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教九流全知道(超值金版)
1780700000041

第41章 兵家——不战而屈人之兵(3)

在军队建设上,《六韬》极为重视将帅的选拔,认为“社稷安危,一在将军”,要求将帅不仅要谙熟战略战术,知进攻退守、出奇制胜的谋略,还要具备勇、智、仁、信、忠等德行,以及“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的风范。在训练上,该书主张从单兵训练开始,一人教成十人,十人教成百人,乃至百而千,千而万,万而合成三军之众,进行大操练、大演习。

该书重视部队编制和装备,详细记述了当时军队指挥机构的情况和参谋人员的称谓、职责,记述了古代武器装备的形制和战斗性能,以及军中秘密通信的方式方法,认为“凡三军有大事,莫不习用器械”。它对于作为后备兵员的农民,则要求通过农事活动进行训练,培养战斗意志,以寓兵于农。

《六韬》是先秦军事思想的集大成之作,被誉为兵家权谋类的始祖。《史记》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时期,《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现在,《六韬》已被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六韬”所指

今本《六韬》共分6卷。文韬——论治国用人的韬略;武韬——讲用兵的韬略;龙韬——论军事组织;虎韬——论战争环境以及武器与布阵;豹韬——论战术;犬韬——论军队的指挥训练。

《三略》,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成书于西汉末年,传为黄石公所著,其真实作者已难考证。该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专讲战略的兵书,以论述政治战略为主,兼及军事战略。《三略》全书分上略、中略、下略3卷,共4000多字。

“上略”提出“设礼赏,别奸雄,著成败”,强调以礼赏来招纳贤士,也强调以民为本的思想,为王者提出了具体的战略策略,可以说是王者书。

“中略”主张“差德行,审权变”,主张在用人上要“权变”,根据个人不同的特点而加以利用,虽然王者以德治人,但利用人时完全可以不考虑这一点,只要其能为我所用就可以了。本篇提出了“谲奇”和“阴谋”这些用人的策略。

“下略”强调为王者治理国家要尊于道,道与德二者相辅相成,只有这两者得到很好的统一,那国家的安危就可预知,只有道与德行于天下,那高人贤士就会自动现身,只要贤士都能归附,则王者就无敌天下。

《三略》自问世以来,为历代兵家所重视,北宋时期更是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古人称赞它说:“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记录了唐朝名将李靖的军事思想,体裁是传统的问答式。该书发展了《孙子兵法》中的奇正、攻守、虚实、主客等战略、战术思想,着重探讨了争取战争主动权的问题,并探讨了军制、布阵、兵学源流等一系列问题。

该书善于将抽象的军事理论具体化,如书中引用西晋马隆讨伐凉州树机能使用八阵图、偏箱车的战例,得出了“正兵古人所重”的结论。

该书还十分重视部队的军事教育与管理。强调将帅要深晓兵法,“教得其道,则士为乐用;教不得法,虽朝督暮责,无益于事矣。”提出训练要由少及多、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还要根据部队的不同特点,区别对待。

北宋时期,该书被收入“武经七书”中,作为武学科举的教材。南宋戴少望《将鉴论断》称其:“兴废得失,事宜情实,兵家术法,灿然毕举,皆可垂范将来。”

■ 文武双全的韩信 ■

韩信,秦末汉初淮阴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他少时孤苦,却勤奋读书,熟谙兵法,胸怀大志。在楚汉争霸中,他叱咤风云、纵横捭阖,谱就了辉煌的篇章,其博大精深的军事谋略和出神入化的指挥艺术,堪称世界军事史上的瑰宝。

汉朝建立后,韩信承担起整理、校定、总结先秦兵学之历史重任,综合融汇、总揽贯通先秦兵学之大成,使汉以前的兵书得以以较完整的面貌存之于世,为两汉兵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志在鹊起豹变

文学宗师苏轼曾到淮水岸边的淮阴城下,寻访韩信在故乡的遗迹。他驻足淮阴侯庙前,文思如泉涌,挥笔写下了散文名篇《淮阴侯庙记》。其中,“当嬴氏刑惨网密,毒流海内,销锋镝,诛豪俊,将军乃辱身污节,避世用晦,志在鹊起豹变”一句,是苏轼对韩信的感言。

在青少年时期,韩信就在淮水岸边认真钻研各种用兵的谋略与方法,期待有朝一日能匡扶天下。清代学者王鸣盛说:“(韩信)寄食受辱时,揣摩已久,其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皆本于平日学问。”通过学习,韩信积累了深厚的军事功底,为后来领兵征战、整理兵书、著作兵法等,提供了学识储备和智力支持。

韩信对兵学有全面的把握和创造性的运用。北宋王安石说:“信但用孙武一二言,即能成功名。”秦末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刘邦正是在韩信的帮助下,才得以破秦灭楚,一统海内。刘邦曾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韩信精通《孙子兵法》,他的“汉中对”即是对孙子“知彼知己”“知势”“造势”“任势”思想的高明运用。他对当时雄霸天下的项羽和力量相对弱小的刘邦,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任用贤将、论功行赏、救济百姓、收天下人心的措施和取三秦、东向与项羽争天下的战略目标。

韩信极富传奇色彩,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他总能示形用权,临敌制变,以最恰当的战略战术去战胜对手。他善于审时度势,每战之前都进行严密的侦察,做到对敌情、己情,以及天时、地利之情了如指掌,并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周密部署,战则有章有法,处处主动。楚汉战争中,他先后在陈仓之战、安邑之战、井陉之战、破齐之战、潍水之战和垓下之战等一系列重要的战役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韩信善于出奇制胜,在平定三秦时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灭魏时的陈船蒲坂、暗渡夏阳;灭赵时的背水布阵、奇袭敌营;灭齐时的因机立胜、出其不意;潍水之战时的沉沙断流、半渡而击等,所有的这些战法,无不因时、因地、因敌而异,处处显示韩信忠勇奋发,敢于胜利的斗争精神和先计后战、虑事周密、用兵严谨的军事权谋家本色。

韩信践行了《司马法》“仁、义、礼、让”的精神,其军队都是“仁义之师”。每到一地,韩信都会尽力使百姓远离战乱,安居乐业。百姓感其恩德,纷纷为其建庙立祠,至今享祭不绝。在韩信当年生活、战斗过的许多地方,人们还在他身上附会了很多美好的传说。

韩信读了哪些兵书

韩信有着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百战百胜的用兵谋略,因此很多人都想知道,他究竟读了哪些兵书。《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说:“韩信所学,穰苴、孙武是也。”这本书是“武经七书”之一,历来被兵家奉为经典著作,其观点是可信的。

韩信出神入化的军事谋略、炉火纯青的指挥艺术,给中国军事思想的宝库增添了新的瑰宝。《汉书·艺文志》将他列入“兵权谋家”,称他“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宋代陈亮赞道:“信之用兵,古今一人而已。”明代茅坤则说:“予览古今兵家者流,当以韩信为最。”《百战奇略》将其“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和“沉沙决水,半渡而击”等列为“远战”和“水战”的法则,他的“暗度陈仓”则被列为“三十六计”之一。

楚汉战争结束后,韩信被刘邦削夺了兵权,徙封为楚王。不到一年,他又被刘邦以意图谋反的罪名,用陈平“伪游云梦”之谋逮捕。随后,他被贬为淮阴侯,并被软禁起来。从此,序次兵法、著作兵书成为他的主要工作。

韩信文武双全,上马称将军,下帷即学者。据《汉书·高帝纪》记载,韩信与张良“序次兵法,凡一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实际上,张良在汉王朝建立后便退隐山林,不问政事,因此序次兵法实际由韩信主持。

序次兵法倾注了韩信的大量心血。他广采博收古今兵学资料,并对资料进行严选精取,收良剔莠。他还将《司马法》对兵家的分类思想应用于序次兵法,建立起了完备统一的科学分类体系,将兵家及古典兵学进行筛选和分类。

此后,杨朴、任宏、刘向、刘歆等人“捃摭”“校理”兵书,始终未脱韩信的初始规制。从韩信到刘歆,众多学者通过整理兵书,将兵家分为“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种,这种四分法被后世奉为圭臬。

此外,韩信还开启著录《孙子兵法》的先河,是我国历史上著录《孙子兵法》的第一人,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他还写有《韩信》兵法三章,将自己对前代兵学的学习、对前人战例的研究、对亲身经历的战争实践的感悟等,熔为一炉,其所著当是集大成之作。可惜后来“诸吕用事而盗取之”,未得流传。

韩信综合融汇、总揽贯通先秦兵学之大成,使汉以前的兵书得以以较完整的面貌流传于世,为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为后世历代军事斗争提供了切实的借鉴。他在保存和发扬我国古代军事遗产的精华方面厥功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