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教九流全知道(超值金版)
1780700000032

第32章 纵横家——游说于各国之间(1)

中国历史发展到战国时期,出现了一批特殊的外交家——“游士”。他们几乎没有什么国家、民族立场,朝秦暮楚,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游说于诸侯之间,纵论天下形势和生死存亡之道。他们热心于政治、外交活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锦衣玉食”“卿相之尊”。他们,就是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纵横家的思想已从单纯的政治外交领域走入更广泛的社会各领域,其智谋、思想、手段、策略则基本上主导了当时各国的外交内政。

■ 合纵、连横——出人头地的良机 ■

外交活动,是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往的重要手段。为了本国的利益,外交家们凭着智慧和辩才,往来周旋于国际舞台。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无疑具有高明的外交手腕。说起“纵横家”,还得从“战国七雄”的斗争形势开始。

战国,是指从“田氏代齐”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这段时期。经过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到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齐、楚、燕、赵、韩、魏、秦七国争雄的局面。它们都极力增强国力,以求统一天下。因此,争城夺地的兼并战争,就在彼此之间频繁地展开了。

魏国本是七国之中实力最强的,但自从其大将庞涓在与齐国孙膑的马陵之战中兵败身死后,便再没能独自称雄。秦国则靠着商鞅变法的成功实施,一跃成为当时的头号强国。

秦国的崛起,使其他六国深感不安。他们不得不联合起来,共同抗秦,如公元前310年,魏相公孙衍就曾组织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伐秦。秦国也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于是,一场复杂交错的合纵连横斗争便逐渐拉开了序幕。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活剧中,纵横家们各自粉墨登场,依靠高明的策略、凌厉的辩才,乃至玩弄狡猾的政治手腕,或“合纵”,或“连横”,出尽了风头。

纵横家的出身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大都出身于平民,他们不安于现状,立志与命运抗争,希望找到一条通向富贵荣华的新途径。尽管纵横家中也有孟尝君、信陵君等贵族公子,他们虽然富贵无比,但仍不满足于既得的地位和财产,而希冀着更大的权势、更多的财富,因而在纵横交斗的形势中主持合纵,参与连横,招养策士,搅动风云,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印。

合纵与连横,是各国在这场兼并与反兼并战争中所采取主要外交策略。关于“合纵”与“连横”的来源,有以下两种说法。

一是当时楚国在南,赵国在北,燕国在东北,秦国在西,齐国在东,韩、魏两国居中。六国地连南北,而南北方向为纵,它们联合抗秦就是“合纵”;秦国在西,六国居东,六国或其中几国服从、追随秦国即为“连横”。

二是说“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之意,也就是弱国联合起来以防强国兼并,秦国最强,六国联合起来抗秦就是“合纵”;“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之意,也就是强国迫使弱国进攻别国,六国中某几国追随秦国进攻他国就是“连横”。

纵横家会千方百计地寻找机会出人头地,因而在很多关键时刻,他们都能挺身而出,参与谋划、进献良策,甚至不惜背信弃义、朝秦暮楚,来博取高官厚禄,实现人生价值。纵横家这种不安现状、不甘贫贱、骋才驰能以求荣华富贵的性格特征,与当时的社会风气不无关系。

纵横家中最著名的当推苏秦和张仪。据《史记》记载,两人都曾拜鬼谷先生为师。东汉王充的《论衡·答佞》篇说:“《传》曰:‘苏秦、张仪纵横,习之鬼谷先生。掘地为坑,曰:下,说令我泣;出,则耐分人君之地。苏秦下,说鬼谷先生泣下沾襟,张仪不若。’”但鬼谷先生是否确有其人,一直是个谜。

纵横家辩说的原则

1. 随机变辞。游说对象可能提出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出现某些突然情况,这就需要随机变辞,依据游说对象的变化而设置新的说辞,选取新的辩辞。

2. 扬长避短。在游说时,应利用自己的长处,发扬自己的优势。比如张仪,身居秦相之位,熟悉各国军事、地理、外交情况,所以他游说时多从这三方面设辞。

3. 慎言勿失。就是说话谨慎、不离主旨,避免让对方抓住把柄。所谓游说,就是用言辞打动对方,所以说话一定要谨慎,万不可触及对方的禁忌、伤疤、短处等,以免其恼羞成怒。

4. 游说者在不能单刀直入时,迂回游说也好,繁言铺垫也好,都应与主旨有联系,不应离开主旨而言其他。否则,不但浪费了时间,也难以明白游说者到底要说什么。

由于纵横家的著作基本不传,我们只能从一些历史典籍中对这一流派作些了解。载有纵横家重要事迹及其游说内容的史书主要有《史记》《战国策》以及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中保存的苏秦书信及其游说辞等。

《史记》《战国策》等书还记载了一些纵横家的游说之辞。仅从对苏秦、张仪的介绍分析中,也不难对纵横家得出如下几点结论:其一,作为“九流”之一,纵横家不是一个学术流派,而是一些近似于今天外交家的“政客”。其二,尽管世人对纵横家的人品和行为见仁见智,褒贬不一,但这些游士、食客的学识、辩才都是无可置疑的。无论是说人之国还是却敌之兵,既要有过人的胆略,又要审时度势,精通各国国情;既要有政治、地理、历史、军事各方面的渊博知识,又要有纵横捭阖的策略和雄辩的口才。在这方面,纵横家们的确很有造诣。其三,作为战国后期重要的政治力量,纵横家们纵横捭阖的外交活动,对于这一时期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走向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张仪的连横策略,对于秦国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进程起到了一定的加速和推动作用。

■ 纵横家之祖——通天彻地鬼谷子 ■

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春秋时卫国朝歌人。他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隐居周阳城清溪之鬼谷,自称鬼谷先生,后人常称呼他为“王禅老祖”。鬼谷子为纵横家的之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

据说,鬼谷子通天彻地,兼顾数家学问,人不能及。一是神学:日星象纬,占卜八卦,预算世故,十分精确;二是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军,鬼神莫测;三是游说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口成章,万人难当;四是出世学,修身养性,祛病延寿,学究精深。

大概在先秦诸子学派的开创者中,没有人比鬼谷先生的身份再难以捉摸的了。这便给后人的想象、附会和杜撰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基于鬼谷先生的赫赫名声和神秘色彩,在南北朝及后代的道教造神运动中,道教徒们将鬼谷先生纳入了道教的驳杂神系中。

玄微真人

传说鬼谷子本是道教的洞府真仙,位居第四座左位第十三人,被尊为玄微真人,又号玄微子。鬼谷子住在鬼谷洞天,是为了在凡间度几位仙人去洞天。无奈苏、张、孙、庞诸弟子皆尘缘未尽,凡心未了。相传鬼谷子有隐形藏体之术,混天移地之法;会投胎换骨,超脱生死;撒豆为兵,斩草为马。

又有一种观点认为,鬼谷先生是一位活动在战国中期的政治思想家和权谋家,他大约出生在公元前390年前后,死于公元前320年以后。他可能有过一段较为丰富的社会政治斗争经历,后来因某种原因隐居在鬼谷中,总结政治斗争经验,潜心治学,传播政治斗争权术和游说技巧,是张仪、苏秦、孙膑、庞涓等人的老师。

传说有一次,鬼谷子想测试一下徒弟的机智与应变能力,他坐在屋里,跟徒弟庞涓、孙膑说:“谁把我从屋里动员到屋外,谁的成绩就及格。”庞涓装作惊慌失措的样子跑进屋,说:“启禀师父,元始天尊到来了,请您接驾。”鬼谷子无动于衷。庞涓第二次跑进来,连鞋都掉了一只,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师父,九天玄女来了,在外面等您呢!”鬼谷子身子动了动,并没起来。庞涓第三次进来,一跤摔倒在地下,磕断了两颗门牙,结结巴巴地说:“不好啦,苏师弟跟张师弟打起来了!”鬼谷子站起来,看了看他,还是没出去。

轮到孙膑了,他一进来就说:“师傅,我不行。您老人家能知五百年过去、五百年未来,我怎么骗得了您?”鬼谷子听罢,有些飘飘然。孙膑接着说:“要是您老人家在屋外,我倒有办法把您骗进来。因为外面的事是有天数的,您可以算出来;而屋里的事,是没有天数的,您出去了就算不出来了。”鬼谷子不信邪,让人把自己连人带椅子抬到外面。孙膑见师父出来,大笑说:“我已把师父请出来了!”

鬼谷子的智慧,主要保存在《鬼谷子》一书中。该书是鬼谷子的后学者根据他的言论整理而成的,被完整地保留在道家的经典《道藏》中。该书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主要讲谋略。《鬼谷子》今存3卷11篇,计7900多字。其中,《捭阖》《反应》《飞箝》《忤合》《揣》《摩》《权》《谋》《决》等篇,侧重于讲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本经阴符七术》《持枢》《肿经》等篇,则集中讲养神蓄锐之道、纵横术的练养方法。其中,《本经阴符七术》的前3篇,说明如何充实意志,涵养精神;后4篇讨论如何将内在的精神运用于外,如何以内在的心神去处理外在的事物。

传说,鬼谷子曾任楚国宰相,后归隐卫国授徒。有人认为,鬼谷位于江西省贵溪境内,因鬼谷子先生在此授徒为名。道教认为鬼谷先生为“古之真仙”,曾在人间活了百余岁,而后不知去向。

■ 约为“合纵”——苏秦佩六国相印 ■

苏秦,字季子,洛阳人,“合纵”派的重要代表,是公元前3世纪初中国历史舞台上极其重要的一位角色。他一生为了燕国的强大而进行频繁的外交活动,同时又大大影响着齐、赵、魏等国的政治决策。苏秦取法诸子百家的学说加以融汇,游说诸侯国君,讲究机谋权变。

身为纵横家的大师,苏秦对那些国君的心理研究得很透彻。他一方面向国君们陈明利害得失,又一方面千方百计地激发其自尊心,坚定其自信心,使之对“合纵”策略深信不疑。

据载,为实现“合纵”战略,苏秦首先说动的是燕文侯。苏秦向他指出,燕国与秦国之间隔着赵国,因而秦国对燕国的威胁不大;而赵国与燕国相接,才是真正的威胁所在。因而,只要与赵国结成联盟,燕国就可高枕无忧了。燕文侯很赞同苏秦的话,便赐予他车马、金帛,让他游说赵国,使赵与燕结盟。

面对赵肃侯,苏秦首先奉承他能招贤纳士,然后摆出处处为赵国考虑的姿态,分析了天下形势。他表示,立国安民之道在于结交友好邻邦,向赵王论证了“合纵”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他说,六国之中最强大的是赵国,赵国地广人多,兵精粮足,因而秦国最想侵略的也是赵国。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举兵伐赵,是因为秦国担心韩、魏两国坐收渔人之利,韩、魏可说是赵国南面的屏障。秦国要是进攻韩、魏,它们不像赵国那样有山川之险,秦国只要渐渐蚕食,韩、魏定将支持不住,归顺称臣,没有了韩、魏这道屏障,大祸必将降临到赵国的头上。此时,苏秦正式抬出六国“合纵”同力抗秦的主张,说得赵王心服口服,立即封苏秦为武安君,赠车马、黄金、白玉、锦绣,请他游说韩、魏等国,约为“合纵”。

在游说韩宣王时,苏秦先对韩宣王强调了韩国山河险阻、兵器精良的优越条件,之后话锋一转,直陈韩宣王屈辱事秦为天下耻笑的错误,并鞭辟入里地指出:秦国贪心不足,今年你割给它宜阳、成皋,明年它又会索取更多的土地。给吧,将无地以给;不给吧,必遭秦国之害。最后,苏秦又以“宁为鸡头,无为牛后”的俗语激发韩宣王的自尊心,直说得韩宣王勃然作色,攘臂眦目,按剑仰天太息曰:“寡人虽不肖,必不能事秦!”

“锥刺股”的由来

据《战国策》记载,最初苏秦是主张“连横”的。可前后十次上书均未能说动秦惠王。他带去的钱也用光了,只得返回家乡。到家时已狼狈不堪:缠着裹腿,穿着草鞋,扛着一只装书的口袋,“形容枯槁,面目黧黑”,满脸愧色。见到他这副模样,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给做饭,父母亲也不搭理他。于是苏秦闭门读书,特别对姜太公的《阴符》一书更是细心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一年以后,自认为学业已成的苏秦前往六国游说合纵攻秦。

苏秦在游说魏襄王时,先强调魏国虽小,但十分富庶,与楚国相比都不相上下;接着他又旁征博引,以越王勾践战败吴王夫差、武王推翻商纣王这些以弱克强、以劣胜优的事例,激励魏襄王坚定对抗强秦的信心。他指出,魏王的兵力远远超过勾践、武王的数倍,而且六国结成友好,合纵并力抗秦,那就更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

在说服楚威王参加合纵的“统一战线”时,苏秦根据楚威王既深知秦国素有吞并楚国的野心,又担心难以与秦国抗衡的矛盾心理,有针对性地提出:楚国是天下强国,地大物博,兵多将广,而你楚威王又是“天下之贤王”,完全可以称霸天下,根本无须惧怕秦国,然后苏秦又向楚威王剖析了合纵与否的利弊得失。他告诉楚威王,“从(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如不合纵孤立秦国,秦国必将分兵两路,进攻楚国;反之,山东各国必臣服于楚,“韩、魏、齐、燕、赵、卫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宫,燕、代橐驼良马必实外厩”。

苏秦靠着奇警的说辞、雄辩的口才,终于使六国结成联合抗秦的统一战线,苏秦兼任六国的纵约长。秦国得知这一形势后,再也不敢随便侵略六个国家中的任何一个,被迫与六国和平共处达15年之久。

当苏秦被推为纵约长,佩六国相印衣锦还乡时,全家人态度大变:“父母闻之,清官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不禁喟然长叹,深感人生在世,势位、富贵实在不能小看!

苏秦的下场很惨,他奉燕昭王之命入齐,从事反间活动,“恶齐、赵之交”“治齐、燕之交”,并且还做了齐王的相。公元前284年,他的反间活动暴露,被齐王下令车裂而死,死时年约50岁。

■ 巧施“连横”——张仪鼓三寸之舌 ■

张仪,魏国人,是与苏秦齐名的杰出的纵横家。他一生的活动,主要是帮助秦国破纵(破坏六国联合抗秦的纵约)连横。他深得秦惠文王的赏识,曾说服魏国将上郡、少梁献给秦国,被封为秦相。

张仪倡导的“连横”,比苏秦倡导的“合纵”更难。因为,“合纵”是说服各国联合抗秦,以免被强秦吞并,这对各国明显有利,而连横呢,实际上是在说服各国唯秦国马首是瞻,这显然更有利于秦国。因此,要做到连横,就必须向各国诸侯极力强调秦国之强大、六国之弱小,并且还要玩弄软硬兼施、威胁利诱相结合的政治手腕,迫使他们就范。

由于多次战败于齐国,魏惠王的霸主地位丧失。于是,他便采纳了秦相张仪提出的秦与魏、韩联合进攻齐、楚的策略,并任用张仪为魏相。张仪去魏国,无非是想推行其“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的连横策略,让魏国率先投靠秦国,然而魏惠王却不愿如此。为了施压,秦国派兵占领了魏国的曲沃、平周两地。魏哀王继位后,张仪又反复向他陈述利害,说明事秦与否关乎魏国的生死存亡。哀王权衡利弊,背弃“合纵”同盟,而与秦国连横。

舌头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