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幽默话做幽默人(大全集)
1748600000036

第36章 幽默方法(2)

强词夺理通常是你精神亢奋状态过程中极易闪现的念头。俗话说:“从哪儿跌倒,就从哪儿爬起来。”你在“理”上陷于被动,最好的办法当然是把“理”夺回来,不管是“强词”也好,还是“巧词”也好,只要能通过调侃自己或调侃他人而摆脱困境就行了。

强词夺理其实就是“无理而妙”。明明是无理的东西,你偏偏把它说成有理,这自然有悖于生活的常规,也不符合逻辑的推理。但是,有时候离生活的真实越远,反而越具有幽默性。越和现实相协调,幽默越不可能存在。幽默就这么回事儿!

张冠李戴:转移对方的原意

对方明明说的是甲事物,我偏偏当他是说乙事物;对方明明是这种意思,我却故意误认为另一种意思,这就是张冠李戴。

生活中,我们常常免不了与别人发生一些小冲突。这些冲突,有时是对方故意挑衅,找岔子;有时是双方无意间撞到一起,产生了小摩擦;有时是自己不小心触犯了别人,人家不肯罢休……总之,不是什么大是大非的矛盾,基本上都是鸡毛蒜皮的小疙瘩。如果大动干戈,如临大敌似地去对付,未免太小题大做,徒然浪费自己的时间、精力。但是,如果置之不理,却也痛痒相关,坐卧不宁。这时候,张冠李戴幽默术就可以大显身手。它故意将对方的意思转移到别的事物或人身上,使其产生明显的不和谐,让笑声将冲突消解于无形。

张冠李戴幽默术的运用大致有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对方有意挑衅,试图让你感到难堪。这种情况下,最有效的办法是把“冠”直接给他“戴”回去,让他“自吞苦果”。由于预期与现实的差异性和戏剧性,幽默也随之而生。

第二种情况是双方无意间发生冲突,或自己不小心触犯别人而遭到责怪。这时候进行的回击不能像第一种情况下那样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而要尽量地缩小影响,转移矛盾。使用张冠李戴时也要尽量避免直接“戴”回对方,而是“戴”到一个与双方都没有关系的第三者身上。因为“戴”得巧妙,幽默的意味就自然流露出来。

公共汽车突然刹了一下车,车上的乘客全都猛地一晃。一个青年脚下不稳,直接撞在一个姑娘身上。姑娘横眉竖目:“德性?”

青年忙道:“不,是惯性。”

姑娘说“德性”,是责怪青年行为不妥,有缺德之嫌。青年却巧妙地借一个“性”,故意理解为物理上物质的某种属性,再加以否定,代以“惯性”这一物理专业名词,既避免了与姑娘的争执,又委婉地解释了这一意外的原因,说明责任并不在自己身上,从而平息了姑娘的怒气,消弭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冲突,并且让笑声在车厢内荡漾。

总而言之,张冠李戴幽默术在引人发笑的同时,既可以有效地驳回恶意的攻击,也可以缓和因误解而产生的嫌隙。至于怎样恰当地利用它的这种双刃的作用,使用者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颠倒错位:违反常理,顺手移位

“逻辑”有悖于常规,于是产生歪理,幽默的素材便在“歪理”中滋长出来。有一个相声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甲乙两人相逢,一见如故,握手言欢,问寒问暖。待两人很是亲热了一番之后,突然发现对方竟是陌生人,于是两人异口同声地问道:“请问尊姓大名?”

作为相声里的材料,这个故事是富有幽默感的。那么它的幽默感是怎样产生的呢?它显然是将事物正常的握手顺序易了位,违反了常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先互相认识再彼此亲热的,而故事中的甲和乙还没弄清对方的尊姓大名就忙于问安言欢,这就是颠倒了人们相识的一般规律,与人们的正常逻辑不协调,于是幽默感应运而生。

梦是不能续做的,但在幽默中却可以:

有个人做了个梦,梦见朋友请他去喝酒看戏。大家刚入席,酒也斟满了,菜也端上来了,戏也开场了,可是他被老婆惊醒了。于是,他把老婆好生一顿臭骂。

老婆说:“别骂了,你还是赶早快睡吧!可能现在戏才演到一半哩!”

这个人可能是个馋鬼,舍不得梦中的一桌酒席。可是好梦未圆,就被老婆打破了,他怎能不恼?这人也够痴的,梦境岂能当真?即使梦接着做下去,他欣赏的也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品尝的也不过是不能充饥的画饼。但故事发展到此还没有多少幽默味,只是一般的讥讽痴人。他老婆的答话,为这则故事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她以梦为真,让丈夫接着做梦,到梦中去找回刚才失去的快乐,显得十分荒诞,幽默感便由此而来了。

位移真义:把重点转到另一主题

人们总希望自己能言善辩,能够妙语连珠、幽默诙谐地和周围的同事、朋友们交谈。或许,位移真义法这种幽默技巧能为你的交谈增色。

位移真义法就是思想倾向的偏离,把心理重点移到另一主题上,而不是原来的主题上。人们常用这样的词询问,如怎么、怎么样、什么样等等,对于这类问题的回答,位移真义法往往会带来意料不到的幽默和机智效果。

人们说的话,往往字面意义与说话人想表达的意义并不完全一致,我们暂且称它们为表义和真义。将说话人的真意弃之不顾,而取其表义,是位移真义法的根本技巧。

有个姑娘到杂志社编辑部对总编说:“我有个笑话要投稿,请你们在杂志上发表。”

总编看过稿子后,说:“小姐,可这笑话有些冷。”“没关系的,你们就在夏天发表吧。”

在这里,总编辑说的表义是笑话有点冷,而真义是这笑话不适于发表。尽管姑娘对真义很清楚,但她故意置之不顾,拾起话的表意,很机智地幽默了一番。这也是采用了位移真义法的幽默技巧。

每个人说话,都有一定的前提,并且这些前提往往是大家都承认的,被心照不宣地省略掉了。位移这些前提,需要敏锐的头脑和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以位移真义法位移前提而成的幽默往往会引得人赞不绝口。

房客对房东说:“我没法再忍受下去了,这屋顶一刻不停地往我房间里漏水。”

房东反驳说:“您还想怎么样?就您那一点点房钱,难道还想漏香槟不成。”

这的确是个很精湛的幽默,房客的真义是“不论漏什么都有碍于他”。但是老练的房东故作懵懂不知,将它位移为“漏香槟比漏水要好,漏水次之”。

如果能辨明真义与表义,平时说的话,就可以应用这种位移真义法制造出很多幽默来。如果有人用很具体的事实抱怨你,比如你请客,朋友戏谑说你的酒掺了水,你不妨试着用此法幽默一番。

笑声会使人心情开朗,容光焕发,而幽默则会给你带来笑声、欢颜。生活中处处都有幽默,只要拥有幽默的心,你就能抓住它。

类比幽默:把毫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

类比幽默法是指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相干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彼此之间没有历史的或约定俗成的联系的事物放在一起对照比较,显得不伦不类,以揭示其差异之处,即不协调因素。

在类比幽默中,对比双方的差异越明显,对比的时机和媒介选择越恰当,所造成的不协调程度就越强烈,对方对类比双方差异性的领会就越深刻,所造成的幽默意境也就越耐人寻味。

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一样,分类都是约定俗成、得用同一标准的,否则,必然造成概念的混乱,导致思维无法深入进行。人们从小就被训练掌握这种最起码的思维技巧,如猪、牛、羊、桃就不能并列在一起,人们会把桃删去,这是科学道理,但并不幽默。

在类比分类时要产生幽默的趣味恰恰要破坏这种科学的逻辑规律,对事物加以不伦不类的并列。

类比幽默法自古就是我国人们常用的基本幽默手法,它能使人在会心的微笑或难堪的情况中开启心智,受到教育。

请看古人的类比幽默。

甘罗的爷爷是秦朝的宰相。有一天,甘罗看见爷爷在后花园走来走去,不停地唉声叹气。

“爷爷,您碰到什么难事了?”甘罗问。

“唉,孩子呀,大王不知听了谁的挑唆,硬要找个母鸡打鸣,命令满朝文武想法去找,要是三天内找不到,大家都得受罚。”

“秦王太不讲理了。”甘罗气呼呼地说。他眼睛一眨,想了个主意,说:“不过,爷爷您别急,我有办法,明天我替您上朝好了。”

第二天早上,甘罗真的替爷爷上朝了。他不慌不忙地走进宫殿,向秦王施礼。

秦王很不高兴,说:“小娃娃到这里捣什么乱!你爷爷呢?”

甘罗说:“大王,我爷爷今天来不了啦。他正在家生孩子呢,托我替他上朝来了。”

秦王听了哈哈大笑:“你这孩子,怎么胡言乱语!男人家哪儿能生孩子?”

甘罗说:“既然大王知道男人不能生孩子,那母鸡怎么能打鸣呢?”

本来秦王的母鸡打鸣已够荒谬,就当时来讲,从理性上说服秦王是很难的,因此甘罗就以谬对谬,将两个同样荒谬的事物并列在一起,就揭示了秦王要求的不可行性,显出极不协调感,这样幽默之趣油然而生。

这是古人类比幽默中的精品。

由于类比幽默的方法简便,在现代人们的社交活动中,可以广泛地用做自我调侃和朋友之间的戏谑。

类比幽默虽说简单,但也需要智慧和超脱精神,否则是很难发挥出来的。

一个吝啬的老板叫仆人去买酒,却没有给他钱,仆人问:“先生,没有钱怎么买酒?”

老板说:“用钱去买酒,这是谁都能办到的,如果不花钱买酒,那才是有能耐的人。”

一会儿,仆人提空瓶回来了。老板十分恼火,责骂道:“你让我喝什么?”

仆人不慌不忙地回答:“从有酒的瓶里喝到酒,这是谁都能办到的,如果能从空瓶里喝到酒,那才是真正有能耐的人。”

花钱买酒与空瓶里喝酒一类比,其内在就出现了针锋相对的矛盾,谐趣顿生。老板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同时也表现出了仆人的智慧。

这里不但表现出类比幽默的手法,同时有返还幽默的形式在内,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可见,幽默的表现形式往往不单一使用,而是几种幽默形式的交叉使用。

类比幽默的方法很简便,在社交活动中,被广泛运用。例如:

星期六,一个小伙子进城卖鸡蛋,他问城里常打交道的蛋贩子:“今天的鸡蛋,你们给多少钱一个?”

蛋贩子回答:“两毛。”

“一个才两毛!这价真是太低了!”

“是啊!我们蛋贩子昨天开了个会,决定一个鸡蛋的价格不能高于两毛。”

小伙子很难过地摇摇头,但只好卖掉,走了。

过几天,小伙子又进城来了,还是上周这个蛋贩子,他看看鸡蛋,说:“这鸡蛋太小了。”

“是啊。”小伙子说,“我们的母鸡昨天开了个会,它们作出决定,因为两毛钱实在太少,所以不能使劲下蛋了!”

一个是“人会”,一个是“鸡会”,并列一比,绝妙横生。

类比幽默的幽默感是“比”出来的,其情趣也是“比”出来的。这样就有利于对方的心理接受。我们看下面一例:

有一位中学生,成绩很好,几乎每次考试都是全班前两名。有次考到第五,她妈生气地说:“去年我为你感到骄傲,这次你怎么了,你曾经是班上考得最好的呀!”

女儿微笑着说: “每个同学的妈妈都想为自己的孩子考第一而骄傲。如果我老是第一,他们的妈妈可怎么办呀?”

得第一的学生妈妈的心情和成绩差的学生妈妈的心情并列相比,两种心情完全相反,其趣就生于此。

一语双关:表面上说此实际上说彼

运用语言文字上的同音或同义关系,使字词或句式同时涉及两件事,表面上说此实际上说彼,这是使用频率很高的双关法。双关能使表达生动活泼,委婉含蓄,耐人咀嚼,余味无穷。

古代有这样一则故事,说的是一位县官,带着随员骑马到王庄处理公务,走到岔路口,不知该选哪条路,于是,大声地问一个过路的老人:“喂,老头,到王庄怎么走?”那农夫不睬不理,只是赶路。县官大声要他停下。农夫说:“我没时间,我要去刘庄看一件古怪的事。”县官问:“什么古怪的事?”农夫一板一眼地说:“刘庄有匹马下了一头牛。” “真的?马怎么会下牛呢?应该下马才对啊!”县官感到莫名其妙,农夫煞有介事地回答:“世上的怪事多着哩,我怎么能知道那畜生不下马呢?”

面对无礼的县官,农夫机智地运用语义双关指着“畜生”去斥责县官,其骂法实在高明。

双关是一种绝妙的幽默武器,运用时要坚持文明表达、以理服人的原则,格调高尚文雅,内容纯净正派,要以德胜人、以理服人,切忌粗俗低级,更不能像泼妇骂街。

正反对比:在心理上形成落差

俗话说:不比不知道。对比能使我们在平凡中发现特异,在正常中发现荒诞。对比还能形成差异,造就矛盾。如果把人生比作舞台,对比使我们看到了不同人对自己角色的演绎,看到了同一个人在不同场景中的表演,我们在观看演出时,常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一次应邀到广播电台发表重要演讲。途中车出了故障,他从路边招来一部计程车,对司机说:

“载我去BBC广播电台。”

“抱歉,我不能去,我正要赶回家听收音机,听丘吉尔的演讲呢!”司机说。

丘吉尔非常高兴,马上掏出英镑给司机。

司机一见有那么多的钱,也很高兴,他叫道:

“上车吧!该死的丘吉尔。”

这两幕场景的对比或许会使丘吉尔尴尬,但我们却觉得非常幽默。

爱因斯坦在未成名时衣着寒碜。一次,有一个熟人在纽约街头见到他,便问:

“你怎么穿得这样破旧?”

爱因斯坦回答说:“这里反正没有人认识我。”

过了几年,爱因斯坦一举成名以后,那个熟人在纽约街上碰到他,惊异地问:

“你怎么还穿得这样破旧?”

爱因斯坦笑着回答:“反正这里的人都认识我。”

在这里,对同一个问题,两个相反的回答构成了对比。在对比中,我们充分感受到了爱因斯坦的潇洒风度与幽默感。

有一天,八仙之一铁拐李从一座小桥上走过,这座桥是用两根木头拼成的,一根高一根低。铁拐李走过,正好凑合他那一长一短的瘸腿,比走在平地上更平稳。于是,他满口称赞: “天下的桥,就算这座桥修得最好了!”

几天以后,铁拐李往回走。这一次走的方向恰好和上一次调转过来,所以桥上那一高一低的木头就不凑合他的腿了。长腿走在高木头上,短腿走到低木头上,比平常瘸得更加厉害了。他发火了,连声骂道:“天下的桥,就数这座修得最坏了!”

对比总是在人们的心理中造成一种落差,而我们往往会在这种落差中感受到幽默。

设置悬念:设包袱,预作暗示

设置悬念法是幽默的一个重要的技巧,相声演员管它叫“设包袱”。即以热切的语调、真实的细节和充满戏剧性的情节引出你的幽默力量,在关键的那句话说出之前,埋下伏笔,预作暗示,让听众“着了你的道”。然后,用关键的话一语点破,或叫解开“扣子”、抖开“包袱”,让听者有出乎意料的感觉,于是,幽默的效果就发挥出来了。

公园的椅子上坐着一位老妇人,一个小孩走过来。

“婆婆,您的牙还行吗?”

“已经不行了,都掉了。”

于是孩子拿出一包胡桃,说:“请您替我拿一拿,我去打球。”

这则幽默中的悬念被顽皮的孩子设置得甚是巧妙,令人捧腹。

运用设置悬念法时,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不要故弄玄虚,让人不着边际。设置悬念要巧妙,顺理成章,从而达到幽默的效果。否则,“斧凿”的痕迹太重了,给人以故弄玄虚之感,不仅不显得幽默,反而使人反感。设置的悬念要紧扣主题,精心设计,恰到好处。

不要急于求成。如果你迫不及待地把妙语趣事说出来,太急于引起听众发笑,太早地让人知道有趣的“谜底”,就会显得操之过急,太早泄露“天机”,泄露了惊奇,由于铺垫不够,火候不成熟,结果也就失去了幽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