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变化诱发溃疡病
溃疡病与气象关系的分析报告不少,但这种疾病的好发季并不一致,有秋季,也有春、冬季。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有情志失调、劳倦过度、饮食不节、寒邪犯胃等。加气滞日久,可致血脉凝涩,淤血内结,病变更加顽固难愈。
天气剧变引发牙病
中医《诸病源候论》提出牙周病是“经脉虚,风邪乘之,血气不能荣润,故会动摇”。这说明了牙齿问题与血液循环、局部营养的关系。天气剧烈变化时会引发牙痛。据分析,当冷风过境及在冷气团控制下,牙周炎易发作;刮风天气,牙周炎也易发作。牙髓炎发作也多在寒冷的天气,天冷时也易发生牙出血。
气候干燥引发口角炎
冷干的气候常使孩子口唇、口角周围皮肤黏膜干裂,周围的病菌乘虚而入造成感染,引起口角炎。气候干燥易使孩子经常用舌头去舔,更容易使口角干裂。多吃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禽蛋、牛奶、豆制品、胡萝卜、新鲜绿叶蔬菜等可以有效预防口角炎的发生。另外,保持口唇清洁卫生,进食后及时擦嘴也是有效的防范措施。
立冬:阴气盛极,养精蓄锐
“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立冬在每年的11月8号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25度,是冬季的第一节气。传统上,我国民间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由于我国南北纬度各异,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冬季,并非都以“立冬”为准,而是以连续几天气温低于10℃为冬季。
立冬,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也是人们进补的最佳时期。中医学认为,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做准备。
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传统立冬这一天要全家人一起吃顿饭进补。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
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中医指出:“寒为阴邪,常伤阳气。”人体阳气好比天上的太阳,赐予自然界光明与温暖,离开它万物无法生存。同样,人体如果没有阳气,新陈代谢将失去活力。因此,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两个字。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劝告,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
冬天到来,许多人都有“恐寒症”。《饮膳正要》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对于这些人来说,除了注意保暖外,可以多吃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被称为产热营养素的食物,适当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摄入,保证优质蛋白质的供应。推荐食物:狗肉、羊肉、牛肉、鸡肉、鹿肉、虾、鸽、鹌鹑、海参等。
补充富含钙和铁的食物可提高机体的御寒能力。含钙的食物主要包括牛奶、豆制品、海带、紫菜、贝壳、牡蛎、沙丁鱼、虾等;含铁的食物则主要为动物血、蛋黄、猪肝、黄豆、芝麻、黑木耳和红枣等。
增加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摄入也可以增强耐寒能力和对寒冷的适应力,并对血,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维生素A主要来白动物肝脏、酬萝卜、深绿色蔬菜等,维生素C则主要来自新鲜水果和蔬菜。
此外,对于脾虚、气虚的人(表现为乏力、气短、厌食、腹胀、大便偏稀、怕冷的人),可以多吃糯米、大枣、扁豆、山约、胡萝卜、栗子等。而一到冬天就四肢冰凉、怕冷的人,则可以多吃羊肉、鸡肉、胡桃肉、大枣和桂圆等。
冬天又是蔬菜的淡季,因此,往往一个冬季过后,人体出现维生素不足,如缺乏维生素C,并因此导致人发生口腔溃疡、牙根肿痛、出血、大便秘结等症状。人们可适当吃些薯类,如甘薯、马铃薯等。它们均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还有维生素A,红心甘薯还含较多的胡萝卜素。多吃薯类,不仅可补充维生素,还有清内热的作用。此外,在冬季上市的大路菜中,除大白菜外,还应选择圆白菜、心里美萝卜、白萝卜、胡萝卜、黄豆芽、绿豆芽、油菜等。这些蔬菜中维生素含量均较丰富,要经常调换品种,合理搭配,补充人体维生素需要。
除此之外,还要因人而异,由于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辩,本着人体生长规律,中医养生原则,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耄耋重延。因此“冬令进补”应依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冬令适宜的膳食有黑芝麻粥、虫草蒸老鸭、番茄砂糖藕等,有补益肝肾、滋阴助阳、健脾开胃、生津止渴的作用。
延伸阅读:
高血压者晨练要当心
冬天是心血管病的赢发季节,因为寒冷使人的头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毛细血管也可能发生硬化。冈此,要尽量少盐、少糖、少油,定时定量、多吃蔬菜水果、少吃动物性油脂及动物内脏。
做好保暖工作
专家提醒,每年的秋冬季节交替之际往往会呈现气候干燥、天气变化频繁等特点,也是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的高发期,公众要注意保暖防病,注意添加衣服,尤其是老人和孩子。人体的头、颈、脚、手等部位最容易受凉,热量散失较快。在天气越来越冷的时候,出门最好戴上帽子、围巾和手套,鞋子也应该选择保暖的品种。
另外,注意保暖的同时要多喝水。因为补水能预防取暖设备带来的秋燥。每年“立冬”后,受冷空气作用影响,患感冒、痛风、胃病的病人都有所增加。
预防感冒
人在居室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在室外多做运动,多晒太阳,多吃粗粮。一些耐寒锻炼有助抵御寒冷的侵袭,预防感冒。鼻子是重要的呼吸器官,人们冬季爱患感冒,与鼻腔温度下降有关,所以坚持每天清早或傍晚用冷水浴鼻,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减少患感冒的几率;关节疼痛的患者要注意保暖,适当休息与运动相配合;常年有胃病的朋友,应戒烟、酒,减少食用辛辣食品;皮肤干燥的市民,冬季洗澡尽量不用香皂,多用含滋润成分的浴液,水温也不要太高。
常洗手,常换衣服,常晒被子,家里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新鲜的空气,不要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地方去,到医院的时候最好能戴上口罩。
有气虚,阳虚的病人可以进补人参,可以吃些桂圆,在煮稀饭的时候加些桂圆,桂圆粥,牛羊肉,都是冬季比较理想的食品,激发人体阳气。
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食疗保健方药,由红参、丹参、黄精、枸杞子组成。这几味药放在一起,泡茶喝也行,放在菜里炖汤喝也行,都是秋冬交替时非常好的一个食补方剂。
小雪:寒未深而雪未大,抑郁症患者重调养
“10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小雪,表示降雪。每年11月22日23日,太阳到达黄经240°时为小雪。
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民间曾有言:“十月立冬小雪涨,斗指已,斯时天已积阴,寒未深而雪未大,故名小雪。”这时黄河以北的地区已到了北风吹.雪花飘的孟冬,而我国北方地区则会出现初雪,虽雪量有限,但还是提示我们到了御寒保暧的季节。
小雪节气的前后,大气时常是阴冷晦暗,光照较少,此时容易引发或加重抑郁症。为了改善心情可增加对以下食物的摄取。
首先,全麦面包,吃复合性的碳水化合物改善心情,效果慢但更合乎健康原则。另外,冬季适度增加全麦面包、稀粥、糕点、苏打饼干等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也有助于御寒。
其次,当人体大脑内5-羟色胺含量减少时,会出现失眠、烦躁、悲观、厌世等一系列抑郁症状。而香蕉中含有这种物质,所以适当增加香蕉的摄入会使人的心情变得安宁、快活,但脾胃虚寒的人不宜吃香蕉。
再次,叶酸摄入不足的人也容易出现失眠、健忘、焦虑等抑郁症状。所以应该多摄入一些菠菜、芦笋、猕猴桃、牡蛎、橘子、豌豆、黄豆或深绿色的蔬菜等等,它们当中都含有丰富的叶酸。
最后,粗面粉制品、谷物颗粒、酵母、动物肝脏及水果等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对改善不良情绪及抑郁症也人有裨益。
下面给大家推荐两款最适合小雪节气调节心情的食疗方法:
香蕉豆浆饮
香蕉1个去皮,捣烂后加入适量熟豆浆,即可饮用。每日1~2次。香蕉有助于增加人脑内5-羟色胺的含量,豆制品中则含有植物雌激素和微量元素钙,有助于安定人的情绪。
玫瑰羊心
羊心1个,红花6克,玫瑰花9克,食盐适量。将羊心切片,放入小砂锅内,加清水适量,放入玫瑰花、红花同煮,煮约15分钟,浓缩收汤。将羊心串成串,蘸上玫瑰、红花汤汁,红火上反复翻烤至羊心熟透,撒上少许食盐,即可食用。可辅助防治因季节改变而引起的失眠、心悸、胸闷不舒等不适。
另外,在初冬季节,我们难免肺虚多痰咳嗽,脾胃也很容易受寒,身体也会受冻。中医认为,山药性味甘平,归脾、肺、肾经,有补脾养胃、生沣益肺、补肾涩精的功效,可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虑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
山药还能推迟胃内食物的排空,使我们不感觉到饿,从而少吃食物,因此有较好的减肥瘦身的功效,而且这种减肥不用忍饥捱饿,不影响我们吃美味。
小雪节气之后,室内暖气都开始供暖,外面寒冷,人们穿得严实,体内的热气散发不出去,就容易生“内火”,出现口腔溃疡,脸上的疙瘩多了等情况。虽然寒冷的日子里,人们喜欢吃热乎乎的食物,但是过于麻辣的食物最好不要吃,这会更助长体内的“内火”:另外,寒冷干燥的室内,大多数人感到口鼻干燥,好像要冒火了,建议大家可以多喝点热汤,比如白菜豆腐汤、菠菜豆腐汤、羊肉白萝卜汤等,既暖和又能滋补津液。这个季节的白菜、萝卜都是当季食物,富含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而且,白萝卜能清火降气、消食,非常适合这个节气里食用。
延伸阅读:
如何预防和治疗“手足皲裂皮炎”
每当冬季到来时,天气寒冷,北风凛冽,很多人因手足皮肤干裂、疼痛或出血,影响工作而苦恼,不得不到医院找医生诊冶。这种情况医学上称“手足皲裂皮炎”。
那么为何皲裂皮炎易发生于冬季,又易发生于手足呢?这是由于其生理特点加上外部环境决定的。手足部位的皮肤容易受到摩擦、撞击、挫伤,加上这些部位无毛囊及皮脂腺的生理解剖特点。当北风吹起,外界环境温度、温度下降,就很容易造成掌部皮肤明显缺少皮脂与水分,从而发生皲裂。老年人皮肤因为生理性退行性变化,也使皮肤特别干燥,在特定的条件下发生皲裂。此外因摩擦(如穿人造革、塑料制的鞋),用太热的水洗涤,外伤,酸碱刺激(如使用清洁剂、洗洁精、肥皂、碱砂),有机溶剂刺激(如天那水、汽油)等很多因素,都可以将皮肤表面的脂膜溶解,从而使皮肤失去润滑的保护膜,这是诱发皲裂的重要原因。
预防措施
当天气寒冷、干燥时,沐浴不宜用温度较高的水。沐浴时应少使用刺激性的皂块或沐浴液,最好采用婴儿沐浴液。沐浴后宜涂沫一些护肤品,如皮肤干燥明显也可用润肤膏。
打扫卫生,洗涮油腻的东西时,应戴有内衬的胶手套,并且洗完后尽快涂上一层薄薄的蛤蜊油或面脂等,以保护皮肤。
另外,还应尽量少用或不用碱性强的肥皂、药皂、洗洁精、洗涤剂等用品。
大雪:大雪冬至雪花少,进补正当时
“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
——《用令七十二候集解》
“大雪”节气在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这个时候太阳到达黄经255度。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相反,大雪后各地降水量均进一步减少,东北、华北地区12月平均降水量一般只有几毫米,西北地区则不到1毫米。
冬季是匿藏精气的时节,此时由于气候寒冷,人体对能量与营养的要求较高,而且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相对较强,适当进补不但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还可把滋补品中的有效成分储存在体内,为明年开春乃至全年的健康打下基础,所以民间流传有“今年进补,明年打虎”、“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俗语。
进补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食补,二是药补。俗语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在冬季调养中尤为重要。冬季气温过低,人体为了保持一定的热量,就必须增加体内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以产生更多的能量,适应机体的需要,所以必须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
同时,寒冷也影响人体的泌尿系统,排尿增加,随尿排出的钠、钾、钙等无机盐也较多,因此应多吃含钾、钠、钙等无机盐的食物。可多吃蔬菜,适当增加动物内脏、瘦肉类、鱼类、蛋类等食品的摄入量,可多吃鸡、甲鱼、龟、羊肉、桂圆、荔枝、胡桃肉、木耳等食品,这些食品不但味道鲜美,而且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钙、磷、铁等多种营养成分,不仅能补充因冬季寒冷而消耗的热量,还能益气养血补虚,对身体虚弱的人尤为适宜。
另外,冬季气温低,身体散热快,相对产热少。寒冬胃肠功能差,单纯依赖正餐获取的营养往往有失完整,适当补充些零食有益健康。
葡萄干、巧克力、糖果等,为补充热量的良好来源,是防寒与保暖的上品,可防治眩晕、心悸、乏力等“低血糖反应”。
坚果中的核桃,补钙、益智又健脑;杏仁中的微量元素镁较充裕,镁可显著善护心肌,提升心肌舒缩(运动)力;粟子可护肾、暖胃;山楂可“破气行瘀”并富含“金丝桃苷”及“熊果酸”,有助消化汕脂、降低血脂,增添胃蛋白酶活性,推动胃肠蠕动活力,防治“食滞”,促进消化。
不过要注意,“零食”只能作为正餐的“补充”。专家指出,若过多进食“零食”而疏忽“正餐”,或以零食取代常规正餐,往往是诱发哮喘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在腊八这一天,不少人还保留着喝腊八粥的习俗。
“腊八粥”的主要原料为谷类,常用的有粳米、糯米和薏米。粳米具有补中益气、养脾胃、和五脏、除烦止渴、益精等功用。糯米具有温脾益气的作用,适于脾胃功能低下者食用,对于虚寒泄利、虚烦口渴、小便不利等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中医认为薏米具有健脾、补肺、清热、渗湿的功能,经常食用对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症也有良效。富含膳食纤维的薏米还有预防高血脂、高血压、中风及心血管疾病的功效。
豆类是“腊八粥”的配料,常用的有黄豆、赤小豆。黄豆营养十分丰富,并且具有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病、抑制多种恶性肿瘤、预防骨质疏松等多种保健功能。赤小豆具有健脾燥湿、利水消肿之功,对于脾虚腹泻以及水肿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腊八粥”中果仁也有不错的食疗作用,花生和核桃是不可缺少的原料。花生是“长生果”的美称,具有润肺、和胃、止咳、利尿、下乳等多种功能。核桃仁具有补肾纳气、益智健脑、强筋壮骨的作用,还能够增进食欲、乌须生发,核桃仁中所含的维生素E更是医药学界公认的抗衰老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