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弘说:“身体力行接近仁德,好问接近智慧,知道廉耻接近勇敢。知道这三个方面的人,就能懂得了如何管理自己,知道怎样管理自己后,就懂得了怎样管理别人。天下没有不能自我管理而却能够管理别人的人。这是百代不变的道理。”而《淮南子》中却说:“能够对毫厘细节都能看得很清楚的人,必然会遗忘天下兴衰的大势;喜欢选择小的器具的人,在面临大事时一定会迷惑而手足无措。现在,如果有人有平定九州的才能,拯救危亡国家的志气,而你却拿像三从四德那样的礼仪苛责他,用乡间民情风俗规范他,这就像是用斧头剪毛,用小刀砍伐木头一样,都是不合适的方法。”
原文
商鞅谓赵良曰:“子之观我理秦,孰与五羖大夫贤乎①?”赵良曰:“夫五羖大夫,荆之鄙人也。闻缪公之贤,而愿望见。行而无资,自鬻于秦客②,被褐饭牛。缪公知之,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今君之见秦王也,因嬖人景监以为主,非所以为名也。”
《史记》曰:“蔺相如因宦者缪贤见赵王。”又曰:“邹衍作《谈天论》,其语闳大不经,然王公大人尊礼之。适梁,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如燕,昭王拥篲先驱。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于齐梁同乎哉?”
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不答。梁惠王谋攻赵,孟轲称大王去邠。持方柄欲纳圆凿,其能入乎?或曰:伊尹负鼎而辅汤以王,百里奚饭牛,缪公用霸。作先合,然后引之大道。邹衍其言虽不轨,亦将有牛鼎之意乎?
注释
①五羖(ɡǔ)大夫:特指春秋时大夫百里奚,是辅佐秦缪公称霸的重臣。百里奚原是虞国大夫,虞国被晋国灭亡后,百里奚沦为奴隶,后来被作为晋献公姐姐陪嫁的家奴送到秦国。后百里奚逃离秦国跑到宛地,楚国边境的人捉住了他,秦穆公用五张羊皮赎回他,并任他为大夫。后来百里奚帮助秦穆公成为霸主。②鬻(yù):卖。
译文
商鞅对赵良说:“你看我治理国家,和五羖大夫相比,谁更好一些呢?”赵良说:“五羖大夫,是从荆州出来的普通百姓,听说了秦穆公的贤良,想要去拜见,但是苦于路途没有资费,就把自己卖给秦国客商当奴,穿着破旧的粗布衣服,替人放牛。秦穆公了解到五羖大夫是个很有才能的人,竟然将他这个从地位在牛口之下的人,提拔到坐居天下百姓之上的位置,当时秦国群臣都不敢正视这件事情。而现在您能够拜见到秦王,是借助了国君身边近臣景监的帮助,而不是依靠自己的名声获得拜见秦王机会的。”
有相反的例子是,《史记》中说:“蔺相如凭借宦臣缪贤的力量才拜见到了赵王。”又说:“邹衍写作一篇《谈天论》,其中的语言宏大不经,荒诞无稽,但是王公大臣仍然尊重他。他一到魏国都城,梁惠王就会走到郊外去迎接他,用宾主礼仪接待他,他到了燕国,燕昭王亲自用扫帚为他清道引路。仲尼满面憔悴,被困在陈、蔡,孟轲被困于齐、梁让人可怜的境况怎么能和邹衍相比呢?”
卫灵公问孔子军事方面的问题,孔子不回答。梁惠王想要攻打赵国,孟轲称赞周先王主动将自己居住的邠地让给了狄人的行为,意思是建议梁惠王直接让出一部分土地给赵国。这就好像拿着方形的榫头往圆孔里塞,怎么可能塞得进去呢?还有一种说法,有人说道:“伊尹背着鼎去拜见商汤,然后辅助他成就了霸王大业;百里奚本是个放牛的奴仆,秦穆公任用他后称霸于诸侯。他们都是用自己的行为来引起君王兴趣,然后才走向光明大道的。邹衍他的话很宏大不经,难道也是和伊尹负鼎,百里奚放牛一样,有引起君王注意的意思吗?”
原文
陈仲举体气高烈①,有王臣之节;李元礼忠平正直②,有社稷之能。陈留蔡伯喈以仲举强于犯上③,元礼长于接下。犯上为难,接下为易,宜先仲举而后元礼。姚信云④:“夫皋陶戒舜⑤,犯上之征也;舜理百揆,接下之效也。故陈平谓王陵言⑥:‘面折庭诤,我不如公,至安刘氏,公不如我。’若犯上为优,是王陵当高于良、平,朱云当胜于吴、邓乎⑦?”
注释
①陈仲举:即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人。东汉桓帝时任太尉,与李膺等一起反对宦官专权。灵帝时任为太傅。后与外戚窦武等密谋诛杀宦官,结果事败被杀。②李元礼:名膺,字元礼,东汉颍川襄城人。历任太守、乌桓校尉、征度辽将军等职。他反对宦官专权,察举奸佞之人。③蔡伯喈:即蔡邕,字伯喈,陈留(今属河南)圉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④姚信:字元直,精于天文易术。在吴国任太常卿。撰有《周易注》及文集。⑤皋陶(ɡáoyáo):传说他是虞舜时的司法官。⑥陈平:西汉开国功臣。⑦朱云:西汉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字游。成帝时曾为槐里县(今陕西兴平东南)地方官。汉成帝时,其进谏忤旨,被御史拖出宫殿斩首,他死抱殿槛,结果殿槛被折断。皇帝下令不换断槛,以旌表直臣。元帝时他历任杜陵令,槐里令。
译文
陈仲举气质高洁,性格刚烈,有做帝王臣子的节操;李元礼性格忠诚,公平正直,有治理国家的才能。陈留的蔡伯喈认为,陈仲举敢于直谏犯上,而李元礼能平易近人地对待下属方面有优势。冒犯上级的行为是一件很难做的事情,谦虚接待下属则可以很容易做到,所以应该是陈仲举在先,李元礼在后。而有相反的例子是,姚信说:“皋陶劝诫舜,是犯上之举;舜管理政务,这是接下的行为。所以陈平对王陵说:‘当面在朝廷冒着犯上的危险直谏,我不如您,但至于平定刘氏江山,您不如我。’如果以敢于犯上为优先,那么王陵就应该高于张良和陈平,刘秀的谏臣朱云理也当胜过吴汉和邓禹了吗?”
原文
《史记》曰:“韩子称‘儒者以文乱法,而侠士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固无可言者。及若季次、原宪①,读书怀独行,议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鼎俎,傅说匿于傅岩②,吕尚困于棘津③,夷吾桎梏,百里奚饭牛,仲尼厄匡,菜色陈、蔡,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遭此灾,况以中材而涉近代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者耶?诚使乡曲之侠,与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于当代,不同日而论矣。曷足小哉!”
《汉书》曰:“天子建国,诸侯立家,自卿大夫以至庶人,各有等差,是以人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孔子曰:‘天子有道,政不在大夫。’百官有司,奉法承令,以修所职,越职有诛,侵官有罚。故上下相顺,而庶事理焉。周室既微,礼乐征伐,出自诸侯。桓、文之后,大夫世权,陪臣执命。陵夷至于战国,合纵连横,力政争强。由是列国公子,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藉王公之势,竞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而赵相虞卿④,弃国捐君,以固穷交魏齐之厄;信陵无忌,窃符矫命,杀将专师,以赴平原之急。皆以取重诸侯,彰名天下。扼腕而游谈者,以四豪为称首。于是背公死党之议成,守职奉上之义废矣。及至汉兴,禁纲疏阔,未之匡改也。魏其、武安之属⑤,竞逐于京师;郭解、剧孟之徒⑥,驰骛于闾阎。权行州域,力折公侯。众庶荣其名迹,觊而慕之。虽陷刑辟,自与杀身成名,若季、路、仇牧,死而不悔也。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非明王在上,示之好恶,齐之以礼法,人曷由知禁而反正乎?古之正法,五伯⑦,三王之罪人也;而六国⑧,五伯之罪人也;夫四豪者,六国之罪人也。况于郭解之伦,以匹夫之细微,窃杀生之权,其罪也,不容于诛矣!”
注释
①季次:春秋齐人,孔子弟子。②傅说(yuè):殷商王武丁宰相,他辅佐殷商高宗武丁安邦治国,形成了历史上有名“武丁中兴”的辉煌盛世,并留下了著名的《说命》三篇。③吕尚:即姜尚,姜太公。④虞卿:战国名士,邯郸人。赵孝成王第一次见面后赐他黄金百镒、白璧一双,再见他之后,就封他为上卿,所以人们称他为虞卿。⑤魏其、武安:指西汉魏其侯窦婴、武安侯田蚡。⑥郭解、剧孟:均为西汉时的游侠。⑦五伯:指春秋五霸。⑧六国:战国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
译文
《史记》中说:“韩子称‘儒生常用文字文章来违乱法纪,而有猛力的侠士依仗武力违法乱纪’。对儒生和侠士都被人讽刺诋毁,而学士则多被世人称赞。至于靠自己能力和权力取得宰相、卿大夫的位子,辅佐当世之主的人,他们的功名永载史册,就不用再说什么了。而像季次、原宪满腹经纶,却特立独行,言论不与世俗合流,当世人也讥笑他们。游侠行为不一定符合正义的标准,但是他们言必行,行必果。信承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救朋友于危难之中,却羞于炫耀自己的功德,他们的行为也有很多值得称赞的地方。遇到困难,身处困境的事情,是人们常常遇到的,虞舜曾经被困在井底和仓房上,伊尹曾经是个厨子,背着蒸煮食物的器皿去求见商汤求官,傅说曾躲藏在傅岩中当大墙的奴隶,吕尚曾经被困在棘津,管仲曾做过囚犯,百里奚早年间是放牛的奴隶,孔子被困在匡,在陈、蔡两地挨过饿,这些都是学士们称颂的有道义仁德的人,这些人尚且还遭遇到这些灾难,更何况以中等才能而混迹近代乱世的人呢?他们所遭遇的灾难怎么能说得清呢!而布衣百姓,假设做事信守承诺,他们的义德流传千里,身处困窘的人能够托命于这些有义德的人,解除危难,这些人岂不是人们所说的贤良、豪杰之士吗?如果使相间的侠士和季次、原宪有同样的权力和能力,就他们对当今社会的作用来说,就不能同日而语了,所以怎么能小看他们呢?”
但《汉书》中却说:“天子和诸侯建立国家,上自卿大夫下至平民百姓,各有等级差别,所以,人们甘心给上级办事服务,下级不图谋上级的权力地位。孔子说:‘如果天子有治国之道,那么政治就不在百官大夫的手里。’百官各有其职,奉守法律、服从命令,完成分内的任务,越过了自己的职权,侵犯其他部门的职务,都会受到诛杀或惩罚。这样就使朝廷上下有序,各项政务治理得井井有条。周朝王室衰败之后,本应该由天子决定的礼乐征伐,便被诸侯越权决定。齐桓公、晋文公之后,大夫世袭权位,臣僚代替天子执行命令。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各国或合纵或连横,力争强大本国,称霸于天下,于是,各国公子,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都是借助诸侯王的势力,竞相招纳游侠、鸡鸣狗盗之徒等等各类人物,并对他们无不以礼相待。赵相虞卿冒着弃国捐君的危险援救被困的魏齐;信陵君魏无忌窃取虎符,假下王命,杀掉大将,然后率领军队,解救危急中的平原君。他们皆因此受到了诸侯的器重,扬美名于天下。那些扼腕而谈的游侠们,都称颂这四位公子为一流豪杰。于是背弃公义,树立党羽的行为被人赞美,忠于职守,一心侍奉上级的美德渐渐被人们荒废了。直到汉朝兴起后,因为政策纲纪宽松也没有改正旧的习气。所以像魏其侯、武安侯类的人,仍然还能在京城争斗谁的死士更强,郭解、剧孟这类人,仍能左右在街头巷尾。他们的权力完全可以横行于州域,抗击公侯。百姓以他们的名声事迹为荣耀。对他们十分仰慕。他们虽然触犯了法律,命丧刑场却自命为杀身成名,就好像勇士季布、子路、仇牧,死而不悔。曾子说:‘君王失去了治国的原则和方法,使民心涣散很久了。’倘若没有圣明的君主,向人们示出好恶的不同,用礼法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人们怎么能知道什么是禁止做的,然后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呢?如果按照古代正统王法来说:春秋五霸就是三王的罪人,六国就是五霸的罪人,四大豪杰就是六国的罪人。更何况像郭解这类人,以匹夫身份的做些小举动,窃得了杀生的权力,他们的罪过,可以称为罪不容诛了!”
原文
《尸子》曰①:“人臣者,以进贤为功;人主者,以用贤为功也。”《史记》曰:“鲍叔举管仲,天下不多管仲子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苏建常责大将军青曰②:“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士大夫毋称焉。愿观古今名将所招选择贤者。”大将军谢曰:“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尝切齿,彼亲附士大夫,招贤黜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其为将如此。
注释
①《尸子》:先秦杂家著作。②苏建:西汉将领,因和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有功,封平陵侯。有三子,次子为苏武。青:指卫青。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西汉大将,率军与匈奴作战,屡立战功,为汉朝北部疆域的开拓作出了重大贡献。
译文
《尸子》中说:“为人臣子,以能举荐贤才为有功;作为君主,以能任用贤才为成就。”《史记》中说:“鲍叔牙举荐了管仲,天下人称赞管仲是贤才的不多,反倒多是称誉鲍叔牙能发现人才。”
而苏建曾经责备大将军卫青说:“过于自尊,天下的贤士大夫都不称颂他,希望您借鉴善于招选贤才的古今名将。”大将军辞谢说:“自从魏其侯、武安侯厚遇宾客的风气形成之后,天子对那些事常怀切齿愤怒,他们所做的,如让士大夫亲附于己,招揽贤才,罢黜没有才能、行为不端的人,这些本应该都是君主要做的事情。作为臣子奉守法律,遵循职责去做事就可以了,何必还要去做招揽贤士的事情呢?”卫青就是这样为将的。
原文
班固云:“昔王道既微,诸侯力政①,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诸家之术,蜂起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方虽殊,譬犹火水相灭,亦能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事虽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此之谓也。
注释
①力政:致力于政事。
译文
班固说:“从前,周朝王室衰微,诸侯各自致力于自己的政治。因为当时各诸侯国的君王好恶趣味不同,因此,使诸子百家的学术,风起云涌,各执一端学说,宣扬自己学说,以此奔驰于各国讲说,争取诸侯国对自己观点的支持。他们的说法虽然各异,但就像是水和火可以相灭,也可以相生一样。仁与义,敬与和,虽然意义不同,但能相辅相成。”而《周易》中说:“天下发展的方向和目的是相同的,但是实现的途径不同,虽然目标一致,但是要达到这个目标却可以从找到很多的方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小结:对一个事件的正反评价都可以找到历史依据。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应学着用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开拓思维。同时这些是非观点也告诉我们对任何事情的评价,都应该做到有根有据,这样才能客观地评论事件,正确看待人生。
适变第十五
圣人治理国家“不法古,不修今”,因势利导,以变应变,“当时而立功,在难而能免”。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