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著名歌剧欣赏
1770300000020

第20章 图兰朵(三幕歌剧)(1)

(意)普契尼

作曲:普契尼

作词:阿达米与西莫尼根据戈齐的寓言剧写成

首演:1926年4月25日,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由托斯卡尼尼指挥

人物:图兰朵公主(Turandot)——中国公主(女高音)

阿尔图姆皇帝(Altou)——中国皇帝(男高音)

帖木尔(Timur)——被流放的鞑靼王(男低音)

卡拉夫(Calaf)——帖木尔的儿子(男高音)

柳儿(Liu)——侍女(女高音)

平(Ping)——中国高级大臣(男中音)

庞(Pang)——粮食大臣(男高音)

彭(Peng)——御厨大臣(男高音)

中国——官员、百姓、卫兵、小和尚等多人

时间:古代

地点:北京

创作背景

《图兰朵》是意大利的著名诗人和作家卡尔洛·戈齐所创作的话剧。他的戏剧观与当时力主革新、走现实主义道路的戈尔东尼是对立的,他坚持维护意大利古典即兴喜剧的传统,以古代的神话传说为蓝本并加以发挥创作了如《三个橘子的恋爱》和《图兰朵》这样的戏剧,受到观众的欢迎。戈齐的剧作在欧洲也有较大的影响,尤其在德国,如歌德、席勒、霍夫曼等著名作家都很赞赏戈齐的作品,席勒和沃尔穆勒还将戈齐的《图兰朵》改写成德语版演出,《自由射手》的作曲家韦伯也为《图兰朵》话剧写了配乐。普契尼就是在柏林观看了

由大导演马克斯·莱茵哈特所执导的话剧《图兰朵》而激发起将其改

编为歌剧的欲望的。实际上,在普契尼之前已经至少有十位作曲家写过这个题材的歌剧了,普契尼敢于向这么多前辈挑战,说明了他对于这个题材的强烈兴趣和对自己创作能力的自信,果然,如今普契尼的《图兰朵》成了世界上经常上演的唯一版本。

普契尼在创作《图兰朵》时已经患了喉癌,虽经努力治疗,但最终还是在全剧接近完成时逝世了。续成此剧的作曲家是弗朗柯·阿尔法诺,他并非如传说中那样是普契尼的学生,而是在那不勒斯和莱比锡的音乐学院完成其学业的,他曾担任过波伦那和都灵两地的音乐学院院长和作曲教授,他自己创作的几部歌剧如根据托尔斯泰的小说改编的《复活》,根据印度古代名作改编的《沙恭达罗》和根据法国剧作家罗斯坦的代表作改编的《西哈诺》都颇为知名,至今在意大利和其他国家时有上演。当被委托续成《图兰朵》时阿尔法诺已经四十八岁,是一位有相当名望的作曲家了,他根据普契尼遗留下来的手稿、笔记中的素材续成了全剧,基本保持了完整的普契尼的风格,得到了舆论的肯定。

作者风采

贾科莫·普契尼(GiacomoPuccini,1858-1924),意大利歌剧作曲家。1858年12月22日生于卢卡,1924年11月29日卒于布鲁塞尔。父亲米凯莱从事作曲、演奏、教学活动,在普契尼六岁时就去世了。普契尼童年时并没有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能或兴趣,由于亲人的希望和母亲的鼓励,进入卢卡音乐学院,从作曲家安杰洛尼学习后,才逐渐显露出音乐才华。十六岁参加管风琴比赛获得第一名,十九岁任圣马丁教堂合唱队队长和管风琴师。他生活贫困,当邻近城市上演威尔第的《阿依达》时,他徒步往返三十公里去听歌剧。这部歌剧使他十分震动,并立志要成为一名歌剧作曲家。

他是19世纪末至“欧战”前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一流派追求题材真实,感情鲜明,戏剧效果惊人而优于浪漫主义作品。普契尼的音乐中吸收话剧式的对话手法,注意不以歌唱阻碍剧情的展开,除直接采用各国民歌外,还善于使用新手法。此后,他创作出《曼侬·莱斯柯》《绣花女》《托斯卡》《蝴蝶夫人》《图兰朵》等具有世界声誉的剧作,使他终于成为歌剧史上的著名歌剧作曲家。

剧情简介

元朝时的一个公主图兰朵为了报祖先暗夜被掳走之仇,下令如果有个男人可以猜出她的三个谜语,她就会嫁给他;如猜错,便处死。三年以来,已经有很多人丧生。流亡元朝的鞑靼王子卡拉夫与父亲帖木尔和侍女柳儿在北京城重逢后,看到猜谜失败遭处决的波斯王子和亲自监斩的图兰朵。卡拉夫王子被图兰朵公主的美貌吸引,不顾父亲、柳儿和三位大臣的反对来应婚,答对了所有问题,原来这三道谜题的答案分别是“希望”、“热血”和“图兰朵”。但图兰朵拒绝认输,向父皇耍赖,不愿嫁给卡拉夫王子。于是王子自己出了一道谜题,只要公主在天亮前得知他的名字,卡拉夫不但不娶公主,还愿意被处死。公主捉到了王子的父亲帖木尔和侍女柳儿,并且严刑逼供。柳儿自尽以示保守秘密。卡拉夫借此指责图兰朵十分无情。天亮时,公主尚未知道王子之名,但王子的强吻融化了她冰一般冷漠的心,而王子也把真名告诉了公主。公主没有公布王子的真名,反而公告天下,下嫁王子,王子的名字叫“爱”。

由于戈齐的话剧将剧情发生的地点、人物都假托在中国,而普契尼又为了强调音乐的民族特色运用了《茉莉花》等真正的中国民歌素材,以致后世都以为中国真的有过这样一则古代的传说。其实故事的来源是阿拉伯古代传说故事《一千零一日》中的《杜兰铎的三个谜》(即《卡拉夫和中国公主的故事》)的短篇故事。《一千零一日》是《一千零一夜》后的另一部阿拉伯民间故事集。

剧情欣赏

第一幕

铜管阴森的声音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似乎在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充满了杀气的地方。

高高耸立的皇宫城墙、戒备森严手持大刀的卫士。舞台的一侧是一面闪着寒光的大铜锣,迎面是一排木桩,上面悬挂着十几个面目扭曲的人头。

一位大臣走出来了,他对围观的人群宣告:“京城里的百姓们,仔细听好:尊贵的公主图兰朵为招驸马,颁布了谜语三条。凡有意应征者都可前来猜谜,不过,假如他猜不中,那就要被砍头!从波斯来的王子,已经败在公主的谜语下,即刻就要绑赴刑场。”

人群里一下子乱了,有人吵嚷着要去看杀头,有人惊慌失措,带着孩子赶紧往家跑,还有人为可怜的波斯王子叹息。

一个老人被推倒了,他身边的一个年轻姑娘一边拼命扶他起来,一边恳求周围的人不要再挤过来,可人们就像是没听见似的,仍然乱挤乱拥。只见一个小伙子冲过来,帮助老人和姑娘,当他们的目光相遇时,三个人都惊喜地喊了起来,原来,这是逃亡在外的鞑靼国王和王子,那姑娘是宫廷侍女柳儿。他们在异乡走到了一起,真是太巧了。王子卡拉夫一把抱住父亲,激动地说:

“亲爱的爸爸,这不是做梦吧?那可恶的篡夺王位的小人,逼得我们有家不能回,可是,感谢上天,让我们能在这里相会。”

老国王用手捂住了儿子的嘴:

“这里并不安全,不要暴露身份。”

站在一旁的姑娘热泪盈眶,苍白消瘦的脸上浮起了红晕。老人对儿子说,这是忠实的柳儿,一路上若不是她照顾着,自己恐怕早已不在人世了。王子卡拉夫感激地握住柳儿的手。姑娘羞涩地说:

“请不要……我只是一个卑微的家奴。”

“你为什么这么勇敢地照顾我的父亲,和他一起担惊受怕?”

“因为……在皇宫里,你曾经对我微笑。”

人群又喧闹起来,他们吵吵嚷嚷地唱道:

“铜锣敲响,刀剑磨光,又一个痴心人要上刑场!我们的公主美貌天下无双,可她的心冷若冰霜。三条谜语实在难猜,却总是有人为她疯狂!铜锣敲响,刀剑磨光,又一个痴心人要上刑场!”

月亮升上来了,它显得那样凄惨,好像很不情愿看见人世间的残酷似的,总往云后面躲。就在这惨淡的月光下,一队小和尚从远处的山坡走近,又渐渐走远,他们的歌声从那边飘了过来:

“东边小山冈上,鸟儿啼声凄凉,春天看不见花和草,冬天盖满了雪和霜。四面八方的王孙才郎,人人向往图兰朵公主,她的美貌就像天仙一个样。春天的花儿只为她开,秋天的明月只为她亮。”

这首歌的旋律是作曲家普契尼用中国民歌《茉莉花》改编而成的,它本来的妩媚、柔婉全然不见了,听上去是那样的凄凉悲伤。

就在这远远传来的歌声里,一个脸色苍白的年轻人被绑缚着,由士兵们押上了场。他就是年轻的波斯王子。人群中发出一片同情的唏嘘声,有人还试着为他向大臣说情,可是,一切都不可挽回。

公主图兰朵出现在高台上。她的面庞是那样美丽、高贵,使所有的星星都显得暗淡无光。可是,她的冷酷也让人心惊,面对将要被处死的波斯王子和跪下来求情的人们她毫无所动。在一片恳求和咒骂声中,她举起了宣布行刑的手。

被押下舞台一侧的波斯王子向公主发出了凄惨的呼救声,随后,他年轻的生命在令人毛骨悚然的铜管咆哮中结束了。

此时,只有一个人直直地站着,面对着公主,他就是鞑靼王子卡拉夫。他被公主的美貌深深吸引住了,已经难以自拔。老父亲拉了拉他的衣服,让他赶快离开这个地方,但卡拉夫对父亲宣布说,他要去猜那三个谜语,要去当驸马!

这可真吓坏了老人,他惊呼道:“孩子,你这是羊落虎口啊!”

可是卡拉夫不顾父亲的劝阻,他推开人群,想走过去敲响那面应征的大锣。周围的人都劝他不要冒险,甚至站在公主身旁的三位大臣平、庞和彭也都劝他打消这念头。一个说,他不愿意再看见新的冤魂;另一个说,为什么要白白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还有一个小声嘀咕:这个女人摘下凤冠,和民女又有什么两样。

柳儿眼含泪水走到王子卡拉夫跟前,苦苦哀求地唱起了一首咏叹调:

“主人,您听我说,我真受不了,心如刀割!在流放的路上,您的名字是希望,您的名字是力量,它驻留在我的心上。可明天就要决定我们的生死存亡,我们将要死在流放的路途上!他失去爱子多悲伤,我不见您的笑容痛断肠。啊,重任再难担当,多么悲伤!”

王子卡拉夫被她打动了,但是,他应征的决心却丝毫没有改变。他走到柳儿面前,安慰地唱道:

“柳儿,你别悲伤。如果我曾向你微笑,在那过去的时光,就为了这一笑,可爱的姑娘请你听我讲:或许老国王,他将在明天独自留在这世上,请别把他遗忘,请伴他一起流浪!在放逐的路上减少他的悲伤,可怜的柳儿,请你一定记牢。你的心是多么坚贞,不屈不挠,我向你恳求,替我照顾年老的父王!”

一曲唱完,卡拉夫推开周围的人们,迈着大步走向那面巨大的铜锣,重重地敲响了它。

一切都不可挽回了,在高踞于宝座上的公主图兰朵和坚定自信的卡拉夫面前,在目瞪口呆的众人面前,大幕落下了。

第二幕

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坐着中国国王,他是一位长着白胡子的面容慈善的老人。周围是一些大臣和卫兵,还有不少百姓也聚集在这里,平、庞、彭小声议论着:图兰朵公主实在是狠毒,人头纷纷落地,国家怎能安宁!与其在这里当个无可奈何的官,不如回老家去过安生日子。作曲家在全剧中为这三个人写了不少带有幽默趣味的三重唱,这对过于沉闷的气氛是十分有效的调节。

大鼓擂响了。公主图兰朵和卡拉夫都来到了宫殿,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人人都为这个勇敢的异乡小伙子捏了一把汗。老国王很怜惜卡拉夫,他深知女儿的冷酷,不愿意看到又一个年轻人死在她的手里,便劝卡拉夫放弃猜谜,可是卡拉夫坚决不肯。

图兰朵公主面容冷峻,她看了卡拉夫一眼,唱起了下面这首咏叹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