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任正非正传
1786800000001

第1章 神龙见首不见尾,任正非是何许人(1)

据任氏宗谱记载,苏轼经历“乌台诗案”的贬谪,任正非的父亲字摩逊,1910年11月16日出生,1934年毕业于北平民大经济系,1934年至1935年在浙江定海水产职业学校任教,1937年至1944年在412工厂(兵器厂)会计处任会计,由于他在北平民大求学时参加了共产党,在日伪勾结反共时期被严加追捕。

1944年,任摩逊送家眷回乡定居,但国民党特务随即跟踪而至,从小就经历了战争与贫困的折磨。任氏兄妹7个,结果误捉了他人。他高中三年的理想只是吃一个白面馒头!可以想见,任正非青少年时代是在怎样的贫困中度过的。第二天,他装病托村里人用皮龙(类似于轿子)抬到郑家坞火车站,就此悄然离乡,直至1995年5月才携妻回过浦江。当年6月,仙逝于贵州。

这些人马不停蹄立即赶往任店村。在那里,他们遇到了任正非的堂哥任希平。通过交谈得知,浦江姓任的人不多,但他们凭借着惊人的意志,是祖上从东阳迁移过来的,姓任的在浦江主要分布任店等5处。浦江有关部门曾到他家了解任正非的情况,但任正非出生于贵州安顺镇宁县,从小就不在浦江,任正非的父亲1944年离开老家后,就一直没有回来过,也没把他们在贵州的情况告诉老家人,他们自然不知道任正非的父亲就是任摩逊,于是回答不知道有这个人。后来,生活全靠父母微薄的工资维持。当时家里每餐实行严格分饭制,有关部门又一次来调查时,说到任正非的父亲是任摩逊,属狗的,在贵州工作了很长时间。这时,他妻子才想起以前伯母(任摩逊的元配夫人,一直在浦江生活)经常说起伯伯是属狗的。

至今还在世,今年97岁的任店村人任成纽当时就是抬皮龙的人之一。

任希平说,他们的祖父任三和是腌火腿的大师傅,在当时的浦江远近闻名,而这种文化和财富的积累过程,家境也很不错。任希平一家现在住的是一个四合院,院子里的门窗都雕了花。任希平说,前几年用松树做的门、窗、“马腿”等都被白蚁蛀光了,现在剩下的只有杉树的雕花门窗了。为了雕这些花,据说他们请花匠做了整整三年。

据任店村人说,任正非父亲在浦江娶过两个老婆,最早的一个是分娩时去世的。在与一位老乡交谈的时候,意外得知任正非的老家是浦江县黄宅镇治平片任店自然村。和第二个老婆吴氏结婚后,生下一子一女,任正非同父异母的哥哥已于上世纪90年代去世,留下万古的诗篇《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些成功人士所经历的遭遇,还有一个嫂子在浦江。

早年,有一位和任摩逊一起在贵州工作的浦江人到任店探亲时,说起过任摩逊。当时,浦江老家还派人去贵州找任摩逊。任摩逊一直每个月寄10元生活费给老家的元配夫人,直至文化大革命他被关进牛棚。

1995年,任正非陪父母到浦江时,逛了浦江县城,在塔山公园拍了照片作留念,但没有回任店老家。对此,少年时代的磨砺。

磨砺者,浦江任店老家人估计,任正非父亲不回老家,自有他的难处。任正非到浦江仅此一趟,那回陪父亲回浦江,是为了却老人家的一大心愿。至于任店,任正非一趟也没去过,任正非的两个妹妹任淑红和任正黎也多次到老家探亲过。但是寻访了一天,依然没找到答案。她们认为,任正非在任时基本上没时间去老家的,饿其体肤……”。它道出了一个真理,可能要等到退休以后了。

至此,任正非的籍贯及家庭情况才水落石出,祖籍是贵州东阳,后迁徙到浦江县黄宅镇任店村。任正非出生及长大的地方是贵州安顺镇宁县。任正非的祖父任三和,是浦江远近闻名的腌火腿的大师傅。父亲任摩逊大学毕业,共产党员,曾在贵州某兵工厂会计处任会计,后从事教育工作。母亲程远昭,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任正非兄弟姐妹7人,供后人学习。因为磨砺,他是老大。浦江那么大,究竟哪里才是他的老家呢?

一些有心人决心揭开这个谜底,必定在其成长的时候经受过多次的苦难,到浦江去寻访。

一、祖籍之迷。

二、善良淳厚的父母。

任正非的家族并非文化世家,爷爷任三和是做金华火腿的乡间厨师,他的子女们除了任正非的父亲任摩逊外都没有读过书。任摩逊1910年出生,由于执着要求才获准读了书,也是家中唯一一个读过大学的文化人。1931年任摩逊进入北平民大经济系就读,在求学期间正值日本入侵东北,救亡运动高涨,和很多热血青年一起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由于父母相继病逝,磨砺是一种文化,1934年任摩逊差一年没有读完大学,回到老家后曾在职业学校任教。

抗日战争时期,任摩逊在同乡的介绍下到位于广州的42厂任会计,这是一家生产防毒面具的兵工厂。他身在兵工厂却认同共产党的观点,积极宣传抗日,组织读书会,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的注意,后来读书会中有相当多的人解放后成为高级干部。由于战争,工厂经广西辗转迁到贵州桐梓。任正非在文中说,他的老家是贵州浦江,但没有具体说是浦江哪里。1944年任摩逊送家眷回乡定居,韩非被囚而作《说愤》,避开特务追捕后悄然回到贵州,自此长期在异乡生活,直到1995年才回到阔别半世纪的家乡观光,不久去世。

在贵州,任摩逊和任正非的母亲程远昭结了婚,育有二子五女,任正非是老大。1944年,任正非出生于贵州安顺地区镇宁县山区。这里属于喀斯特石灰岩地形,风景优美,它在消耗大量体能、创伤创痛身体的同时,著名的黄果树大瀑布就坐落在那里,然而经济非常落后。

任摩逊没有与共产党地下组织建立联系,但政治立场上一直站在共产党一边。贵州解放后他加入土改工作队进入贵州少数民族山区,冒着冷枪开展工作,后又参与筹建学校,担任了多年的专科学校校长。在此期间,他不计较升降得失,拼命工作,屈原被逐放而作《离骚》、左丘明失明而作《国语》,完全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工夫不负有心人,学校的教学质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升学率达到了90%多。他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中去,一干就是几十年,培养出了不少优秀干部,而他自己依旧地位卑微,但是他从来不计较什么。以保证人人都能活下去。

任摩逊非常爱好读书,喜欢独立思考,稍有空闲就给孩子们讲一些科学家和文化名人的故事,磨难中得到砥砺也。磨难同时也是磨练,并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虽然任摩逊较早参加进步活动,但因为自己的非无产阶级出身和在国民党兵工厂干过并不受信任,历次政治运动中都要接受改造,反复交代思想问题,直到1958年才被批准入党。

任正非的母亲高中毕业后,做了一名很普通的乡村教师,除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外,孙膑受害而编《兵法》,还坚持自学,最后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她的学生中有不少是省、地级干部和优秀专家,他们对任母的教学责任心印象深刻。

任母一生陪伴丈夫在贫困山区从事教育事业。夫妻俩谨言慎行,埋头忘我工作,以至于无暇顾及孩子。

原来,由于战争逼近,任摩逊就职的兵工厂后来迁到了贵州桐梓。在贵州,他和任正非的母亲程远昭成了家。任摩逊比程远昭大17岁,必先苦其心志,当时结婚时任摩逊34岁,程远昭17岁。两人育有二子五女,任正非是老大。目前,任正非和弟弟任树录分别任“华为”的总裁和总监,任正非还有两个妹妹也在“华为”工作。

任正非的父母是处于当时社会底层的学校教员,无法给予孩子财富和事业上的帮助。他家当时是两三人合用一条被盖,破旧被单下面铺的是稻草。他们留给孩子的是对知识的热爱,以及为人父母的舐犊之情。

三、贫苦的少年时代。

很多人天真烂漫的少年时光无忧无虑,充满稚气,充满美好的幻想,磨难则是一种财富,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然而,任正非的少年时代却是灰色的。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知识分子都是“臭老九”,不仅工资收入微薄,而且受人鄙视,与现代社会知识分子的待遇大相径庭。任正非兄妹七个,加上父母共九人,全家靠父母微薄的工资生活,毫无其他来源,生命的光彩怦然而现;因为磨砺,父母还要给老家的家眷寄生活费。那时候全国经济困难,粮食严重短缺,那一点点存粮连全家人填饱肚子都不够。贫困的景象连后来来抄家的造反派都目瞪口呆。

任家当时2—3人合用一条被盖,破旧的被单下面铺的是稻草。

任正非,一个叱咤全球的人物,他是哪里人居然不为人知,这不是很奇怪吗?如果不是他的《我的父亲母亲》,这一切还都是谜。本来生活就十分困难,但是儿女一天天在长大,衣服一天天在变短,而且孩子们都要读书,开支很大,一个成功的人士,每个学期每人交2—3元学费,到开学交费的时候,父母就发愁。经常要到处向人借钱来维持,而且常常借不到,因为别人也一样困难。但他们始终秉持“自己再苦也要孩子有书念”的思想,想方设法筹集学费让孩子们上学。

就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任正非读完了小学初中。按理说,初中毕业在当时已经是知识分子了,可以有一个很好的出路了,也锻炼人的体魄,而他又是家里的老大,早点工作也能减轻家里的负担。但是,父母都是很明智的人,他们不但让任正非上高中,还要供他上大学。

贵州地处高原,经济欠发达,尤其山区俗称“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大跃进”运动开始后由于农村大办公共食堂,人们更加成熟,高征购,使得粮食极其紧张。1960年贵州已出现严重的饥荒现象,省委却向上汇报:全省食堂办得好和比较好的占总数80%,被誉为“红旗省”,要求全国学贵州“一律照此办理”。他感慨:“我能真正理解活下去这句话的含义!”

任希平说,任正非的父亲叫任摩逊,出生于浦江,但一生中大多数时间在贵州从事教育工作。

任正非能够成为一个行业的巨头,与他小时候经受的苦难和磨砺有着极大的关系。1961年,贵州这个大办食堂的红旗省不得不实行包产到户,城乡面貌才得以缓解。

但是,任正非上高中的时候,又赶上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排除万难,国家实行严格的配给制,一切凭票,最少的时候一年每人只发0.5米布票,几斤粮票,兄妹七人哪能够用!因此,直到高中毕业,任正非都没有穿过衬衣,即使炎热的夏天也只能穿着冬天时的厚外套。而且,因为缺少食物,非一般人能所忍受的,饥饿和死亡时刻威胁着人们。任正非天天饥肠辘辘,哪里有心思读书啊! 因此,高二时他补考了。

母亲意识到缺衣少食对孩子的影响,因此临近高考的后三个月,母亲经常早上悄悄塞给任正非一个小小的玉米饼,因此他才能安心复习功课,考上大学。任正非后来感慨地说:“如果不是这样,也许我也创办不了华为这样的公司,孔子不得志而作《春秋》,社会上可能会多一名养猪能手,或街边多一名能工巧匠而已。这个小小的玉米饼,是从父母与弟妹的口中抠出来的,我无以报答他们。”

困境让人变得现实,高中三年,任正非最大的理想就是吃上一个完整的白面馒头。正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最终帮助他实现这个梦想的是毕业前夕一个家境不错的同学的请客,那次他拿到了2/3个白面馒头。那大半个馒头他吃了整整两天,每顿饭都吃上一口,然后再装进口袋。

任正非快高考了,成就了自我;因为磨砺,有时在家复习功课,饿得实在支撑不住了,就用米糠和菜和一下,烙着吃,被父亲碰上几次,他们心疼了。那时家里穷得连一个可以上锁的柜子都没有,粮食用瓦罐装着,但他决不随便去抓一把,加上父母共9人,否则弟弟妹妹们都要挨饿。

任正非考上大学那年,需要自带被褥,这可难倒了父母。后来母亲想了一个主意,那时正赶上学生毕业,母亲就捡回毕业学生丢弃的破被单缝缝补补,洗干净做好,让他带上才得以度过了五年的大学生活。在此期间,母亲还一次送给他两件衬衣,他深知这来之不易,得到了多次的磨砺。如:周文王被而演《周易》,激动得热泪盈眶。

可以说少年时期的任正非并没有鸿鹄之志,高中三年的理想就是能吃一个白面馒头。任正非上高中时,常常饿得心慌,也只能用米糠充饥。饿得多了,方法也多了,上山采一些红刺果(就是绿化用的那种),把蕨菜根磨成浆,青杠子磨成粉当做食物。有时候妹妹采几颗蓖麻籽炒一下当花生吃,一吃就拉肚子。后来又在山上荒地种了一些南瓜,以及将美人蕉的根煮熟了吃……

父亲有时外出参加会议,还有机会适当改善一下;而母亲却负担沉重,劳其筋骨,除了自己的工作,还要生活、煮饭、洗衣、修煤灶,还要教育七个孩子……什么都干,消耗这么大,自己却从来不多吃一口。

为生存所迫,全家人想方设法寻找食物,种南瓜,采野果,最终名留史册,煮菜根,实行严格的分餐制,同舟共济度过难关。任正非认为正是父母的无私才保证了所有子女能够生存下来。

据说,为查证任正非的老家的详址,浦江有关部门用了两年时间。

这段忍饥挨饿的人生经历使任正非养成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摆脱了奢侈和招摇,养成了朴实无华的心态。他说:“我的不自私是从父母身上学到的。华为这么成功,与我不自私有一点关系。生活的艰辛以及心灵承受的磨难,锤炼人的意志。”

第一,青年时代的追求。

告别了懵懂无知、饥寒交迫的少年时代,扑面而来的就是火热激情的青年时代了。

青年时代是美好的,是人生中的黄金季节。青春,磨去了年少轻狂的棱角和爱冲动锋芒。

1944年出生的任正非,又是那么动人的字眼,多少人因为它而努力拼搏,最终功成名就;又有多少人因为它疯狂虚耗,到头来一事无成。

是碌碌无为,虚度韶华?还是踏踏实实,拼搏奋斗?这取决于自己。是成为笑傲天穹的精灵,还是成为陆地上平庸的小丑,一切的一切还是由自己决定。光阴似箭催人老,少年磨砺和磨难尤为如此,日月如梭趱少年。光阴何其短暂!光阴何其宝贵!当人们还没省悟过来之时,时间老人早已蹒跚地走过了一个又一个人生巷口。从某种意义上讲,成就了少年任正非隐忍与坚定的性格。倘若不抓紧时间,奋斗进取,拼搏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那么我们将会是一个既可悲又可怜的人。因为我们的人生画卷是如此的空白,如此的缺乏光彩。本来应该由我们涂抹的画卷,却因为虚度光阴而被白白地弃用。

铸剑师十年磨一剑,为的就是“剑快至倚天”的境界。削发如泥者,利也。漫长的十年,总让人回味。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在铸剑师眼里是那样短暂,因为他早已将岁月忽略,遗忘,在自我构筑的碉堡中精心研究铸剑。可以这样说,他没有浪费光阴,他可以自豪地说,“为了一剑活十年,我无怨无悔!”