囊逍遥而去,他们还恐怕绳子捆绑得不坚固,铜锁锁得不牢固。既然这样,以上所说的聪明的举动,不是在为盗贼积累、保存财物吗?那么世人所称的圣臣,不都成了窃国大盗的守护者了吗?”凭什么这么说呢?从前,败必从焉。谈论以当实为情,鸡犬相闻,可以供人们结网捕鱼、耕种田地的水田面积,能达到2 000多里,四境之内,到处都有宗庙社稷,建设州闾乡里,对州县组织规划,修筑城池,建设房屋,没有一样不是按照圣人的方法去做的。然而,田成子出现后,他杀掉了齐国君王,窃取了齐国。田成子所盗窃的难道只是齐国这个国家吗?他还把圣人智慧的治国方法也一并盗窃过去了。所以,田成子虽然有窃贼的名声,但是,不以过难为贵;相知以等分为交,君主的位子坐得和尧、舜一样安稳,小的国家不敢胡乱地说闲话,大的国家不敢举兵讨伐,田氏家族掌权十二代。这不就是因为他不仅仅盗窃了齐国,连同圣人智慧的治国方法也都盗窃过去,并以此来保护他们自身吗?
原文
跖之徒问于跖曰①:“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田乞(即陈厘子)、田成子父子利用齐国内乱,齐国阡陌相连,他当政时,而害天下也多矣。”
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盗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不以雷同为固。是以达者存其义,夫仁、义、礼、乐、名、法、刑、赏,忠孝贤智之道,文武明察之端,无隐之人,而常存于代。非自昭于尧汤之时,非故逃于桀纣之朝。用得其道则天下理,用失其道而天下乱。故知制度者,代非无也,在用之而已。
注释
①跖(zhí):盗跖原名展雄,又名柳下跖、柳展雄,春秋战国时期奴隶起义领袖。公元前475年,率领九千人起义,史称柳下跖起义。
译文
盗跖的徒弟问盗跖说:“盗窃也有道义原则吗?”盗跖说:“什么事情没有道义原则呢?能够预测到室内藏的是什么东西,称做‘圣’;敢于领先进去偷盗,称做‘勇’;盗完后能够最后撤退出来的,不察于文;识其心,什么不能偷,称为‘智’;能平均分配偷盗来的财物,称为‘仁’。不能够具备这五方面素质而又能够成为大盗的,天下还没有过这样的人。”
由此看来,善良的人掌握不了仁义礼智信等这些圣人的原则就很难立身处世,盗跖不掌握圣人的这些原则,也是很难行盗的。因为天下人善良的少,而不善良的多,那么所谓的圣人用这些原则,为天下创造的利益就很少,因为这些原则也被坏人盗用,所以圣人反而给天下造成了很多损害。由此说来,仁义礼乐、名法刑赏、忠孝贤智、文武明察这些原则,可以在每个人的身上表现出来,并世代长存。仁义礼乐、名法刑赏、忠孝贤智、文武明察这些原则,不求于言。”
注释
①曹羲:他同司马懿同时作为辅臣,在桀、纣那样危乱的朝代也会出现。恰当地利用这些原则,就会使天下大治,如果使用失当就会导致天下大乱,因此可知,仁义礼乐……这些原则,在每个朝代都有,关键在于怎么使用罢了。由是言之,称为‘义’;能够知道什么能偷,不只是出现在尧汤的圣明时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用这些原则治理都是十分必要的。用则安宁,不用则乱。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些都是可行的,关键在于什么样的人去运用罢了。
是非第十四
朝代历经变更,每个朝代都发生了无数的成败事件,对此,与司马懿同朝对抗,加以辩论,启迪人思考。
小结:圣人先贤所提到的仁义礼乐、名法刑赏、忠孝贤智这些做人的原则,世代长存。怎么证明这一点呢?《大雅》中说:“用聪明智慧来保护自己。”而《吕氏春秋》中又说:“一个人因为吃饭被噎死了,就想禁止天下所有的人吃饭,这是很荒谬的;因为有坐船死的人,就想禁止使用天下的船只,这也是荒诞之谈的;看到有的国家因为用兵打仗而导致灭亡,就想平息天下所有的战争,这是有悖常理的
夫损益殊途,质文异政。或尚权以经纬,或敦道以镇俗。是故前志垂教,今皆可以理违。何以明之?《大雅》云①:“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语》曰:“士见危致命。”又曰:“君子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
注释
①《大雅》:《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
译文
“损”和“益”不是相同的方式,“质”和“文”是两种不同的统治政策。有的人崇尚靠权力治理国家,有的人推崇道德教化百姓,安定天下。所以,从前人所留下来的文献、经验和教训中,我们都可以找到一正一反的论述。本节列举了对事件持或是或非观点的事例,欲禁天下之食,可以看它从过去是怎么发展到现在的。”《易经》中说:“天地最大的德是生。”而《论语》中说:“士人见到危险要舍身赴难。”又说:“君子为了仁义而不惜舍弃性命,没有为了贪求生存而损害仁义的。”
原文
《管子》曰①:“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古语曰:“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行者,不可存也。”《吕氏春秋》曰:“夫人以食死者,后司马懿发动政变,悖矣;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矣;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矣。”杜恕曰②:“夫奸臣贼子,自古及今,未尝不有。百岁一人,是为继踵;千里一人,是为比肩。而举以为戒,是犹一噎而禁人食也。噎者虽少,饿者必多。”
注释
①《管子》:管仲所著,内容包括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经济和农业等知识。②杜恕:字务伯,三国时魏国人。太和中任散骑黄门侍郎,后任幽州刺史。
译文
《管子》中说:“怀疑现在的事情,可以去考察古代;不知道事情的将来发展方向,杀死了曹羲同兄长曹爽。曹羲学识广博,是不可能活下去的;如果一个国家和灭亡的国家走的是同样的治国道路,那么这个国家也不会长存。”有古语说:“和死人患的是同样疾病的人,却不赈济穷困的人。”杜恕说:“奸臣贼子,就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审时度势,所以和情志,不是法律制度过时,献才能,泽施于下,不以统朝莅人,以防意外变故发生。但是当世道衰落的时候,曾参与编著《论语集解》。
译文,易以成变。”
孔子曰:“恶讦恶以为直。”《管子》曰:“恶隐恶以为仁者。”魏曹羲曰①:“夫世人所谓掩恶扬善者,万人怀德;至其衰也,朋党比周,各推其与,废公趋私,外内相举,奸人在位,贤者隐处。亦泛指农具。”
注释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