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著名音乐小品欣赏
1775200000022

第22章 芬格尔山洞序曲

(德)门德尔松

创作背景

1829年,门德尔松二十岁左右,他开始游览国内外一些重要的名胜古迹,一方面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去寻找创作灵感,一方面深入社会生活,去汲取养料。这次游历给他提供了不少的创作素材,他创作出一批著名的作品,如《意大利交响曲》《苏格兰交响曲》等,这首《芬格尔山洞序曲》也是其中之一。

芬格尔山洞位于苏格兰西北部海面,大西洋中的赫布里底群岛,这个群岛中的斯它弗岛上有一个大洞,当潮水进出山洞、浪花拍打着洞中石柱的时候,芬格尔山洞便会发出响亮悦耳的声响,声闻数里。

门德尔松在1829年间到苏格兰旅行时游览了这个洞穴,从而构思了《芬格尔山洞序曲》(又名《赫布里底山洞序曲》)这部作品。

关于这次旅游,门德尔松的朋友有过这样的印象:“我们乘船,海水在我们身边流淌。小船穿过了淹没在水中的、残余的石柱,来到闻名的芬格尔山洞,在这个奇异而巨大的岩洞里,还有许多石柱挺立着,海水冲击着它们,在洞内发出哗哗的回响,这使我们感到孤独。”

门德尔松的感受应该和他们相同,他也就是因为这样的感受,才创作了这首名曲。

德国著名作曲家瓦格纳听了《芬格尔山洞序曲》后说:“门德尔松真是第一流的山水画家。”勃拉姆斯则说:“如果我能写出门德尔松这样的序曲,我情愿用我自己的全部作品与之相抵。”

作者风采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FelixMendelssohn,1809-1847),德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1809年出身于汉堡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成功的银行家,母亲是钢琴家,他的钢琴启蒙课就是母亲教的。门德尔松在养尊处优又有文化修养的环境中成长。

门德尔松是钢琴神童,九岁就开始公开演奏,十二岁开始系统地学习作曲,并且写出一首钢琴四重奏,十四岁组建自己的私人乐队,十六岁发表第一首杰作《弦乐八重奏》,十七岁时完成了《仲夏夜之梦序曲》。1825年,他们全家来到巴黎。1829年,他二十岁时通过在巴赫去世后的首次公开演出指挥《马太受难曲》来宣传巴赫的作品,引起轰动,也使他成为闻名遐迩的指挥家。

此后,他来往于欧洲各国巡演,并且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在当时的音乐家中,门德尔松是少见的非常幸福的。他家庭的富有为他提供了足够的金钱支持,他不必为生存去干与音乐无关的事,他的父亲事业有成,他们在巴黎的家是文学艺术家们聚会的沙龙,当时科学界、艺术界的著名人物黑格尔、洪堡、霍夫曼、韦伯、舒曼、李斯特、肖邦等都是他家的常客,尤其是与歌德的交往对他的影响极大。

1833年他返回德国,完成《意大利交响曲》,并在杜塞尔多夫就任音乐总监。1835年成为莱比锡著名的布业大厅音乐会的指挥。1837年与出身于法国胡格诺教派家庭的塞西尔·让莱诺结婚。

1842年他与舒曼等人一起在莱比锡创办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建立了基本上是以古典音乐为依据的一整套音乐艺术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的音乐人才。

此后他又设法再度访问英国,在1846年的伯明翰音乐节上指挥他的清唱剧《以利亚》,取得辉煌成功。此时他的健康已是每况愈下,次年他心爱的姐姐病故,给他以沉重的打击,加速了他的死亡。他于六个月后去世。终年三十八岁。

作品欣赏

这首序曲描述了芬格尔山洞面向大海,任海涛冲击的景观。演绎出阳光下温暖和明亮的大海。刻画了海鸥飞翔,浪花奔涌,撞击在断岩峭壁上的情景。

乐曲是D大调,4/4拍,小快板。一开始,由中提琴、大提琴和大管奏出象征海浪拍打礁石的固定音型,这个音型非常形象。

接着,是描写作者初见芬格尔山洞时的感觉,这是一座孤零零的小岛,在大海上显得十分冷清。

接着,由单簧管、大管和大提琴奏出第二主题。这是描写阳光照射着海面,发出耀眼光芒,巨浪拍打着礁石,在洞中相吞吐,声如洪钟。

小提琴演奏出波浪起伏般的音型,与乐队相呼应,有如海浪在洞中的回声,有时,我们仿佛还能听到海鸟的鸣叫和海风的轻拂。这一切慢慢地结束,乐曲又回到第一主题,作曲家来到洞外,音乐又回到淡淡的忧郁之中,然后在简短而耀眼的尾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