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世界智慧故事全集
175800000018

第18章 大智不言——慎思笃行的名人轶事 (2)

第五章 大智不言——慎思笃行的名人轶事 (2)

一天,巴黎街头广告登出了钢琴大师李斯特将举行个人演奏会的消息,剧场门口人潮汹涌,门票一抢而空。

紫红色的帷幕徐徐拉开了,灯光下,风度翩翩的李斯特身着燕尾服向观众致意。台下掌声雷动

,李斯特转身坐在钢琴前,摆好演奏姿势。灯熄灭了,剧场内一片寂静,人

们屏住呼息闭上眼睛,准备享受美好的音乐。

琴声响了,琴声时而如高山流水,时而如夜莺啼鸣,时而如诉如泣,时而如歌如舞;

琴声激昂时,剧场内响起掌声;琴声悲切时,剧场内又响起抽泣声,观众完全被美妙的

音乐征服了。

演奏结束后,人们兴奋地高喊:“李斯特!李斯特!”可灯一亮,大家惊呆了。舞台上坐的根本不是李斯特,而是一位眼中闪着泪花的年轻人,他就是肖邦。

剧场内又一次响起了掌声。

【故事智慧】

李斯特利用自身的名气成功地向观众推荐了肖邦,当然,肖邦自身也具有这样的实力。观众

惊喜的背后,是一位年轻钢琴家横溢的才华和一位大师广阔的胸襟和超常的智慧。

米开朗琪罗“修鼻子”

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琪罗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艺术家。一次,佛罗

伦萨市政长官发出热情邀请:“米开朗琪罗先生,您是名震欧洲的雕塑家。我们这儿有块

巨型大理石,恳请您将它雕成一座栩栩如生的人像。我和佛罗伦萨市民们随时恭候您的光

临!”创作的冲动促使米开朗琪罗背上简单的行囊,风尘仆仆地赶到了佛罗伦萨。

来到佛罗伦萨后,他马上赶到那块巨型大理石前,仔细观察、揣摩,然后投入了紧张的雕刻工作。

整整两年,米开朗琪罗所有的心血都浇灌在雕像上,一座罗马武士塑像终于矗立在了佛罗伦萨市

政广场上。这件艺术精品揭幕那天,广场上人声鼎沸,塑像怒视前方、准备投入战斗的雄姿,使参观者赞不绝口。

市政长官也来了,他煞有介事地站在雕像前,端详再三,突然沉下脸:“米开

朗琪罗先生,那鼻子太高了一点,该削平一些。你们看,是不是有这个问题?”

他身后那些不懂艺术却擅长拍马屁的家伙立刻齐声要求米开朗琪罗按市政长官的意思修改。

米开朗琪罗的学生们吓坏了,在他们的记忆中,老师很少肯改

动自己的雕像。只有一次,他曾高兴地听过一位老农夫的意见,把自己雕刻的老人像口中的

牙齿敲掉了一个,因为那样更能体现出老人的衰老。

这罗马武士的鼻子,是最标准的意大利人的鼻子,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一点毛病。那位市政长官,只不过想卖弄一下自己的博学,施展手里的权力而已。

这时候的雕塑大师却格外地镇定。因为这样愚蠢的问题和愚蠢的长官,而大动肝火实在有些不值得。他决定略施小计,提他立刻答应:“行,先生。我这就去修改那个鼻子。”

米开朗琪罗拿起工具,爬上了塑像,双手忙了起来,大理石粉从他手下簌簌地落了下来

。他的学生都闭上了双眼,谁也不忍心看到一件举世无双的艺术珍品就这么

毁于一旦。

当他们睁开眼重新审视那座雕像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罗马武士的鼻子,除了沾上了

些大理石粉外,根本没有什么变化。

而市政长官与他的追随者们则喜形于色:“这下便行了!”

长官不住地点头:“你照我说的这么一改,雕像好看多了!特别是那鼻子,你们看,它变得多么美!”

审查的人终于离开了,学生们松了口气,朝他们的老师围拢来,并用询问的目光注视着老师。

米开朗琪罗脸上露出了笑容,他朝学生们伸出巴掌。他的手心里抓着一把大理石粉。原来他在“修改鼻子”前,在手里藏了一把大理石粉,挥动工具时,鼻子根本纹丝未动,落下地的是手心里的石粉。

【故事智慧】

一向以脾气古怪著称的米开朗琪罗这次为

了保护已雕好的艺术珍品,竟出人意料地“顺从”了那些不懂艺术的小人。艺术大师用自己的智慧保护了雕像,也

让愚蠢的官员出尽了洋相。

爱迪生聚光救母

爱迪生一生中有过1000多项发明。可是这位“发明大王”,只在小学里读过3年书就失学了

,他是在当过教师的母亲的指导下自学成才的。爱迪生11岁那年的一天傍晚,回到家

时,见妈妈躺在床上,床头点着一枝蜡烛,床边站着一位医生。爱迪生扑到妈妈身上

问:“妈妈,您哪儿不舒服呀?”

医生说:“你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最好马上动手术。”

爱迪生家里很穷,哪里住得起医院呀?妈妈请求就在这里为她动手术。

善良的医生同意了,但天越来越黑,医生只得说:“现在房间里太暗了,我开刀时看不清楚。”

妈妈说:“那么就等明天天亮以后再说吧。”

医生说:“等到明天,你的病就危险了!”

爱迪生叫道:“医生,您就开刀吧,我拿着蜡烛为您照亮。”

医生摇摇头说:“不行,要是蜡烛油滴在伤口上就麻烦了。再说,靠几根蜡烛,光线还

是不够亮!”

爱迪生想,要是能把光线聚合到一起该多好啊!想到这里,他忽然眼前一亮:“有办法啦!”他

把大衣柜的镜子拆了下来,又到小伙伴家里借了三面大镜子及一些蜡烛、油灯。他把这些镜

子和蜡烛、油灯放在床四周,调整好,使镜子里反射出来的光聚合在一起,这样,

光线就既充足又柔和了。医生望着这个奇异的“手术室”,惊呆了。

手术做得非常顺利。妈妈也得救了。

【故事智慧】

发明是一种创新活动。创造力和灵活的思维方式是发明家不可或缺的。如果只按照常规思维来做事,则很难成为发明家。

鲁本斯智救恩师

这一年,市政府经过几轮挑选,选中了青年画家鲁本斯的老师——老画家莫里斯普担任新落

成的火车站的装饰工作。市长的

意思,是要在候车大厅画一幅巨大的壁画,既能表现出本市的特色,又要有较高的艺术性。

能够为自己的家乡做贡献,并且给后代留下文化遗产,是莫里斯普终身的夙愿

。何况又有鲁本斯这位后起之秀做助手,莫里斯普不顾年事已高,

一口答应了。

莫里斯普和鲁本斯停下所有的工作,关起门来专心构思壁画。一个多月后,一幅草

图呈送给了由市长担任主席的委员会。委员会一致认为,设计图包含了本市的过去、现在和将

来,艺术地再现了本市的全貌,确实是一份最出色的设计。

不久,新车站的候车大厅里搭起了一个高高的平台,配有供升降的电梯,还有大量的颜料

,创作正式开始了。

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单是特制的颜料就要用好几吨。这还不包括画完以后,涂到画面上的保护性树脂漆。

绘画不是给家具上油漆,不是

给规定部位抹上色彩就行,每一条线、每一块颜料都得由画家动手,这才能保证画面

的协调以及神韵。

当然,莫里斯普老了,大部分吃力的工作都由鲁本斯来干。

但最关键的部位,莫里斯普还是得亲自动手,这时候,鲁本斯便包揽了运输工作,还兼做一些初步的调色工作。

这一老一少整整花了七个月的时间,才把壁画基本完成。

只剩下对壁画的最后修饰了,莫里斯普一定要亲自来做。

这一天,莫里斯普来到平台最高处,修饰好全画的最后一笔,他轻轻地舒了一口气。不知不

觉中,他后退了一步,眯起双眼,尽情地欣赏起这一幅恢弘的作品。

莫里斯普完全沉迷在自己的作品之中,他一会儿侧过身子,一会儿又昂起头颅,双腿不知不觉地往后挪,就好像正在自己的画室中一样,他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是站在平台上的。

这时候,鲁本斯发觉了恩师的举动,他吓得目瞪口呆。

照这样下去,沉浸在艺术创作中的恩师,只要再往后退一小步,就会从平台上摔下,跌个粉身碎骨。

鲁本斯张了张嘴,想大声警告莫里斯普,可是立即停止了。惊呼会扰乱

恩师的思维,万一在惊慌中失去平衡,他也会摔到地上。

怎样才能制止恩师后退的动作呢?鲁本斯急中生智,立刻从地上捡起一筒颜料,装作要朝壁画泼洒的样子。如果真的让这筒颜料泼上壁画,师徒二人半年来的辛苦就会全泡了汤。

莫里斯普发现了鲁本斯的企图,他爱画心切,急忙朝前跨出一步,指着鲁本斯

大喝一声:“你这是想干什么?混蛋!”说着,立刻开动升降机,迅速地降下去保护自己的作品。

鲁本斯双手一软,颜料泼在了地上。他只觉得背上冰凉,汗水

已经浸湿了衬衫。上帝呀!幸亏莫里斯普没出事。

【故事智慧】

莫里斯普沉浸在艺术之中而忘记了危险,鲁本斯也顺势利用老师对艺术作品的珍爱帮老师脱离了险境。可见,解决问题并不能仅限于用常规的办法。

赫鲁晓夫巧答质问

1956年,在前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做了“秘密报告”,批评斯大林

肃反扩大化等一系列错误,引起了前苏联人民以及世界各国的强烈不满。

由于赫鲁晓夫曾是斯大林非常器重的高级干部,很多苏联人提出了疑问——既然你早就认

识到了斯大林同志的错误,那么以前为什么不提出来?你当时干什么去了?难道你没有参与这

些错误行动?

一次,在前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再次批判斯大林的错误。

这时,有人从听众席上递上来一张条子。赫鲁晓夫打开一看,上面赫然写着:“那时候你在

哪里?”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

赫鲁晓夫一时很难做出回答。

但他又不能回避这个问题,

否则他就会失去威信,让人觉得他没有勇气面对现实。他也知道,许多人都有同样的问

题。

赫鲁晓夫沉思片刻,双手拿起条子,大声念了一遍,然后望着台下,喊道:“哪位同志

写的这张条子?请你马上站起来,到主席台上来,我来回答你。”

没有人站起来,人们的心怦怦地跳着,不知赫鲁晓夫要干什么,更不知道这条子会惹出什么麻烦来

。

赫鲁晓夫又重复了一遍他的要求。

全场仍旧死一般沉寂。

所有在场的人都认为,赫鲁晓夫肯定会暴跳如雷,为自己辩解。

几分钟过去了,赫鲁晓夫平静地说:

“好吧,我告诉你,我当时就坐在你现在那个地方。”

沉寂的会场顿时活跃了起来,议论声、赞叹声混成一片。

【故事智慧】

面对尖锐的问题,赫鲁晓夫不能不讲真话,但是又不能全讲真话,如果直接承

认:“当时我没有胆量批评斯大林。”势必会大大损伤自己的面子,也不符合一个有权威的

领导人的身份。于是,赫鲁晓夫巧妙地创造出一个场景,婉转、含蓄地说出了自己的答案,给人一种幽默、平易近人的感觉,又不失领袖风范。

高斯智断瓶中线

有一天,高斯正顶着烈日,匆匆往学院赶去。突然,一排人拦住了他的去路。为首的一个对高斯说:“听说你是个天才,我们有一个小小的难题,你敢不敢回答?你要

是没胆,今天就别到学院去丢人现眼,乖乖地回去算了。”

他说完便拿出一个玻璃瓶,往街心

一放,瓶里有一根棉线系住了银币,他要高斯把棉线弄断,但绝对不许打开瓶塞。

这大大出乎高斯的意料。他本以为,对方大不了出上一道数学难题,但这却是一个跟数学风马牛不及的问题,看来这些人是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