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之最世界之最(大全集)
1772600000028

第28章 时光精粹——中华历史之最(1)

最早的直立人

元谋人,学名元谋直立人,或称元谋猿人,是目前认为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直立人化石。

1965年发现于云南元谋上那蚌村附近,共计左右门齿两颗。后来还发现了石器、炭屑和有人工痕迹的动物肢骨等。元谋人距今年代为170万年左右,是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可能生活在亚热带草原—森林环境中。

元谋人遗址的发现,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科研价值。元谋人早于“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猿人,从而把中国发现的最早人类化石的年代推前了100多万年。同时表明长江流域的云南是人类起源与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地区,有力地挑战了人类起源非洲中心论这一学说,为人类起源与发展多元中心论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持。“元谋人”作为中国人类历史的开篇被写入中国历史教科书首页,一些国家也将此发现写进了教科书。

最著名的直立人遗址

周口店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北部,是世界上材料最丰富、最系统、最有价值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遗址。

1921—1927年,考古学家先后三次在“北京人”洞穴遗址外发现三枚人类牙齿化石,1929年又发现了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以及人工制作的工具和用火遗迹,遂成为震惊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

北京人的发现,为人类进化理论提供了有利实证,是中国科学家为世界考古史作出的伟大贡献。北京人及其文化的发现与研究,解决了19世纪爪哇人发现以来的关于“直立人”是猿还是人的争论。事实证明,“直立人”是人类历史的最早期,处于从猿到人进化过程最重要的环节,他们是“南猿”的后代,后来“智人”的祖先。北京人具有“直立人”的典型形态标准,而北京人对火的使用,更加完备了其作为人的特征。山顶洞人化石和文化遗物的发现,更充分表明了北京人的发展和延续。北京人的发现,为中国古人类及其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是当之无愧的人类远古文化宝库。

最早有文字可考的朝代

商朝(约前1600—前1046)自太乙(汤)至帝辛(纣),共17世31个君王,是继夏朝后我国历史上第二个世袭王朝。殷墟出土的甲骨上刻得卜辞,已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开始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甲骨文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范围包括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

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记载汉语的文字体系了。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两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最早的奴隶制王朝

夏朝是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就是从夏朝的建立开始的。一般认为夏朝是一个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中国史学界将夏朝定性为一个奴隶制国家。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重要王朝。此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所以其文化及文明程度高于新石器晚期文化。但是由于迄今为止在考古学上还没有找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文字依据(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出于商朝),因此其真实存在性没有得到正式确认。但许多中国历史学家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便是夏朝遗存。

对夏王朝记载比较多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据《史记》记载,夏王朝大约从前21世纪初到前16世纪初,前后大约有500余年,经历了5个世纪,有17个帝王先后作为统治者。

最早的针和线

人类最早制造和使用的针是骨针。

骨针大约出现在距今5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在欧洲的奥瑞纳文化中,曾发现国骨针,不过水平不高。

在我国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一根骨针,针身略弯,长82毫米,不比火柴棒粗多少,表面比较光滑。骨针的一端是锋利的尖端,另一端是用比较尖利的器物挖了一个小孔。可惜出土时针孔已损坏。

有针必有线,据我国学者分析,山顶洞人使用的线不会是皮条,也不会是植物纤维,有极大可能是鹿的韧带。从鹿的身上取出的韧带,可达半米多长,又细又白,犹如生丝。

最古老的姓氏

在华人数以千计的姓氏当中,最古老的是“姬”姓。姬姓的族人可以说是黄帝的嫡系后裔,这个姓氏具有将近5000年的悠久历史。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但是黄帝的子孙很多,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他们分封在各地,多数以地名为姓氏。在中国的宗法制度下很注重长子嫡孙,也就是嫡系子孙,黄帝的嫡系后裔长期以来保持着“姬”姓,其他的非嫡系子孙就不姓“姬”了。

后来,黄帝的家族越来越大了,他的后裔陆续分封在各地,成为其他的姓氏,构成中华民族的主流。然而,黄帝嫡系子孙世世代代仍旧以姬姓相沿袭,直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父子,仍然继承着祖传的姬姓,建立了中国最长的王朝,奠定了家庭与宗族之间的伦常关系,以及封建制度。

最古老的石质博物馆

西安碑林创建于1087年,距今约1000年历史,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目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陈列有从汉朝到清朝历代碑石、墓志共1000多块,因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西安碑林汇集了我国古代各种书法的珍贵碑石和众多的石刻文典珍品。其中《石台孝经》是碑林现存最大的石碑。它刻于公元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亲笔书写的。此外,还有盛唐时期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等著名书法家及政治家书写的石刻真迹,共有篆书、隶书、行书、楷书及草书等多种字体,是人们学习书法的绝好范本。

西安碑林坐落于著名古城西安市三学街(因清代的长安学、府学、咸宁学均设在这里而得此名)。它于北宋二年(1078)为保存《开成石经》而建立。900多年来,经历代征集,扩大收藏,精心保护,入藏碑石近3000方。现有6个碑廊、7座碑室、8个碑亭,陈列展出了共1087方碑石。

最早的中央集权时代

秦朝(前221—前206)是我国最早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前221年,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丞相王绾请封诸皇子为燕、齐、楚王,得到群臣的赞同。廷尉李斯力排众议,主张废除分封诸侯的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度。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成36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40余郡。这些郡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中央集权的制度从此确立。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的峄山刻石辞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乃今皇家,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秦始皇实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及其所采取的旨在巩固统一的措施,为后世帝王所取用。

封建王朝的第一位皇帝

秦始皇(前259—前210),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王朝的始皇帝,后人称为“千古一帝”。姓嬴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华夏族,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前246年,秦王政13岁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相邦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前238年,秦始皇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正式登基,亲理朝政,除掉吕、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缭。

秦始皇自前230—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建立起第一个以早期汉族为主体的强大秦汉多民族统一的封建大帝国——秦朝,定都咸阳。他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将大臣们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

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1616年,女真族领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皇太极即位,改国号为“清”。顺治元年(1644)世祖入关,定都北京,逐步统一全国。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全国的大王朝之一,人口数也是历代封建王朝最高,清末(1820)时达到4亿以上。清朝开疆拓土,鼎盛时领土达1300多万平方千米。清初为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内地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至18世纪中叶,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史称“康乾盛世”。

清王朝自皇太极改国号“清”起,至宣统三年(1911)被辛亥革命推翻,共历11帝,统治276年。

政权延续最久的王朝

我国历史上延续最久的朝代是周朝。

周人的祖先是黄帝曾孙帝喾元妃姜嫄的儿子弃,即后稷。商朝初年,后稷的后代公刘率族人从邰迁到磁。古公亶父时,又迁到岐山南边的周原,自称为周。周武王牧野一战打败商纣,建立了周朝。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与“东周”(前770—前256)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和洛邑;东周由周平王姬宜臼建立,定都洛邑。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周王朝存在的时间从约前11世纪至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共计存在约为791年。

疆域最大的王朝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阔的王朝,元朝强盛时期的疆域是:北到蒙古、西伯利亚(一说到达北冰洋),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部,东北至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元朝总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千米(若到达北冰洋,则超过2200万平方千米)。

蒙古帝国(1206—1635)是一个历史上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帝国(非最大的帝国,最大的帝国为大英帝国),为原大蒙古国的延伸,也是历史上世界最大的帝国与国家之一,蒙古帝国最大疆域的面积高达3300万平方千米(1270万平方英里),东到太平洋,北抵达北冰洋,西达黑海沿岸(多瑙河上游),南至南海。占了世界土地面积的22%,超越了1/5,为20世纪时苏联的1.5倍,现今俄罗斯的1.9倍,涵盖了当时疆域内1亿的人口。但后来分裂成窝阔台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尔汗国、大元帝国这5个相对独立的国家,疆域也都很大。特别是大元帝国(即元朝)面积达到2200万平方千米,北达贝加尔湖(另一说北冰洋),南到南海,西南到尼泊尔,东到朝鲜,西到帕米尔高原。

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同时也是第一次平民起义。

秦二世元年秋,秦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根据秦朝法律,过期要斩首。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将尉,发动兵变,口号是“大楚兴,陈胜王”。起义军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连克大泽乡和蕲县,并在陈县建立张楚政权,各地纷纷响应。大泽乡起义因为陈胜得势后骄傲,加上秦将章邯率秦军镇压而失利。

大泽乡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政权,揭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

最早用年号纪年的皇帝

最早用年号纪年的皇帝是西汉武帝刘彻,他于前140年开始使用年号“建元”纪年。

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是汉朝的第7位皇帝,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民族英雄。他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惠帝刘盈的侄孙子(刘盈为汉高祖刘邦的儿子),汉高祖的重孙子。其母王娡,在刘彻立太子的同时被立为皇后。刘彻前156年生于长安,4岁时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54年(前141—前87),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葬于茂陵,谥号“孝武”,庙号世宗。

寿命最长的皇帝

在现存史料记载的历代帝王中,寿命最长的皇帝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享年89岁。25岁登基,当了60年皇上,做了3年太上皇,可谓是高寿帝王。

乾隆帝即清高宗纯皇帝(1711—1799),是雍正帝第四子,于雍正十三年即位,为清代入关后的第四任皇帝。属兔,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卒于嘉庆四年正月初三,终年88岁,葬于河北裕陵(今河北省遵化市西北)。

最后一位娃娃皇帝

最后一位娃娃皇帝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即位时只有3岁。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做皇帝次数最多的人,一生共做过3次皇帝。第一次是1909年—1911年;第二次是在1917年由张勋、康有为等拥护复辟,为时只有12天;第三次是1934年,在日本人“拥护”下,由伪满洲国执政升为伪满洲帝国皇帝,实际上只不过是个傀儡而已,直到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为止。

抗日战争结束后,溥仪被判决有期徒刑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溥仪获释并经过改造成为新公民,著作有《我的前半生》等作品,是重要的史料。后因患肾癌而去世,享年62岁。火葬后骨灰安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侧室,时任总理周恩来指示移放于正室,后又移葬华龙皇家陵园。

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清圣祖,即康熙帝,达61年之久(1661—1723年在位)。清圣祖名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是清朝第四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通称康熙皇帝,为中国历史上的成功帝王之一。

康熙在位61年,逐步恢复经济,清朝成为当时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最富庶的帝国。根据官方统计数字,康熙六十年(1721),垦田面积从1651年顺治时期的290亿亩增加到了730亿亩。像抛荒严重的两淮地区,至康熙中期已“无尺寸之荒芜”。因遭三藩叛乱而更加残破的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到康熙晚年也开垦无遗。相应的是粮食价格从顺治时期的斗米二钱(银)在康熙年间降到了半钱(银)左右。

最善于纳谏的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其名字意为“济世安民”。李世民是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有个成语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说他的,他成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

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并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最早的女使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