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卖关子幽默术是幽默的一个重要技巧,也是一个比较容易掌握的幽默方法。它是指用夸张性的语言和戏剧性的情节,伴以煽动性的动作,让听众自觉不自觉地随着你的思路走,然后在结尾处一语点睛,抖出出人意料的结局,从而产生强烈幽默效果。它要求说话者在最后的关键话语说出来之前,一定要不露声色,巧卖“关子”,让听众“着道”,然后再打开“关子”,抖出真相,幽默效果就产生了。也就是说,你的“关子”卖得越巧,埋伏打得越好,听众入“道”越深,最后的幽默效果就越强。请看下面一则幽默是怎样运用故卖关子幽默术的。
一位有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对朋友们说:“我的歌声曾经救过我一命。”
“快把这件事讲给我们听听。”
“我每天早晨在城里练嗓子。有一天,我的邻居对我说:‘如果你再唱下去,我就割断你的喉咙!’”
“后来呢?”朋友问道。
“后来吗?我就不唱了。”
这则例子后来曾被一些聪明人反向利用过,虽然大意一样,但语言不同,幽默效果也不相上下。那位歌唱家对朋友们吹嘘他的歌声曾救过别人一条命,朋友便让他讲讲,他就讲他有一天练嗓子时,邻居对他说:“你要是再唱下去,我就自杀!”后来那歌唱家便不唱了。两者异曲同工,相比之下,前一个故事的“关子”设置得更巧妙一些。刚开始,歌唱家一句话“我的歌声曾经救过我一命”便把听众吸引住了。接着讲到“如果你再唱下去,我就割断你的喉咙!”时,听众已经完全入了道,都是心提到嗓子眼上了,不禁为歌唱家的命运担忧,这时整个故事达到了一个小高潮,悬念却达到了顶高潮,确实悬起来了,也就是说埋伏已经打好,下面就准备“露底”了。按照听众的常规思路,歌唱家一定会和他的邻居发生激烈冲突,甚至想到歌唱家会报警之类的事。但歌唱家紧接着一句“后来吗?我就不唱了。”确实让听众意料不到,同时马上想到前边歌唱家说他的歌声曾救他一命的真实含义,不由捧腹大笑。好像一个气球,前面歌唱家一直吹一直吹,直到把它吹得大大的,忽然,最后一句话却像一枚钢针猛然向气球上扎了一个洞一样,顿时气瘪,幽默效果也随之而起。不论怎样,两者都运用了故卖关子幽默术,并且非常成功,幽默味道焯然而出。
运用这种幽默技巧时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要故弄玄虚让人不着边际,否则“斧凿”的痕迹太重了,不仅不幽默,反而会使人反感;二是不要急于求成。如果你太早泄露“谜底”,也就泄露了惊奇,就会由于铺垫不够、火候不成熟而失去幽默感。
所以,运用此法时,千万要不急不躁,娓娓而谈,让听众有思考时间,从而产生错误的预期,然后再一语道破,就大功告成了。
旁侧敲击:谜底深藏于谜面
旁敲侧击法就是利用风趣的语言来回击或反驳一些错误的观点,是一种更加含蓄迂回的方法。
旁敲侧击法要取得幽默的效果,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听众的静心默想、反复品味,因为它的特点是:谜底被深深地埋藏在谜面的下面。所以,听众在听完话之后,必须有个回味的时间,才能体会到谜面和谜底之间微妙的联系。因此,一个真正有幽默感的人,不但要自己善于说,而且要善于领悟别人的幽默。
请看这样两个例子:
“哪种笨蛋可以被认为是不可救药的?”有人问一位哲学家。
“在同一地方被绊倒两次的人。”哲学家回答。
哲学家似乎答非所问,他没有具体回答不可救药的人生什么病,却指同一地方绊倒两次的人,提示这些人不会吸取教训,便无可救药。用这种旁敲侧击,含义则丰富得多。
1937年的时候,维也纳的人们谈论的中心是合并的危险性。
地理教师断言:“希特勒永远也不会进攻奥地利,否则就要打大仗了。请你们注意看这个地球仪,德国在这里,那么一点点大,而在它的周围,有英国、法国还有俄国,都比德国大。美国就更不用讲了……”
历史教师摇着头说:“这个我也知道,可是老弟,希特勒也知道这点吗?”
历史教师这句话的言下之意,即为希特勒这个***的头子是战争狂,他决不会量力而行的。
在现代交际中,当需要批评或提醒他人又不便直接向他提出时,便可考虑使用这种幽默风趣的旁敲侧击法。从侧面提出一些看似与主题无关的话题,以此来达到启示、提醒、劝阻、教育他人的目的。
运用旁敲侧击法时,要注意在话说出口之前,不妨先开动脑筋,从正面、反面、侧面多角度地想一想,寻找出可以使人得到启示的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选择其中一种最好的,从而达到预定的交际目的。
以谬就谬: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将谬就谬幽默法是不要立刻纠正对方的荒谬,而是模仿他的推理方法,使戏谑味升级的一种幽默技巧。
人际交往中,互相幽默地攻击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纯粹戏谑的,主要为了显示亲切的情感,引起对方的共鸣,或者为了展示智慧,引导对方欣赏。一种是互相斗智性的,好像进行幽默外的比赛,互相争上风,这时的调笑性攻击性更重要。当然,有时攻击性是很凶猛的,但表现形式是很轻松的。不管有无攻击性,都以戏谑意味升级为主,将谬就谬乃是使戏谑意味升级的常用办法。即明明知道对方错了,不但不予以否定,反而予以肯定。肯定的结果是更彻底地否定。
一位小姐与一位先生在聊天。小姐认为世界上最锋利的是这位先生的胡子。这位先生不解。小姐说:“你脸皮这么厚,但你的胡子居然还能破皮而出。”
这显而易见是戏谑性的,因为其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荒谬的。与其说是显示先生的脸皮之厚,不如说显示了小姐的口齿之伶俐。在戏谑性的相互攻击中,戏谑性要递增,但方向要恰恰相反。正如中国古书上所说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然而,这位先生却将谬就谬,将这位小姐的荒谬往更荒谬处推演。
他反问:“小姐,你知道吗?你为什么不生胡子?”小姐自然不知道。
“因为你脸皮更厚的缘故,连尖锐、锋利的胡子也无法破皮。”这位先生反攻小姐的根据并不是另行构思的,而是从小姐攻击他的逻辑引申出来的。即我有胡子是因胡子尖利穿透了皮肤,而你没有胡子则是因为你的脸皮更厚,再尖利的胡子也无用。同样的前提得出相反的结论,指向不同的目标。
这种以谬攻谬的幽默的特点是后发制人。关键不在于揭露对方的错误,而是在荒谬升级中共享幽默之趣。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得有模仿对手推理错误的能耐。
当你拒绝别人不合理的要求时,直接拒绝会导致不必要的紧张。如果用以谬还谬法,让对方去体会自己要求的不妥之处,比正面顶回去要文雅得多。
故作愚蠢:偶尔故意地装装傻
故作愚蠢幽默法是通过故意装傻的方式,以表面的愚蠢来掩饰自己的难堪或寄寓过人的智慧,让人透过表象,曲折地品尝出潜藏的幽默之趣。
通常,人们都十分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力求给人留下聪明绝伦的印象,稍稍做了一点“傻”事,都要想方设法地掩饰过去,很少有人愿意将自己的“愚蠢”暴露给大家看。这几乎成了一个思维定式。正是这个定式给我们提供了施展幽默才华的空间。偶尔故意地装装傻,煞有介事地暴露一下自己的缺陷,人们初看之下会吃上一惊,不免对你产生疑问,继而加以思考,随即完全领悟,发出会心的微笑,进而佩服你的机智和幽默。
有一个流浪汉闯进一个果园,他见到什么摘什么。苹果、梨什么的,摘了好多。一边摘一边塞进自己的怀里和口袋里。
园主突然走过来,一把抓住他的衣襟,问道:“你怎么跑进我的果园里来了?”
流浪汉吃了一惊,只好答道:“对不起,老兄!这几天刮大风,是风把我吹到这里来的。”
园主问:“那你为什么要摘我的苹果和梨?”
流浪汉:“风太大了,把我吹得东倒西歪,所以我碰到什么就抓什么,要不风就把我刮跑啦!”
园主问:“那你为什么把果子装到你的口袋里呢?”
流浪汉: “真对不起,你来的时候,我也正在想这个问题呢!”
流浪汉偷摘园主的苹果和梨被当场拿获,当然十分难堪,却又不得不找些理由为自己辩护。他厚着脸皮,东拉西扯,却不能自圆其说,被园主抓住要害,逼得无路可走。忽然间,急中生智,来一个故意装傻,把过人的机敏隐藏于痴呆木讷的表象之中。园主听了他最后一句话,会不免一怔,随即自然会哈哈大笑,佩服流浪汉的幽默,当然也会宽恕他。
故作愚蠢幽默法要求你不动声色地把自己的“愚蠢”惟妙惟肖地展露,这样人们才会因为意料不到而惊诧莫名:“这个人怎么啦,他真的这么傻吗?”疑窦顿生,随着疑问的涣然冰释,你的真实意图的暴露,就会给人们带来一种说不出的快意,幽默的春风就会拂过人们心田。
在人际交往中,故作愚蠢有着很强的戏谑性。人们不会为了一个人的聪明而发笑,也不会留意那些刻意耍弄的小聪明。而愚蠢却是人们的聚焦点,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人们都乐于为之开怀。何况故作愚蠢本是高度机智的产物,对方和自己都明白其中的“呆傻”的成分,双方心照不宣,又抵制不住其俏皮味的诱惑,笑得也就更加的快意和自然。
应当注意的是,故作愚蠢背后所隐藏的真实意思,要让对方稍加思考后就能明白。即要让对方很容易明白你的“愚蠢”是假的,是你故意运用它来制造幽默。不然,对方对你的“愚蠢”百思不得其解,不仅领会不到你幽默的本意,反而会真的认为你是一个愚蠢的人,这可就糟了。
返还幽默:软对软,硬对硬
返还幽默法就是按照对方的逻辑去理解或推论,由此及彼,物归原主,使其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食其果。
返还幽默法,要善于抓住对方的一句话、一个比喻、一个结论,然后把它接过来去针对对方,即把对方给自己的荒谬语言或行为及不愿接受的结论,经逻辑演绎后还给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餐馆里有一位顾客叫住老板:“老板,这盘牛肉简直没法吃!”
老板:“这关我什么事?你应该到公牛那里去抱怨。”
顾客:“是呀,所以我才叫住了你。”
顾客按照老板的荒谬逻辑,推论出老板即是“公牛”,让对方哭笑不得,自食其果。
这里顾客所用的幽默方法就是返还幽默法。
返还幽默法一般是对方攻击有多少分量,就以同等的分量还击。软对软,硬对硬,不随意加码,加码过重会影响幽默情趣。
有个年轻人初入社交场合,生性腼腆,不善言辞,心情特别紧张。有一次,一个新上任的领导约见他,他紧张得直冒冷汗。领导见状说:“看你热得一身汗,我给你开开风扇吧。”
他忽然灵机一动,顺口接过“出汗”这个话题说:“我这个人真没出息,见了生人除了指甲之外,全身都冒汗。”
真怪!说完这句话,他的心情很快就平静下来了,汗也不冒了。以后每逢这种场合,他都要找一两句幽默的话语说一说,现在他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滔滔不绝,高谈阔论,再也脸不改色心不跳了。
寓庄于谐法就是把十分庄重严肃的事情,采用开玩笑的方式把话说出来,以产生幽默效果。
“汉武帝看寿”这则幽默就是这样的例子。
西汉时,东方朔滑稽多智、能言善辩。一天,汉武帝议论寿相时对大臣们说:“依我看,《相书》有一句很有道理:人是否长寿,只要看看鼻子和嘴之间的人中长短。人的人中如果长一寸,就可以活到一百岁。”
众位大臣都应声说:“对!陛下高见。”东方朔却仰天大笑。
有个大臣指责他胆大妄为,竟敢取笑皇上。东方朔辩解说:“我哪里是笑陛下,我是笑彭祖的面长!”
汉武帝便问:“彭祖面长有什么好笑?”
东方朔说:“传说彭祖活到八百岁,如果《相书》真的很准,那么按人中长一寸寿百岁推算,彭祖的人中就应有八寸长,而他的脸岂不是要有一丈多长了。”
汉武帝听罢,想了一会儿,也不禁大笑起来。
东方朔的推算,使发怒的汉武帝由怒而笑,的确达到了幽默效果。以轻松愉快的形式,诙谐风趣的语言,表达庄重严肃的道理,使人在喜悦和谐的氛围中,接受道理,服从对方,从而表现出幽默感。
黑色幽默:用喜剧来表现悲剧
所谓黑色幽默,实际上是一种用喜剧形式来表现悲剧内容的幽默。
黑色幽默,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初。1961年,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出版了一本惊世骇俗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此书一出,即受到美国读者的关注,至20世纪70年代而轰动文坛。随着这本书的流传,黑色幽默一词也家喻户晓。黑色幽默是作为一种文学流派而存在的。在这里,我们把它当做一种幽默的形式,一种幽默的技巧。
黑色幽默是一种与传统幽默不同的幽默。传统的幽默比较明朗、外向、充满信心、针对别人,而黑色幽默忧郁、内向、心酸绝望、嘲讽自己。黑色幽默中的人物和事件几乎都是荒诞不经、生活中不可能有的。而且,黑色幽默总是面带笑容地讲述在残酷命运捉弄下的烦恼,用自我解嘲来反映百思不解的心理和人生渺小的意识。它是在用貌似轻松达观的口吻来表现最无可奈何的心理和情绪,它虽然在笑,但这是一种“使道德的痛苦发展到滑稽的恐怖,使事情荒谬到令人发笑的程度”。这种笑,是痛苦的笑、恐怖的笑,是对荒谬现实入木三分的笑。换言之,黑色幽默是一种“大难临头时”的幽默,或者,更传神地说是“绞刑架下的幽默”。
且看下例:
在一个对死囚执行公开绞刑的日子里,绞刑架旁聚集了大批观众,可是却不见死囚犯押来。监刑人、刽子手和周围的人都等得不耐烦了。终于,狱卒押着囚犯来到刑场,囚犯看见人们焦急贪婪的目光不禁笑了,得意地说:“没有我,你们什么也干不成。”
这种幽默就是典型的“黑色幽默”。
海勒在“黑色幽默”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中这样描写“二战”的伤兵:
清澈的流体从一个洁净的瓶里输入他的身体。从腹股沟敷石膏的地方,另外伸出一根固定的锌制的管子,拉上一根细长的橡皮软管,他的肾脏排泄就是通过这条管子一滴不漏地流入放在地板上的一个洁净的封口的瓶内。等地上的瓶子满了,从胳膊肘儿那儿输入流体的瓶子也空了,这两个瓶子于是很快地互换位置,使瓶里的排泄物又重新注入他的身体。
这里写的不是即将走上绞架的囚犯,而是一个伤兵。对于伤兵的痛苦与不幸,作家用如此残酷的欣赏性的笔调来描写,确是罕见而特殊的。但正是这种特殊的幽默笔调起到了特殊的效果,它在苦笑中揭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痛苦和不幸,它在幽默诙谐中表示了作者的愤怒与厌战的情绪。
自我吹捧:自己夸奖称赞自己
自我嘲讽因为和人们通常极度自我尊重的心理惯性相背离,所以能产生幽默。自我吹捧因为和人们通常谦虚谨慎的心理惯性相背离,也能产生幽默。
让我们来欣赏王朔小说中的几段内容。
刘美萍挤上前来,手里举着个小本。“冯先生,您给我签个名,要那种狂草。”
冯小刚给她一笔一画认真签名时,她又说: “冯先生,今天您真是把我感动了,好久没听过这么好的大道理了。您是真有学问,您讲的那些话好些我都没听懂,好些字都不会写——您真是有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