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知识全知道(超值金版)
1775700000013

第13章 节气时令与历法的趣话(2)

“礼拜”是宗教用语。基督教徒相信上帝七天创造世界、耶稣七天复活的说法,规定在星期天要举行参拜上帝的宗教仪式,因此,星期天就成了“礼拜天”。后来,基督教徒为了牢记他们对上帝的崇敬,就创造了“礼拜制”。

我国独特的二十四节气。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物生长等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24等份,并给每等份取名,这就是24节气的由来。大家知道,地球自转一周,就是一天;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就是一年。事实上,24个节气也就是表示地球在轨道上的24个不同的位置。

我国古代创造24节气,是为了适应“天时”,以获得农业丰收,是在反复的实践中,综合天文、物候、农业、气象等各方面经验总结出来的。早在西周就知道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来定二至(夏至、冬至)二分(春分、秋分)。今天在河南古琶封县还保存着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台,土圭建筑。到秦代《吕氏春秋·十二纪》里的节气已有8个,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汉代《淮南子·天文训》中已有关于24节气的记载,与今天的24节气完全一样。

从天文学上讲,二十四节气根据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黄道)360度,以春分点为零点,分为24等分点。每个等分点都根据气候变化、物候特点、农作物生长而设立专有名称。其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其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用来划分一年四季的,“二分”、“二至”是季节的转折点,“四立”表示季节的开始;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表明一年中最热、最冷的时期;白露、寒露、霜降反映气温下降的过程与程度;雨水、谷雨、大雪、小雪反映降雨降雪的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季节和农作物的生长现象。为了便于记忆,有人根据上述节气名称顺序,编写了一首24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寒又寒。

在这首节气歌中,每句除一两个字外,其余每一个字都代表一个节气。如第一句中除天字外,其余各字代表(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其余各句可照此类推。

二十四节气蕴含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用以表示一年天时和气候变化的24个时段,也就是表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24个不同的位置。

立春,通常在公历2月4日或5日。表示春季开始的意思。

雨水,通常在公历2月18日或19日。表示严冬就要过去,降雨开始,雨量逐渐增加。

惊蛰,通常在公历3月5日或6日。表示开始有雷雨,冬眠动物复苏。

春分,通常在公历3月20日或21日,是春天的中间,白天夜晚一样长。

清明,通常在公历4月4日或5日。气候温暖,天气晴朗。

谷雨,通常在公历4月20日或21日。降雨量增多,对谷类生长有利。

立夏,通常在公历5月5日或6日。表示夏季开始。

小满,通常在公历5月21日或22日。表示麦类等夏熟作物的子粒逐渐饱满。

芒种,通常在公历6月5日、6日或7日。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进入夏收时期。

夏至,通常在公历6月21日或22日。表示夏天到了。这一天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小暑,通常在公历7月7日或8日。正当初伏前后,开始进入炎热初期。

大暑,通常在公历7月22日或23日。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

立秋,通常在公历8月7日或8日。表示秋季的开始。

处暑,通常在公历8月23日或24日。“处”有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

白露,通常在公历9月7日或8日。此时节因夜间较凉,空气中的水汽往往凝成露水。

秋分,通常在9月23日或24日。秋天的中间。这天白天和夜晚一样长。

寒露,通常在10月8日或9日。气温明显降低,夜间露水很凉。

霜降,通常在10月23日或24日。表示开始降霜。

立冬,通常在l1月7日或8日。表示冬季开始。

小雪,通常在11月22日或23日。开始降雪。

大雪,通常在12月7日或8日。表示降雪较大之意。

冬至,通常在12月21日或22日。一年最冷的时期开始。这一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

小寒,通常在1月5日或6日。表示还未到最冷。

大寒,通常在1月20日或21日。为最冷的时节。

二十四节气的口诀。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农历中特有的闰月。

至于农历闺哪一个月,这就牵涉到节气了。说一年有二十四节气,只是一种传统的说法,往细处说,应该说一年有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这十二个中气,哪个中气属于哪个月,是有规定的,雨水是正月的中气;春分是二月的中气;谷雨是三月的中气;小满是四月的中气;夏至是五月的中气;大暑是六月的中气;处暑是七月的中气;秋分是八月的中气;霜降是九月的中气;小雪是十月的中气;冬至是十一月的中气;大寒是十二月的中气。

至于十二个节气在哪几个月里,那就不一定了。而农历的一个月平均是29天半多一点儿,可是从一个中气到下一个中气的间隔却平均是30天半少一点儿。这样中气在农历的月份里要逐月推迟l天,到一定的时候,中气就不在月中而移到了一个月的末尾,如果挨着的第二个月又是小月,很可能这个月就没有中气,因为下一个中气移到第三个月的月初去了。中间的这个没有中气的月份,就算是上个月的闰月。举个1998年的例子:阳历6月21日是农历五月二十七日,这一天是夏至(五月中气);阳历7月23日是阴历六月初一,这一天是大暑(六月中气);而阳历6月24日到7月22日的这个农历月里面(农历五月完了以后的一个月)只有一个节气小暑,没有中气,这个月就算是闰五月。所以农历闰哪一个月,是按一定规则由人定出来的,并不神秘。

民间每到闰月之年都有些禁忌,这在汉族及其他许多民族中都流行。俗以为闰四月兆年荒;闰六月不宜嫁娶,该年为“寡妇年”;闰八月兆兵荒马乱,俗称为“杀年”。一般凡是闰年都多少有些禁忌习俗。如河南虞城一带有“闰年忌种十月麦”之说;黑龙江一带又有闰年里禁忌盖房,禁忌种韭菜,禁忌孵鹅鸭等习俗。

我国农历中月日的别称。

农历的第一个月,按照习惯称为正月。农历的十一月和十二月分别称为冬月和腊月,但现在冬月已经很少用了。表示气候寒冷的成语“十冬腊月”就是从此得来,字面意思即为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为一年中最寒冷的月份。

农历的一个月的前十天按顺序习惯上称为初日,如农历的一月二日称为正月初二。后十天按顺序习惯上称为廿日,亦有些通胜将之说成念日;如农历的一月二十二日称为正月廿二或正月念二。

农历的每个月份都有不同的别称。由于它和农业生产紧密的联系,所以从二月到九月差不多都用植物来表示,下面是农历十二个月的别称:

一月:孟春、正月、端月、元春。

二月:仲春、杏月、花月。

三月:季春、桃月、桐月。

四月:孟夏、阴月、梅月。

五月:仲夏、榴月、毒月、蒲月。

六月:季夏、荷月、荔月。

七月:孟秋、兰月、巧月、瓜月。

八月:仲秋、桂月。

九月:季秋、菊月。

十月:孟冬、良月、阳月。

十一月:仲冬、冬月、葭月。

十二月:季冬、腊月。

趣话“冬至饺子夏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