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如何陪伴独生子女
1755800000034

第34章 培养独生子女的生存能力(3)

首先,对孩子的爱一定要理性,当孩子受委屈或吃苦时,父母不要代替孩子承担他遇到的困难,而是应该用困难来锻炼孩子,让他有勇气自己去面对生活中的难题。这样,孩子在将来的生活中遇到变化时,也能从容应对。

第二,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鼓励他,让他相信自己有能力战胜困难。如在孩子遭遇困难时,让他对自己说:“我能行!”相信自己的能力是一个人战胜困难的首要因素。

第三,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困难。要知道,孩子的成长本来就是一个不断跌倒再爬起来的过程,面对生活中的磕磕碰碰,父母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把它们当做生活中非常自然的事情来看待。这样,孩子在面对大的困难时就不会感到害怕。

第四,父母还可以给孩子找一些勇敢克服困难的榜样。让孩子从榜样的事迹中学习勇敢面对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要点12:教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

孩子在幼儿园时都会学到这样一个行为规范,那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东西不要拿。”那么他真的学会了吗?事实上,很多孩子在上了小学、中学,甚至大学之后都还学不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是自己的事情请父母帮他做。

父母既然不能代替孩子成长,也就不能事事为孩子代劳,否则,就是在阻碍孩子长大。

有个男孩每天带的午餐中都会有一只剥好的鸡蛋。

有一天,时间比较紧张,妈妈没有给鸡蛋剥皮,直接放进了饭盒里。男孩到了吃午餐时,竟不知如何是好,只好把鸡蛋原封未动地又带回了家。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但他若连自己都照顾不了,又如何能在未来的事业中担当大任呢?有的父母说,现在不要求孩子帮自己做什么,只要他学习好,有知识,以后什么都会有的。但知识不能弥补个人能力的不足,陷入此误区的父母一定要警醒,要重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首先,不要事事为孩子代劳。如果孩子一起床,牙膏就帮他挤好了,要出门时,鞋子就给他摆放在门口了,孩子就不会有机会学着照顾自己。因此,父母要给孩子打理自己生活的机会,不要让自己的“勤劳”养成孩子懒惰的性格。

其次,孩子不会的事情,要教他学着做。父母给他做示范,并让他学着做,等他做熟练之后,就完全让他自己做。要知道,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重点在于“教”,而不是“代替”。

最后,当孩子做得好时,父母要给予适当的鼓励,以提高孩子自主做事的积极性。当孩子做完某件事,受到父母夸奖时,他会有种成就感,并认为独立做事是种值得夸赞的行为,会受到父母的认可。因此,下次遇到类似的事情时,他会更加努力地表现自己,并提高做事的效率和质量。

要点13:跌倒了,激励孩子自己爬起来

生活中经常看到孩子跌倒了,父母赶紧跑过去把孩子抱起来,边哄孩子,有时还边拍打地面说:“打它!都把宝宝摔疼了。”孩子也委屈地大哭起来。

事实上,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孩子在最初跌倒时并不会哭泣,而是会抬头观察父母的反应,如果父母没有对孩子的跌倒做出太大的反应,而是平静地说:“没事,站起来吧。”孩子也许就自己爬起来,然后继续玩耍去了。

但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跌倒表现得十分关心,孩子也会认为跌倒是件很不幸的事情,并因此“委屈”地大哭起来,也许还会觉得很疼。疼痛只是孩子摔倒后的感觉,但“委屈”却是经过孩子观察和分析父母的反应后,才会有的一种情绪。

孩子自己跌倒了,有什么可委屈呢?一位哲学家曾说:“人要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才能学会走路。”跌倒,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如果每跌倒就委屈一番,那么孩子的心理素质实在是不容乐观。但孩子对待跌倒的态度却是从父母那学来的,因为父母太过关切,所以孩子只好很委屈地哭泣,以“配合”父母的表现。

孩子的跌倒不仅仅是走路时的摔跤,进而可以扩展为未来人生中的每一次小小的失败。面对人生中不可避免的“跌倒”,父母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呢?

首先,不要对孩子的“跌倒”表现的过分关注。当孩子在生活中遭遇一些小小的意外或不幸时,父母不要表现过于关注,这样会让孩子觉得“跌倒”是件很重大的事情。因此,面对孩子偶尔的失利,父母要淡然处之,孩子会从父母的态度中学到,遇事要有平静的态度,不必过于患得患失。

其次,不要把孩子的“跌倒”归罪于人。就如孩子跌倒后,父母拍打地面为孩子“报仇”一样,当孩子遇到某些挫折时,有的父母会说:“都怪某某人,若不是他,也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这样的话,会让孩子养成将自己的失败归罪与他人的坏习惯,而无法反省到自己的不足。因此,父母要引导孩子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样才能让他提高自己。

最后,孩子“跌倒”后父母应该对孩子加以激励,让他自己爬起来。再找出失败的原因,发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为以后的成功积累更多的经验。

要点14: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每个人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都需要付出许多努力,但人生中会有种种的诱惑,如果不能始终如一地保持努力的方向,被诱惑牵着鼻子走,也许就会前功尽弃,偏离了成功的轨道。那么,能否抵制不良诱惑,就要看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自制能力。

有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发给一群4岁的孩子每人一块糖,并告诉他们:如果马上吃掉糖,便只能吃此一颗,若能坚持一段时间,便能再得到一块糖,这样就能吃到两颗。

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把糖吃掉了,但有的孩子却想尽办法抵制诱惑,不去吃糖,一直到了规定的时间,又得到另外一块糖。

实验后,心理学家对这些孩子做了长期跟踪调查,发现那些迫不及待吃掉糖的孩子性格较为固执,面对欲望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而那些能够等待另一块糖的孩子,则较为自信,即使面对压力和挑战,也不轻言放弃。

哪种性格的孩子将来会更容易走向成功呢?结果可想而知。

自制力的大小与孩子将来成功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它能让孩子在面对物质或精神诱惑时作出理性选择,不盲目从众、随心所欲,而是及时督促自己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

可是,父母如何才能让孩子拥有良好的自制力呢?

首先,培养孩子的自制力,父母自己先要有着理性的自我约束力。自律的父母不但可以起到身教胜于言传的作用,而且能够成为孩子自制自律的榜样和动力。如果父母都没有自律精神,即使在言辞上一再向孩子强调要自律,也是不会收到任何成效的。

其次,给孩子自制自律的机会。很多时候,孩子都是受父母约束的,但长期根据父母的命令行事,那只是被约束,而无法让他养成很好的自我约束力。因此,父母不要事事都帮孩子制订好规则,而是应该引导他自己去考虑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让他从他律变为自律。

要点15:教孩子学会管理时间

一个人生命的长度是用时间来衡量的,分分秒秒中都是我们在度过自己宝贵的生命,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凡是有成就的人从不肯轻易浪费时间。因此,父母要让孩子从小就学会珍惜时间,并且要合理利用宝贵的时间,这样他才能在有限的人生里获得更大的成功。

美国小说家爱尔斯金幼年时曾学习钢琴。他的钢琴老师问他:“你每天要用多长时间来练琴?”爱尔斯金说:“每天都要练习三四个小时。”老师说:“每次练习的时间都很长吗?”“是的,我觉得这样效果比较好。”爱尔斯金回答。“不,这样不好。你将来长大后不会天天都有这么长的空闲时间来练琴。你要养成一有空闲时间就练习一会儿的习惯,把零碎时间利用起来,这样练琴就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了。”

后来,爱尔斯金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他很喜欢文字创作,但工作忙没有时间动笔。后来,他突然想起钢琴老师的话,把零碎时间利用起来。于是,每有空闲时间,他就写一些文字,一周之后竟然积累了许多的稿子。爱尔斯金用这样积少成多的方法创作了长篇小说,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小说家。

每个人都拥有同样的一天24小时,其成就却有所不同,这与他是否善于管理时间、利用时间是有着很大关系的。爱尔斯金合理利用时间,所以最终取得成功,那么如何让孩子学会管理时间,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和未来呢?

首先,要让孩子有惜时的观念。古人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进光阴”,因为黄金有价,而时间无价。父母要帮孩子树立起时间意识,经常提醒他关注时间的变化和流逝。如告诉他一小时的时间可以完成一件什么事情,一周之后让他反省一下自己一周的收获。当孩子将时间与自己的收获联系到一起,就会发现时间的不可逆转性,因此就会懂得珍惜时间。

其次,让孩子学会将时间分段。父母要教给孩子按照自己的生活规律,将时间分段,并把自己每段时间将要做的事情提前写下来,以监督自己完成,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有效利用时间。

最后,孩子不应只会管理自己的时间,还要学会做一个守时的人。因为守时不仅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良好的制约,是一个人自律、诚信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