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著名音乐小品欣赏
1775200000001

第1章 G弦上的咏叹调

据说在一次宫廷舞会上,同时也为宫廷作曲。这一时期的创作,被认为具有广阔和大胆的思想和技术手法。

据说1830年,当门德尔松在钢琴上把《G弦上的咏叹调》演奏给歌德听时,歌德说:“开头是这样的华丽庄严,使人可以想象到一大群显要人物沿着长长的楼梯鱼贯而下。除了G弦之外,其余的弦都断了。演出开始,毫不知情的巴赫坐下来准备演奏,才发现大提琴的四根弦只剩下G弦还是完好的。巴赫非常镇静地开始了演奏,他用仅有的一根G弦,即兴演奏了一首咏叹调。乐曲非常优美抒情,演出获得很大的成功。这支曲子就是流传至今,深受大家喜爱的《G弦上的咏叹调》。”也许歌德最清楚:“《G弦上的咏叹调》就如永恒的和谐自身的对话,就如同上帝创造世界之前,思想在心中的流动。其实,此曲为巴赫《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第二乐章的主题。原曲创作于1727年-1736年之间,但因为《第三号管弦乐组曲》流传并不广,所以差不多一百年来,这个主题旋律鲜为人知。

到了19世纪,德国著名的小提琴家威廉密将这段主题改编为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由于主奏小提琴必须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故此得名。

巴赫的原曲为D大调,为了使乐曲能够在小提琴的G弦上完整演奏,改编者将原曲移为C大调。

作者风采

作品欣赏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1685-1750),德国作曲家。出身于德国图林根州的一个音乐之都——爱森那赫市的一个音乐之家。就好像没有了耳,更没有了眼,没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们,因为我的内心有一股律动,源源而出。从那时起,他创作了许多著名的作品。

1708年,巴赫曾在魏玛宫廷任风琴师。这时,虽然他的身份很低,但是作为一个风琴师,他的地位和名声却逐渐提高。

1717年,巴赫担任奎登宫廷乐长。巴赫在奎登宫廷服务了六年,他的重要器乐创作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比如他献给勃兰登堡侯爵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富于生活气息,也具有骄傲、华丽的贵族性格。此外,他还写了《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为独奏小提琴用的三首奏鸣曲、三首“帕蒂塔”、管弦乐组曲、法国组曲。1722年写了《平均律钢琴曲集》上集。”

第二段情绪起伏较第一段大,旋律更为舒展,乐曲在长长的主音上结束,令人回味无穷。

1723年,巴赫到了莱比锡这个繁荣的商业城市,也是自由的都市。在那里他演奏了一首自创的教会康塔塔,使该市的议员们听了非常钦佩,因而获得了圣·汤姆士教会的乐长工作。此外,他还成为其他三个教会的音乐指导。这期间,他为教堂写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如有名的《约翰受难曲》《马太受难曲》等。

1750年7月28日,巴赫在莱比锡去世。

巴赫的一生非常勤奋,创作了一千零七十一件作品,这些作品,几乎包括了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巴赫的大提琴被人做了手脚,其中不乏流传千古的经典名作。但他的贡献还远不在此,更重要的,是他所作的试图将音乐从宗教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努力和对新的音乐创作技法的探索,他是当之无愧的“新音乐的探索者、开拓者”。。

巴赫的原谱上没有标明速度记号和表情用语,威廉密改编后标明为“慢,且富于表情”(Lentoemoltoespressivo)

乐曲开头的旋律非常徐缓,优美抒情。

这一段旋律犹如巴洛克时期的夜曲,极富歌唱性。

这当然只是一个传说。

1703年,巴赫在阿恩施塔特的教会担任风琴师,(德)巴.赫

创作背景

高尔基曾经说:“如果像山峦般地罗列伟大作曲家的名字的话,那么位于其顶峰的无疑就是巴赫。”

乐曲分为两个大的段落,两个段落都要反复一遍,但有时候第二个乐段也不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