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如何陪伴独生子女
1755800000028

第28章 培养独生子女的交往能力(4)

原来,女儿会很容易被别人的情绪影响,如果别人稍微对她冷漠一些,她就会认为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看到同学结伴玩耍,只有她自己落单,她也会觉得是不是他们都不喜欢她,她因此就会非常孤独。而相对的,女儿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好,应该要尽量变得独立坚强起来,可是消极的情绪还是会自己找上门来,自己的生活和学习都受到了影响。面对女儿的愁容,妈妈也很是着急,可是她也不知道究竟该如何帮助女儿……

类似的情况,相信很多父母也遇到过。孩子的软弱、敏感也的确会给他带来许多困扰,可能会对他继续鼓起勇气去努力造成阻碍。父母在面对这样的孩子的时候,态度不要很粗暴,否则孩子可能内心会更加脆弱,他可能会认为“现在连父母都不喜欢我了”。

那么,父母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鼓励孩子多做一些他感兴趣的事情。正因为感兴趣,所以才可能做得好。孩子在做他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将能更快体验到成功的感觉。

其次,帮助他树立自信心。父母要告诉孩子,他并不是一无是处的,他也有自己的长处。父母要帮助孩子不断发扬他的优点,并鼓励他努力弥补自己的缺点。当看到自己能做好的时候,孩子内心也会有一种自豪感。同时,父母也不要吝啬夸奖,要用夸奖来激励孩子。无论孩子成功与否,父母都要及时夸奖他的努力。

第三,告诉孩子,忠言逆耳利于行。虽然有些时候,父母、老师或者孩子的朋友会批评孩子,也许言语还会很犀利,但正是因为关心,才会说那样的话。父母要提醒孩子,尽管话不中听,但却是为了他好。他要学会接纳他人中肯的批评,并能尽快纠正自己的错误。

建议17:鼓励孩子融入集体

到一个新集体,有的孩子能很快就与其他的孩子打成一片,很快就和大家玩到了一起;而有的孩子却很是“认生”,有时候对他人还很戒备。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孩子新入学或者到一个陌生环境的时候。

6岁的雯雯上小学了。开学第一天,她背着小书包兴高采烈地去学校了。妈妈本来还很欣慰,觉得自己的孩子一点也不怕生,很勇敢。可是,才过了没几天,妈妈就发现原来那个爱说爱笑的小姑娘不见了,现在的雯雯经常皱了眉头,也烦躁了许多。

直到有一天早上,雯雯开始对上学产生了排斥心理,妈妈几番追问之下,雯雯一下子哭了出来。原来,她在幼儿园的一些好朋友都上了别的小学,只有她自己上了这所小学。每天上学去,看着那些原本就认识的同学在一起高高兴兴的,雯雯感觉自己被孤立了。

不能很快地融入集体,别说是孩子,就算是成人也会产生孤独感。不同的是,成人也许会找一些方法来排解心中的情绪,或者想一些方法来努力使自己尽快融进去;而孩子却没有这个能力,他只能和雯雯那样,自己承受了孤独感,自己哭泣。

可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就能融入集体中去呢?可见,这种孤独感还是可以克服的。因此,父母要教给孩子一些小技巧,让他能顺利地找到新的朋友。

首先,先给孩子一个过渡的空间,平时可以让他多找熟悉的伙伴玩耍、学习,父母也要尽量多陪伴在他的身边,让他紧张的心情放松下来。

其次,多带孩子去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或者多邀请一些小朋友来家里玩,让孩子逐渐熟悉从陌生到相识的感觉。父母要鼓励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多多动手、动脑,只有活跃起来才能和大家熟络。

第三,用家庭的温暖消除孩子的孤单感。没有融入集体的孩子,如果父母再因各种原因忽略了他,他就会更加觉得孤独无助。父母的拥抱和安抚,可以防止孩子产生被抛弃的感觉。

建议18:带孩子走亲访友,外出旅行

当孩子闲暇的时候,许多父母会带孩子外出,要么走亲访友,要么游览旅行。表面看上去这不过就是让孩子放松,让他消遣的事情。但其实,孩子在做这些事情的同时,也是可以提高他的交往能力的。

著名画家丰子恺就很重视培养孩子的交往礼仪,他就经常在带着孩子走亲访友期间,及时对孩子开展教育。

有一次,丰子恺请朋友到饭店吃饭。他的几个孩子也被他带去了,他要他们一起陪客人。在宴席刚散的时候,有的孩子就想起身立刻回家,但丰子恺却悄悄地制止了孩子们的行为。过后,他对几个孩子解释道:“我们请人家吃饭,所以我们全家都是主人,你们也不例外。你们想想,吃完饭了,主人却比客人先行离席,这是不是对客人很大的不尊敬呢?你们一定要记住,以后可不许这样了。”

很多时候,教育契机总是在不经意间就显现出来,就看父母能不能像丰子恺先生那样抓得住了。而这个故事也是在提醒父母,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也没必要非要中规中矩地讲一堆大道理,让他亲身体验与实践,倒是一个能让他记忆深刻的教育方式。

那么,父母通过这些活动,都能使孩子学到什么呢?

走亲访友,父母要让孩子学会交往礼仪。无论是登门拜客,还是去赴人宴席,这其中都包含有许多的礼仪。比如如何与人打招呼,如何介绍自己,在别人家里怎样做才不算失礼,与人聊天的时候都应该有哪些表现;还比如,去赴宴席的时候,座位该如何坐,怎样才是尊敬长辈的做法,吃饭的时候要注意哪些事情,等等。在走亲访友过程中,父母可以通过亲身示范,或者和客人提前打好招呼,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他能不虚此行。

外出旅行,父母则可以教孩子学会与人沟通、交流。旅行途中,住宿、吃饭,与不同的人交流,父母都可以放手让孩子去做,让他体会怎样的说话方式是正确的,怎样的说话方式又是欠妥当的。同时,旅行经过的不同地区也会有不同的风俗,让孩子多了解风俗,多了解不同的与人交往的方式,这对他今后人脉的建立也是大有好处的。父母要让孩子既欣赏了秀美的风光,又学习了各种知识,同时也增长了与人交往的能力。

建议19:鼓励孩子主动邀请,接受邀请

与人交往是一种互动的行为,不能只等着他人来邀请,然后被动接受,如果自己能主动“出击”,也许会结交更多的朋友。

一对父母带着他们8岁的儿子搬到了新的小区,母亲除了自己去积极结识朋友之外,也想让儿子能有更多的伙伴,于是她也鼓励儿子去主动敲开邻居的家门。

儿子开始很害羞,但母亲不断地鼓励他,给他讲道理,让他从内心意识到这样做的意义所在。而且母亲还邀请了儿子的一个同学,让两个孩子一起去。而他们第一天去敲门,就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有两个孩子同意和他们做好朋友了。

主动一些对他人绽放笑脸,展现给人的就是自己的热情,这样再交朋友就显得容易许多。而与之相对的,能够大方地接受朋友的邀请也是与人交往能力的良好体现。

10岁的小天随父母迁居到了另一个城市,周围的一切都是陌生的。

一天,几个陌生的孩子敲开了小天家的房门,其中一个小姑娘说:“明天我们要举行小区运动会,虽然你是新搬来的,但我们也欢迎,所以想邀请你也来参加。”闻讯出来的爸爸拍拍小天的头说:“这可是难得的机会啊!”小天也笑了,使劲点了点头。

一次运动会下来,小天再也不感觉孤单了,他认识了很多朋友。

孩子都是有从众心理的,如果能有人邀请他去加入一个小集体,他心里也是非常高兴的,这种愉快的心情也能帮他更好地与人交往。

因此,无论是主动邀请别人,还是大方地接受别人的邀请,都是能很快地融入到朋友圈子中去的。父母要鼓励孩子的这些行为,让他能结交更多的朋友。

那么,父母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给予足够的支持。无论是主动邀请还是接受邀请,这都是在帮助孩子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父母要给予足够的支持。也许孩子的主动邀请会将家里弄得一团糟,也许来邀请孩子的人父母并不很满意,但父母不要有太多的想法,只有支持孩子的这些举动,才是最好的做法。

其次,教育孩子,主动邀请也要合理而有礼,不能强求。虽然主动邀请是热情的表现,但是热情也要有个限度。要教孩子学会看时机,不能在别人忙碌的时候去打扰,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硬要别人去做什么,否则就是不礼貌的表现。

第三,提醒孩子,接受邀请的时候要考虑周全。自己是不是有空?自己是不是还有别的安排?自己是不是有必须要做的事情还没有完成?在接受邀请之前,孩子要考虑清楚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去,还要能向对方表示诚挚的谢意与歉意,这样也能保证下次对方还会乐意再提出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