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学生科普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1741300000050

第50章 地理知识(3)

绝望的人们在整个星球上四处寻觅藏身之处,数以十亿计的人已走投无路。一些人绝望地在寻找废弃的矿井、洞穴,甚至潜水艇;恐慌之中想在地下深外找到逃生之地。但另一批人却毫不在意,他们横冲直撞,杀气腾腾。然而,大多数的人只是痴呆而静静地坐着,等待死神的降临。世界末日来临了。

高空中,一道巨大的闪电印在天幕上。初时,一条轻絮般细管形辐射状星云逐渐膨胀,形成一股气旋,翻滚着向空寂的天宇涌去。长条形气旋的顶部是一个外形狰狞、令人恐惧的黑团,这是一颗彗星,虽然头部不大,却带着与其很不相称的、具有毁灭性的大能量。它夹带着1万吨冰块和岩石,以每小时6.4万千米,即每秒近18千米的惊人速度逼近地球。

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坐以待毙。面对着已注定了的命运,科学家们早就抛弃了他们的望远镜,悄悄地关上计算机。对灾难无休止的模拟,结果仍然模棱两可,而他们的结论又使人惊恐万分,无法公之于世。一些科学家利用普通老百姓所没有的尖端技术的优势,精心准备好了逃生计划。另一些科学家则打算尽他们的所能来仔细观察这世界末日,并把观察数据传至深埋于地球内部的时代信息密封器。他们在最后一刻,仍然起到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应起的作用。撞击时刻临近了。全世界成千上万的人都在紧张不安地看着手表。这正是宇宙的最后三分钟。

爆心投影点正上方的天空被劈开了,掀起几千立方公里的气浪。一条比城市还宽的灼热火焰沿弧线冲来,15分钟之后急速击中地球。一万次地震才具有的能量使地球不停地震颤。空气被挤压而产生的冲击波横扫地球表面,沿途所有建筑被夷为平地,一切的一切都被碾成粉末。撞击点周围的平地升起一个几公里高的液态环形山,在100多千米直径的撞击坑穴中,地球内层暴露无遗。熔岩壁波浪式地向外涌出,地面颠簸起伏,犹如一条因受拍打而缓慢蠕动的毛毯。

坑穴内部数以万亿吨计的岩石被气化,而数量比这多得多的物质则被高高抛起,其中一部分直接抛入太空,更多的则被扔过半个大陆,暴雨般地撒落在数百乃至数千公里以外。受害之地万物尽遭严重毁坏。急射而出的熔岩一部分落入大洋,激起巨大的海啸,从而加剧了悲剧的蔓延。大量的尘埃碎屑在地球大气中飘散,导致全球遮天蔽日。不过,当抛入太空的物质返回大气层时,照射地面的将不是阳光,而是由数以十亿计流星所发出的眩目不祥之光,这种强光所带来的无情的酷热将使大地变为焦土。

“啊!实在是太恐怖了!”小楚感觉有些不寒而栗了。

从此以后,他一直都在想象着文章中那些情形,并且也在思考着“世界末日”这个问题。

你相信世界末日的说法吗?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们能够拯救自己吗?不管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但这充分说明了我们人类应该担忧自己的生存发展,应该开始思索人以后如何拯救自己的问题。

现在科学家们对宇宙的成因,得出了宇宙大爆炸假说、宇宙永恒假说、宇宙层次假说三种假说。

11.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历史课上,灿灿了解到了关于郑和下西洋的一些知识:公元1405年,郑和受明成祖朱棣之命第一次出使西洋。那时所谓的西洋指的是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一带。当时,他一共率领2.7万人,分乘坐200多艘大小船只,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浩浩荡荡南下,先后到达越南南部、爪哇、苏门答腊、马六甲、印度西南海岸、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1407年10月顺利返航。之后,一直到1433年的28年时间里,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经过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第五次下西洋即1417年5月到1419年8月,到达的地方最远。从刘家港出发,经东海、南海,抵达越南南部、印度尼西亚,穿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孟加拉湾、印度西南海岸、波斯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往返行程近2.2万千米。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大都受到当地人的热烈欢迎,各国使者因此竞相访问中国。郑和的这七次远航,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谊,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啊!当时这么巨大的船只,航程那么远,那里又没有机械动力,它们是靠什么作为动力的呢?”当灿灿了解到这些知识的同时,她又产生了疑问。

后来,经过请教有关人士她得到了答案,那就是:凭借着自然动力——季风和洋流。我们知道亚欧大陆是世界最大的大陆,东临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大,因而亚洲南部、东南部和东部,季风气候显著。季风随着季节的变化风向相反,又由于表层海水在风的吹拂下会沿着一定方向流动,这种现象称之为风海流,特别是在北印度洋,受热带季风的影响,夏季吹西南季风,海水按逆时针方向流动;冬季则相反。郑和就是巧妙地利用了不同时间的风向和洋流流向,完成了此一伟大的壮举。

郑和航海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要早半个多世纪。就算从1433年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返航来计算,就比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早59年,比1498年达·伽马绕好望角早65年,比1519年麦哲伦环球航行早86年。就航海规模来说也是欧洲远航规模无法比拟的。它不仅船数多(每次大小船只均在200多艘)、人数多(每次2.7~2.8万人)、设备先进(有航海图、罗盘针)、次数多(前后七次)、到达范围广(30多个亚非国家和地区),而且船只排水量大,其中最大的船只总长130米,宽50米,排水量为2.5万吨。

郑和本来姓“马”而不姓“郑”,“郑”姓是他入宫后明成祖朱棣所赐,小名三宝,人称“三保太监”。郑和祖籍云南昆明市晋宁县,回族。他受父辈的熏陶,小时就知道一些外洋的情况,《郑和家谱》称他“才负经纬,文通虔诚的孔孟”,具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办事谨密,有谋略,懂兵法,这为他七下西洋打下了基础。

12.徐霞客岩洞探险

我国明代有位地理学家,叫徐霞客。他从小就对山川地理十分感兴趣,且地理知识丰富,十分喜欢游览和探险。1637年正月,徐霞客来到了湖南衡阳,并准备游览湖南茶陵麻叶洞,于是他就向当地的老百姓打听一下这个麻叶洞的有关情况。一位老百姓告诉他:“麻叶洞里有神龙虎怪,从来没人敢进去。”说完,他还奉劝徐霞客千万不要去那儿冒险。但出乎意料的是,徐霞客不但没有被吓住,反而显得非常高兴,因为他向来喜欢搜寻奇险美景。

之后,他就和仆人一道举着火把进洞探险。进去之后,他仔细查看了洞穴的结构,并没有发现什么妖魔鬼怪,而是发现了千姿百态的石灰岩地形,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当他安全返回洞口之后,他就把他在洞中所见的一切告诉了当地的老百姓,并一再告诉他们洞中绝对没有妖魔。

南方气候潮湿,石灰岩接触或渗进了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就会发生化学反应,引起石灰岩溶解。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石灰岩被塑造成千姿百态的峰林、洞穴、洼地等。地理学上对此有个统一名称,叫喀斯特地貌(旧称岩溶地貌)。

徐霞客经过30多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多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都做出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

13.神秘丢失的一天

在麦哲伦第一次环球航行时,有一只船中途溜走,三只船葬身海底,麦哲伦本人在1521年4月27日的一次战斗中牺牲,剩下唯一的小船——维多利亚号,在埃里·卡诺的指挥下,依然顽强地向西挺进。

经过3年的艰苦奋斗,维多利亚号上的船员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绕过非洲,胜利到达佛德角群岛。这时船员们异常兴奋,因为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回到西班牙了。这时,埃里·卡诺拿出航海日记,在上面写道:“1522年7月9日抵达佛德角群岛。”

就在这时,岸上意外地发生了一场争吵,船员们和岛上居民交谈时说出了今天是星期四,结果岛上的居民们纠正说:“不,今天是星期五。”

船员们感到奇怪,异口同声地对岛上的居民们说:“要知道,今天是9日。”

“不,今天是10日!”居民们更是斩钉截铁地一口咬定。

然而,船员们并不认错,他们赌咒发誓说:“日子没有记错。”

于是,埃里·卡诺把航海日记摊开来看,的确每天都记了日记,没有错过一天。那么,这一天之差是怎样造成的呢?

这一天之差包含着一种当时很少为人所知的科学原理。因为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它的这种有规律的自转,造成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每天24小时的时间循环。这种循环只适用于相对于地球不动或小范围运动的对象,而对那些绕地球纬线方向作长距离运动的人来说,一天不再是24小时,而稍长于或稍短于24小时。航海家们自西向东航行,地球亦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他们好像一直在追逐着下沉的太阳。因此,夜晚总是比前天迟一点来临,这就等于延长了船上的时间。如果逆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航行,航船上的时间就相应的短些。

据当时计算,在维多利亚号船上每天要比24小时长两分钟左右,这两分钟与24小时相比微不足道,况且当时又无准确的计时仪器,一般人都觉察不出来。但是,他们在船上都航行了三年多,这数以千计的两分钟的积累足以凑成一天,于是船员们就不知不觉地将这一天丢失了。

“国际日期变更线”在人烟稀少的180°经线附近,处于亚美两大洲之间。它从北极开始,经过白令海峡,穿过太平洋,直到南极为止。当轮船或飞机越过这条线时,就需要严守以下规定:从西向东穿越这条线,要把同一天计算两次。也就是说,如果某天你自西向东越过这条线,第二天还是这天。你如果要从东向西跨越这条线,就要把日子跳过一天。

世界时区的划分以本初子午线为标准。从西经7.5°到东经7.5°(经度间隔为15°)为零地区。由零时区的两个边界分别向东和向西,每隔经度15°划一个时区,东、西各划出12个时区,东十二时区与西十二时区相重合;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