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
1755700000022

第22章 教育孩子,学点赏识与批评的心理学(3)

路上的人议论纷纷,那个孩子满脸通红,眼中的泪水打着转。妈妈在前面唠叨,孩子在后面跟着走,忽然他大吼一声,把手里拎的小书包一下子扔了出去,然后就跑远了。他的妈妈惊呆了,连忙跑过去捡了书包追了上去……

我原来一直都是看见儿子犯错立刻就去训斥他的,不管当时旁边有没有人在。我觉得这样的批评会让儿子记忆更深刻。可经过这件事后,那个孩子通红的脸、流泪的眼,以及他最后的举动却一直印在我的心里。孩子也是有自尊的,那位妈妈当街的训斥,让孩子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所以他才会想尽快逃开。不知道我的儿子在我当众训他时,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想法,现在想想我之前的做法的确是错误的啊!

13岁前的孩子,内心世界也渐渐丰富起来,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我们的批评会让他感到羞愧,如果再当着别人的面去批评他,他能承受得了吗?

▲ 别在众人面前拿孩子的缺点“说事”

曾经有一个13岁的女孩,因为妈妈在朋友面前说了她一些不好的事情,而且她反驳后还批评了她几句。结果女孩感觉自己受到了羞辱,怎么也想不开,第二天就吞了妈妈的安眠药自杀了。

虽然这是一个很极端的案例,不过这却给了我们一个提醒,那就是不要在众人面前让孩子下不来台。

节假日朋友聚会时,或者在大街上遇见朋友时,我们都要尽量给孩子“留足面子”,即便他真的有缺点,我们也没必要在这样一个热闹快乐的时刻给孩子泼冷水。批评孩子也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和场景,否则不和谐的批评方式,不但起不到激励孩子的作用,还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而且13岁前的孩子也即将步入青春期,他的思想可能会有些偏激,我们不当的批评,可能就会使他作出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 私下里去处理孩子的过错

这个所谓的“私下里”,是指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家里,也可以带孩子到一个外人不太多的地方。这样的环境会让孩子的内心不那么紧张,他也不会因为顾虑到周围人的眼光而听不进去我们的话。

而且,这种环境也会让我们的内心平静下来。毕竟,孩子在外人面前犯了错误,我们在“面子”上也有些过不去,所以不自觉地就会严厉训斥孩子。而“私下里”会让我们放松下来,我们可以认真询问孩子犯错误的原因,并将道理讲得更加透彻。

另外,我们还要提醒孩子,虽然我们和关心他的亲人、老师会想到顾及他的尊严而在私下里来批评他。但是当他走向社会后,一定会有人当着众人的面来批评他。因此,他需要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并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以尽量减少自己的错误。

▲ 谨防孩子“见招拆招”

有一位妈妈很苦恼地说:

我也知道不能在外人面前批评孩子,可我儿子却抓住了我的这个心理。结果每次在外面他该犯错时还是犯错,然后回到家就会立刻向我承认错误。我很奇怪难道是我的教育出了问题吗?

类似这位妈妈的情况,相信许多妈妈也有过。孩子因为“摸准”了我们的脾气,所以学会了“见招拆招”,而且他的这种行为也许还是故意的。此时,我们该有一定的原则,当孩子做错的时候,我们要根据情况及时制止他继续犯错。当然这种“制止”只是为了让孩子能停止错误的行为,我们不要当下就去批评责骂他,而是等到“私下里”时再给他讲清楚道理。同时,我们还要在平时多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以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62. 用表扬“刺激”孩子去反省--反弹琵琶效应

在敦煌的壁画上,飞舞的天人并未和他人一样正弹琵琶,而是将琵琶反弹,这一别出心裁的舞蹈动作却给人带来了惊艳的效果,竟然比看正弹琵琶还要赏心悦目。后来,人们将这样的一种效果应用到了批评心理学之中,这就是“反弹琵琶效应”。意思就是在教育孩子时,对他的错误并不批评,反而充分肯定并表扬他的长处,以此来使他进行自我反省,进而使之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却不大容易,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这也就是在提醒我们,即便是批评孩子,也要讲究一定的艺术性,适当时候我们也可以用表扬来“刺激”孩子去反省,对他用一用反弹琵琶效应。

畅畅放学回家时,爸爸妈妈都还没下班。看着房间里的垃圾还没倒,早上妈妈连桌子都没来得及收拾,于是,她挽了挽袖子,找来抹布、扫把、拖布,趁着爸爸妈妈还没下班,准备来一次大扫除。

垃圾袋丢了出去,地也扫干净、擦干净了,就剩下将桌子收拾干净了。畅畅得意地哼着小曲,很开心自己帮妈妈做了这些事。但她也许是太开心了,干活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起来,一不小心撞倒了桌上的杯子,杯子顺着桌子直接就滚到了地上摔碎了。

恰巧此时,妈妈下班推门进家。畅畅一看心里立刻紧张了起来。妈妈先是看了看地上的杯子,又转而看了看已经被打扫得很干净的客厅,以及畅畅那捋胳膊挽袖子的样子,妈妈笑着说:“呀!我们畅畅能干活了!好样的!”畅畅一听,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妈妈……我、我打碎了一个杯子。”“没事的。”妈妈说,“我相信你下次就会小心的,不是吗?”畅畅使劲点了点头……

孩子摔碎东西,在有些妈妈看来就是“很晦气”的行为,当然孩子对自己的这个过错也会非常紧张。可畅畅的妈妈却“反弹了琵琶”,用表扬来使畅畅牢记“做事要小心”的道理,相信下次畅畅一定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

可能有的妈妈会说:“本来孩子已经犯了错误了,如果再表扬他,这不是在助长他犯错误的心理吗?”其实不然,对于13岁前的孩子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是非观念,而且他也非常想要表现好,以得到妈妈的表扬与鼓励。因此,我们可以抓住他的这个心理,掌握好“反弹琵琶”的尺度,就一定能让我们的孩子在“表扬式的批评”之中进步。

▲ 充分挖掘孩子错误中的闪光点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在乌克兰一所乡村中学任校长,他对这样的一件事记忆深刻:

一天早上,苏霍姆林斯基看见一个小女孩在校园里折了几支鲜花。他并没有批评她,而是非常关切地询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小女孩告诉校长:“奶奶生病了,她非常喜欢鲜花。但我没有钱,买不到。所以……我才从学校里折花,想要带回去给奶奶,希望她早日康复。”他听了大受感动,于是还专门送了小女孩两束鲜花,并说:“请将一束花送给你的奶奶,祝她早日康复!另一束请送给你的父母,我要感谢他们为祖国培养出这样关心长辈的孩子!”

原本孩子随手折花、不爱护公物就是个错误,但苏霍姆林斯基却从她的这个错误中看到了“孝敬”这样一个闪光点。这样,这个小女孩不仅会认识到自己随便折花的错误,更会由此受到激励,而更加尊敬长辈。

我们也要有一双和苏霍姆林斯基一样的眼睛,看得到孩子的错误,同时也要能挖掘出这个错误中的闪光点。我们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以了解孩子行为的真正意图,并最终发现他的闪光点。

▲ 表扬时一定要真心实意、实事求是

有的妈妈可能对这种“表扬式的批评”很不习惯,又或者是有的妈妈不善于这样的“反话正说”,表扬孩子时可能会显得有些假,刻意为了达到目的而去表扬,甚至虚假称赞。这样的表扬在孩子看来就会很廉价。因为13岁前的孩子心里会很清楚自己到底有没有这样的优点,所以我们一定要实事求是,发自真心地去发现他的闪光点,并真诚地去表扬他。

▲ 不要将批评完全变成表扬

虽然我们在这里“反弹琵琶”,但它终归是一种非正常的表演形式,毕竟正弹琵琶才是正常的,反弹琵琶永远不能被称为是正常模式。也就是说,批评就是批评,即便是“表扬式批评”也是批评,我们不能将批评完全变成表扬。

我们要明白用这种方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反省自己的错误,我们不能单纯地为了寻找孩子的闪光点,却忽略了帮孩子改正错误的真正目的。在使用这种方法时,我们要将批评与表扬结合起来,让孩子更容易接受这样的批评教育方式。

63. 宽容有时候比惩罚更有效--南风效应

法国寓言家拉封丹曾经写过这样一篇寓言:

南风和北风有一次比赛,看谁的威力能将路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跃跃欲试,它鼓足了劲不停地吹,结果天气一下子变得寒冷刺骨。路上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不得不将大衣裹得紧紧的。

该南风上场了,它不急不缓地吹着,寒冷立刻就被吹散了,天气一下子变得风和日丽。路上行人感到身上暖意融融,他们陆续解开衣扣,进而脱掉了大衣。结果,南风最终取得了胜利。

北风之所以会输,是因为它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无视人们的感受,而且那种冰寒的空气也让人感到极为不舒服;而南风之所以会赢,就是因为它了解人“想要温暖”的这个内在需要,一点一点地让人自觉行动起来。

其实,家庭教育中我们也要学习南风。否则如果我们一味地如北风样地向孩子吹去严厉、寒冷的“训斥空气”,那么孩子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行动上,都会不自觉地就裹紧那层“叛逆”的外衣,以“抵御”我们对他的教育。

很多妈妈可能并不能深刻理解这一点,甚至觉得:“孩子原本就错了,严厉一些对他,不是能让他牢记这个教训吗?如果我们那么‘温柔’地对待他,他不会更加为所欲为吗?”当然不是。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纽约的地铁站原本治安非常混乱,偷盗、抢劫事件是那里的家常便饭,这已经成了地铁站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历届政府都会对其采取非常强硬的治理措施,可是效果却并不明显。

后来,一位名叫安东尼奥的人就任纽约市市长,他对这个问题也非常头疼。但他所采取的治理措施却与他的前几任并不一样。他没有再颁布什么更为严厉的条令法规,而是要求纽约地铁站里不停地播放贝多芬、莫扎特的古典音乐,播放次数最多的音乐则是《圣母颂》。

结果,这一方法起到了绝佳的效果。纽约地铁站内的偷盗、抢劫案件创下了历届政府最低的发案率,纽约市的地铁秩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这就是“北风”与“南风”的区别,既然一个城市都能将这样的方式应用到治理犯罪之上,那么我们何不也尝试一下对孩子使用“南风效应”呢?

▲ 引导孩子看到坏习惯的危害

当孩子犯错误之后,我们可能都会因为他的错误所造成的后果而批评他。其实,这个后果恰恰是我们教育他的最好工具。我们要引导孩子自己去看这个后果,让他自己“评估”这个后果的严重程度,看看他都损失了什么,别人都损失了什么,他需要为此付出怎样的代价,等等。引导过程中,我们要尽量用一种平和的态度,这才能让孩子放松下来,他也才能听得进去我们所说的话。

▲ 巧妙地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

孩子总是将用过的草稿纸、铅笔乱扔,一些吃过的零食袋子也堆在桌子上,经常是一团乱。妈妈每次收拾桌子时都会很麻烦。那么,妈妈该怎么做呢?

第一,训斥孩子“你就这么让人不省心,又邋遢又懒”。

第二,什么也不说,默默地帮孩子收拾好,还告诉孩子“没事,妈妈给你收拾”。

第三,和孩子一起收拾,并教孩子学会物归原处,学会及时清理掉不用的垃圾。

很显然,第一种方法是北风的做法,孩子一定不会改掉这个毛病;第二种方法就是吹得过度的南风,孩子在这样的溺爱之下,反而会变本加厉;聪明的妈妈都会选择第三种方法,巧妙地帮孩子改掉坏习惯。这样孩子不仅学会更好地处理事情,更能逐渐具备责任心。未来再做任何事情,即便出了错,他也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去解决。

▲ 对孩子多吹一吹“合适”的南风

“南风效应”虽好,但是也要讲求度。南风的确是温暖人心的,可是南风如果一直吹一直吹,温度越来越高,人可能也会因为热,而变得越来越烦躁。

所以,我们在对孩子进行“南风”教育时,即便是有人情味式的表扬也要贴近他的实际,不能太过夸张,13岁前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所以我们的南风式教育也要讲求度,比如对他讲道理,只要心平气和地讲一遍就好了,不能一直说,也不能说得太多,否则孩子就会因为烦躁而不再接受我们的说辞。“南风”一旦变成了“热风”,我们的教育也一样没有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