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天下第一奇书:智囊大全集(白话译本)
1776000000050

第50章 去显用隐的智囊(2)

张良成功劝谏高祖拥护太子的关键在于他并没有明确地说对与错,而是本着“晓以大义,明以利害,动以感情,待以诚意”的态度来劝谏,使得高祖心悦诚服拥护太子的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举凡做事,皆要明白是非善恶、晓明利害关系,不以私利为出发点就是行义。作为纯正,处处公道,不作私弊,就是义行。君子一举一动若能合于天理,顺乎伦常就是一位义人。义人就是美善之人,吉祥之人。愿我们相互勉励,个个皆成为义人。

当我们对某些问题难以解决的时候,不妨想想是不是我们的思路该稍作改变,是不是能从侧面入手达到目的。就如同前面有大河挡路,我们不必费尽心思填平它,搭座桥或者找只渡船更为明智。

梁文康明以利害

明正德年间,秦藩请求加封陕边地。朱宁、江彬等人因接收了贿赂,就答应了秦藩的要求。皇上催促大学士起草一个加封的诏令,杨廷和蒋冕感到很为难,他们晓得这个诏令要带来后患,可若不起草,又怕违背了皇帝的命令,于是假称有病,不去上朝,此时只有梁文康受命起草,诏书写道:“从前太祖曾留有遗诏,这一带土地不可赏赐藩王。这并非出于吝啬,而是考虑到广大丰饶的土地赐予藩王后,藩王一定会养士饲马,一定会因为富庶而骄狂。如果此时受到奸人挑拨,图谋不轨,就会对社稷不利。现在朝廷接受秦王的恳求,把这边地加封秦王,但愿秦王得到这块土地之后,不要在此收聚奸人,不要在此多养士卒马匹,不要听信坏人挑拨,图谋不轨,扰乱边境,危及社稷的安全。到那时朝廷即使念着血缘之亲,恐怕也难保你活命。秦王一定要慎思而行。”

武宗看了这篇敕令的草稿后非常惊讶,这时才知道赐封边地的严重性,于是断然收回成命,取消加封。

面对英明的君主,不可用一般是非的道理来纠正错误,但未尝不可明以利害关系来改变其原来的志向。这同张良招来四皓,改变高祖另立太子的想法是一个道理。

智囊

明以利害法就是讲清楚利害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法。对英明的君主,不可用一般是非的道理来纠正错误,但未尝不可明以利害关系来改变其原来的志向。

运用明以利害法,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讲授取得良好的效果。在一个内容的讲授开始时,首先向学生明确利害,就会引起学生的警觉,使课堂讲授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在阐述一个道理的时候,向学生讲清懂得这个道理的利害关系,会使学生重视对这个道理的理解。在讲授行为要求时,向学生明确这样做或那样做的利和害,会激发学生产生采取正确行为的紧迫感,从而帮助他们按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要求去规范自己的行为。

利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利或有害于大学生个人,另一方面是有利或有害于他人和集体。运用明以利害法,必须注意这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首先,明以利害要从个人利害讲起。因为个人的利害同个人的生存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从个人的利害讲起,最能引起与大学生思想的共鸣。其次,明以利害必须讲到对集体和他人的利害。因为个人总是与集体、他人相联系的,作为大学生必须树立关心集体和他人利益的思想,具有高层次的思想觉悟,第三,明以利害要着重讲清个人的利害与集体的利害关系,使学生懂得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源泉和保证,从而使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正确地结合起来。明以利害决不是抽象地讲解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而是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具体内容和大学生的实际,全面而具体地讲授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及其相互关系。

明太祖画图

明太祖朱元璋有次召画工周玄素,命他在殿壁画一幅“天下江山图”。周玄素启奏道:“臣不曾游遍九州岛,不敢奉诏。恳请陛下先勾勒草图,臣再修改润色。”

太祖听了立即拿起画笔,不一会儿工夫就完成草图,于是太祖命周玄素修饰。周玄素奏道:“陛下江山已经确定,臣岂敢擅自更动?”太祖听了,不觉微笑点头。

智囊

周玄素如果举笔画图,万一不合太祖心意,或许就会因此遭遇不测,周玄素真个善于避祸。因为在古代,对皇帝下达的这个任务,只要有一笔不中皇帝之意,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所以,周元素只有采取回避矛盾的办法。

回避矛盾往往可以解决一些尴尬困难的事情。在与人交往的时候,要懂得含蓄和回避矛盾。知道什么问题最好不回答,如何巧妙地拒绝回答,也是一种智慧。

郭元振亲自吊唁酋长

唐朝大将郭元振升任骁卫将军、安西大都户时,负责管辖唐朝西部的大片土地,这个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由于汉族人们和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习惯不同,所以不容易管理。其中,也有些开明的少数民族首领愿意与汉人交往,学习他们的先进生产技术,服从唐朝政府统一管理。

在西突厥各部落中,以乌质勒为酋长的部落最为强大,但是他们愿意与唐朝中央政府和睦相处,于是就派人给唐朝中央政府送去表示友好的文书,希望成为朝廷的一份子,并提出了一些条件,比如援助他们粮食、种子、食盐一类的要求,希望唐朝政府能够派使者来商谈。自古以来,少数民族和汉族政权就一直处于分分和和的状态之中,现在西突厥这么大的一个部落愿意与朝廷交好,唐朝皇帝十分重视这件事情,于是就决定派郭元振作为使者到乌质勒的部落去谈判。郭元振接受了朝廷的重任,带着浩浩荡荡的使者队伍前往西部。一路上他们经过多少山川、河流、荒漠,经过了几十天的坚苦行程,终于到了西突厥乌质勒的部落。郭元振的队伍从朝廷出发的时候,还是春意洋洋的春天,可是,等到到了突厥,这里已经下起了皑皑白雪。这里气候恶劣,风雪交加,海拔更高,中原的人到这里很不适应,郭元振的士兵们很多都生了病。可是,郭元振丝毫也不敢懈怠,他知道此次他的任务重大,所以到了突厥来不及休息,就和乌质勒会谈。他们站在厚厚的白雪之中,足足谈了一天,郭元振冻的全身都僵了。而年老体弱的乌质勒首领虽然穿着厚厚的皮衣,但是由于他体力不支,再加上天寒地冻,这么长时间的谈判,使他受不了,会谈结束的当天晚上,他就死了。

乌质勒的儿子婆葛对父亲的死很是气恼,他开始以为是郭元振用计故意杀害了自己的父亲。于是就立刻着急人马,准备率兵前去袭击郭元振的驻地。幸亏他的参谋劝他少安毋躁,不如先派人暗中查看郭元振的情况再说。如果郭元振真的心里有亏,定会连夜逃跑,到时候再抓他也不迟。郭元振的副使解琬听说乌质勒死了,也担心婆葛会来找麻烦,也劝郭元振乘着天黑赶快逃跑。郭元振却并没有听从这些意见,坚持住在军营里,哪儿也不去。第二天,郭元振穿着孝服到乌质勒的家里去吊唁,并赠送了昂贵的礼品,放声大哭,边哭边喊:“乌质勒首领,你为什么这么快的就离开我啊,我还要带你去见皇上呢!呜呜……”似乎十分惋惜乌质勒的去世,而且他一连十几天都来乌质勒的帐中哭泣,协助婆葛办理丧事。婆葛被深深的感动了,特派遣使者反而向郭元振敬献了五千匹良马、二百匹骆驼和十多万只牛羊。

郭元振不但成功的避免了一次危机,反而为朝廷带回了那么多的贡品。

智囊

我们且不论是不是郭元振有意延长谈判时间,使乌质勒受不了而死。单就他对乌质勒的死所表现的处变不惊,就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如果郭元振听从副使的建议连夜逃跑,无疑就向对方证明自己的有意陷害乌质勒,他不但不走,反而表现出十分惋惜乌质勒的死,并“真诚”的向对方表示自己的惋惜,从而感到对方,不但完成了朝廷的任务还为朝廷接受了那么多贡品。

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习郭元振的处变不惊。遇到紧急情况不要慌了神,不知所措,这样最容易犯错误,你要冷静的分析情况,只有如此你才能制定出最好的解决办法。

梅衡湘巧治逼债

少司马梅衡湘初任官时,是固安县县令。固安县多出宦官,因此并不把一个小小的县令看在眼里,经常故意刁难,梅公却都能心平气和的从容应对。

一次有个显贵拎着一些猪蹄来访问梅少司马,求他为自己讨债。梅公烹猪蹄设酒宴款待这位显贵,同时派人把负债的人召来,对他进行训斥。负债者说因贫穷实在难以偿还。梅公叱责他说:“贵人的债怎敢拖欠,今天一定偿还,如果慢一点,那就死在刑杖下吧!”负债者哭泣着离去。

一旁观看的宦官不免有些心软,梅公察觉宦官态度软化,再度把欠钱的县民叫来,梅公皱着眉对他们说:“我也知道你们很穷,但是我实在出于无奈,现在为了偿清债务,只有卖掉你们的妻儿来还钱,但我也不忍心让你们骨肉骤然分离,所以特别再宽限一天,今夜就与妻子诀别吧,此生恐怕不能再相聚了。”县民们听了,忍不住痛哭失声,宦官也不禁掉泪,当场打消讨债的念头,并且把借条都撕毁。

从此,这些显宦人家要债时,都能从宽地对待负债者了。

智囊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但是,人之初,性本善。并不是所有有恻隐之心的人都没有善心。梅衡湘善于观察和分析,从百姓的切身利益出发,采取了这外刚内柔、明打实保的“苦肉计”,使显贵于不知不觉中站在了穷人的立场来思考问题,将心比心,从宽对待负债者。

《易经·蒙》卦中说: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意思是说人们一般不会自我伤害,遭受伤害,必然是真实情况;我以假作真,并使敌人信而不疑,离间计就可以实现了。抓住敌人“幼稚朴素”的心理进行欺弄,就能顺着他那弱点达到目的。

“苦肉计”是通过自我伤害取信敌人,以便麻痹对方或进行间谍活动的谋略。 施用迷惑敌人的手法,若违背人们分析判断事物的习惯时,敌人就不容易一下子看透它的本质;不按“人之常性”行事,就如同水中看侧影一样,使对方得出与事物本质颠倒了的结论。这就是“苦肉计”成功的奥秘。

“苦肉计”的用法多种多样,目的和形式也不尽相同。“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就是其中的一种。 它的特点,在于利用“人不自害”的常理,作出必要的牺牲,达到欺骗敌人的目的。

这种谋略,在近代和现代的间谍战中仍不少见。

宁越文武并用

齐国攻打廪丘,赵国派孔青率敢死队去相救。孔青与齐人作战,大败齐军。齐国的将领战死。孔青得车两千辆,杀敌三万之后,他将齐军的三万尸体埋了,筑成两座大坟墓。

宁越对孔青说:“可惜呀!不如把尸体还还给齐国,作为内攻的手段,使齐国的战车盔甲完全用于作战,使齐国府库的钱粮完全用于安葬。”

孔青说:“万一齐人拒绝收尸,那该怎么办?”

宁越说:“那就罪上加罪了。战而不胜,这是它的第一条罪状;士兵出去了都未回来,这是它的第二条罪状;还给它尸体,却不来取,这是它的第三条罪状。老百姓因为这三条罪状将怨恨君主,无心尽忠,君主无法驱使百姓效力,这就叫二次进攻。”

宁越可以说是知道如何用文武的人呵!用武在于以力胜人,用文在于以德取人。

智囊

汉统治者改造了秦朝法律弊病,反对严刑峻罚,强调法律要“法令明具”,从而保留了法家的法治主张;同时又推行儒术,“为政在德,提倡礼信”,主张文武并用,德刑相济。

文武并用的时代意义就是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规划美好人生,树立积极态度。要想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需要勤奋学习,开拓思路,钻研科学,提高技能,理论学习和实践创新相结合,热爱生活,热爱劳动,陶冶情操。

近些年来,面对瞬息万变、复杂多样的现代生活,不少青年人逐渐丧失了支撑其生命活动的价值资源和意义归宿,产生了身心分离的碎片感、疲惫感、宿命感。青年人要走出这种困境,就要超越自身的有限性,通过明确自己的人生目的、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等创造性活动赋予生命以无限的意义。而目前德育成效的不明显,凸显了德育教育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和青年特点,因此,在对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的宣传教育中,可以通过对“生命质量”、“完整人生”、“命运设计”、“人生的根本性”等问题的解读引导他们进行理性分析,帮助他们超越“感动”、“感慨”、“感性”的初级层面。

慎子的保国计谋

楚襄王为太子时,曾被当作人质送往齐国。楚怀王去世,太子向齐王请求回国继承王位。齐闵王却拒绝,故意刁难说:“你割让东地五百里给寡人,就放你回楚国,否则不准你回去!”

太子说:“臣有一位师傅,请准臣向他请教后再回复大王。”

太傅慎子说:“把东边的土地给齐,是为了你回国继位,如果为了爱地不送死去的父亲,不义,臣认为可以答应献地。”

太子去见齐王说:“按着您的要求,我敬献五百里地。”于是齐王同意楚太子归去。

太子归楚后,即位为王。齐国派五十辆兵车来楚索取土地。楚王问慎子说:“齐使者来取东地,怎么办呢?”

慎子说:“君王您明日上朝时,让大家都献计。”

于是上柱国子良入见楚王,楚王说:“我能够返回故国,执掌国家大权,是因为许给了齐国五百里土地。如今齐来取土地,怎么办呢?”

子良说:“您不能不给呀,您是金口玉言,已经答应把边地献给万乘之强的齐国,如果不给就是不讲信用,以后也难以缔约结盟于诸侯。我看,先给他地而后再向他进攻,给地是信,进攻用武也有理由,所以,还是先把地给他。”

子良退出,昭常入见楚王,楚王又问:“齐使来取东边的五百里地,怎么办呢?”

昭常答:“万乘之国是因为土地广大才能称为万乘,现在我国去掉东边五百里疆土,就等于割掉了一半的疆土。这样就只不过有万乘的称号,而连千乘之用都没有了。因此,臣认为坚决不能给地。我请求镇守东边的土地。”

昭常退出,景鲤入见楚王,王问:“齐使者来取东地五百里,你看怎么办呢?”景鲤说:“不能给他们。不过,楚也难以独自守住它。大王身为至尊,金口玉言,答应将地给强齐,如果不给,天下人会说不义。可是楚又无力独守,臣请求西去求救于秦。”

景鲤出,慎子入。楚王把三位大夫的主张都讲给慎子,说:“子良对我说,不能不献东地,可以先献,后以武力夺回。昭常说,不能献地于齐,他请求镇守东地。景鲤说,不能给齐地,但楚无力自守,应求救于秦。你看我用谁的办法呢?”

“他们三人的意见都加以采纳。”

楚王听了非常不高兴,说:“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慎子回答说:“请大王听臣说明,大王就会知道臣的话有道理。大王先拨子良战车五十辆,派往北方向齐献地五百里;子良出发的次日,再派昭常为大司马镇守东地;在派昭常的次日,另派景鲤率战车五十辆西去秦国求救。”

楚王于是依计行事。

子良到了齐国。齐派武装去接受东地,镇守东地的昭常对齐使者说:“我奉命守东地,同东地共死生,我这五尺男儿,年龄六十,以及三十多万的楚国士卒,虽然武器装备不好,但愿为守东地而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