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教九流全知道(超值金版)
1780700000021

第21章 道教——得道成仙的乌托邦(5)

道教通过设斋建醮、书符念咒,来沟通天意、祈福禳灾的“法事”活动源远流长。它们在两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又兼收并蓄,内容十分庞杂,其中既有封建迷信的糟粕,也不乏反映自然、社会规律的精华。我们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炼丹与导引——道教的修炼与养生

在小说《西游记》中,孙行者偷吃了太上老君的许多仙丹,那就是道教所说的“外丹”。他还被太上老君放进八卦炉中炼烧,那八卦炉便是炼制仙丹的工具。

外丹,又称金丹,以炉鼎烧炼铅、汞、草木药等制成,据说服食后可以成仙。

外丹术最早见于汉武帝时期,方士李少君曾说:“调灶则致物。致物则丹砂可化为黄金。”东汉时,出了个著名的炼丹术士魏伯阳。他以内炼为主,但也兼及炉火烧炼。他著的《周易参同契》一书,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讨论炼丹术的文献。

魏晋南北朝时期,葛洪著的《抱朴子·内篇》中有《金丹》《黄白》《仙药》等篇,收录了几十种炼丹方法。陶弘景所著《本草集注》中,也有大量的炼丹知识。

唐朝帝王将相喜服丹药,外丹术极盛,炼丹家大量涌现,炼丹方法和工具也有很大改进。医圣孙思邈所著医书《千金方》《千金翼方》中,就有不少的炼丹法。

炼丹家们视外丹术为神授之术,常将丹房设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秘密炼制,并有一套神秘仪式和众多禁忌。

炼丹与火药

炼丹是一种十分危险的工作,在炼制过程中弄不好就会发生爆炸。在长期的炼制实践中,炼丹道士终于认识到将硝、硫、炭按适当的比例混合在一起,就能燃烧爆炸,从而促成了黑色火药的问世。这是炼丹家们为全人类作出的贡献。

烧炼外丹的原料,仅矿石药物就有六七十种,主要为丹砂、雄黄、矾石、磁石、戎盐等“八石”。炼丹工具也有多种,以加热设备“丹炉”和烹炼设备“丹鼎”最为重要。烧炼方法有:煅(长时间高温加热)、炼(干燥物质的加热)、炙(局部烘烤)、熔(熔化)、抽(蒸馏)、飞(升华)、优(加热使物质变性)等。

外丹术是道教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修炼方术,其目标是炼成长生不老之药,这个荒谬的目标显然是无法实现的。

北宋悟真先生张伯端集内丹学之大成,著成《悟真篇》,标志着内丹学的成熟。据说他80岁时,在成都遇青城丈人授予内丹秘诀,方才悟入真道,达至玄境。在张伯端之后,宋末元初出现了全真道,内丹术成为道教的主流。

修炼内丹,即是将修炼者的某些身体部位比做炉鼎,经过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与炼神还虚四个阶段,使精、气、神在体内凝聚成丹,从而长生不老甚至成仙。内丹修炼,强调性命双修,与禅宗和道教符箓派的修炼法都有区别。

性命双修

张伯端和一位禅师一同入定神游扬州,并各自折回一朵琼花。出定后,禅师一摸袖中,空空如也;张伯端却笑盈盈地取出琼花。后来,张伯端对弟子说:“我们的金丹大道,性命兼修,所到之处,‘阳神’现形。而他们不修气法,只炼精神,出窍的是虚的‘阴神’,自然拿不回琼花。”

道教认为,运动可以帮助消化、通利关节、祛病延年,因此提倡“导气令和,引体令柔”的导引之术。导,指导气;引,指引体。导引是气功的古称,是呼吸、意念和肢体运动三者相结合的一种健身祛病的养生方法。

导引术起源很早。《吕氏春秋》称:“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为舞以宣导之。”这是导引的雏形。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亦有彩绘的44幅导引图。

早期道教承袭方仙道,以导引术为练身的重要方法。《抱朴子·内篇》称:“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踯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

历代养生家、道士创造了许多导引健身法。如彭祖导引法、陶弘景导引法、孙思邈导引法、王子乔导引法;蛤蟆导气法、龟鳖导气法、龙导引法、苍鸦鼓翼法、新老五禽戏;炼精导引法、延龄法、五脏导引法等,极为丰富多彩。

⊙道功——修身养性的内养功夫

道教的修炼方术,除了炼形、炼气外,还有一套修身养性的内养功夫。这套内养功夫主要包括:存想、坐忘、守一、清静、寡欲、养性等,合称“道功”。

存想,又称存思。司马承祯在《天隐子》中说:“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神,指主宰五脏、六腑、四肢、七窍等各种脏器的身神,存想这种炼神方法,就是观想身神及日月星辰等神灵。

在身神中,泥丸之神是百神之宗,人脑是百神总会,存脑部之神,有助于主宰全身,收延年益寿之功。不过,无论存哪一处的神,都要志诚心正。存神时,若心有旁骛,不无助于修身养性、强身健体,还有可能走火入魔。

存想的方法又称为内观法,即通过冥神存想彻见体内的五脏六腑,以自己的神光返观内照自己的腑脏、躯体,借以祛病强身。此外,存想还可以将神光凝聚于体外某一点上。东晋炼丹家葛洪说:“思存念作,可以却恶防身者,乃有数千法。”

存思的方法十分丰富,大体可分为存思内景法和存思外景法两类。存思内景法指的是专意内视,存思体内之神真,久后天门洞开,阳神由此飞出朝觐上帝,因此称“默朝上帝法”。存思外景法则主要是存思体外之神灵,诸如三清、四御、玄女、老君、星官之类。还可将存思内景与外景结合起来,如存思“影人”法。

除存想外,还有一种叫作“坐忘”的道功修炼方法。唐代司马承祯在其著作《天隐子》《坐忘论》中,专门阐述坐忘,对后世“主静说”的形成影响甚大。

坐忘

坐忘,是一种无人、无我、无内、无外、无分别的,与道合一的物我两忘的境界。坐忘的修炼方法,最早见于《庄子·大宗师》:“隳支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两忘。”郭象曾对此解释说:“既忘其迹,又忘其所迹者,内不觉其一身,处不识有天地……”

与存想、坐忘相比,“守一”是一种更有特色的道功修炼法,是道教修炼诸多方法中与道教教义较为贴近的,历来为修炼家所看重。

道教以身为形,形与神合而构成人身;又说形主死,神主生,合则吉,分则凶。如果形神常能守一,即“人生精神,悉皆俱足,而守之不散,乃至度世”,就可以长存于世。也有人将守一解释为驻守在人体丹田部位的身神,而此神主守全身,此神常存常在,人自然能长存不死。

总之,存思、坐忘、守一是道功中主要的几种修炼方法。此外的清静、寡欲、养性等千百年来为道教修炼者所青睐的修炼方法,也是道功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信徒就是凭着这些内修功夫来修身养性的。

⊙仪式——醮仪、斋仪、忏仪、灯仪

道教的宗教仪式,在民间长盛不衰,并从佛教中吸取了许多法事仪式,形成了以醮仪、斋仪、忏仪、道场、灯仪为主的一整套完善、系统的宗教仪式。

醮仪。由于时代、地域、民俗的不同,醮仪不尽一致。其程序一般为:设坛、上供、燃灯、烧香、升坛、礼神存念如法、高功宣卫灵咒、鸣鼓、发炉、降神、迎驾、奏乐、献茶、散花、步虚、赞颂、宣词、复炉、唱礼、祝神、送神等。

斋仪。正斋为三日,三日之中每天早、中、晚各行其道,诵经三次。行道包括发炉、称法位、三上香、礼忏、三启、三礼、重称法位和复炉等礼仪。

正斋开始的前夜,举行宿启仪式,将灵宝真文安置妥当。正斋结束后的清晨,举行言功拜表仪式,向诸神报告斋日所积功德,并请以此救济亡灵,福佑生者。之后,再向众神献供品,读祈祷文,最后各职道士将职简交还坛场执事。

水陆斋

水陆斋一般要做七天,也可以做更长的时间。所谓水陆,是指要供奉上天、中地和下水三界的诸多神灵,包括使三界六道亡灵饿鬼都解脱烦恼,出离苦趣,所以规模很大,而且包括了很多成分,甚至包容了众多的度亡仪式。

忏仪。拜忏即在神前举行仪式表示忏悔罪过,恳求宽恕。葬礼上的拜忏,则是为求赦免亡者生前过失,早日升上天堂。本来,斋法中就包含着忏悔的内容,以后又形成专门的忏仪,并冠以“九幽脱厄”“九幽拔罪”的名目。一般信众多到道观中请求为亡灵施行拜忏仪式,有钱人家则请道士到家中结坛拜忏。

道场。道场是中国道教的礼拜仪式,常用于较大规模的诵经礼拜活动。办道场需立坛,在观内进行也需要按规定布置教堂。办道场的目的不同(如祈祷、消灾、增寿、超度等),其仪式也不同,一般以鼓为令。

头遍鼓燃灯、献供。供品为香、花、灯、水果、茶点、珠宝、食品等。献供时须跪于神前,双手擎供过顶,侍者或殿主分列左右接供上献。

二遍鼓献香。献香有焚香、捻香两个仪式。先上正位三炷香,然后先左后右各上一炷香;捻香时右手持简,左手捻香,默念“祝香咒”三遍,然后方丈或高功读“回向文”诵经。最后,道众同时朝上三礼,转身互相拱揖,退坛。

诵经

道教给亡灵诵经,能使他们早脱幽冥之苦。在丧礼中,常诵的经典有《度人经》《玉皇经》《三官经》等。明清以后,还出现了僧人兼诵道经,道士兼诵佛经如《观音普门品》之类。不过,在道观中做法事,所诵的则必为道经。

灯仪。燃灯点烛,主要为“请光破幽”,即让神光照破地狱,使亡灵乘光得悟,脱出冥界。因为“死魂一堕重阴,漫漫长夜,非有阳光照烛,超出良难。故必法天象地,燃灯告符”。所谓法天象地,就是灯坛铺设,上法日月星辰之悬象,下布八卦九宫之方隅,以交接阳光,开明幽暗,使亡灵乘光得度。民间习俗,人死之后,在尸体脚后放一盏清油灯,作为照亮冥途之用。除法事中燃灯之外,也常在葬礼中附带放水灯。

放水灯

传说人死之后要经过冥河,为避免失足陷于其中,要燃灯照冥河。一般纸灯做成船形或莲花形,用瓦盆或木板作底,内燃蜡烛,念咒施法后放入水中。一般认为,水灯在水中漂浮而不翻越久,法师的本领越高,亡灵的福气也越大。

■ 道教典籍、人物、名山与仙观 ■

⊙紫气东来——老子骑牛出关的传说

老子创立的道家学说,成为了道教的主要理论渊源,老子对道教有着无与伦比的贡献。因此,道教将老子神化为“道德天尊”,将其书《道德经》奉为经典。

黄帝之后,匆匆数千年弹指而过。春秋时期,出现了一位思想家——李耳,后人尊称他为老子。他曾任周守藏室之史达30年之久,饱览了周王朝大量典籍,知识非常渊博。90岁左右时,老子辞官归隐,骑上青牛准备西出函谷关。

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县境内,是当时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关卡。当时负责把守函谷关的关令名叫尹喜,他自幼聪慧过人,特别喜欢研究天文星象之学。

几天前,尹喜夜观天象,看到东方天际紫雾升腾,便对人说:“紫气东来,数日之内必有圣人至此。”他就每日斋戒,密切关注着紫气的动向,等候圣人的到来。

老子为何乘青牛

他为何不乘黄牛、黑牛、白牛?按古代五行学说,“青”主春,木德,代表东方。老子由东向西,自周入秦,后世人称他为“东方圣人”,青色正好象征东方。“青牛”象征着一位来自东方的智者,带着阴柔之德,隐向尚未开化的西方。

一天早晨,尹喜正在关上向东眺望,忽见东方不远处紫气氤氲,吉星西行,满天云蒸霞蔚,奇丽壮观。他知道圣人马上要到了,连忙一边命下属清理道路,打扫庭院,一边出关迎接。不久,果然见到一位皓首长髯的老人骑着青牛徐徐而来。

尹喜连忙上前拦住青牛,深施一礼,请问老子的名号。老子笑着答道:“在下李耳。”尹喜大喜道:“我对您仰慕已久,希望您不要急于西去,且在关中逗留数日。我早就听人说过,您是天下最富智慧的人,现在既然一定要隐遁,希望您把您的智慧写下来,否则我断然不放您过关。”

老子笑着说:“真正的智慧是很难用语言文字描述出来的,我恐怕做不到。”尹喜沉吟道:“话虽如此,还是请您勉为其难吧!我想这也是天下人的希望!”

老子化胡

传说,老子西出函谷关后,把他的大道传化于西域,有人甚至认为佛教乃渊源于老子。“化”字,包含了教化、宣化与转化的意义,“胡”指佛祖释迦牟尼和佛教。

老子没办法,只得住在尹喜安排的驿馆里,将自己一生所学和深思的哲理写了下来,交给尹喜,然后骑上青牛,飘然西去。

因为老子当时急着离开函谷关,所以整篇文字非常精练,只有5000多字,所以叫《老子五千文》或者《老子》。又因为文章系统地阐述了老子关于“道”和“德”的思想,所以又叫《道德经》,后来成为了道家学说和道教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