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著名音乐小品欣赏
1775200000042

第42章 月光

(法)德彪西

创作背景

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被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称为“伟大的梦境画家”,他的音乐如梦幻一般闪烁着光与色彩。印象派音乐和印象派绘画一样,重视的是描写作者个人的瞬间感受,尤其是对大自然的光与色的组合与变化的感受。

《月光》是德彪西早期代表作《贝加摩组曲》中的第三首,作于1890年,1905年修订。贝加摩是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地区,有着秀丽的风光,德彪西留学期间曾游历此地,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部组曲就是这一印象的产物。

《月光》的灵感源于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的同名诗篇,原诗描绘几个已故舞者在月光下跳着魔鬼般的舞蹈。不过德彪西的音乐着重于描绘月光的美丽与神秘。

意大利音乐评论家加蒂所述:“那轻盈的上行琶音,犹如向天空喷涌的清泉,然后在主、属音的交替中恢复平静,主题在这一背景中延伸扩展,宽广而富有表情。”《月光》中别具一格而柔美纯净的和声、丰富的钢琴织体,描绘了月光透过浮动的云彩,洒在平静的水面上,银辉闪闪,波光流荡,美不胜收。

此曲又被改编为管弦乐曲和小提琴、长笛、吉他等乐器的独奏曲。

作者风采

克劳德·德彪西(ClaudeDebussy,1862-1918),法国作曲家、钢琴家。1862年出生在法国巴黎近郊的圣日尔曼昂莱。虽然德彪西并非出身音乐世家,也没有良好的音乐环境熏陶,但他却十分热爱音乐,七岁开始学习钢琴。十岁时,他的音乐才能被肖邦的一位女学生发现,在她的关照下,德彪西十一岁就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并在那里学习了十二年。他的作曲课、音乐理论及历史课、和声课、钢琴课、风琴课、声乐课的老师们,几乎都是当时的知名音乐家。

1880年,德彪西在俄国接触到许多俄国音乐大师,特别是穆索尔斯基的作品。这位大师极富特色的新颖和声,对年轻的德彪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他后来所开创的“印象主义”音乐奠定了基础。

1883年德彪西回到巴黎音乐学院,1885年-1887年,德彪西来到罗马,一直到1889年才回到巴黎。在意大利期间,他深受瓦格纳音乐的影响。

1890年,德彪西与象征派诗人马拉美结识,加入了马拉美为首的巴黎文艺沙龙。在这里,他结识了许多前卫的青年艺术家,包括象征派诗人和印象派画家,他贪婪地读书学习,文化水平和艺术品位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印象派绘画追求对大自然观感中最美丽的瞬间印象,德彪西在音乐创作中,也试图表现对自然的瞬间印象,他把音乐中起重要作用的和声从逻辑功能变为色彩表现,旋律有时显得朦胧,对后期印象主义作曲家,尤其是对拉威尔和勋伯格等人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五十岁起,德彪西被癌症所困,身体日渐衰弱。当第一次大战爆发时,德彪西于1918年被炮弹炸死,享年五十六岁。

德彪西的代表作品除了交响音画《大海》之外,还有管弦乐作品《牧神午后前奏曲》《意象》、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钢琴作品《月光》《雨中花园》《焰火》等。

作品欣赏

德彪西的《月光》,与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是描写月光最著名的两首音乐作品,但是二者的表现手法和意蕴却有很大区别。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中寄托了贝多芬的痛苦和无奈,听起来总有一点淡淡的苦涩。而德彪西的《月光》,却是对一片纯洁月光的描写。他在写作《月光》的时候,并没有多少烦恼与忧愁,只有他所面对的阿尔卑斯山的皑皑白雪和皓月繁星。在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中,我们听到的是贝多芬心中的月光;在德彪西的《月光》中,我们听到的,或者说是看到的,是德彪西眼中的月光。

乐曲一开始,是一个如歌的行板,宁静祥和,充满诗情画意。

接着,是更为流利的旋律,奏出明净如水的月光曲。

随着乐曲速度稍稍加快,那令人心醉不已的琶音出现了,犹如夜色如水,月光荡漾,月夜的美景让人陶醉。

这时,开头的乐思再次出现,乐曲在一片溶溶月色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