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女人一生最重要的15个决定
175600000121

第121章 第14个决定 铸造美丽人生,从哪里开始4

第十四个决定铸造美丽人生,从哪里开始4

“妆”扮美丽

好的肌肤是美丽的基础,完美的妆容是美丽的升华。爱化妆,是女人积极生活的需要,会化妆,是女人智慧人生的体现,而完美的妆容是女人用智慧和修养精雕细刻出来的。化个美丽的妆,呵护你的容颜,展现你的娇美,是女人一辈子值得学习的功课。

说到“妆”扮自己,有的女人以为只是做一些表相的功夫。不值得太卖力,无需多在意。真是这样吗?其实不然,借助于化妆,女人可以更加完美,而有缺陷的妆容则会直接影响视觉、品位和素养,甚至还会出现事与愿违的坏效果。可以说,爱化妆的女人是积极的女人,会化妆的女人是智慧的女人。

一位有名的女化妆师说:

“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

次级的化妆是把人凸显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

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或年龄的。

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

这话说得真好,可见这位化妆师不但是一位深知化妆精髓的女人,更是一位智慧的女人。

化妆的最高造诣就是要回归自然、塑造个性,达到“无妆”的最高境界。这个道理恐怕不是人人都懂的,每个聪明的爱美女性都应该通过扬长避短恰当修饰自我,而不是盲目地模仿他人。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回归自然,达到“无妆”的境界呢?要领就是妆一定要淡雅、干净,绝不能拖泥带水。具体步骤如下:

1选用适合自己肤色的隔离霜打底。有斑点的皮肤可选用绿色隔离霜;黄色或苍白的皮肤可选用紫色隔离霜。涂过隔离霜,肤色会被改变得更均匀、更自然,看起来有种透明的感觉。

2选用透明的粉底打底。把粉底取适量涂在额头、鼻尖、下巴及两颊五个点上,然后用棉扑稍加压力地涂抹,一定要涂抹均匀才行。别小看底妆,它就像房子的地基一样,若打不好,上面的彩妆就会“倒塌”。

3眼部的朦胧是否能与整个脸部的妆容贴切,取决于眼影的选择。首先选用略有闪光感的浅蓝色或浅肤色等于净透明的色彩。然后,用海绵棒蘸取适量的眼影,用海绵棒尖端在外眼际睫毛根处涂上一层颜色较浓的眼影。再用海绵棒粗圆部将眼影涂满双眼皮内侧。最后用手指将整个眼部的眼影擦拭均匀。

需要注意的是,涂眼影时一次不要涂得太多,可多涂几次。

4为了达到透明无妆的效果,可省略眼线步骤,直接涂上黑色睫毛膏。先按睫毛夹的弧度与眼睑的弧度吻合,从睫毛根到睫毛梢分三阶段进行。把睫毛卷翘,然后取适量睫毛膏先从睫毛上面由内往外轻刷一次,再从睫毛下面由睫毛根刷向睫毛梢。要点:睫毛梢部位不可太浓太厚,要细长才能达到清新、自然的效果。再用小梳子从睫毛根梳向睫毛梢,防止粘连。5完美和谐的眉形,可令整体的美感有耳目一新的变化,使眉、眼、唇相得益彰,魅力四射。

“眉如远黛”是形容美女的一个词,那么如何让自己的眉毛看起来完美无缺呢?

首先确认眉头、眉峰及眉毛的位置,用眉笔在上面点上三个小点,难以“驾驭”的眉部化妆就容易多了。从眉头起笔会显得不自然,可按眉毛生长的逆方向描眉。在描眉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眉头要平和自然;眉尾要纤细,长短要适宜,否则会显得生硬;眉峰的修饰直接影响眉型,是眉部妆的重点部位。

若你的眉毛很浓密的话,你只要用刮眉刀成拔眉钳及修眉剪理出干净利落的眉形即可得到脱胎换骨的眉形。

6无论您是开怀露齿的大笑,还是一言不发的轻轻微笑,双唇的美丽永远是令人心醉的风景。为了达到自然的化妆效果,可以省略唇线笔的步骤。首先用沾满口红的刷子从上唇的唇角刷向唇峰,注意左右两端的唇峰,且涂时要小心谨慎。涂下唇时要注意上下唇的宽度,先用唇刷固定下唇中央轮廓线,再从中央涂向唇角,最后用化妆纸吸去多余的油脂,会使唇部更自然。

7画龙点睛之处就是扫上胭脂了。可选用橙红色或肤红的透明色彩,能马上令你的俏面变得生动、可爱。

毫无疑问,女人的美是用辛勤的汗水和卓越的智慧换来的,不想动脑筋,不想下工夫就别想成为仪容美丽的女人。如果女人本身姿色并不出众,又想引起别人的注意,试试以上7个步骤,让化妆使自己更美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爱化妆的女人,懂得追求生活的美;会化妆的女人,懂得把握艺术的美。无论如何,女人是离不开美的,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充满了美,在这个现实中,又到处都缺乏美。女人不仅是美的追求者,还应该是美的创造者、表现者。

因此,爱化妆,是一个女人积极生活的需要;会化妆,是一个女人智慧人生的华丽,化个美丽的妆,呵护你的容颜,展现你的娇美,是女人一辈子值得学习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