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教九流全知道(超值金版)
1780700000024

第24章 墨家——与儒家抗衡的先秦显学(2)

《墨经》古奥难解,后世很少有人问津。直到近代,有学者认真解读这本古书后,才发现早在两千多年前墨家便已对数学、物理学、机械学等颇有研究,其中许多成就在当时已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甚至有些在今天看来也不乏真知灼见。

在数学方面,墨家给出了一系列高度抽象、严密的数学定义。如“倍,为二也”“中,同长也”“圆,一中同长也”。此外,墨家还对十进位值制的概念进行了总结,指出不同位数上数码的数值不同,如十位数上的“1”就大于个位数上的“5”等。

三点共线

墨子提出了三点共线理论。这在后世测量物体的高度和距离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晋代数学家刘徽在测量学专著《海岛算经》中,就是应用三点共线来测高和测远的。汉以后弩机上的瞄准器“望山”,也是据此发明的。

在物理学方面,墨家已经认识到了光是直线传播的,并就此讨论了光源、物体和投影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平面镜、凹面镜、球面镜的成像情况,尤以说明光线通过针孔能形成倒像的理论为著名。这些比古希腊欧几里德的光学记载早百余年。

据《墨经》记载,早在公元前4世纪,墨家子弟就已经做了小孔成像的光学实验,并作出了分析解释。小孔成倒像,原因是光线在小孔处交叉于一“端”(点),而且成像的大小与这个交点的位置无关。

墨家认为,影自己不会动。如果影动了,那是光源或物体发生移动,致使原影不断消逝、新影不断生成的缘故。投影的地方,如果有光一照,影子就会消失。

墨家提出浮力原理,比阿基米德早了100多年。有的物体体积很大,放在水里后没在水中的部分却很浅,这道理在于,物体的重量与它所受到的浮力相等,所以就平衡了。《墨经》中记载了力、反力、合力、运动、时间和空间这些物理基本概念、定义,讨论了物质结构形态、运动形式的详细分类,提出了与现代物理教科书几乎完全一致的杠杆、滑轮、斜面等原理。

在机械制造方面,墨子曾花费了三年的时间,精心研制出一种能够飞行的木鸟。他又是一个制造车辆的能手,他所造的车子运行迅速又省力,且经久耐用。此外,墨子几乎谙熟了当时各种兵器、机械和工程建筑的制造技术,并有不少创造。他还详细阐述了城门的悬门结构,城门和城内外各种防御设施的构造,各种攻守器械的制造工艺,以及水道和地道的构筑技术,对后世军事活动影响很大。

由于《墨经》的写作体例十分独特,所以墨家的数学知识只能使用极其简练的古汉语表达,而没有使用符号、公式、图解,也缺乏更详细的论述。在墨者集团内部,由于代代相传的“俱诵”方式,虽然能够使知识得以传承延续,但却不利于在社会中广泛流传,以致其中许多宝贵的知识不为人们所知。

■ 墨者——以圣人大禹为榜样 ■

墨子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广收门徒,亲信弟子达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家不仅是一个与儒家分庭抗礼的学术流派,还是一个组织严密、生活俭朴、带有宗教色彩的团体。其首领为巨子,成员的一切行动都要听命于他。

墨者大多出身于下层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对人类社会有着深厚的、难以为平常人所理解的爱。他们吃苦耐劳,平时从事生产劳动。他们勇于救助世人,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墨者作战能力较强,以巨子为核心结成准军事组织,为实施墨家的主张甘愿舍身行道。《淮南子》中说:“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而且他们功成不受赏、施恩不图报,过着极其简朴和艰苦的生活。

墨家的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墨者的工作所得。墨者外出工作,部分收入缴公。

收入缴公

墨者耕柱在楚国做官,生活极为简朴,甚至有客人来拜访,他也只给每人吃三升粮食,但有一次他却送给墨子十镒黄金,并说:“弟子不敢贪图财利,违章犯法。这十镒黄金,请老师使用。”很明显,这些钱是他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

墨者以为民治水的圣人大禹为榜样,为百姓兴利除害,不讲求享受,更不奢侈浪费。他们“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无椁”,身穿兽皮和粗布缝制的衣服,脚登木制或草编的鞋子,“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并且,他们还要“量腹而食”,不能吃得太饱,以免沉溺于口腹之欲,同时要自觉与下层社会的“贱者”为伍。

墨者具有以身殉道的献身精神和效忠领袖的宗教狂热。其团体的首领“巨子”终身任职,类似宗教教主。每一代巨子由上代巨子死前指定,代代相传,在团体中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巨子一声令下,墨家子弟就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墨者无论是在家还是外出做官,都不能违反墨家的宗旨和规矩。墨子有个叫胜绰的弟子被送到齐国做官。后来齐军出兵伐鲁,胜绰参加了,这就违背了墨家“非攻”的原则,墨子一怒之下将其召回。历代巨子也都是遵守墨家纪律的楷模。

巨子腹解

腹解,墨家巨子,辅佐秦惠王。其子杀人,按律当处死。秦惠王顾念他年事已高,且只有独子,就想予以赦免。腹解却说:“墨者‘杀人者处死,伤人者受刑’。您赐我恩惠,免我儿子死罪,但我还是要执行墨家规矩。”最终,他把儿子杀了。

巨子制实行之初,形成了一种凝聚墨者的向心力。后来,巨子制逐渐变得手续烦琐、考验严酷,又加上墨家笃信鬼神,团体内部迷信气氛弥漫,使得类似宗教教主的巨子的选拔更加富有神秘感。巨子的权力极大,所有墨者必须对他绝对服从。为争夺巨子之位,墨家内部争斗不断,最终导致组织分崩离析。

秦统一后,“专任刑法,而儒墨既丧焉”。西汉初年,墨家在局部地区和民间有所复苏。后来,汉武帝独尊儒术,法、道、阴阳诸学,也都被儒学所吸收或改造。唯独墨家学说,一直被视为异端邪说而备受打击,逐渐湮灭于历史长河中……

■ 止楚攻宋——墨子与公输般的较量 ■

墨子一生中主要的社会活动,就是带领众多弟子大范围地在各国奔走、游说,宣传和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其中,止楚攻宋堪称墨子政治活动中的一个传奇。

约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440年,“机械之圣”公输般(即鲁班)为楚王建造了先进的攻城器械——云梯,楚王准备利用它一举攻下宋国。当时,正值壮年的墨子得到了这个消息,立即从齐国赶往楚国,希望能阻止战事。

墨子日夜兼程,脚上的鞋走坏了,脚底也被磨得鲜血直流。他就从衣服上撕下一块布,把脚包裹住继续前进。历尽艰辛,他终于在十天内赶到了楚国的郢都。

墨子尽快朝见了楚王,诚恳地劝他说:“楚国地大物博,国力强盛;而宋国土地少而贫瘠,物产也不丰富。您有了华贵的车马,干吗还要去偷人家的破车呢?有了绣花袍子,干吗还去偷人家的旧衣服呢?”

电影《墨攻》

电影《墨攻》改编自日本同名畅销漫画,策划筹备近十年,用前所未有的古代战争场面,将10万名骁勇善战的赵军,一个莽鞋布衣、其貌不扬、孤身对战的墨者革离,以及4000名老弱妇孺的百姓,“撕裂”“混杂”“糅合”却又毫不留情地“抛掷”于公元前370年春秋战国硝烟四起的历史中,讲述一个绝对“非攻”的故事!

可以说,墨子的说服工作做得很到位,但楚王一想到自己的攻城利器云梯那么厉害,宋国简直就是唾手可得,因此怎么也不愿放弃攻宋的计划。

于是,墨子解下衣服上的革带,放在地上模拟城墙,又拿几块小木板模拟攻城和守城的器械,叫公输般一块儿来搞个军事演习。公输般攻城,墨子守城。

二人各显神通,来回斗了几个回合。一个用云梯,一个就放火箭;一个用撞车撞城门,一个就用滚木檑石;一个挖地道,一个就用烟熏……结果,公输般的全部攻城器械和方法都被墨子破掉了,而墨子却还有许多守城器械和方法尚未使出。

没办法,楚王和公输般想,干脆杀掉墨子以达到攻宋的目的,但墨子早已有所准备。他在来楚国之前,就已经派弟子禽滑厘带领百余人,带着他制造的守城器械赶赴宋国去了,此时应该正在宋国城池上严阵以待。

如此一来,楚王不得不放弃攻宋的企图,一场战争就这样被墨子消弭于无形。

可见,墨子不仅擅长言辞游说,而且是位谙熟各种防御武器和战术的军事家。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通过“上兵伐交”,成功地实现了“兼爱”“非攻”的政治理想。

■ 善守——墨家的积极防御战法 ■

墨家“非攻”的政治理想,是以“善守”的军事防御策略为基础的。墨者站在弱小国家一方,反对大国、强国的侵略。他们四处游说,制止战争,有时甚至组织起来协助弱小国家守城。其积极防御战法,主要存于《墨子》一书中的《备城门》《备梯》《备水》《备突》《备穴》《旗帜》《号令》《杂守》等篇。

这些篇章,主要是墨子及其弟子禽滑厘的对话和讨论,由后世墨者记录、整理而成,通过对守城战斗中的军队编制、武器装备、工程构筑和战斗过程的描述,反映了墨家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战术。

墨者救守的是被侵略的弱小国家,在守御中通常是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墨家经过对城上守军、城内守卫、巡逻人员、后勤人员、轮换倒班人员的精确计算,认为只有“举全城之民皆兵”,把全城老幼妇孺都动员起来,才能成功自守。

全民皆兵

这是墨家防御战的一大特色。青年妇女一听到集合的鼓声,就放下手中的活计,快速进入事先安排好的战斗岗位,并和男子一样手持长矛,随时准备打击来犯之敌。老人被组织起来巡逻,以防奸细混入。儿童则被安排做些杂务。

墨子对防御战中的武器装备极为重视,他说:“兵者,国之爪也。”“备者,国之重也。”墨者多为工匠,他们利用自己的技术,设计制造了许多在当时最为先进的守城武器,比如“连弩车”“掷车”“转射机”和“窑灶鼓囊”等。

弩是一种发射箭或者弹丸的硬弓,在当时应用极广,是重要的守城武器。连弩车是需要多人共同操作的重武器,极具杀伤力,但因车体笨重,移动困难,常以一些中小型的弓弩与之配合作战。窑灶鼓囊,能把烟灌进敌方隧道,击退其进攻。

墨家针对当时11种攻城战法,制定有相应的防守策略。只不过现在仅剩6种,存于《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蚁附》6篇中。

第一,破敌筑高台攻城之法。筑土台攻城是一种旷日持久的笨拙战法,在城上临时搭起高台,用强弩、掷机或转射机攻击对方阵地,就能破敌。

第二,破敌云梯攻城之法。云梯是一种笨重的攻城器械,不便移动。守城者可在城墙上筑起“行城”和“杂楼”,将自己保护起来,随时观察敌方动静。一旦敌方发动进攻,就从城上雨点般发出箭矢、砂石、火把和开水,足以将其击溃。

第三,破敌水攻之法。敌人发动水攻时,己方要在城中地势低处开挖渠道,以便引水出城。同时还要挑选精兵、快船组成突击队,携带弓弩、长矛等,在城上转射机的掩护下冲到城外,决堤放水,使敌人难以蓄水攻城。

掷车与转射机

掷车各部分用铁件加固和连接,上面有一个用来盛放投掷物的马头形皮袋。转射机的机身长六尺,埋入土中的部分有一尺。它以两根木头合为车辊,露出地面的部分叫通臂。城墙上每20步放一部转射机,由善射的人掌管,还要派一人辅助操作。掷车和转射机可以通过投掷蒺藜、炭火等物杀伤敌人,在防御敌人用云梯之攻、水攻、土台之攻、密集队冲城等方面表现非凡。

第四,破敌突击攻城之法。在城墙内每百步设一个“突门”,每个“突门”内部砌一个瓦窑形的灶。等敌人攻进来时,就放下车轮堵塞突门,并且点燃灶里的柴草,鼓动风箱,这样就可打退发动突然袭击的敌人。

第五,破敌挖隧道攻城之法。在城内建高楼,以观察敌人是否在挖隧道。贴近城墙根挖井,放入以皮革封口的陶缸,监听敌人挖隧道的方位,再凿隧道,当我方隧道即将与敌隧道相接时,点燃柴草,冲破土层,鼓动风箱,用烟熏敌。

第六,破敌爬城墙攻城之法。敌将若依仗人多势众,驱赶士兵强行爬上城墙,守城者只需加筑临时的墙垛,居高临下向攻城的敌人放箭、投石,或者把滚烫的开水向敌兵倾下,把沙石如下雨般掷向敌人,就能将其击溃。

■ 任侠——锄强扶弱,救人急难 ■

侠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金庸曾说:“现在中国最缺乏的就是侠义精神”,“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宣扬侠义精神的,本意基本与打打杀杀的‘武’无关”。

侠义精神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养士之风盛行,王公贵族府中常常食客数千,其中就有不少好勇斗狠,却也知恩图报的武士。墨子对这个群体进行了研究,提出“任,士损己而益所为也”“任,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

“任”就是“任侠”。其精神内核是“损己利人”,不顾一切地去扶危救困,为人解难;去兴天下之大利,除天下之大害。这就将武士的精神境界提到“侠义”的高度,改变其过去好勇斗狠、为一己恩怨肆意厮杀的渺小格局。

侠之大者

墨者胡非子对楚国勇士屈将子说:“齐国想吞并鲁国,鲁庄公焦急万分。鲁将曹沫却想办法劫持了齐桓公,并逼迫他下令退师,齐桓公只好答应了。曹沫一怒而勇退‘万乘之师’,救‘千乘之国’。这样的勇,才是大智大勇,才是最高贵的勇。”屈将子听后,大受震动,解下佩剑,脱下高帽,请求胡非子收他为徒。

在墨家的思想中,与侠义精神关系最大的是“兼爱”。“兼爱”是无“差等”的,提倡“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救人急难,济人困厄,不是看人下菜碟,不是看他将来对自己有什么用处,而仅仅是因为他需要救济。

不过,行侠仗义是件不易做的事。要想“利人”,常常需要“损己”,要救济贫苦,自己的财产难免受损失,要锄强扶弱,救人急难,就要勇于自我牺牲。于是便有了墨家的“非乐”思想。可以说,反对享乐,过苦行生活,是侠客的必备操守。只顾自己享受,哪会去接济别人,更何谈“赴火蹈刃,死不旋踵”?

真正的侠者,见义勇为,为国为民,具备悲天悯人之心,爱百姓,爱众生,爱万物,兼相爱,交相利。他们以百姓之心为心,以百姓之苦为苦;侠者即仁者,侠者爱人。一言不合血溅五步不是侠,一时的意气之争不是侠。

利他自苦

相传,有人对墨子说,现在大家都自私自利,你为什么要日日自苦为别人呢?墨子答道:“假如一个人有十个儿子,九个儿子都好吃懒做,只有一个儿子辛苦劳作,吃的人多,干活的人少,那个干活的能不加倍努力吗?”

墨子崇尚任侠,不是宣扬个人英雄主义。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兴天下之大利,除天下之大害,是不可能通过一两个人的力量实现的,只有通过有组织有信仰的形式,培养能人义士,游说天下诸侯,才能逐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给侠者的行为打上烙印的,还有墨家的“非攻”思想。要想在乱世之时实现“非攻”,唯有扶弱抗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墨子与公输般斗智,最后说服楚王停止攻宋。这种扶弱抗强的精神逐渐演变,形成一种扶强助弱、除暴安良的传统。

墨者中还有一些行事风格接近“侠”的人,如被称为“东方之巨狡”的索卢参等,他们给墨家输入了新鲜血液。

侠者贵义,在危难之中也奋不顾身,舍生取义。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弃,虽万金将于我何干?这就是墨家给我们定义的任侠。当今时代,重读《墨子》,重温侠义精神,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