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如何陪伴独生子女
1755800000017

第17章 与独生子女做心灵的沟通(5)

一天晚上,9岁的东东对爸爸说:“爸,明天早上你送我上学吧!”爸爸说:“不行啊,明天我不顺路,还是让你妈妈送你吧!”可是东东执意要爸爸答应他。原来,东东嫌弃妈妈的车不是名牌,希望爸爸的奥迪能接送他上下学。当爸爸明白了东东的心思后,更是坚定地拒绝了他的要求,并告诉他:“谁方便,谁就会接送你,不要小小年纪就这样虚荣。”

孩子向父母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大多是自己的虚荣心在作祟。此时,父母一定要坚决说“不”,让孩子明确知道父母的态度。除此之外,父母还需要做些什么呢?

首先,耐心疏导,让孩子明白道理。当孩子向父母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父母可以耐心把道理将给孩子听。比如,孩子说想要一个新书包,父母不用直接拒绝,而是把购买物品的标准告诉孩子,让孩子知道,添置新物品的标准是“需要”,如果书包确实坏了,或者太旧了,就可以更新了,而不是看到喜欢的就买。

当孩子在公共场合提出不合理要求,父母拒绝后孩子还是执意坚持时,父母可以先采取不理会或冷处理。事后,再给孩子讲清道理,让孩子知道对错。

其次,不要给孩子提供无理支配父母的机会。有的孩子一边写作业,一边对妈妈说:“妈,你给我倒一盆洗脚水。”妈妈就给他倒好,放在他的写字台下面,他一伸脚,边泡脚,边写作业。很多父母意识不到孩子的这种要求是不合乎伦理的,父母孝敬孩子那是本末倒置啊!所以,当孩子随便使唤父母,要求父母为自己做事的时候,父母就要坚定地说:“你自己干!”这样,孩子就不会养成无理支配父母的习惯了。

最后,父母拒绝孩子的标准要一致,不能心情好的时候妥协了,心情不好的时候又拒绝了。父母的态度不是随着个人心情变化的,而是根据孩子提出要求的合理程度而相应作出调整。如果父母拒绝的理由前后不一致,孩子就会一头雾水,无法分辨是非对错。

方法28:不在别人面前批评孩子

孩子都有自尊,换句话说就是都要面子。有的父母会因为一时生气而不顾场合地批评孩子一顿;有的父母不把孩子的自尊心当回事,认为这么小的孩子哪有面子;有的父母则是隐约为了显示自己的教育能力,所以不顾外人在场就教训孩子。其实,无论出于什么原因,父母当着别人的面批评孩子不但没有尊重孩子,也没有尊重自己,更没有尊重在场的人。

蓉蓉的妈妈请朋友来家里做客。在没有请示妈妈的情况下,蓉蓉偷偷地吃掉了妈妈昨晚做的小点心。妈妈知道后,怒火中烧,因为那些点心是用来专门招待客人的。于是,妈妈狠狠地批评了蓉蓉,没想到蓉蓉更是大哭起来,朋友们都觉得很尴尬,纷纷过来劝说。可是,妈妈却说:“大家不要管,我今天非得教训这孩子不可……”

其实,当众人在场的时候,孩子的错误只要不是相当严重的,父母大可不必兴师动众或大发雷霆。想想看,被这种气氛包裹着的任何人都不自在。父母觉得丢人,孩子觉得难受,他人觉得尴尬,所以,父母尽量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批评孩子。

那么,如果孩子当着别人的面犯错,父母到底怎么办呢?

一般孩子在外人面前也知道约束自己的行为,所以,孩子的错误要么是突发事件,要么是平时行为习惯的自然流露。如果是突发事件,父母就要用宽容的心对待孩子的错误,并帮助孩子缓解当众出丑的心理压力。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碎杯子,父母不是骂孩子一通,而是说:“没事没事,下次注意。”

如果是孩子平时的行为习惯导致的失礼和错误,那么父母一时的批评就显得很苍白了。因为,孩子更愿意受自己习惯的支配,而不是父母的支配。

一天,父母带着活泼好动的隆隆去朋友家做客。隆隆一到对方家就毫无约束地到处乱跑,还随便翻动人家的东西。父母觉得很丢人,就把隆隆拉在身边,但是隆隆又趁大人们不注意继续肆意玩耍。父母生气地批评了他,并不好意思地离开了朋友家。

对于隆隆的行为,父母应该深刻反省。孩子的行为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孩子在外面的表现是家教的体现,父母当着别人的面批评孩子就表示自己家教不当。所以,父母应该把工夫用在如何培养懂事的孩子上,只有懂事、有教养的孩子才不会让父母在众人面前难堪。

方法29:别对孩子唠叨个没完

如果说“唠叨”是父母对孩子希望的表达,不如说是父母个人的语言习惯。因为,表达希望和期待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直接表达的,如“我希望你能在学习上认真一些”;有以协商的方式表达的,如“你可不可以把碗洗一下”;也有以邀请的方式表达的,如“咱们一起把书柜整理一下吧”……很多积极的表达方式可供父母使用,为什么要仅仅使用“唠叨”呢?

“唠叨”是用重复的语言、责备的语气不断地强调一件事情,以希望孩子能够改观。为什么父母要用责备的语气?因为孩子没有一次性地达到要求,父母对此感到不满。那么,什么人能够一下子、一次性地彻底改正缺点?父母做不到,孩子也做不到啊!所以,父母要知道,正常孩子是不可能一次性地按照父母的要求做到最好。孩子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只有父母耐心而有方法的引导,孩子才会以最快的速度前进。

而“唠叨”本身不是一个有效的教育方法,唠叨声只会阻碍孩子上进的欲望,让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并走入破罐子破摔的地步。

因此,当父母准备唠叨的时候,先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我想让孩子做什么?

小蒙在晚间洗漱后总是忘记洗袜子,每次,妈妈都是用没完没了地唠叨提醒他。但是,小蒙就对着和妈妈干。一天,等到小蒙洗完脚,妈妈一改常态。平静地说:“把袜子洗掉吧。”仅此一句,绝不多说一个字。而这一句似乎很有作用,小蒙乖乖地把袜子洗干净了。

当父母想让孩子做什么,就直接告诉孩子,比如:“吃饭了,去洗手吧。”而不是没完没了地说:“我说过多少遍,饭前洗手,就是不听……”同样都是希望孩子洗手,可是父母表达方式不同,结果也会不同。

第二,我不相信孩子能做好吗?

爱唠叨的父母往往比较不自信,不相信自己说的话孩子能去做,因为不放心所以一直说。而且,爱唠叨的父母一般比较粗心,他很难发现孩子细微的改进。不自信和粗心加起来导致了唠叨的结果。

所以,父母首先要相信孩子能做好,当然,孩子不可能一步登天,而是一点一点地改进,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而孩子的每一步改进,父母要细心观察到,这样,父母看到了孩子的变化,也相信孩子能够做好之后,就不会没完没了地唠叨了。

方法30:人无完人,别对孩子太挑剔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成长中的孩子更是通过屡屡犯错来了解世界、了解自己,更通过改错使自己获得成长。但是,很多父母总是用挑剔的眼光看孩子,当孩子笨手笨脚地做事情的时候,父母会说:“不是这样的,走开走开,我来做!”请问父母:您如同孩子这般年龄的时候,又能比他灵活多少呢?

有的父母似乎不允许孩子犯错,孩子稍微出点差错,或者只是做得不够完美,父母就开始给孩子挑毛病了,这个不对,那个不是,搞得孩子垂头丧气,再也不愿意做新的尝试。

实际上,如果父母总是挑孩子的错,孩子就会觉得:“我怎么总是犯错?”而且,还会对犯错产生恐惧感。这种恐惧心理可能导致孩子拒绝做任何事,因为,他害怕出错,避免出错的办法就是什么都不做。久而久之,孩子就不会在尝试中成长起来,从而变得无能,并且还会苛求完美,并不知不觉地学会挑剔别人。这样的孩子不但一无是处,还会招人讨厌。所以,父母千万不要过于挑剔孩子,不要用自己的能干去阻碍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