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著名交响曲欣赏
1775100000011

第11章 幻想交响曲

(法)柏辽兹

创作背景

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有两个背景。

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音乐有一个很大的进步,就是标题音乐的出现。所谓标题音乐,是指有文字标题的音乐,创作时按照标题进行构思,并要求听众依据标题的提示去欣赏的器乐作品。李斯特给标题所下的定义是:“作曲家写在纯器乐曲前面的一段通俗易解的话,作曲家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听音乐的人任意解释自己的曲子,事前指出全曲的诗意,指出其中最主要的东西。”(李斯特:《李斯特论柏辽兹与舒曼》,人民音乐出版社)其实在此之前,有的作曲家已经做了一些尝试,比如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贝多芬的《第六(田园)交响曲》等,但也仅仅是尝试。标题音乐的大力倡导者中,就有柏辽兹。《幻想交响曲》就是标题音乐的代表作品。

另一个背景,则来自柏辽兹的一段爱情。

1827年,二十六岁的柏辽兹还是巴黎音乐学院的学生。当时,莎士比亚的戏剧在法国已经受到普遍的欢迎。莎士比亚的戏剧让柏辽兹疯狂,但更让他疯狂的,是在《哈姆雷特》中扮演奥菲利亚和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扮演朱丽叶的爱尔兰女演员哈里特·史密森。柏辽兹对她一见钟情。但是,史密森已经是蜚声世界的著名演员,而柏辽兹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音乐学院的大学生。这让柏辽兹感到自卑,但也激发了他的雄心。他决定写出一部震惊世界的作品,举办一个自己的音乐会。他说:“我要冒险去做一件法国作曲家中以前无人问津的事:我要举行一场完全是我的作品的音乐会……我要让她知道我也是一位戏剧艺术家。”他要写的,就是这部为他带来巨大声誉的《幻想交响曲》。

柏辽兹曾写道:“设想一下,一个天生具有活泼想象力的艺术家第一次瞥见一个女人,而她恰恰体现了他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那个理想典型。他不顾一切地坠入情网,而且由于一种奇怪的癖想,每当他之所爱出现在他心目中时,总是有一个仿佛代表她的规律伴随着她。这个双重的魔念纠缠着他,他把它称之为‘固定观念’。”

柏辽兹真的组织了一场音乐会,在巴黎音乐学院演出,评价还不错,但史密森毫不知情。而且直到1829年史密森离开巴黎,他们都没有见过面。

1829年,柏辽兹开始正式构思这部交响曲,到1830年4月16日,他宣布总谱已经完成。同年12月5日,这部交响曲首演。但史密森并不知道。当第二次演出的时候,史密森立刻明白了一切,她被柏辽兹的痴情所感动,两人很快结了婚,虽然两人的婚姻只维持到1841年。

作者风采

艾克托尔·路易·柏辽兹(Hector Louis Berlioz,1803-1869),法国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法兰西研究院院士、法国浪漫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1803年12月11日生于法国南部小城柯特·圣·安得烈。父亲是医生,他希望儿子也成为一名医生,虽然柏辽兹从小就酷爱音乐,在没有钢琴的情况下,学习了长笛、竖笛、吉他等乐器的演奏,并且尝试学习作曲,他还是遵从父母的意愿进入了医学院学习。但是,他最终还是为音乐而放弃了医学学业,并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这件事让柏辽兹与父亲闹得很僵,并且因此失去了家庭的经济支持,他必须靠自己挣钱养活自己,他的一生,在帕格尼尼资助他两万金币之前,一直生活在贫困之中。柏辽兹受教于曾为法国大革命谱写过不少作品的勒须尔。但是,更为吸引他的是当时集中在巴黎的国内外进步知识分子,如雨果、巴尔扎克、海涅、乔治·桑,他尤其喜读魏吉尔的诗和欣赏李斯特、帕格尼尼和肖邦等人的作品。

1830年在巴黎发生了三起轰动欧洲的革命,一场政治革命把路易·菲利普推上法兰西“平民皇帝”的王位;一场文学与戏剧的革命,成功地演出了浪漫主义戏剧《海报欧那尼》,把雨果推上了法兰西的精神王位;再就是《幻想交响曲》的演出成功引起了一场音乐革命,确立了柏辽兹作为法国激进的浪漫主义乐派之父的地位。正是在这一年,柏辽兹获得了巴黎音乐学院的罗马大奖,但获奖作品叫《莎丹那帕尔》,大合唱并不代表柏辽兹的创作风格,这是他为了得奖而迎合保守的学院派准则创作的。真正代表柏辽兹风格的是这年春天演出的《幻想交响曲》,它标志着具有历史意义的交响乐的革新。不过,据说巴黎音乐学院的这次评奖是在革命炮火下进行的,当柏辽兹领到奖走出校门时,卢浮宫已被革命军占领,他当即加入了起义者的行列,为《马赛曲》配器,还将它献给“一切有一条声带、有一颗心在跳动和有热血在血管中流淌的人”。从此,柏辽兹和革命时期的群众音乐有了密切联系,他从不放过任何一个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机会,他经常参加或组织群众性的音乐活动。

柏辽兹一生致力于标题音乐创作,并创造“固定乐思”的创作手法。代表作有《幻想交响曲》《葬礼与凯旋交响曲》,管弦乐《罗马狂欢节序曲》《李尔王序曲》《海盗序曲》,歌剧《本维努托·切里尼》《阿尔瑟斯特》《特洛伊人》,传奇剧《浮士德的沉沦》等。所著《配器法》被世人推崇为近代作曲技术理论的典范。

柏辽兹创作了很多音乐作品,但他的一生却是在贫困饥寒中度过的,老年时又不幸丧妻丧子,终于悲惨地病逝于巴黎。但柏辽兹的名字同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及浪漫派画家德拉克洛瓦相提并论,堪称法国浪漫主义三杰。

作品欣赏

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有一个副标题“一个艺术家生活中的一个插曲”(也译作“一个艺术家的生活”)。

乐曲比传统的交响曲多一个乐章,一共五个乐章。这五个乐章的名字和基本内容是:第一乐章《梦幻与热情》,描写艺术家在遇到恋人之前坐立不安的烦躁的感情起伏,找到恋人以后的狂热与温柔以及忌妒、恐惧等。第二乐章《舞会》,他参加一个舞会,在舞会上重新见到恋人。第三乐章《乡村景色》,取材于乡间景色,有两个牧童在吹着笛子放牧。第四乐章《走向刑场进行曲》,强烈的失望后,艺术家吞食鸦片,产生梦魇,梦见自己杀死恋人,走上刑场。第五乐章《妖魔夜宴之梦》,他发现他与妖魔鬼怪一起参加自己的葬礼。

在进入乐曲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一下这首交响曲中的一个“固定乐思”,这个“固定乐思”和瓦格纳以后所采用的“主导动机”差不多,它是指在乐曲中多次出现的基本主题和它的变形。柏辽兹曾为《幻想交响曲》写过一个说明:“一个神经衰弱并有着敏感想象力的青年音乐家,由于失恋在绝望的痛苦中吞服了麻醉剂自杀,虽因麻醉剂服用不足而没有死亡,但却使他进入到奇异幻想的昏睡状态之中。当时,他的感情和记忆力在病态的脑子里变成了乐思,甚至他所爱的人也变成了个旋律在他的脑海中盘旋下来,这就如同是‘固定乐思’一样,他到处碰到它,到处听到它。”

关于第一乐章《梦幻与热情》,柏辽兹的解释是:“他展示了遇见他所爱的人之前那困倦的灵魂和难以表达的渴望,然后是她以强烈的爱情鼓舞了他,他的极度痛苦……他在宗教上获得安慰。”

开始是一段慢板引子,这个引子主题采自他童年时代为一段早恋(仍然是单相思)所写的一首浪漫曲。柏辽兹十二岁的时候,曾经爱上十八岁的艾斯台尔。他写过一首描写他离开艾斯台尔时的失望之情的歌曲,后来他曾经把它的旋律发展为大合唱《赫米尼埃》,此曲为他赢得了罗马大奖。当他创作《幻想交响曲》的时候,这个旋律又在他的脑海中出现,于是他把它发展为这一乐曲的“固定乐思”,并作为第一主题。

这段旋律由加弱音器的小提琴奏出,带有标题中“梦幻”的色彩。这是柏辽兹回想起在没有见到心爱的女子之前那种消沉迷茫的病态心理,而这种沮丧的情绪却因为爱情的到来而一扫而空,心情豁然开朗。经过一大段过渡,进入激动的快板部分,固定乐思在长笛和第一小提琴中呈现出来。

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很接近,并没有和第一主题形成对比或冲突,但比第一主题热情。

发展部中,固定乐思在低音弦乐器上出现,然后愤怒地行进。后来第一主题在木管乐器上奏出,又变得不安然而温柔,就像柏辽兹自己所说的,“在宗教上获得安慰”。

第二乐章《舞会》。“在豪华舞会的喧闹和兴奋中,他又一次瞥见他所爱的人。”

这是一段不太快的圆舞曲。如果说第一乐章是在梦幻中漫游,那么第二乐章则又回到了现实世界。乐队没有使用过于阴沉的大管和过于明亮的短号和小号,而使用了两台竖琴奏出这一段圆舞曲明朗而轻快的旋律。

他的恋人也来到舞会,那个固定乐思以三拍子的典雅形象随时出现,乐章在高潮中结束。

第三乐章《乡村景色》,“在一个夏天的傍晚,他在乡村听见两支牧笛在吹奏田园二重奏,幽静的环境,微风吹着树叶轻微的响声以及他心中萌生的希望的光芒,都使他感到少有的安宁,但是他的恋人又出现了,他的心蓦然收缩,痛苦地预感使他烦躁不安……牧人又吹起了那朴素的曲调,但另一个不再应答。夕阳西下……远处传来雷声——孤独——沉寂。”

这是一个慢板的3/8拍节奏的乐章,具有非常强的写实性。对大自然的景色描写非常形象逼真。英国管和双簧管表现出牧笛的二重奏,长笛和小提琴奏出优美的田园风味的旋律。

此后,这一主题又由小提琴、大提琴、大管在小提琴和木管乐器交替,犹如树叶的沙沙声。但低声部进入,产生一种冲突和戏剧性的色彩,在苦恼、彷徨的不安中,把乐曲推向高潮。此后,音乐又逐渐恢复平静,牧歌再次出现,远处出现定音鼓模仿的雷声,慢慢归于寂静。

第四乐章《走向刑场进行曲》,“他梦见自己杀害了所爱的人,被判处死刑,押向断头台。在时而阴暗粗野,时而辉煌庄严的进行曲声中,队伍向前行进。嘈杂的骚动为沉重的步伐声所取代。末了,好像是最后一次想到爱情,固定乐思重又出现,但一转瞬便被致命的一击所打断。”

这个乐章是不过分的小快板,4/4拍,一开始,音乐就描绘出一幅阴森恐怖的场面:定音鼓捶打着人们的心弦,低音提琴的拨奏、加了弱音器的法国号严峻的切分音节奏加强了这种阴暗凶险的情绪,似乎可以看到刽子手行进的行列。这一旋律以下行音型奏出有力的主题。

第二主题转入大调,由整个管乐器为主奏出进行曲节奏的旋律。

乐曲结尾处,小提琴奏出的爱人主题曾一度出现,但马上被一个严厉的和弦打断。然后,在弦乐器有力的和弦和定音与小鼓声中,表示凶手已经被处决。

第五乐章《妖魔夜宴之梦》,“他发现自己置身于一群来参加他的葬礼的可怖的幽灵、巫师和妖魔的夜宴中。神秘的声音、呻吟声、刺耳的笑声和远处的叫喊声此起彼落。爱人的旋律重新出现,但已失去了它那高贵和矜持的性格而变得粗俗、琐碎和怪诞,是她来参加这个妖魔的夜宴了。一阵狂笑欢迎她的到来,她加入了妖魔的舞蹈。死亡的钟声响了,对《最后审判日》的粗俗模仿,妖魔的轮舞同《最后审判日》混合在一起。”

开始是小广板,这是一个描写妖魔世界的典范,加弱音器的小提琴和中提琴以最弱(ppp)的力度奏出飘忽不定的半音音阶,非常形象地营造了一个阴森森的魔幻气氛。

然后,乐曲进入快板,爱人主题在这里变成了一个粗俗的舞曲,由高音单簧管奏出。

《最后审判日》取自古代的《安魂弥撒》,由大管和大号奏出,有讽刺的意味,这个旋律在李斯特、圣-桑和拉赫玛尼洛夫等人的作品中都出现过,一般都把它当作死神的象征。

接下来,便是一段妖魔的轮舞,先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然后在各种不同的乐器上轮流奏出。

这一段旋律与《最后审判日》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戏剧性的冲突,乐曲也在狂风暴雨般的高潮中结束。

版本推荐

查尔斯·明希(CharlesMunch)指挥巴黎管弦乐团版,EMI公司,片号:EMITOCE-3036

明希是著名的法国指挥家,明希的诠释毫无疑问是给《幻想交响曲》一个里程碑式的录音,除了挖掘到作品内在的热情,战栗感更是别的版本所没有的。这是明希晚年的录音,也是巴黎管弦乐团的黄金时期。

此片获《唱片艺术》LP首选、《唱片艺术》CD首选、入选《日本唱片艺术名曲名盘300》、“不朽名盘”之终极一百。

明希还有一张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的唱片,也堪称精品。

索尔蒂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版,Decca公司,片号:Decca430441-2

索尔蒂的Decca版本属于“酒神”式的阐释方式,疯狂、激烈,甚至有些忘乎所以,配以王牌录音师威尔金森的录音特色,“效果”极为震撼,也达到了柏辽兹所期待的结果。

此片获格莱美音乐奖。

马蒂农指挥法国国立广播电视交响乐团版,EMI公司,片号:EMI CDB 4 78828 2

马蒂农的《幻想交响曲》法国风味浓郁,色彩鲜艳但不俗艳,带点神经质而又不过分疯狂。获《企鹅唱片指南》三星评级。

比彻姆指挥皇家爱乐乐团版,EMI公司,片号:EMICDC7478632

指挥家比彻姆是英国最著名的指挥家之一,他一生组建了五个著名交响乐团,皇家爱乐乐团就是他于1947年出资组建的。这款唱片的诠释非常深刻,速度也是最慢的,但是反而营造出一种凝聚的力量,乐团的演奏非常精彩,录音也很不错,继承了EMI公司一贯的透明清亮风格。本片登上美国两本发烧天书The Absolute Sound和Stereophile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