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大学该怎么读
1746200000025

第25章 好大学生必须拒绝功利化(2)

记者曾在北京几所名牌大学作过长期调查,结果发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乃至90年代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占据学生书架主要比例的尼采、弗洛伊德、柏杨、鲁迅、三毛们,如今大多换成了《公务员考试必备》、《托福词汇题库》、《计算机基础》、《卡耐基待人处世大全》、《演讲与口才》、《如何成为受欢迎的人》、《成功的秘诀》等考试类与实用类(考试类也是实用类)书籍。外语四、六级词汇类的书,差不多人手一册;计算机、经济、法律等方面的考试用书,也占据着一席之地。一位同学说:“就业形势紧张,多一张证书就多一份保障。”

纵使过去那些风靡一时的通俗小说(金庸“武侠”、琼瑶“言情”),时下也几乎销声匿迹了。不错,个别文科生案头倒是摆满了“汉译名著”、“四大古典”、“十九世纪欧美经典巨著”,但翻开一看,崭新得很,如刚从印刷厂里出来。据大家反映,这只是装点门面而已。当然,他们也会有少量诸如《狼图腾》、《天下无贼》、《鬼吹灯》、《明朝那些事儿》、《谁的爱情不上锁》、《CS之赏金猎手》等娱乐休闲类图书。“有空就想找些不用动脑子的书来放松放松……”在采访中,不少学生都做了类似回答。反正还是与思想性、人文性无关。

大学图书馆的资源如何用?据调查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学校图书馆应该是获取课外书籍的最主要途径。但是很多同学表示,图书馆并不能满足自己的阅读需求。藏书陈旧、更新太慢,是学生对学校图书馆提出的最主要意见。

自上世纪90年以来,某家全国综合性大学学生会每年都要举办一届“读书节”活动。因其以高雅书籍、历代名著为主要对象,故参与者一年比一年少,愈发显得冷清,据说今年就要被迫停止了。据毗邻中国人民大学的北京海淀“人生书店”赵姓经理说:“如今外国名著不太好卖,有时候一个礼拜才卖出寥寥几本。学生单爱看考试书。”学术书籍看不看?仅有不到7%的读者把票投给了“阅读学术专著”。“晦涩难懂”是大学生拒绝学术专著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更重要的是,当今学者、教授们的著作,原创性、有个性、高质量的实在少见。也有部分同学认为,是否阅读学术专著,与成绩好坏之间没有直接联系。

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个学生社团,曾对若干新生就课外阅读进行问卷调查,80%以上在“最喜欢的书”中选上了《红楼梦》或《鲁迅全集》。相反,不到20%在“最近所读的书”中选择这两种;70%左右倒是选择了《大学英语》、《数据处理入门》。而京城一家青年研究机构透露,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大等校的数百名文学社团成员中,仅有15%左右的人粗略地把《水浒传》等4部明清小说翻看过一遍,更别说细读了。

读书的功利化,其结果又将怎样?2004年上半期,北京某所工科院校曾举办过一次小型百科知识竞赛(试题很基础、常见),参赛者均为各班级的功课“佼佼者”。成绩揭晓,100余人,平均203.5分(满分为500,按百分制即40多分),第一名也仅有317分(按百分制即60多分)。又据北京《中华读书报》报道,1995年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对其新入学的3511名专科、本科、硕士与博士生做了一次语文水平测试,结果平均仅为63、9分。其中,硕士、博士们都不及格。

在诸大学校园内,“知名诗人”不知左拉是谁、文科生说不出安徽省会、理科生对“黑洞”一无所知、曾经的高考“状元”进大学后专业却一般者,比比皆是。他们还自以为有理:“不知道左拉,我照样能写出好诗。”“不知道安徽省会,我照样拿奖学金。”“不知道‘黑洞’,我照样拿学位。”“专业一般,我照样能考上研。”

分析一下缘由,其实也有大学生们迫不得已的苦衷。北京工商大学的小黄说:“现在课程紧,学习任务重,竞争又激烈,加上残酷的现实条件,哪有时间读‘闲书’?这些‘闲书’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他的心情并不难理解。但是,把人类浩如烟海、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精神食粮一概称之为“闲书”,这就让人实在不敢苟同了。

并不否认:英语、计算机、人际交往等各类实用书,专业课、通开课、考研教材等,都值得读;校园写作者们也应该读相当数量的新版文学性报刊。可是,国家教育部下属一个机构的石晓兰老师忠告大家:“如果我们大学生一味急于求成、追名逐利,把眼光总盯在这样一些读物上面,最后将导致知识有限,基础薄弱,精神世界贫乏,无论如何总体素质是上不去的,也不利于自己成才。”

不过,石晓兰老师又说:“这只是反映小部分人的浮躁、肤浅。大学生中有高雅追求、远大理想的,大有人在。古今中外各个领域的优秀书籍,在校园内仍有一定市场。”前文提到北师大的那次读书调查,80%以上的学生不是都在“最喜欢的书籍”一栏中选择了《红楼梦》或《鲁迅全集》吗?

希望诸学子充分意识到人类历代优秀精神食粮的重要性。每天在正规学习与技能提高之余,应安排出一定时间来涉猎各类书籍及报刊,扩大知识面,打好扎实基础,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新世纪优秀人才。

3、证书时代,但证书并不等于一切

当人们怀疑一切时,便只好选择证书。在证书横行无忌的时代,它唯一能证明的,就是这个时代的功利、浮躁、肤浅与多疑。表面看,证书越来越重要;而实则,证书也越来越不值钱。学问、能力、表现、行为、品质、经验等实际、内在的东西,同时也越来越贬值。

近两年里,一边是招工“必须有本地户口”,“学历在大本以上”,“请出示相关技术等级证书”,“最好是有两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晋升“非硕士、博士不考虑”,“须具备高级政工师资格”等。一边是从北国到南疆,各大城小镇、大街小巷,处处兜售名牌大学毕业证书、结婚证书、律师证书、会计与计算机等级证书等;或墙壁、天桥、树表、栏杆、车牌等地贴满了“代办文凭及各种证件”的小纸条,后附手机、小灵通或QQ号(有时前面还有一个外地城市如深圳、长沙的区号),所谓“城市牛皮癣”。朋友手头,就保留着前两年自武汉出差回来时得到的一张名片,正面是:“中南实业(集团)驻武汉分公司XX”,“为您求职铺大道,促您成功架桥梁”;下面是其联系号码“(027)87813898呼XXXX”。背面是:“本公司可代办以下证件:全国各省研究生、学士学位、大专、中专文凭、四、六级英语等级证、会计、会计师、技术等级证、电工、焊工、结婚证、离婚证、工程师、厨师、资格证、技术操作证、身份证、驾驶员证、未婚证、退伍证、汽车行驶证等档案材料、并可根据客户的复印件与要求制作一切证件及各种印章。”“敬请保留,以备急用”。文字一塌糊涂,但其内容与意思倒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证书时代,人们一直在追求各种证书:中学毕业有中学毕业证,大学毕业有大学毕业证,考了硕士考博士,升了中级望高级,学位之后是职称,职称之上有职务,职务之外有特贴,平时还有各种聘任书、上岗证、荣誉证书、获奖证书、身份证件、工作证件……李老师刚过而立之岁,短短几年就“混”到了诸如高中毕业证、大学本科毕业证、文学学士学位证、大学基础学科三等(应为一等)奖学金证、大学本科生论文大赛三等(应为一等)奖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结业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高等学校助教资格证、高等学校讲师资格证,普通话水平测试二级证、职称外语考试B类过级证、计算机WORD98与WIN95合格证、WTO知识考试通过证、高考阅卷证,十几家报刊的特约编辑、记者证,作家协会会员证、某文化艺术中心特邀创作员兼文艺部主任证、优秀校园文学工作者证、若干文学赛等级奖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户口本、身份证、暂住证、结婚证、多本自行车证(可车已多次被小偷占有)、儿子出生证等,加在一起不下50余种。可想而知,那些年纪较大、地位显要的人们,其手头证书更多。而其所在学校的学生,校方要求他们4年后毕业时,除了1个大学毕业证、1个学士学位证,至少还得具有国家英语4级证、普通话水平测试证、秘书资格证、计算机等级证等。证书时代,人们活得很累。

证书时代,证书也容易混,甚至也容易骗、容易买。如上文所说,在这个商业买卖的世间,有人要,便必有人做;有人买,便必有人卖。“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如此以来,那林林总总一大摞证书的可信度,就让人怀疑了。大家的初衷是崇尚证书,结果倒亵渎了证书,贬低了证书。因为证书是属于表面的东西,你既愿意看,人家便乐意且容易造。它不如学问、才能、创造力、经验、品性等东西,它们不容易炮制,大家反倒不重视——因为,占人口大部分的毕竟是平庸之辈,他们又哪里容易很快看得出来?正如高考,一切以它为指挥棒,便培养了许多高分低能者;而一旦放开,谁还想舍本逐末,不要能力反要死分数?同样,若是放开了对证书的“图腾”,谁还高兴牟取一个个空洞的证书,而忽略自身的内在素质与外在成就?

让人欢喜让人忧的物事——证书,不过是一个个枯燥的、长长的数字,一张张陌生的、花花的纸片。一旦时间久了,纯粹靠证书而活的世人,必将再也无法滥竽充数下去,而羞羞然露出其原形来。可是,在数字化、网络化愈发铺天盖地、浩浩荡荡的今天,我们自己到哪里去了?为一批证书而活着,那个人存在的意义又在何处?

证书时代,大学生们如过江之鲫,四年当中老是在为各种证书而奔波、辛劳,高速运转在一根无形的发条上。这是就业、读研等切身利益、当前利益的要求,似乎是必需的。可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地去追求这仅仅是表面上的一纸证明,而不更多地去真正提高自身的综合才学素质,用机械的操作、简单的重复代替了对基础的夯实和累积、对创造力的开拓和挖掘,将来也就不可能达到学科的顶峰。这岂不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4、别在考研大潮中迷失了方向

日前,一年一度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早已揭晓,可谓“几家欢喜几家忧”。当然,忧者居大多数。这几年,“考研热”一届高过一届,仿佛钱塘海潮,声势夺人。由于种种原因,刚刚闯过高考“独木桥”的莘莘学子,才喘息不得几天,又“义无反顾”地投入考研大军,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式的悲壮。为此,媒体采访了京城几所高校的大学生们,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总体来说,“考研热”反映了近几年社会对知识与人才的重视,是学风略有好转的表现。中国人民大学某宿舍里,住着中文系与人口学系2004级的8个学生,6个参考。他们说:“通过强迫自己考研,掌握了许多知识。”“这1年中读过的书,比前3年的总和还多。”当初该宿舍仅有4人准备报考,另外2人为其早出晚归、勤奋学习的精神所感染,也慨然“加盟”。一马姓同学说:“我明知希望不大,但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学到了文化,到社会上总有用。”然其破釜沉舟之架势,似乎志在必得。北京大学2007级硕士新生、法学院的小吴说:“尽管考研场中也有投机取巧者、侥幸过关者、凭关系牟获者,但大部分人还是要靠真本事,考上后有种奋斗成功的喜悦,感到人生富有意义。”

当然,考研非常困难。考生人数之多、录取率之低、竞争之激烈,令人咋舌。尤其一些名牌大学(北大、人大、清华、外经贸、中财等)的热门专业(法律、会计、工商、管理、新闻、金融、计算机、工程、电子、机械等),据说录取比例低至1:30,1:50。再说,其考生素质也普遍较好。清华大学的小王说:“这些人曾经都是高考中的佼佼者,各学府、专业的尖子生,个个胸有成竹。在这样一番‘强中更有强中手’的高水平竞争中脱颖而出,则不仅需要功底、技巧、刻苦,还需要机遇、信息、关系。从该意义上讲,胜利者既是英雄,又是幸运儿。”但再困难也得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徐某在其个人博客里描绘考上后的辉煌图景:“从此高枕无忧,鲜花、美女接踵而至;大城市、大机关任君挑选。”

考研也难免存在盲目性。在人民大学的一个考研辅导班中,许多学员千里迢迢从外地赶来,竟连“你们学校有哪些系较好?”“考研考哪几门?”“政治考哪些内容?”等基本常识都要咨询。他们简直无知得很,只是被一股“考研风”所驱使,加之现实压力,就迷迷糊糊兴起了考研的念头。另一些考生则全然不考虑自己的实力、特长、兴趣,一心报考知名学校的热门院系。且别说其总分与录取线相距甚远;纵使侥幸过线,又能有什么学业成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2003级的一名女生,本来专业挺好,在本系深造绰绰有余,却出人意料地改报了对外经贸大学的国际商贸专业,结果以失败而告终,自吞苦果。

考研还有很大的功利性与现实因素。不少考生的目的仅为留京,因为研究生的户口相对不受限制。随着就业形势的进一步紧张,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文凭。哪怕一家小“衙门”的纯体力性职业,“招聘条件”栏亦赫然写着:“本科或硕士。”如果是一对正处热恋中的男女,一方甚至双方均系外地生源(尤其原籍在边远省区者),为避免将来变成“牛郎织女”,更是唯有考研一条路可走。

唉,现在大学毕业生这么多,好地域、好单位、好岗位这么少,竞争这么激烈,就业这么难,真是:读研不一定有出路,不读研一定没出路,简直是“恶性循环”了。

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的石晓兰老师告诫大家:“我们欢迎、支持同学们考研,对大家的学习态度我们也表示赞赏。可我们也希望大家实事求是,有针对性地复习与报考,这样机会将更大。还有,要培养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别一味沉湎于考试、背诵当中,得不偿失。尤其是专业不合适,兴趣不大,学起来很苦,成绩不出色,将来照样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照样不会有好的前程。”若是这种情形,想成为有前途的大学生,那几乎是“难于上青天”了。

5、博士当官,何以落后省区尤其多?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有博士文凭的国人越来越多。另一个明显的情况是,有博士文凭的各级官员也越来越多。而且,各级官员中有博士文凭的人的比例,也似乎比其他许多领域都高。特别是有博士文凭的人的增长速度,比其他领域都快,并且快得多——可能只除了少数薪水极高的三资企业、高科技公司、科研院所等,可与其略有一比。

此文先尚且不论,在这些有博士文凭的人当中,其文凭究竟掺了多少“水分”。大凡掺了“水分”的,都是先有了“位置”,后才凭其权力与财力夺得文凭的,即他们是先当官、后当博士。有个故事说,某中央首长到西南部的一个省区视察,见当地的官员们在介绍自己时,不管是市级书记副书记、市长副市长,还是县级书记副书记、县长副县长,大多有名校博士的“光环”。该首长不动声色,同他们用英语对话,结果没几个人能答上两句来。首长顿时沉下脸来,说:“诸位还是博士呢!而我才不过读了个本科罢了。”在场的人无不面红耳赤,无地自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