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文学名著全知道(超值金版)
1774900000032

第32章 诗词(2)

(第八部分):诗人听了巫咸的话,最后决定离开楚国。这一部分把诗人复杂的矛盾心理,万千思绪,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第九部分:诗人在接受灵氛、巫咸的劝告,决定离开楚国远游,最后终不忍离开的经过。这是诗人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展开的最后一次幻想。全诗最后是尾声,以当时的楚国名曲《乱》作结。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九歌》本为古代乐歌,相传是夏启从天上偷来的。屈原在民间祀神乐歌基础上创作的《九歌》,袭用了古代乐歌的名称,共十一篇。其中保存了关于云神、山神、湘水神、河神、太阳神等的神话故事,是研究上古民俗和楚文化的珍贵资料。

《天问》是一首长诗,它对自然宇宙和社会历史提出的一百七十多个问题中,保存了许多神话传说和古史资料。例如,关于鲧、禹治水的传说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就涉及鲧和鸱龟的关系,禹和鲧治水方法的不同,禹治水时曾得应龙之助,禹娶涂山氏女等细节;关于后羿的传说所提的问题又涉及后羿射日,射河伯而妻雒嫔,被寒浞杀害等细节。关于商之始祖契,以及自契至汤的历史,文献资料十分缺乏。《天问》透露了许多关于这段历史的重要线索,其中涉及契、王季、王亥、王恒、上甲微等殷人先公先王的内容,尤为宝贵。

四精彩篇章推荐。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节选自屈原《离骚》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憭栗兮,若在远行。

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

怆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

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

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

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漠而无声。

雁廱而南游兮,鹍鸡啁哳而悲鸣。

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

时亹亹而过中兮,蹇淹留而无成。

悲忧穷戚兮独处廓,有美一人兮心不绎;

去乡离家兮徕远客,超逍遥兮今焉薄!

专思君兮不可化,君不知兮可柰何!

节选自宋玉《九辩》

五文学成就。

楚辞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由于地理、语言环境的差异,楚国一带自古就有它独特的地方音乐,古称南风、南音;也有它独特的土风歌谣,如《说苑》中记载的《楚人歌》、《越人歌》、《沧浪歌》。春秋战国以后,一向被称为荆蛮的楚国日益强大。它在问鼎中原、争霸诸侯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促进了南北文化的广泛交流,楚国也受到北方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正是这种南北文化的汇合,孕育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和《楚辞》这样异彩纷呈的伟大诗篇。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风、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的两大流派。

一.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覆。

二.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三.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六名家点评。

《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

宋祁。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刘安。

《唐诗三百首》

接触中国古典诗歌最好的入门书籍。

作者:衡塘退士。

体裁:诗歌。

成书年代:清代。

一编者介绍。

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他自幼家贫,性敏好学,寒冬腊月读书时,常握一木,谓木能生火可敌寒。乾隆九年(1745)他考中顺天举人,授景山官学教习,出任上元县教谕。乾隆十六年(1752)他得中进士,历任卢龙、大城知县。后遭人谗陷罢官,平复后任山东邹平知县。乾隆二十五年(1761)、二十七年(1763)两次主持乡试,推掖名士。他为官清廉如水,爱民如子,又勤勉好学,书似欧阳询,诗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

乾隆二十八年春,他因不满于当时广为流传的《千家诗》选诗不精,且仅五绝、七绝两体,遂“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模仿《诗经》的规模,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诵,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唐诗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编辑完成,书的题目有的说脱胎于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有的说取自“诗三百”,说法各不相同。

二唐诗档案。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的传统源远流长。在各种文学体裁中,诗歌是最有影响力的一种,形象一点说,中国文学简直就像是诗化的文学,而唐诗则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样。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是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自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至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是初唐时期,历时约100年。初唐的前50年仍延续着南朝的诗风,当政的文臣多半都是深受齐梁影响的前朝遗老,唐太宗本人对齐梁文风也很爱好。宫体诗充斥诗坛,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一批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出身中下层的诗人,成为诗歌创作的主力。诗坛以外的魏征,写了一首《述怀诗》,表达了他在隋末群雄起义中的经历和豪情。他也是当时文臣中对唐初宫体诗诗风深表不满的领军人物。他们的诗歌逐渐脱离宫廷的内容,成为个人的抒情和寄托。宫体诗在卢照邻和骆宾王手里“由宫廷走到市井”,五律在王勃和杨炯的时代“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

随着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沈佺期、宋之问等新生力量的登场,唐诗进入繁荣的准备时期。初唐时期,先有“初唐四杰”等人突破“宫体”狭隘的题材,并融合了南北文风,以诗歌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重大的政治问题。继有沈佺期、宋之问确立律体。七言歌行取得突出的成就,杨炯的《从军行》是代表作之一。激扬豪迈的诗词格调,为唐初诗坛吹进一股新风。此后,又有陈子昂高倡“汉魏风骨”,弘扬建立刚健有力的新诗风,他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苍凉辽阔,哀而不伤,被认为是怀古诗的绝唱。

总的说来,初唐诗歌尚未能完全摆脱六朝的浮华和纤弱,诗歌的现实性和思想性也略嫌不足,但已为诗歌发展带来新气象。这一切形成一种新的趋势,为盛唐诗歌的健康发展开辟了道路。

唐开元、天宝年间,出现了所说的“开元盛世”,经济、文化发展到鼎盛,但政治、经济的危机已开始显露。唐诗也在这个时期发展到了繁荣的顶峰,这就是后人所称的盛唐时期。

盛唐诗坛具有共同的时代风格,强烈的时代特色,这就是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作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表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所形成的那种新型的美。这一切构成盛唐气象,一种后人企羡不已,足以代表一个时代风貌的总体风格。

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给这些诗人提供了优闲生活的物质条件。统治阶级提倡佛老,也造成一种特殊的政治生活局面:对那些求仕困难的文人,由隐而仕,往往是一条“终南捷径”。无怪呼诗人们感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对那些有高官厚禄的文人,由仕而隐,既不影响生计,甚至还可以边仕边隐,名利双收。真可谓掉入“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的佳境。此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发展,也促成隐逸思想的流行。开元年代的诗人隐士们沐浴着这种前所未有开明与开放。唯开明才能除旧布新,云蒸霞蔚;唯开放才能百川汇海、博大深邃。

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涌现出很多成就很高的诗人。在盛唐诗歌里除了山水、田园、宫怨、离情等传统题材外,政治诗和边塞诗集中地体现了盛唐诗歌的特色。这个时期政治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抗权贵、要求人才解放。边塞诗也带着一种积极奋发的精神。

自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文宗太和九年(公元835年)为诗歌的中唐时期,在约70年间出现了众多的诗人,诗歌数量最多,诗歌流派也最多。

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政局相对稳定。但藩镇割据、宦官擅权、朋党之争,以及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都使社会陷于严重的危机之中。此时的政治经济整体呈现衰颓的局面,大历年间,出现了追慕盛唐的“大历十才子”,但已没有盛唐那种气象。但中唐诗歌仍得到新的发展,这时期的作品以表现社会动荡、人民痛苦为主流。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即新乐府运动。元稹、张籍、王建都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诗人。他们的主要作品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说,都非常接近白居易的诗,语言通俗易懂是他们共同的特色,这是源于他们文学观点的一致。他们以丰富的创作成为新乐府运动的中坚。

除新乐府运动之外,这一时期还另有一派诗人,这就是韩愈、孟郊、李贺等人。他们的诗歌艺术比之白居易另有创造,自成一家。韩愈是著名的散文家,他善以文入诗,把新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带入了诗坛,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但同时也带来以文为诗,讲才学,追求险怪的风气。孟郊与贾岛都以“苦吟”而著名,追求奇险,苦思锤炼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刘禹锡是一位有意创作民歌的诗人,他的许多《竹枝词》描写真实,很受人们喜爱。此外,他的律诗和绝句也很有名。柳宗元的诗如他的散文一样,多抒发个人的悲愤和抑郁。他的山水诗情致婉转,描绘简洁,处处显示出他清峻高洁的个性,如《江雪》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李贺在诗歌的形象、意境、比喻上不走前人之路,拥有中唐独树一帜之风格,开辟了奇崛幽峭、浓丽凄清的浪漫主义新天地。《苏小小墓》、《梦天》等都是充分体现他的独特风格之作。

诗歌的政治色彩比盛唐强烈。以白居易和元稹为代表的一批诗人以“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的人生态度写诗,揭露社会的种种弊端,希望引起皇帝的重视;以韩愈、孟郊、李贺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则通过描写自身的不幸,揭示社会的不合理。“勿轻直折剑,犹胜曲全钩!”部分不满现实的诗人则带着萧条的心情退入山林,这类隐逸的诗人有刘长卿、韦应物等。此外,柳宗元、刘禹锡之清淡秀丽,在中唐自成一派。

晚唐时期自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36年)开始,至昭宣宗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止,历时约70年。这一时期唐王朝无可挽回地衰落下去了,反映在诗篇里,感伤颓废的情调和藻饰繁缛的风气逐渐增浓。有才华的诗人已经很难凭藉自己的才华进入仕途,像初唐的上官仪,盛唐的贺知章、张说,中唐的韩愈、白居易这样官居高位而又领导诗坛的人物几乎不见了。

这时期的诗歌发生了两种转变:一是脱离了政治教化的轨道,转而追求诗歌自身的美学价值;二是面向日常生活,沉缅于内心深处,品味一己的哀愁。此外,受了市民文学的影响,爱情成为晚唐十分流行的主题。

这一时期在诗坛上占据显要地位的是李商隐、杜牧,有人称之为“小李杜”。他们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慨于盛世之不可再来,诗中多有梦幻情调。李商隐擅长律绝诗,常以歌咏来讽谕现实。《隋宫》:“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唐末,黄巢起义,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皮日休、杜荀鹤等人努力继承中唐新乐府的传统,以诗歌反映民生疾苦,也取得一定的成就,但缺乏艺术的创造性,在当时影响并不很大。

晚唐后期40多年间,唐诗日渐衰落,出现了一些沉湎于歌舞声色或隐遁于山水田园的诗人,如韦庄、司空图。韦庄的《古离别》、《台城》在艺术上较有成就,却流露出浓厚的凄惋感伤的末世情调。司空图的诗则主要是写山水隐逸的闲情,内容单薄,有形式主义倾向。

晚唐是唐诗的夕阳返照时期。诗坛的整体状况是感伤气息浓重,雕琢风气盛行。晚唐前期极负盛名的诗人是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他们也是晚唐最有成就的诗人。晚唐后期出现了以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发扬中唐新乐府派的创作精神,注重反映社会民生,但艺术成就不高。

三诗集概要。

《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0多位,计310首诗。全书共8卷,依次为五言古诗1卷、七言古诗2卷、七言乐府诗1卷、五言律诗1卷、七言律诗1卷、五言绝句1卷、七言绝句1卷。唐诗几种主要的体裁,都可见于书中。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诸诗配有注释和评点。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是唐代诗坛较为流行的体裁。唐人五古笔力豪纵,气象万千,直接用于叙事、抒情、议论、写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其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