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知识全知道(超值金版)
1775700000043

第43章 经典雅致的文房四宝(1)

人类文明自诞生时起,人们便以各种方式将文明的果实保留下来,使我们能够领略到先辈的风采与创造,同时也使我们的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文房用品尤其是“文房四宝”,作为文明的载体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很早就已有“文房”之称,笔、墨、纸、砚则被誉为“文房四宝”。在用于书法、绘画的文化艺术工具中,仅这四样宝,就已备受文人的喜爱和珍藏,这四宝是最基本的工具。

文房四宝的起源

文房四宝是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因为中国古代文人要经常使用毛笔、墨、宣纸、砚台,它们是文人书房中必备的四件宝贝。“文房四宝”在南唐时指诸葛笔、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纸,江西婺源龙尾砚。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指湖笔(浙江省湖州)、徽墨(安徽省徽州)、宣纸(安徽省宣州)、端砚(广东省肇庆,古称端州),它们不仅具有实用价值,也是融绘画、书法、雕刻、装饰等为一体的艺术品。2007年,中国科学院科技史所、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笔的起源

我国的书法和绘画是世界文化史上独具风格的优美艺术,而用来书写和绘画的工具-笔也是世界文化史上重要的创造发明。古时候对笔的称呼,楚称“聿”,吴称“不律”,燕称“弗”。秦统一六国后,才统一称“笔”。

古代制笔的原料,主要是兽毛,人类最初曾经利用过各种禽、畜毛来制笔,如鹅毛、鸡毛、雉毛、羊毛、羊须、鹿毛、猪毛、豹毛、虎毛,有的还用人须和胎发等。从长期实践中逐渐得出兔毛是最好的制笔原料,选用兔毫时,又以秋冬为上,取其健坚,春夏兔毛则不堪用。至魏晋又出现用鼠须制笔,世所谓鼠须栗尾者也,共锋健于兔毛,唐人制笔仍以兔毫为主,还出现紫毫名称,就是韧性较强的老兔毫。到宋代以后,吴兴的湖笔才大量用羊毫制作,吴兴的山羊毛,毛细,锋嫩、色白、质净,是极好的制笔原料,湖州除生产最负盛名的羊毫笔,同时开始生产狼毫、紫毫、兼毫笔。

我国制笔的历史悠久,一般地说,自有书契以来,便开始使用笔了,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新陶器,其表面所绘动物图案及几何纹样,笔触清晰流利,可见那时就已应用毛笔了。至商代,在安阳殷墟发掘中,发现一片写有“祀”字的陶片,笔锋宛然,后来又出土过写有朱笔痕迹的陶器和一些先写后刻卜辞文字的甲骨片。并且在甲骨文中出现相当多的“聿”字,也就是笔字,以上说明,我国的毛笔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已经使用得较为普遍了。

墨的起源

中国书画墨是我国民族传统特种工艺品-文房四宝珍品之一。是我国文化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之重要工具。墨是由碳素单质(烟、煤)与动物胶相调合,经和剂、蒸杵等工序加工而成的。墨具有色泽黑润,历久不退,舐笔不胶,入纸不晕,香味浓郁,书画自如的特点,特别是桐油、脂油、漆烟墨等高级产品,加入麝香、冰片、公丁香、猪胆汁等十几种贵重原料制成,产品尤为称著。使用时,墨色能分浓淡层次,刚柔相济,得心应手,因此成为历代艺术家们抒发聪明才智的主要工具之一,在世界美术史上树立了中国画的独特风格。墨还是中国印刷术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因素之一,我国古代的典籍及拓片等也都靠着它流传于世,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内容。墨的造型中汇集了中国绘画、书法和雕刻技巧,所以也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工艺品。

追溯墨的起源,可分为天然墨和人工墨两类,天然墨始于新石器时代,如1980年陕西临潼姜寨村仰韶文化墓葬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绘画工具,有石砚、研石、水盂和黑红色氧化铁矿石。使用时是用研石压住矿石在砚上兑水研磨,这块黑红色氧化铁矿石,就是天然墨。人工墨,从最早的文献记载看,《尚书·伊训》篇中说:“臣下不匡,其刑墨”。又《尚书·说命上》篇中说:“惟正从绳则正。”《礼记·玉藻》篇中说:“史定墨……扬火以作龟,致其墨。”以上墨刑、墨绳、墨龟三种不同的用途,都是以墨为主体,有着不同的用途,说明人工墨的起源,始于甲骨文时期,即商代。对甲骨上书写的红字和黑字,美国人曾在1937年的《工业及工程化学》(分析版)上作了颜料的微量化学分析,结果证明,在甲骨上书写文字的颜料,红色是朱砂,黑色是碳素单质(现在制墨的原料)。经过化验证实朱砂和墨创始于殷代,即公元前十二世纪以前,已用于书写甲骨文字。

纸的起源

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它与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并称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给中国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促进我国图书由“简牍”时代迅速发展到“卷轴”时代,更由“卷轴”时代迅速发展到“雕版”时代。它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与交流,也同样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号称“纸中之王”的宣纸,具有细薄、紧密、均匀、洁白、坚韧、耐久的特点。从它诞生时起就和我国书画艺术结合在一起,为历代书法家和画家表达艺术情趣提供了方便。同时,又由于它独领“纸寿千年”之誉,所以古代大量用宣纸所作的书画名迹和木版善本书籍,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珍品。

目前,对有关的考古发现成果,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西安灞桥纸不是纸,而是一种自然堆积的麻纤维在铜镜压力下压成的;至于内蒙居延地区的金关纸和陕西扶风县的中颜村纸虽具备纸的初步形态,但没有经过抄造的过程,纸质粗糙,不能书写。只能算是纸的雏形或原始纸,不是真正的纸。因此得出一个结论,认为蔡伦仍是发明造纸术的代表人物或发明者。另一种意见认为西安灞桥纸是中国最早的纸,他们认为灞桥纸是经过造纸基本工序造出来的,铜镜的重量是不可能把堆积的麻纤维压成薄片的,灞桥纸出土时可以分层揭开,灞桥纸是分散的单一纤维不规则异向交织的薄片,具有纸的典型结构。至于金关纸和扶风纸,经检验证明它们都经过全部造纸基本工序,而且纤维短细柔软,质量比灞桥纸还要好,经过试验,可以用毛笔在上面写字。根据上面的分析,有理由认为上述古纸都是真正的纸,说明蔡伦以前已能造纸。

砚的渊源

砚是我国传统的书写所用的器具之一。汉刘熙《释名·释书契》云:“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许慎《说文》云:“砚,石滑也。”“滑”训作“利”,与研磨同义。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就把砚解释为研磨的工具。一块精美的砚石,应该具备发墨而不损笔,贮墨而不易干,磨之无声等优点,同时又是将诗词、书法、绘画与雕刻艺术等结合于一体的艺术品,具有实用与欣赏的双重价值。在我国灿烂悠久的文明史上,砚台对传播文化起过重要作用。

砚的历史很早,据考古发现,在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等地都曾发现仰韶文化时期的研磨器。例如出土的磨盘上带着槽臼,槽臼内还残留着研磨过颜料的痕迹,说明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研磨器具。1980年又在临潼姜寨遗址发现一套完整的彩绘陶器的工具〔其中包括石砚、石盖、磨棒、黑色颜料(氧化锰)以及陶质水盂等五件〕。这套姜塞石砚的发现,把砚的历史上推到五千年以前。

中国传统名笔

毛笔

在林林总总的笔类制品中,毛笔可算是中国独有的品类了。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魁力。不过由于毛笔易损,不好保存,故留传至今的古笔实属凤毛麟角。毛笔的制造历史非常久远,早在战国时,毛笔的使用已相当地发达。中国的书法和绘画,都是与毛笔的使用分不开的。古笔的品种较多,从笔毫的原料上来分,就曾有兔毛、白羊毛、青羊毛、黄羊毛、羊须、马毛、鹿毛、麝毛、獾毛、狸毛、貂鼠毛、鼠须、鼠尾、虎毛、狼尾、狐毛、獭毛、猩猩毛、鹅毛、鸭毛、鸡毛、雉毛、猪毛、胎发、人须、茅草等。从性能上分,则有硬毫、软毫、兼毫。从笔管的质地来分,又有水竹、鸡毛竹、斑竹、棕竹、紫擅木、鸡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况香木、雕漆、绿沉漆、螺细、象牙、犀角、牛角、麟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银、瓷等,不少属珍贵的材料。从笔的用途来分,有山水笔、花卉笔、叶筋笔、人物笔、衣纹笔、设骨笔、彩色笔等。

毛笔的使用历史悠久,经历代的发展与完善,毛笔不仅是古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书写工具,也成了收藏家所青睐的藏品。自唐宋以来,人们把毛笔归结为四大名笔。

宣笔

此笔因产自宣州而得名。宣笔的制作始于秦代,据韩愈《毛颖传》记载,公元前223年,秦大将蒙恬将军南伐楚之中山(泾县一带),始以兔毛竹管为笔,称“秦笔”;隋开皇九年(809年),改宛陵为宣城(今宣州区)后,“秦笔”也改称为“宣笔”。至隋唐、五代、宋诸朝,宣笔一直以选料严格、制作精细著称于世,被列为“贡品”和“御用笔”。元代以后,宣笔逐渐衰落。

宣笔的选料主要以兔毫为厚料,尤以春、秋季的兔毛为最佳。所制宣笔,锋颖尖锐、丰硕圆润、劲健有力,其装饰也较雅致。用兔毫制成的宣笔,有“装璜雅致、毛纯耐用、刚柔适中、尖圆齐健”的独特风格,深受书画家好评。据记载,大书法家王羲之、柳公权为了取得宣笔,曾向宣州笔工陈氏和诸葛氏写过“求笔贴”。

湖笔

湖笔因最先产于湖州善琏镇而得名,历史悠久。自元代宣笔衰落后,湖笔取而代之,风行于元、明、清三代,被奉为朝廷贡品。湖笔的主要原料有羊毫,狼毫、紫毫名品纯毫,其中尤以羊毫色白毛细、锋嫩性柔而久负盛名。湖笔的笔毫经分层匀扎,制作精细。湖笔的羊毫按其纯净程度分为净、纯、宿三种,并且在笔杆上刻有纯、净、宿字样,供使用者任意挑选。“净、纯”是指羊毫纯正无杂;“宿”,指羊毛经过夜晚“露宿”,自然脱脂,这种羊毛制成的笔,容易上墨。湖笔的笔杆选料也较为考究,主要原料是浙西天目山北麓灵峰山下的鸡笔竹,为笔中珍品。

水笔

水笔属湘笔中小楷笔的一种。使用水笔时,笔头全开;用后,套以钢制笔帽,笔套内稍藏一些水分,以养护笔锋,因此,笔套内常保持湿润,水笔由此而得名。水笔的笔头为兼毫,以短狼毫掺以白麻皮纤维作为笔心,外面再围上一层兔毫,有的笔毫还被染成绿色或红色。笔头掺麻,有利于多蓄水分,这是水笔的显著特点,也是区别其他笔的唯一标志。此笔易于保藏,经久耐用。

散卓笔

此笔为唐宋时的名笔,属宣笔,为宣州诸葛氏创制,因此又称“诸葛笔”。这种笔逐渐趋向软熟、散毫、虚锋,改变了晋代以前的旧制。此笔“无心”,不用柱毫,而是用一种或两种兽毫参差散立扎成,笔毫软硬适中,具备尖、齐、圆、健四德。无心散卓笔具有性能柔润、根基牢靠、久用不散、书写流畅的特点。散卓笔的笔毫长约寸半、一寸藏于笔中,一支笔可以抵几支其它的笔使用。此笔在宋代颇为流行。

中国传统名墨

中国墨起源甚古,商代甲骨上已有墨书文字,经化验其墨迹为黑色碳素。传说古代曾用漆书,但未被考古发现所证实。早期的墨尚不能制成墨块而是零碎的小片,使用时撒在砚上,用研石压住磨成墨汁。关于块状墨的记载最初见于东汉应劭《汉官仪》,这类墨的实物曾在河南陕县刘家渠东汉墓出土。汉以后出现了一些名墨,起初是由书法家监制的,如魏韦诞之墨“一点如漆”,南朝刘宋张永之墨“色如点漆”。到唐代已有专门制墨的著名墨工,如祖敏、奚鼐、奚鼎等人。唐末李超(原姓奚),曾在易州制墨,后避乱到歙州。其子李廷是南唐的墨官,所制之墨被大书法家蔡襄称为天下第一品。李廷墨实物已无存,近代所称李廷墨皆不足凭信。宋代著名墨工增多,可考者达一百数十人,如盛匡道、王迪、潘谷、常和、蒲大韶等。元代则有朱万初、潘云谷、吴善、吴良国、沈学翁等。上述各代名家所制之墨尚未见其实物。

明、清两代制墨工艺较前代发达,名家辈出,实物流传亦较多。有关明代制墨家的记载有明末麻三衡《墨志·系氏》一章里所记的110余家,明末万寿祺《墨表》记载的30余家。清初张仁熙的《雪堂墨品》、宋的《漫堂墨品》和《漫堂续墨品》记载了约 200家。清代造墨家多于明代,但文字记录没有明墨多。清末和民国初年藏墨家盛昱和袁励准的《墨录》都只收明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