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教九流全知道(超值金版)
1780700000030

第30章 阴阳家——寻求人世和自然的契合点(1)

阴阳学说是盛行于战国末期的一大显学,齐人邹衍是其代表人物。邹衍的学说对《吕氏春秋》有直接的影响。《史记》则称其“深观阴阳消息,而作迂怪之变”。阴阳家的思想,是将古代的数术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并试图通过对其进一步发展,用其来建构宇宙图式,解说自然现象的成因及其变化法则。

■ 阴阳“源起”与阴阳家“兴衰” ■

阴阳家,又称阴阳五行派。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家学说,无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阴阳五行理论的影响,谈论阴阳五行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一种普遍风气。那么究竟什么是“阴阳”呢?它又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呢?

“阴阳”这个概念是何时产生的,现在已难以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阳”字。甲骨文中的“阳”字是古代的象形字,喻意日头高悬,光耀四方,日光照到的地方便称为“阳”。甲骨文中尚还没有出现“阴”字,金文中的“阴”字从字形上看与太阳没有多大联系。以金文中的“阴”字,指背日或日光照不到的地方,未必是其本义,只不过是后人取与“阳”相反的意思罢了。

现在所知的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没有发现“阴阳”两个字连用。《诗经·大雅·公刘》中,“既景乃岗,相其阴阳”,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阴阳”连用。这句话是对自然现象的简单观察和描述,就是在山冈上测日影,看它是向阳还是背阴。这与用阴阳来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的阴阳观念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可见,阴阳最初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西周末年,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观察到自然界中存在着天地、日月、寒暑、昼夜、阴晴、明暗、生死等矛盾现象,人和动物中又有男女、雌雄之别,便以“阴”来代表那些柔弱、消极、退守的事物及其阴性特征,同时以“阳”来代表与之相对的阳刚、积极、进取的事物及其阳性特征。

结合对上述矛盾现象的观察,阴阳这个哲学范畴,就逐步形成了。春秋末期的“商圣”范蠡就曾说:“阳至而阴,阴至而阳。”表达了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辩证思想。这与老子提出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即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阴与阳的矛盾,并且都处在统一体中的观念是一致的。

《易传》中阴阳

《易传》以阴阳为基础,将天地、风雷等自然事物和男女、君臣、得失等社会事物纳为一体,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原则,认为阴阳的相互交替作用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把阴阳上升为最高的哲学范畴。

在《易传》中,构成八卦基础的两卦是乾卦和坤卦,它们就是天地、阴阳的象征。其中,乾是天,属阳性;坤为地,属阴性。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在阴阳这两种相互对立的“天地之气”的运动中孕育、产生和发展变化的。这种观点,无疑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在《论六家要旨》中,司马谈说道:“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在《汉书·艺文志》中,也有类似的评论,“阴阳家者流……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后来,思想家们借用“阴阳”来表示两种对立和互相消长的物质力量及现象,进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面构成的,并由阴阳的对立斗争而形成事物的运动变化。阴代表消极、退守、柔弱的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阳代表积极、进取、刚强的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用“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四个词加以概括。

阴阳交感而生宇宙万物,宇宙万物是阴阳的对立统一。阴阳学说是在气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在气说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天地、日月、昼夜、晴明、水火、温凉等运动变化中一分二的结果,这样就抽象出来阴和阳两个相对的概念。阴阳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体事物,所以“阴阳者,有名无形”。

阴阳家以天人关系为中心研究各种事物的关系,其中的部分论说,确实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但同时也掺杂着许多的神秘主义色彩。阴阳家虽然经常海阔天空地讨论自然界的各种问题,但终究都归结到人事和政治上。

作为一个学派,阴阳家魏晋以后已不复存在。《汉书·艺文志》录有阴阳家著作“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但都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还可以看到一些关于阴阳家的学说内容,而阴阳家在中国思想发展的重要性,则是具体化了自然世界对于人事的影响。这种想法,还可以在现在的皇历或是农书、农历里看到。

■ 五行——水、火、木、金、土 ■

“五行”,又称“五材”,指水、火、木、金、土。“五行”是阴阳五行派的又一基本概念,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尚书·甘誓》。起初,人们只是将其视为生活中不可须臾或缺的物质。后来,人们逐渐将其看做宇宙万物的五种基本构成物质,并且越来越把注意力转向五行与万物的关系,以及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上。

五行之间有着特定的制约关系,即相生与相克。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即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

五行相生

金生水:金销熔生水;

水生木:水润泽生木;

木生火:木干暖生火;

火生土:火焚木生土;

土生金:土矿藏生金。

《尚书》中说:“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指出了五行的基本特性。

水:北方寒冷,与水相似。“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木:日出东方,与木相似。“木曰曲直”,实际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为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具有生长、升发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火:南方炎热,与火相似。“火曰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中原肥沃,与土相似。“土爰稼穑”,是指土有种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故有“土载四行”和“土为万物之母”之说。

金:日落于西,与金相似。“金曰从革”,“从革”指“变革”的意思,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五行相克

刀具可砍伐树木,故刚胜柔,金胜木;

树木可稳住崩土,故专胜散,木胜土;

堤坝可阻止水流,故实胜虚,土胜水;

大水可熄灭火焰,故众胜寡,水胜火;

烈火可熔化金属,故精胜坚,火胜金。

五行学说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五行”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构架,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按其属性进行归纳。

以方位配属五行,则由于日出东方,与木的升发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木;南方炎热,与火的炎上特性相类,故归属于火;日落于西,与金的肃降特性相类,故归属于金;北方寒冷,与水的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水。

以五脏配属五行,则肝喜条达,有疏泄功能,有“木”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心阳有温煦的作用,有“火”阳热的特性,故以心属“火”;脾为生化之源,有“土”生化万物的特性,故以脾属“土”;肺气主肃降,有“金”清肃、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金”;肾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有“水”润下的特性,故以肾属“水”。

以五行配季节,是指气体的五种运动方式。春天属木,气体向四周扩散,花草树木生长茂盛,树木的枝条向四周伸展,养料往枝头输送。夏天属火,气体向上运动,各种植物向上生长,长势迅猛。秋天属金,气体向内收缩,收获作物,人们储蓄粮食准备过冬,树叶凋落,所以秋属金。冬天属水,气体向下运动,水往低处流,冬天万物休眠,为春天蓄积养料。因有四季而有四行,但夏天和秋天之间要有过渡段,因此便有了土,土代表气的平稳运动。

总之,“五行”并非言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本身,而是指五种元素、五种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整个世界都由这五种元素构成,把握了这五种元素,就把握了世界的规则。

■ 五德终始——天道的运行规律 ■

邹衍是阴阳家中的佼佼者,他运用阴阳五行理论来阐释宇宙演变和历史兴衰,创“五德终始”之说,影响甚大。后来吕不韦的《吕氏春秋》、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刘向的《洪范五行传论》等,无不以他的“五德终始”说为思想基干。

五德终始,又称“五德转移”。“五德”指五行的属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按阴阳家的说法,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各具其德,而天道的运行,人世的变迁,王朝的更替等,都是“五德转移”的结果。

“五德终始”说,是邹衍将阴阳消长和五行相生相克的观点,与帝王朝代的兴废变化相附会所创立的历史观。邹衍高屋建瓴论述历史,由近及远,上推到洪荒时代。他认为,历史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有一个必然规律起着支配作用,这便是“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

关于五德的变化情况,其他书有一些零星的记载:“邹子有终始五德,从所不胜,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邹衍认为,每一德支配着一个朝代,每个朝代代表着一种特定的制度和政治,即“治各有宜”。在某一德被另一德取代之时,就会出现种种奇异的自然现象,作为换代的信息,这就是“符应”。《吕氏春秋》则详细记述了五德转运过程和相应的符瑞。

阴阳家的主要著作

《汉书·艺文志》著录阴阳家的著作21种,369篇。其中,《公檮生终始》14篇,《公孙发》22篇,《邹子》49篇,《邹子终始》56篇,《乘丘子》5篇,《杜文公》5篇,《黄帝泰素》20篇……现仅存少量残文。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也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中保留着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用五种元素相生相克的关系来阐述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和阶段性,本来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邹衍却用这种自然观来解释人类社会历史的变化,赋予了五行以道德的属性,叫做“五德”,即水德、火德、木德、金德、土德。他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同自然界一样,也受五行的支配,每一历史阶段的性质都与五行中的某种物质相对应。

按“五德终始”的观点,自从开天辟地以来,历史就是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循环演变、周而复始的。每一朝代都受一种“德”的支配,并以这种“德”为基础。由于每种“德”都有盛衰变化,因而受它支配的朝代也就有兴盛和没落。

正如《吕氏春秋》中所说的,黄帝时,土德盛,但木克土,所以代表木德的夏代就兴盛起来。后来,金又克木,上天降下征兆,于是夏又被代表金德的殷商所取代。然而火又克金,这样殷又被代表火德的周王朝推翻。火又必然为水所克,水又会为土所克。这样,社会运动就形成了以一个由“土德”开始又重新回到“土德”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天文历算

阴阳家是先秦诸家中唯一专精于天文历算的,相关著作有《宋司星子韦》《邹子》和《邹子终始》《容成》《张苍》等。西汉著名学者刘歆据此推断,阴阳家的前身可能是古代掌管天文历算的“羲和之官”。他们“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在先秦时期,五德终始的循环论,一方面比较合理地说明了朝代的更替,特别是其中关于周代之火德已衰,必将为体现水德者取而代之的理论,论证了周必亡,新圣必兴,给那些想摘取王冠的诸侯以极大的鼓舞;另一方面,五德除顺序更替外,还有政治分类的含义,即把政治分为五种类型。一个朝代之所以走向灭亡,必定有它的政治缺陷,继起者只有救偏补敝,实行更化,以表现新旧朝代政治上的差别,才有立足的可能。

根据这种说法,秦始皇认为秦朝具有“水德”,所以能取代“火德”的周朝。秦始皇以秦为水德,所以就依照水德制定政策,以十月为正月,一切朝贺活动都从十月开始,衣服旌旗等都以黑色为上;数字以六为标准,符和法冠都是六寸高,轿子有六步长,马车由六匹马来拉,并且改黄河为“德水”。同时,由于水主阴,阴主刑杀,所以从严刑峻法而滥用刑法。由此可见,“五德终始”说既可以成为革新改制的理由,又可以成为当权者胡作非为的依据。

■ 四时明堂——天子的四时教令 ■

邹衍以五行相生说解释政权的兴废、自然的季节转移,为齐宣王、齐湣王制定四时教令,使四时明堂制度更加完善。

五行相生说认为:木性温,钻灼而火出,故木生火;火热能焚木,木烬而成灰,故火生土;金居石依山津润而生,聚土成山,山必生石,故土生金;金属遇冷,空气中的水汽凝结附着其表面,故金生水;水润而生万物,故水生木。这样木、火、土、金、水就构成了循环相生的关系。

四时教令

所谓“四时教令”,就是强调人们要遵循天地阴阳之序来安排农业生产和生活。可以说,它是将先民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于季节变化同农业生产和人间生活的认识理论化、系统化的结果。

依据五行相生的顺序有春、夏、季夏、秋、冬五季(在夏秋之间加入季夏,以合五行之数),天子则应在相应的方位(东、南、中、西、北)穿相应颜色(青、赤、黄、白、黑)的衣服,这就是“五行相次转用事,随方面为服”的内容,也是明堂制度的内容之一。

邹衍还认为天子应当住在一所特别的屋子里,东南西北各有一个正厅和两个厢房,这些屋子总称为“明堂”。天子每个月应换一个地方居住,所穿的衣服、所吃的饭、所听的音乐、所祭的神、所办的事等都按这个月特有的规定去做,12个月轮完一圈。大院子中间又有一厅,供天子在季夏之月居住。把方向的“东、南、中、西、北”与时令的“春、夏、季夏、秋、冬”相配,使天子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去做“天人相应”的工作,这就叫明堂制度。

明堂取火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