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藏锋暗进——迂回变通的绕道而行 (2)
一定不好吗?这是因为他们地位高而没有功勋,俸禄丰厚而没有劳绩,占有的珍宝却太多了
啊!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宝,而不趁现在这
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
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不如疼爱燕后。”太后说:“好吧,任凭您指派他吧
。”
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了100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救兵才出动。
【故事智慧】
直言不讳往往会受到人的本能排斥,不妨试着迂回前进,由彼及此地进行旁敲侧击,在委婉中道出利害,这样才更容易让人接受。
苏代说公仲
楚国围攻雍氏的时候,韩国向东周借兵甲与粮食。东周君王惠王很忧虑,就与苏代商讨此事
。
苏代说:“君王担心什么呢?臣愿为君王特使出使韩国,不仅仅使韩国不向周借兵甲与粮食
,并且能替君王得到高都。”
周惠王很高兴说:“你真能做到,我就把国政交你处理。”
苏代就去见韩国的宰相公仲,说:
“你没听说楚国的计划吗?昭应对楚王说:‘韩国军队已经困顿,粮食空虚,无法再守住城
池了。我们只要趁着他们饥饿时继续攻打,不超过一个月,一定可以攻下他们。’如今楚攻
雍氏五个月了,还攻不下,此时楚国内部已出现问题,昭应的计划无疑受到楚王的质疑。现
在公又
向周征兵甲、粮食,这等于告诉楚国,韩国已经力量不支了。昭应知道后,一定会劝楚王增
兵围攻雍氏,雍氏一定被攻下。”
公仲听了说:“很有道理。可是我们的使者已经派出了。”
苏代说:“公何不将高都送给周呢?”
公仲听了生气地说:“我不向周借调兵甲、粮食够好了,为什么要给周高都之地呢?”
苏代说:“给周高都,那么周必回头归附韩国。秦国知道,一定大怒,必然烧了周的符节
,不再与周互派使者,从此绝交,这等于用破落的高都换得完整的周国,为什么不给呢?
”
公仲说:“很好。”
于是韩国不向周借调兵甲、粮食,并且将高都给周,楚国终于不再攻雍氏,就离开了。
【故事智慧】
“不谋万事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国。”
凡事要从全局着手,从大处着眼,不然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燕昭王招人才
燕昭王问郭隗:“我如何才能得到人才,报齐国灭燕之仇呢?”郭隗说:“我听说古代有位君王出
黄金千两欲购一匹千里马,但三年没能得到。”养马人对他说:“我可以给您买来。”于是君王就
指派他去买千里马。过了三个月养马人回来了,说是找到一匹千里马,不过已经死了,花了
五百金买回了那匹千里马的骨头。君王听后大怒,说:“我要的是活马,怎么能花五百金买
回一匹死马呢?”养马人答道:“君王息怒。如果人们知道您花了五百金买了一具死了的千
里马骨头,那么活着的千里马,你就更垂青了。天下人必定知道您是一位愿出重金买马的人
。千里马就要到啦!”于是不到一年,果真得到三匹千里马。
郭隗讲完这个故事,接着说:“今天君王如果想发现人才,广招人才,您就不妨先从重用我开
始,我得到重用了,何况那些比我德才更高的人才呢?他们一定会不远千里而来。”燕昭王觉
得有道理,于是下令筑高台,置千两黄金于台上,宴请天下名士,不久便形成名士争相而至
的局面。燕昭王集聚了大批人才,终于实现灭齐报仇的愿望。
【故事智慧】
“千金买马骨”说的是领导者求贤若渴。这是一种为求人才而故意做出的高姿态,但是这姿态赢来了大量的人才,所以说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相士智点千岁妻
唐朝时李德诚镇守江西,封为千岁王。李德诚面善心恶,笑里藏刀,世人皆惧。
当地有个相士,此人颇通三教九流,善于察言观色,见风使舵,巧舌如簧,混得不错。
一天,李德诚邀相士喝酒,酒酣耳热,相士红着酒脸说:“千岁大人,我看得出你是个有福之人,明贤之主,日后定能创立大业!”李德诚问:“何以见得?”相士夸口说:“胖瘦高矮,富贵贫贱,小人一眼就能分得清清楚楚。”李德诚记住了,不去反驳,相士继续吹捧。
李德诚新近纳一妾,美貌绝伦。于是李德诚把相士请来,指着庭前的五个穿戴一模一样的年轻女子说:“你不是说富贵贫贱一眼便能分清楚吗?你看这五个女子中哪一个是我的夫人?”
相士傻眼了,说实在的,他根本没有这本事,只是酒后夸口而已,可李德诚却当真了。如果兜底,今后李德诚就会瞧不起自己。赶鸭子上架暂时顶着吧。都说李德诚的新妾漂亮,最漂亮的就是了。相士走到五个女子面前,反反复复把她们上上下下打量个够,反而急出了汗,因为这五个女子简直是一个胎里出来的。他偷偷朝李德诚瞥去,李德诚露出了可怕的笑容。李德诚走到相士跟前,戏语道:“贤王之妻,焉能无兆?”相士愣了片刻,即生出一计:“千岁大人,头上有黄云的便是您夫人。”话毕,只见有四个女子好奇地向左边第一个女子头上看去,而这女子则不好意思抬头,脸上泛起红晕。于是相士指着她说:“这是您夫人……”
【故事智慧】
说头上有黄云是假,让真夫人自己走出来是真,碰到刁钻古怪的难题,不必正面寻求答案,可以旁敲侧击,让答案来找你。
襄王求谏
楚襄王之父楚怀王因听信谗言,放逐屈原之后,不仅失去了当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
四海的优势,而且连年遭到秦国的进攻,从此一蹶不振,最后连自己也被秦扣留,客死秦
。楚襄王即位之初,同样不思进取,整天沉迷酒色,苟且偷安,不听谋臣之谏,结果尽
失鄢、郢、巫、上蔡、陈等地,自己只好逃到城阳苟安于一域之地。这时才顿足后悔,一
把鼻涕一把眼泪求到谋臣庄辛名下说:
“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
庄辛,这位继屈原之后楚国的又一能臣,虽很不满意襄王的昏庸、愚昧,但念及受苦受难的
楚国人民和国家,他的一片报国赤子之心未变,仍希望楚国再度强盛起来,故此对襄王进行
了一番良苦用心的劝谏:
“我听到俗话说:‘见到兔子再找狗,为时不晚;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我也听说,历
史上汤武王以百里之地而兴国,桀自恃有天下而亡国。今天楚国虽然变得弱小,但大大小小
加起来,也有数千里之地,不是远胜于百里之域吗?”
楚襄王听后,又惊又愧,虽然没有说话,但是脸色是变了又变,显然感触良多。庄辛顺水
推舟,一鼓而下。
“大王你没见到蜻蜓吗?六只脚,四张翅膀,飞翔于天地之间,饥而啄蚊食之,渴以甘露饮
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不想竟被顽童以胶丝作圈套住玩耍,最后成为蝼蚁的食粮。”
楚襄王静静地听着,丝毫不敢出声,甚至不敢大声呼吸。
“蜻蜓是小动物,不尽为奇。黄雀呢,俯粟颗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
无争,不想最后惨死在王孙公子的弹丸之下。”
楚襄王凝神看着庄辛,点点头,庄辛又继续道:
“黄雀也是小动物。那么黄鹄呢?游于江海,淹乎大沼,俯可食鳝鲤,仰可啮陵衡,奋其六
翮,而凌清风,飘摇其高翔,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不是最后也成为猎人鼎中之物、盘中
之餐吗?”
庄辛说到此,瞥了襄王一眼,见其神情专注,便又说开去:
“黄鹄之事也小,再看蔡灵侯吧。他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饮茹溪之水,食湘江之鱼,
左抱幼妾,右拥美女,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虑,最后被灵王捆绑而去。”
这回说到自己头上,襄王有些不自在了,坐立不安,但庄辛假装不见,依旧往下说:
“蔡灵侯之事也不值得一提,再看看大王你自己吧,左州侯,右夏侯,坐着车跟鄢陵君、寿
陵君四处游览,吃的靠俸禄,四时还有人馈赠金银珠宝,与他们驰骋于高山大川,而不以天
下国家为虑,不思念先王的重托,最后不是被流放于城阳吗?”
一席话,说得楚襄王悔恨交加,当庄辛再抬眼看他时,只见襄王“颜色作变,身体
战栗”。
从此,襄王便舍酒色,远小人,振奋精神,励精图治,虽没有恢复到祖先时的版图,但也没
有被秦国迅速灭掉。
【故事智慧】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给自己一个目标、一面时时用以自省的镜子,才不至于使
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和自我;振奋精神,自强不息才能做出成就。
鹿守边疆
魏文帝曹丕青龙年间(公元233~237年),禁地养了许多鹿,规定捕杀鹿的人要处死,并将家产充公;知情不报的人与捕鹿者同罪。由于禁地方圆有千余里,鹿群日渐繁衍,越来越多,百姓深受其苦。
此时蜀国的军队多次侵袭边境,文帝问高柔说:“如何找到英勇的将士,派他去守卫西边疆界呢?”
高柔回答说:“臣听说,圣王用兵,百兽都可以驱使,如今禁地有鹿大约一万头,陛下为什么不派它们去作战呢?”
文帝笑着说:“只听说驱赶虎豹当军队作战,没有听说过赶鹿的。”
高柔说:“以前卫懿公养鹤,还让鹤乘轩车,而老百姓却没有多余的粳稻可以食用。后来戎人来袭,懿公派国人去抵抗,国人不愿前往,都说:派鹤去打。现在天下尚未统一,军马在郊野备战,正该积储粮食供养百姓,以便能完成大业;而今竟然禁猎,使得大群的野鹿到处冲撞,吃食生苗”。
“百姓虽然设障防患,迫于禁令,却不敢过于防范,以致荥阳附近方圆百里的地方,岁收很少。当今天下生产的人少,而鹿所造成的损害却很大;如果突然有敌人来犯,或水旱天灾,要如何应付呢?”
文帝因此警醒,解除禁令,让百姓可以捕鹿,不要使野鹿伤了农作物。
【故事智慧】
直言进谏是忠臣所为,但是如果不找一个合理的方式、适当的例子,反而会弄巧成拙。
苏秦辩谗言
苏秦受燕王之命,出使齐国,为燕国要回10座城池,当他回到燕国时,却没有一个人迎接他。
原来,苏秦去刘国后,便被人在燕昭王面前说他坏话。他这一去,准给齐王收买了。燕昭王本来对苏秦就不大了解,听这么一说,就罢了苏秦的官。
苏秦找到燕昭王,说:“臣原本是布衣,没有立任何功劳时,大王亲自迎接,如今要回了10座城池,大王反而罢了我的官,这必定是有人说小臣是不忠不信的人之类的坏话。而大王信之,说实话,小臣确实有点不忠不信。”
燕昭王听了,感到奇怪便问:“此话怎讲?”
苏秦说:“曾参以孝顺闻名,尾生以忠信著称,伯夷也以忠于亡君而受到世人的称赞,如果这三人辅佐大王,大臣以为如何?”
燕昭王说:“那足够了。”
苏秦说:“如果都像这三个人,就不会有人来辅佐大王了。曾参为了尽孝道,日夜不离父母
,大王怎能让他背井离乡,来帮助燕国?伯夷为了表示忠于商王朝,宁肯饿死首阳山,也不
吃周家粮食,大王怎能指望这种人出使齐国?尾生倒真讲信用,他跟一个姑娘约好在一个破
庙相会,那姑娘没来,正赶上发大水,他宁肯抱着柱子淹死也不躲避,大王又怎能让这种人
去向各国宣扬燕国的国威?可见这些讲忠信孝廉的人,看重的是保全自己的名声,而不是为
国出力。”苏秦越说越激动,难以压抑自己的心情。“如果小臣也拘泥这些品行,就不会背
井离乡为大王效劳了。
小臣还有老母在洛阳,我投奔你,就是不受那些忠信孝廉的束缚。我以为,这才是对大王最
大的忠呢!小臣正是抛弃了小忠信而实行最大的忠信,哪里料到,恰恰是因为大忠信而得罪
了大王。”
燕昭王说:“天底下哪有因对人忠信反倒得罪人的事呢?”
苏秦说:“大王有所不知,小臣有个邻居,男人到远方做官,女人勾引别的男人,后来男主
人要回来了,那个男的很发愁,女人说,不用愁,我准备好毒酒等着他。过了三天,男主人
回来了,女人让婢女给主人倒酒,婢女知道有毒,如让主人喝了,等于杀了主人,如把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