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之最世界之最(大全集)
1772600000033

第33章 想象奇葩——中华艺术之最(3)

《兆域图》是迄今为止世界现存最早的建筑设计平面图,在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社会学、建筑学等方面都很有研究价值。

现存最大的钟

北京的大钟寺,原名觉生寺,因寺内悬挂着一口驰名中外的大铜钟,故俗称大钟寺。

这口大铜钟通高6.75米,最大外径是3.3米,重约46.5吨,铸于明朝永乐年间,是明成祖为“靖难之役”阵亡的将士及迁都北京和加强其统治而铸的,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

这口永乐大钟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钟。钟身内外布满了佛教经文和咒语,其文字为汉文佛教铭文225939字,梵文佛教铭文4245字,总计230184字。

现存最好的古代编钟

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

1978年,曾侯乙编钟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墓主是战国早期曾国的国君,同期出土的还有其他乐器近百件。曾侯乙编钟数量巨大,完整无缺。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最上层3组19件为钮钟,形体较小,有方形钮,有篆体铭文,但文呈圆柱形,枚为柱状字较少,只标注音名。中下两层5组共45件为甬钟,有长柄,钟体遍饰浮雕式蟠虺纹,细密精致,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镈钟共65枚。钟上有错金铭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关于音乐方面的。

这套由65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5个半八度,12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为稀世珍宝。

最大的经石堆

新寨玛尼堆位于青海省南部的玉树县境内,距西宁850多千米,海拔4500米,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经石堆。玛尼堆藏语称“多崩”,意为“10万经石”。新寨玛尼堆的经石据说已达20亿之多,这些经石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大的如同桌面,小的仅如鸡蛋。上面均镌刻着佛像或经文,最常见的是藏文六字箴言。

新寨玛尼堆的创始人是加那多仁,明朝时期开始堆经石,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了。每年农历十二月十四日至十六日,来自西藏、四川、青海的藏族同胞就在玛尼堆旁相聚,或转玛尼堆,或送玛尼石,尔后围绕着玛尼堆跳舞,场面宏大,情绪热烈。

玛尼呢石堆东西长283米,南北宽74米,高2.5米,有20多亿块玛尼石、一座大转经堂、一座佛堂、10个大转经筒、300多个小转经筒、十几座佛塔。石经城的佛堂内还供奉着创建石经城的第一世嘉那活佛塑像和自显玛尼石块。

迄今为止最早的乐器

1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的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距今已有8千多年的历史。

该骨笛是用鹤类尺骨管制成,磨制精细,共有7个孔。在第6孔与第7孔之间有一小孔,经测音可以发两变音,应为调整第七孔发音而钻的调音孔。值得注意的是,该墓出土有两件形制相似的骨笛。据测音研究,它们是一雌一雄,印证了中国自古有雌雄笛的传统。此笛经试奏,证明是一种竖吹骨笛。当时的人们利用此笛吹奏出有节奏的音符,以此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神灵的尊敬。现代音乐家们使用此笛仍能吹奏5声阶的曲子《小白菜》。

最早的大锣

中国锣是人们非常熟悉的打击乐器,它是中国人在音乐方面的一项伟大发明。迄今为止,最早的出土实物是广西贵县泊湾一号古墓的西汉初期的一面铜锣,距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了。

世界上最古老的交响乐团——德累斯顿交响乐团使用的一面中国大锣,是我国清朝时制造的,它是进入西洋管弦乐队的第一件中国乐器。直到今天,大锣仍然是西洋管弦乐队和交响乐队必备编制中唯一的中国乐器。

有位外国音乐家曾说过:“一个交响乐队,没有一面中国大锣,就未免有些逊色。”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柴科夫斯基(1840—1893)创作的《第六交响曲》(“悲怆”)中,就是恰到好处地运用了中国大锣,深深地触动了听众的心弦。

古代最著名的音乐机构

乐府是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根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现存最早的古琴乐谱

目前,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份古琴乐谱是古琴曲《碣石调·幽兰》。

我国在唐朝之前的乐谱都是直接用文字记载的文字谱,后来晚唐时的曹柔发明了减字谱,乐谱记载才得以简化。《碣石调·幽兰》是今天唯一所见的减字谱发明前保存于文字谱上的乐谱。谱前解题说明此曲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494—590)。曲名之前冠以调名,此标题为琴曲中仅见,应是以碣石调表现《幽兰》的内容。南北朝时期流行碣石舞。现存琴谱有可能是当时碣石舞的曲调。此曲的曲调十分清丽委婉,节奏缓慢悠扬。谱序中说:“其声微而志远。”谱末小注说:“此弄宜缓,消息弹之。”琴曲的开端是深沉忧伤的。二、三段音色变化对比较大,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无限感慨。末尾以清澈的泛音演奏,明朗豁达,透过兰花性格,象征光明将临。

这首传世古曲,得到后世之人无限喜爱,白居易在聆听此曲后,曾留下“琴中古曲是幽兰,为我殷勤更弄看。欲得身心俱静好,自弹不及听人弹”的名句。

§§§第一部电影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当时的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我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严格地讲这是一部舞台艺术纪录片,由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谭鑫培担任主演,由当时照相馆最好的照相技师刘仲伦担当摄影。当时没有什么导演技巧,就是演员在摄像机前面做着动作,直到200尺一盒的胶卷拍摄完成为止。镜头地位永不变动,永远是一个远景。片子随后被拿到前门大观楼熙攘的人群中放映,万人空巷。

电影一进入中国。便成了本地商业文化的盛载和延伸,可以说,传统的趣味找到了最新、最时髦的表达方法。为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国家邮政局发行了纪念邮票——《定军山》中京剧名伶谭鑫培饰演黄忠的剧照。

§§§第一部有声电影

1931年,明星影片公司摄制的《歌女红牡丹》是一部有声、黑白故事片,这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影片讲述了歌女红牡丹曲折的人生经历。红牡丹因从小学戏,后不幸嫁与无赖丈夫,一直遭受非人对待,但她恪守三从四德,毫无怨言。虽然她唱戏赚钱,但仍不够丈夫挥霍。后因受刺激过度倒嗓,由主角沦为三四流配角,直至生活潦倒,仍委曲求全,听任丈夫虐待。且家庭经济拮据,丈夫因无钱可供挥霍,逼迫红牡丹出卖女儿不成,便偷偷将女儿卖入娼门。此事为暗地追求红牡丹的富商所悉,因同情她,出资赎其女还家。丈夫因卖女心情懊恼,失手杀人,被捕入狱,她仍然既往不咎,真诚相待。临赴外地演出前夕,又专程去监狱探望。后来又托人营救丈夫出狱,终于使丈夫幡然悔悟,改邪归正。

§§§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1935年12月,由蔡楚生编导、联华影业公司出品的《渔光曲》,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成为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渔光曲》是中国电影1930年代的代表作品之一,首映于1934年6月14日。影片从20年前渔民徐福家生下一对孪生兄妹讲起,时间跨越长达20年,一直演到他们长大成人,经历人生的种种悲惨遭遇。同时,影片还讲述了与他们相对立的渔船主何仁斋家的盛衰过程。以该片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左翼电影关注社会底层,通过贫苦渔民的悲惨遭遇,以凄婉的笔调描写了当时居民的苦难生活。影片以现实的题材、动人的情节、通俗的手法和精练的技巧,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欢迎。作为中国最早的有声影片之一,《渔光曲》在上海连映84天,创当时影片卖座最高纪录,该片同名主题曲也成为传唱大街小巷的流行歌曲。

§§§第一部音乐喜剧故事片

1935年,电通公司推出了《都市风光》,这是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故事片,是才华横溢的导演袁牧之的处女作。

影片讲的是一群要进城的乡下人,在火车站旁的西洋镜中竟看到了他们自己在城里的未来的生活情形,似真似幻,发人深省。而用音乐来描绘市场萧条时期繁华都市的生活窘态,可谓有讽有喻,妙趣横生。并且将动画引入片中,成为镜像中的镜像,真乃丝丝入扣,极具巧思。至于对镜头画面的经营更具表现主义的艺术风范,才华卓越,动感淋漓。

该片是中国电影史上难得一见的艺术佳作,更是音乐喜剧类型的绝世经典。

§§§第一部新闻电影纪录片

中国第一部新闻电影纪录片是《武汉战争》,是1911年由我国魔术家朱连奎和美利公司的一位洋人共同拍摄的新闻片。该片记录了1911年武昌新军起义后的几次重大战斗,表现出起义军英勇善战和敢死队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是我国唯一的一部记录和颂扬武昌起义和革命军事活动的影片。影片拍成后,同年12月1日该片在上海公映,它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革命情绪,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

新中国第一部大型舞剧

1950年,为响应斯德哥尔摩和平宣言的发布,为表达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的信念,我国多位艺术家共同推出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大型舞剧——《和平鸽》。该舞剧是运用芭蕾形式自己创作的第一部舞剧,由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首次公演,欧阳予倩编剧,戴爱莲等集体导演,张彦等作曲。

《和平鸽》是一首热情饱满的政治诗。它综合地表现了在战争乌云的笼罩下,世界人民保卫和平运动的波澜壮阔的发展,揭露了帝国主义战争贩子外强中干的丑态;歌颂了和平战士乐观必胜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特别是中国革命的胜利对于人类和平的伟大作用。

所有这些国际政治生活中的壮美的诗的内容,都通过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又以和平鸽的活动把它们贯穿起来。和平鸽在这个舞剧中,是作为和平的象征,同时也作为和平战士的象征而被美化了。

§§§第一部电视剧

1958年6月15日,在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的演播室内,直播了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该剧根据《新观察》杂志上刊登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讲述了一位母亲将仅有的一口菜饼子留给女儿,在饥寒交迫中死去的故事。在那样一个物质生活非常贫乏的年代里,选择这样的题材作为中国电视剧的开山之作,也是为了配合党中央关于“忆苦思甜”,“节约粮食”的宣传精神。

这部黑白电视剧全长只有20多分钟,但播出后观众的反映却很热烈。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当时创作这部电视剧的物质条件非常简陋:在用两间普通办公室稍加改装建成的临时演播室里,只有一个破窝棚和几件简单的用品作布景和道具,灯光、音响设备都是因陋就简架设的。因为受直播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一口菜饼子》的剧情结构形态基本上还是一出舞台剧,拍摄镜头和角度的变化也不够丰富和自如,而正是这部20分钟的“直播电视小戏”,开启了中国电视剧的序幕。

§§§第一部电视连续剧

1981年上映的电视连续剧《敌营18年》,是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该剧是由导演王扶林执导,张连文、张甲田等出演,是一部融戏剧性、惊险性于一身的惊险大剧,共有9集。

剧中讲的是解放前夕,共产党员江波为完成党交给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只身深入虎穴18年。他不顾个人安危,与敌人巧妙周旋,关键时刻当机立断,急中生智,避过敌人的重重监视,一次次地将情报安全送出,粉碎了敌人的阴谋诡计,终于迎来了全国解放。

§§§第一部译制电视剧

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电视剧稀缺,“等米下锅”的电视台想到了引进国外影视剧来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1979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南斯拉夫电视剧《巧入敌后》成为了中国第一部译制电视剧。

此套连续剧是以前电视播放的《黑名单上的人》的续集,共13集。讲的是当上人民军军官的铁希和普尔莱以及胖邮差约察一起回贝尔格莱德收拾南奸的故事,那时铁希的弟弟契比已成为贝市的游击队长了。

§§§第一部海外拍摄的电视剧

《北京人在纽约》是我国第一部全程在海外拍摄的电视剧。该剧于1993年播出后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创收视率最高纪录。

这是第一部全面描写赴美移民浪潮中北京人的故事,影片折射出东西文化的差异,全景式展现了北京人在纽约的生存状态,成为描写赴美淘金的中国人事业与情感历程的经典之作。

《北京人在纽约》由冯小刚执导,姜文和王姬主演。该片荣获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第14届“飞天奖”,第12届大众电视“金鹰奖”。

第一位获得奥斯卡音乐奖的作曲家

1988年,经过激烈的角逐后,31岁的中国青年作曲家苏聪,因在影片《末代皇帝》中的出色配乐,获得了第60届奥斯卡最佳电影作曲奖,这在中国作曲界中还是第一次。

苏聪于1982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随后赴德国西柏林自由大学攻读比较音乐学博士学位。1985年,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参加李斯特逝世100周年国际音乐大赛时,苏聪创作的《钢琴幻想曲》获得第2名。1987年,应聘为影片《末代皇帝》作曲。

闻名于世界的国粹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京剧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典范,融会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雕塑等多种艺术门类,是综合性很强的舞台表演艺术。京剧以其浓厚的文化底蕴、纯正的古典韵味和独特特的美学精神成为中国的国粹,并闻名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