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如何陪伴独生子女
1755800000012

第12章 教独生子女养成良好习惯(3)

不乱动他人的物品是对别人最基本的礼貌,也是对自己最起码的尊重。但是,就是这最基本的做人准则,也有许许多多父母没有教给孩子。所以,父母要在生活中让孩子养成“用人物,须明求”的习惯。父母该如何做呢?

首先,父母不随便翻动对方的东西。父母之间如果有随便翻动对方提包、手机、抽屉的习惯,孩子也觉得这样的行为很正常。于是,孩子也会随便翻动父母的东西,扩展到翻动朋友、熟人的东西,最后,就完全不把乱动他人物品的举动当作异样了。此时,孩子很容易遭到别人的轻视和厌恶。所以,父母如果在寻找东西时,一定要经过对方的“领地”,就要打招呼,或者干脆请对方帮忙寻找。

其次,父母绝不随便乱翻孩子的东西。一个孩子有没有“不随便动他人物品”的意识,完全在于他是否有保护自己“领地”的权益意识,这种权益如果常常被父母侵犯,或者孩子和父母都不认为这是一种侵犯的时候,孩子很难对别人的物品保持尊重。所以,父母首先用行为告诉孩子,虽然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但是我们彼此尊重,互不侵犯。

第三,父母教孩子学会使用“我可以看一下吗”、“我可以用一下吗”等询问式的语句。当孩子随便翻动妈妈的提包时,妈妈就要让孩子知道,这样不打招呼就随便翻动妈妈东西是不对的,要问“妈妈,我可以看一下你的包包吗?”当然,妈妈在开启孩子抽屉的时候也要问:“儿子,我可不可以在你的抽屉里找一个橡皮?”只要家人之间形成了习惯,孩子一定会把这个习惯用在任何场合。

习惯11:教孩子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虽然是一个很小的行为,但是,能做出这个行为的孩子一定懂得爱惜物品,做事懂得善始善终,而且思维清晰、有条理,不仅如此,孩子一定具备了耐心、责任心、谨慎、沉稳等性格品质。

当孩子用完一件物品,并没有想着把东西放回原处时,说明孩子做事虎头蛇尾,而且孩子的内心只是想到了此时需要这个物品,并没有为下次使用做准备,这就表明孩子的目光不够长远。另外,孩子总是用过了物品随意乱放,物品被损坏的几率增大,从而缩短了使用寿命。一个不懂得爱惜物品的孩子,对身边的人事物也不会太过珍惜。而且,孩子一旦养成乱放东西的习惯,那么生活环境必然是一团糟,这会大大影响孩子内心的秩序。

所以,父母别轻视这小小的动作,一定要帮助孩子养成“物有定位”的好习惯,这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首先,为孩子提供一个整洁、有序的家庭生活环境,也就是说,父母自身要有“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的习惯。这样,当孩子没有做到时,父母会很敏感地发现问题,并进一步做引导。而且,家庭环境一旦整洁有序,面对“到处流浪”的物品,孩子自己都会觉得不习惯,都会主动去整理收拾。

其次,为孩子提供便于放置物品的空间,也就是孩子自己要有玩具箱、书柜、衣柜、杂物箱之类的东西。没有这些必要的储物空间,孩子的东西很容易随意乱放,因为所有的东西没有一个固定的“家”,又怎样让它们回到原处呢?

最后,用不断提醒的方式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杨洋把刚刚用过的剪刀放在了餐桌上,妈妈看到之后,观察了杨洋一会儿,确定他是用完了。于是,妈妈说:“杨洋,你过来一下。”

杨洋从自己房间出来,一脸茫然,妈妈接着问:“剪刀用完了吗?”

“用完了。”杨洋回答。

“用完了就把它放回工具箱,以后养成随手把东西放回原处的习惯。”妈妈提醒道。

“好的。”杨洋按照妈妈说得去做了。

当孩子没有把物品放回原处的时候,父母不用发火,也不用帮他收拾,叫孩子过来看到“证据”,并让孩子“补充”完成这个行为。只要孩子一犯类似的错误,父母就这样实施,时间一长,孩子一定能养成物有定位的好习惯。

习惯12:教孩子想好了就去做

“想好了,就去做”不但体现出一个孩子强大的执行力,而且也可以看出孩子实现理想的勇气和魄力。如果孩子总是把一切事情停留在“想”上,而没有落实在“做”中,孩子永远是一个“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永远在计划,却从来不曾落实。这样,孩子就不可能有“获得”。

安东尼·吉娜是美国纽约百老汇中最年轻、最负盛名的年轻演员。她说过:“有了梦想就要去努力实现,如果你不去努力,或者再三的推迟,它永远只能是梦想,甚至是幻想。想好了,就去做。”也就是说,想好了,只有去做,才有“收获”的可能。

很多事业的成功者都有雷厉风行的特质,他们不会想了又想,推了又推,因为这样,只能一事无成。他们只要思考好之后,就一定会立刻把想好的规划付诸实践,即使遇到了诸多困难,也会立刻思考如何解决困难,并开始行动,而不是一遇到困难就后悔当初不该这样决定。所以,“想好了,马上去做”是一种思维习惯,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也是“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精神的体现。

那么,父母如何做才能培养孩子具备这样的精神品质呢?

首先,不要让孩子在生活中养成拖沓、延迟的习惯。比如,早晨不赖床,吃完饭立刻洗碗,写完作业之后立刻收拾学习用具……孩子只有在这些小事上养成“立刻去做”的习惯,才不会遇到大选择的时候频频“打退堂鼓”。

另外,父母要告诉孩子:面对父母的呼唤,要立刻答应,面对父母的使唤,要立刻去做。不过,这个“立刻”不是急急忙忙,而是不拖沓,不找借口说“等一会儿”。而当父母面对另一半的呼唤时,或者父母面对长辈的呼唤时,一定要给孩子做好榜样,否则孩子也不会乖乖听话。

其次,当孩子有一个近期计划需要实施的时候,父母要在旁边为他加油打气,让孩子在思考之后,把重点放在执行上。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要帮助他突破。但是,对于孩子左思右想,想出来的困难,父母要告诉孩子:“困难都是想出来了,只有去做,才知道难易,也只有去做,才能解决困难。”

习惯13:教孩子学会节俭不浪费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人无论多么有钱,只有节俭不浪费才能保持长久的富裕。但是,古往今来大量的家族兴衰史表明,一个家庭无论资产多丰厚,保持富裕的时间一般都超不过三代。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父母没有把节俭教给后代。

一个孩子如果总有机会去浪费,不但说明他的物质生活条件富足,而且说明他不懂得这些东西的来之不易。从另一个角度讲,不懂得节约的孩子肯定小就习惯了在不劳而获的情况下享受优越的物质生活。这样时间一长,孩子很难愿意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财富,这也是为什么纨绔子弟使家业落败的根本原因。所以,节俭不仅仅是为了省下一滴水、一张纸、一度电,更是为了防止孩子在浪费中堕落。

因此,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学会节俭不浪费,那么,从哪些方面做起呢?

首先,让孩子从不浪费食物做起。父母要成为节约粮食的好榜样,特别是母亲要对一家人的三餐数量做到心中有数,不要总是因为吃不了而浪费。如果父母常常倒剩菜剩饭,孩子也不会有节约意识。另外,父母不要在家中存储大量的食品,以免忘记食用导致过期或变质。同时,父母要让孩子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告诉孩子农作物从种植、耕耘、护理、收割到加工成餐桌上的食品,所有的程序无不凝结着劳动者的汗水。只要父母做得好,孩子就会养成节约粮食的习惯。

其次,让孩子养成节约用水电的好习惯。比如,孩子在用水时,父母可以嘱咐说:“水龙头不要开得太大。”当孩子洗手用香皂时,让他先关闭水龙头,冲手时再重新开启;父母可以商量着购买节水型的冲水马桶,或者在马桶中放置一个装满水的大可乐瓶,并告诉孩子,这样用水比较节约。

另外,父母要培养孩子的节约用电意识,让孩子知道:家中不要总是开着大灯;利用谷峰电的时间开动大型家用电器,如洗衣机;出门前确定电源已关闭;暂时不使用电脑时,请保持待机或休眠状态……父母的提醒会使孩子明白节约的重要性。

最后,不要让孩子随便浪费纸张等学习用具。当一学期结束,孩子可以把尚未用完的作业本的空白纸张都分离出来,并组合到一起当做数学草稿本,或者随笔记录本;当一块橡皮、一支铅笔尚未用完的时候,父母不要给孩子购买新的;让孩子爱惜自己的书包、铅笔盒,这样,它们可以陪伴孩子更长的时间,不至于因为损坏而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